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捻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鋼絲繩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鋼絲捻合的雙捻機。
背景技術:
雙捻機被設計用于將分離線束合股成合股線束材料或成束金屬絲。分離線束經由合股機的輸入口被提供到第一偏轉點。偏轉輥配置在第一偏轉點處以便引導供給的分離線束沿著引向第二偏轉點的旋轉弓帶。在該第二偏轉點處配置偏轉輥,以便引導線束材料至旋轉弓帶的旋轉區(qū)域或范圍,在該區(qū)域或范圍中配置用于收集合股線束材料的線軸。在第一和第二偏轉點處的第一和第二偏轉輥位于弓帶的旋轉軸線上。但,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雙捻機往往由于合股線束材料的線軸的存放容量由弓帶占據的旋轉范圍限定,且捻合效果得不到保證,捻的數量減少,合股操作速度降低,影響了生產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增加捻的數量,合股操作速度更快提高生產效率的雙捻機。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雙捻機,包括支撐結構與收線主機,支撐結構支撐收線主機,收線主機包括對稱設置的連接部、對稱設置的飛輪盤、收線部、排線部、承載部以及牽引部,收線部、排線部以及牽引部設置于承載部上,飛輪盤設置于支撐結構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支撐結構包括底座和兩對稱設置的支撐支架,底座為金屬立方體,底座表面為長方形,底座表面兩條寬邊處對稱設置有兩結構相同的支撐結構,每一支撐結構包括支撐架以及設置于支撐架一端的支撐連接座。對稱設置的支撐結構支撐收線主機,使收線主機工作更加穩(wěn)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飛輪盤包括連接鍵以及對稱設置于連接鍵兩端的兩飛輪,連接鍵包括第一連接桿以及兩對稱設置于第一連接桿兩端的第二連接桿,兩第二連接桿所在平面與第一連接桿所在平面間的夾角相等。兩第二連接桿對稱設置且與第一連接桿夾角相等,使得鋼絲在走線過程中,與飛輪緊密接觸。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連接桿未與第一連接桿連接的一端設置有飛輪,每一飛輪包括輪面和輪體,輪體為圓柱體,輪體兩個斷面上設置有尺寸一致的輪面。輪體斷面圓周直徑小于兩輪面表現(xiàn)圓周直徑,當兩輪面對稱設置于輪體兩端時,輪體與兩對稱設置的輪面間形成輪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承載部包括兩對稱設置的承載板,每一承載板連接兩對稱設置的飛輪盤,每一承載板上設置有一第一通孔與一第二通孔。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雙捻機結構示意圖;[0010]圖2為圖1所示雙捻機的俯視圖;圖3為圖1所示雙捻機中飛輪盤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飛輪盤飛輪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說明。圖1至圖4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雙捻機。如圖所示,雙捻機包括支撐結構(I)以及收線主機(2)。收線主機(2)固定設置于支撐結構(I)上。如圖1至圖4所示,支撐結構⑴包括底座(11)和兩對稱設置的支撐支架(13),底座(11)為金屬立方體,用于支撐整個雙捻機。底座(11)表面為長方形,底座(11)表面長方形兩條寬邊處對稱設置有兩結構相同的支撐支架(13)。支撐支架(13)包括支撐架(131)以及設置于支撐架(131)頂部的支撐連接座(133)。兩支撐架(131)之間支撐設有收線主機(2),收線主機(2)包括對稱設置的連接部(20)、對稱設置的飛輪盤(10)、收線部(30)、排線部(40)、中間承載部(50)以及牽引部(60)。每一連接部(20)的一端與支撐支架(13)上支撐連接座(133)連接,連接部(20)另一端與飛輪盤(10)連接。飛輪盤10包括連接鍵100以及對稱設置于連接鍵100兩端的兩飛輪 200,300。連接鍵100包括第一連接桿101以及對稱設置于第一連接桿101兩端的第二連接桿103,105。第一連接桿101兩端分別與兩對稱設置的第二連接桿103,105連接,兩第二連接桿103,105所在平面與第一連接桿101所在平面間的夾角相等。每一第二連接桿103,105未與第一連接桿101連接的一端設置有飛輪200,300。飛輪200包括輪面201,203和輪體205。輪體205為圓柱體,輪體205兩端面上設置有尺寸一致的輪面201,203,輪體205兩端面圓周直徑小于兩輪面201,203表面圓周直徑,輪體205兩端面圓周圓心位置與輪面201,203表面圓周圓心位置重合。兩對稱設置的輪面201,203與輪體205間形成走線道207,收線時,鋼絲纏繞在輪體205上,沿走線道207走線。飛輪300與飛輪200結構相同,尺寸一致,在此不再贅述。使用時,連接鍵100與雙捻機支撐架上的支撐連接座連接,使飛輪盤整體可以支撐連接座100為軸心,在垂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鋼絲從支撐連接座100的過線通道出線后,纏繞在飛輪輪體205上。承載部(50)連接兩對稱設置的飛輪盤(10),承載部(50)包括兩對稱設置的承載板(501),每一承載板(501)上設置有一第一通孔(503)與一第二通孔(505),第一轉軸(507)穿過收線部(30)以及第一通孔(503),將收線部(30)設置于承載部(50)上,第二轉軸(509)穿過牽引部(60)以及第二通孔(505),將牽引部(60)設置于承載部(50)上。鋼絲經過過捻器進入雙捻機,先后經過飛輪盤(10)、牽引部(60)、排線部(40)最后完成收線構成。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例。[0023]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例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等效實施例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雙捻機,其特征在于,雙捻機包括支撐結構(I)與收線主機(2),所述支撐結構(I) 支撐所述收線主機(2),所述收線主機(2)包括對稱設置的連接部(20)、對稱設置的飛輪盤 (10)、收線部(30)、排線部(40)、承載部(50)以及牽引部(60),所述收線部(30)、所述排線部(30)以及所述牽引部¢0)設置于所述承載部(50)上,所述飛輪盤(10)設置于所述支撐結構上(I)。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結構(I)包括底座(11)和兩對稱設置的支撐支架(13),所述底座(11)為金屬立方體,所述底座(11)表面為長方形,所述底座(11)表面兩條寬邊處對稱設置有所述兩結構相同的支撐結構(I),每一所述支撐結構(I)包括支撐架(131)以及設置于所述支撐架(131) —端的支撐連接座(13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飛輪盤(10)包括連接鍵(100)以及對稱設置于所述連接鍵(100)兩端的兩飛輪(200,300),所述連接鍵(100)包括第一連接桿(101)以及兩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桿(101)兩端的第二連接桿(103,105),所述兩第二連接桿(103,105)所在平面與所述第一連接桿(101)所在平面間的夾角相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桿(103,105)未與所述第一連接桿(101)連接的一端設置有所述飛輪(200,300),每一所述飛輪(200)包括輪面(201,203)和輪體(205),所述輪體(205)為圓柱體,所述輪體(205)兩個斷面上設置有尺寸一致的所述輪面(201,203)。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部(50)包括兩對稱設置的承載板(501),每一所述承載板(501)連接所述兩對稱設置的飛輪盤(10),所述每一承載板 (501)上設置有一第一通孔(503)與一第二通孔(50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捻機,雙捻機包括支撐結構與收線主機,支撐結構支撐收線主機,收線主機包括對稱設置的連接部、對稱設置的飛輪盤、收線部、排線部、承載部以及牽引部,收線部、排線部以及牽引部設置于承載部上,飛輪盤設置于支撐結構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夠增加捻的數量,合股操作速度更快提高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D07B7/02GK202849859SQ20122035277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20日
發(fā)明者張冬平 申請人:南通瑞麗精密機電設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