專利名稱:一種竹編鉤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竹編用工具,特別是一種竹編鉤針。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隨著社會文明的向前發(fā)展,竹編不斷進步。竹編從類型上主要分為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竹編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后,需求量和生產(chǎn)量都非常大,竹編逐步發(fā)展成為竹編藝術。竹編按不同門類不斷推陳出新,藝術效果越來越好。利用平面竹編技術可以編織出各種各樣的圖樣,各種樣式、花色、圖案都可以用平面竹編來表現(xiàn)。按不同的編織要求,竹編所采用的竹絲一般為2 48絲,所述的絲數(shù)是指每Icm寬度中的竹絲根數(shù)。竹編按竹絲的不同規(guī)格可分為粗竹編、中檔竹編、高檔竹編和精檔竹編,5絲以內(nèi)為粗竹編,6 10絲為中檔竹編,12 18絲為高檔竹編,18絲以上為精檔竹編,傳統(tǒng)竹編多采用手工編織的粗竹編和中檔竹編,而對于高檔竹編和精檔竹編采用手工編織存在效率低、精度差的問題,對于規(guī)格較細的竹絲甚至難以通過手工完成。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提高編織效率、使用方便的竹編鉤針。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竹編鉤針,它包括針桿,所述的針桿的前部的設置有鉤口,所述的鉤口由依次平滑連接的后側面、底面和前側面構成,后側面與位于鉤口后方的針桿的上表面連接,鉤口的前側面的上部設置有彎鉤部,彎鉤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彎鉤部的下表面與鉤口的前側面平滑連接,彎鉤部的上表面與位于鉤口后方的針桿的上表面連接,針桿下表面的前端和針桿上表面的前端通過連接面連接,所述的連接面沿從上到下的方向相后傾斜,針桿的左右側面的前端均設置有向內(nèi)傾斜的斜面,沿從后到前的方向,左右側面上的斜面間的距離逐漸減小。后側面與針桿的上表面間設有連接后側面與針桿的上表面的過渡曲面。所述的連接面為平面或凸形曲面。后側面、底面和前側面與針桿的左右側面的連接處均設有連接后側面、底面和前側面與針桿的左右側面的過渡曲面。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能夠完成傳統(tǒng)手工編織較難完成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編織效率,能夠快速、準確鉤起竹絲,且在編織過程中使鉤起的竹絲不易脫落,鉤針的頭部為楔形,編織過程中方便鉤針的穿插;鉤口內(nèi)部表面平滑,鉤口與其他表面的連接面均為過渡曲面,從而對竹絲起到保護作用,防止了竹絲的損傷和折斷。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_針桿,2-鉤口,3-后側面,4-底面,5-前側面,6-彎鉤部,7-連接面,8-斜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描述,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圖2所示,一種竹編鉤針,它包括針桿1,所述的針桿I的前部的設置有鉤口 2,
所述的鉤口 2由依次平滑連接的后側面3、底面4和前側面5構成,后側面3與位于鉤口 2后方的針桿I的上表面連接,鉤口 2的前側面5的上部設置有彎鉤部6,彎鉤部6沿前后方向延伸,彎鉤部6的下表面與鉤口 2的前側面5平滑連接,上述依次平滑連接的側面、底面
4、前側面5和彎鉤部6的下表面便于進入鉤口 2竹絲順利沿后側面3和底面4面進入鉤口2的前部,并停留于底面4、前側面5和彎鉤部6的下表面形成的鉤槽內(nèi),彎鉤部6的上表面與位于鉤口 2后方的針桿I的上表面連接,針桿I下表面的前端和針桿I上表面的前端通過連接面7連接,所述的連接面7沿從上到下的方向相后傾斜,針桿I的左右側面的前端均設置有向內(nèi)傾斜的斜面8,沿從后到前的方向,左右側面上的斜面8間的距離逐漸減小,且所述的連接面7為平面或凸形曲面,從而使竹編鉤針的端部呈針尖型,方便竹編鉤針的穿插。后側面3與針桿I的上表面間設有連接后側面3與針桿I的上表面的過渡曲面,便于竹絲從針桿I上表面順利進入鉤口 2。后側面3、底面4和前側面5與針桿I的左右側面的連接處均設有連接后側面3、底面4和前側面5與針桿I的左右側面的圓弧過渡面,可以避免相鄰面連接處的棱角對竹絲造成損害,也可避免竹絲因被彎折成90°折角造成竹絲折斷等。
權利要求
1.一種竹編鉤針,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針桿(1),所述的針桿(I)的前部的設置有鉤口(2),所述的鉤口(2)由依次平滑連接的后側面(3)、底面(4)和前側面(5)構成,后側面(3)與位于鉤口(2)后方的針桿(I)的上表面連接,鉤口(2)的前側面(5)的上部設置有彎鉤部(6),彎鉤部(6)沿前后方向延伸,彎鉤部(6)的下表面與鉤口(2)的前側面(5)平滑連接,彎鉤部(6)的上表面與位于鉤口(2)后方的針桿(I)的上表面連接,針桿(I)下表面的前端和針桿(I)上表面的前端通過連接面(7)連接,所述的連接面(7)沿從上到下的方向相后傾斜,針桿(I)的左右側面的前端均設置有向內(nèi)傾斜的斜面(8),沿從后到前的方向,左右側面上的斜面(8)間的距離逐漸減小。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竹編鉤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側面(3)與針桿(I)的上表面間設有連接后側面(3)與針桿(I)的上表面的過渡曲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竹編鉤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面(7)為平面或凸形曲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竹編鉤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側面(3)、底面(4)和前側面(5)與針桿(I)的左右側面的連接處均設有連接后側面(3)、底面(4)和前側面(5)與針桿(I)的左右側面的過渡曲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竹編鉤針,它包括針桿(1),針桿(1)的前部的設置有鉤口(2),鉤口(2)由依次平滑連接的后側面(3)、底面(4)和前側面(5)構成,鉤口(2)的前側面(5)的上部設置有彎鉤部(6),彎鉤部(6)沿前后方向延伸,彎鉤部(6)的下表面與鉤口(2)的前側面(5)平滑連接,針桿(1)下表面的前端和針桿(1)上表面的前端通過連接面(7)連接,針桿(1)的左右側面的前端均設置有向內(nèi)傾斜的斜面(8)。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能夠完成傳統(tǒng)手工編織較難完成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編織效率,且在編織過程中竹絲不易脫落,鉤針的頭部為楔形,編織過程中方便鉤針的穿插。
文檔編號D04B33/00GK103194854SQ201310079779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13日
發(fā)明者陳云華 申請人:四川省青神縣云華竹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