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鍛煉器材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下肢肌肉鍛煉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肥胖給人們帶來了諸多困擾和健康隱患,因此,人們逐漸增強了定期鍛煉身體的意識,并且推動了體育健身行業(yè)的穩(wěn)步增長??紤]到現代生活的壓力,所有年齡段的群體都希望在有限的業(yè)余時間獲得明顯的鍛煉效果,尤其是希望下肢能夠得到全面有效的鍛煉。但是現有的體育鍛煉器材一般只針對身體的單一部分進行鍛煉,而針對腿部、腰部的鍛煉器材通常結構復雜、功能單一,無法實現對下肢肌肉進行全面有效的鍛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下肢肌肉鍛煉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下肢肌肉鍛煉器材存在的結構復雜、功能單一,無法實現對下肢肌肉進行全面有效的鍛煉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下肢肌肉鍛煉裝置,包括橫桿、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和夾板裝置,所述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相連接,所述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柱相連接;所述橫桿上設置有彈性組件,所述彈性組件用于使所述夾板裝置能夠沿所述橫桿的長度方向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組件包括第一彈簧和套筒,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套筒均套設在所述橫桿上,且所述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柱和所述套筒之間;所述套筒能夠沿所述橫桿的長度方向移動;所述夾板裝置與所述套筒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組件包括第一彈簧和滑塊,所述橫桿沿軸向開設有滑槽,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滑塊均設置在所述滑槽的內部,且所述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柱和所述滑塊之間;所述滑塊能夠沿所述橫桿的長度方向移動;所述夾板裝置與所述滑塊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夾板裝置包括第一護板、第二護板和連接件,所述第一護板與所述第二護板通過所述連接件與所述套筒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夾板裝置包括第一護板、第二護板和連接件,所述第一護板與所述第二護板通過所述連接件與所述滑塊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護板與所述第二護板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
進一步地,還包括機臺,所述第一支撐柱和所述第二支撐柱分別垂直設置于所述機臺的臺面。
進一步地,還包括扶手,所述扶手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柱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護板和所述第二護板均設置有防護軟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護板和所述第二護板均包括橫向部和豎向部,所述橫向部和所述豎向部固定連接,所述橫向部的板面與所述豎向部的板面呈傾角設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下肢肌肉鍛煉裝置,包括橫桿、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和夾板裝置,所述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相連接,所述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柱相連接;所述橫桿上設置有彈性組件,所述彈性組件用于使所述夾板裝置能夠沿所述橫桿的長度方向移動。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橫桿上設置彈性組件,使用時,鍛煉者只需站立著,雙腿向前用力,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夾板裝置上,帶動彈性組件沿橫桿的長度方向向前移動;當雙腿放松時,夾板裝置可在彈性組件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前側肌肉和小腿肌肉,從而實現對下肢肌肉進行全面有效的鍛煉。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施例一提供的下肢肌肉鍛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彈性組件與夾板裝置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連接件的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彈性組件與夾板裝置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1-橫桿; 102-第一支撐柱;
103-第二支撐柱; 104-第一彈簧;
105-套筒; 106-第一護板;
107-第二護板; 108-連接件;
109-第二彈簧; 110-機臺;
111-扶手; 112-橫向部;
113-豎向部; 114-彈性組件;
115-滑塊; 116-支撐桿;
117-導向桿; 118-第一導向套;
119-第二導向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下肢肌肉鍛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彈性組件與夾板裝置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連接件的剖視圖。參見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下肢肌肉鍛煉裝置,包括橫桿101、第一支撐柱102、第二支撐柱103和夾板裝置,橫桿101的一端與第一支撐柱102相連接,橫桿101的另一端與第二支撐柱103相連接;橫桿101上設置有彈性組件114,彈性組件114用于使夾板裝置能夠沿所述橫桿101的長度方向移動。通過在橫桿101上設置彈性組件,使用時,鍛煉者只需站立著,雙腿向前用力,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夾板裝置上,帶動彈性組件114沿橫桿101的長度方向向前移動;當雙腿放松時,夾板裝置可以隨套筒105一起在彈性組件114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前側肌肉和小腿肌肉,從而實現對下肢肌肉進行全面有效的鍛煉。
參見圖2所示,本實施例一提供的彈性組件114包括第一彈簧104和套筒105,第一彈簧104和套筒105均套設在橫桿101上,且第一彈簧104設置在第一支撐柱102和套筒105之間,第一彈簧104的一端與第一支撐柱102相抵接,第一彈簧104的另一端與套筒105相連接。作為優(yōu)選,第一彈簧104與套筒105為可拆卸連接,可以方便地更換不同力度和不同數量的第一彈簧104,更好地適應不同要求的使用者對下肢肌肉進行循序漸進的鍛煉。
本實施例一提供的夾板裝置與套筒105固定連接,當鍛煉者雙腿向前用力,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夾板裝置上時,套筒105能夠沿橫桿101的長度方向向前移動,從而壓縮第一彈簧104;當雙腿放松時,夾板裝置可在第一彈簧104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復位后,雙腿再次向前用力,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前側肌肉和小腿肌肉,從而實現對下肢肌肉進行全面有效的鍛煉。
本實施例一提供的夾板裝置包括第一護板106、第二護板107和連接件108,其中,第一護板106與第二護板107之間通過連接件108與套筒105相連接。
本實施例一的可選方案中,參見圖2和圖3所示,連接件108包括支撐桿116、導向桿117、第一導向套118和第二導向套119,支撐桿116的一端與套筒105固定連接,支撐桿116的另一端與導向桿117的中部固定連接,且導向桿117垂直于支撐桿116。第一導向套118和第二導向套119的一端均開設有導向孔,第一導向套118和第二導向套119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護板106和第二護板107固定連接。導向桿117的兩端分別伸入到第一導向套118的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套119的導向孔中,并且第一導向套118和第二導向套119可以沿導向桿117的軸線往復運動。
本實施例一提供的夾板裝置,在第一護板106與第二護板107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109。當鍛煉者的雙腿向內用力時,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第一護板106和第二護板107上,從而對第二彈簧109進行壓縮;當雙腿放松時,第一護板106與第二護板107在第二彈簧109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復位后,雙腿再次向內用力,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內側的肌肉。
作為優(yōu)選,第二彈簧109與第一護板106和第二護板107為可拆卸連接,可以方便地更換不同力度和不同數量的第二彈簧109,使第一護板106和第二護板107之間產生不同力度大小的彈力,更好地適應不同要求的使用者對下肢肌肉進行循序漸進的鍛煉。
本實施例一提供的夾板裝置,第一護板106和第二護板107均設置有防護軟墊,可以保護鍛煉者的膝蓋,防止鍛煉者的膝蓋在鍛煉過程中受到損害。防護軟墊的材料可以選用海綿、硅膠等。
本實施例一的可選方案中,第一護板106和第二護板107均包括橫向部112和豎向部113,橫向部112和豎向部113固定連接,橫向部112的板面與豎向部113的板面呈傾角設置;其中,第一護板106的豎向部113與第一導向套118固定連接,第二護板107的豎向部113與第二導向套119固定連接;橫向部112用于與鍛煉者的膝蓋相接觸。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下肢肌肉鍛煉裝置,還包括機臺110,第一支撐柱102和第二支撐柱103分別垂直設置于機臺110的臺面。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下肢肌肉鍛煉裝置,還包括扶手111,扶手111設置于第一支撐柱102上。在鍛煉過程中,鍛煉者可以雙手握住扶手,提高了鍛煉過程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下肢肌肉鍛煉裝置,在使用時,鍛煉者只需站在機臺110上,雙手握住扶手111,雙腿向前用力,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第一護板106的橫向部112和第二護板107的橫向部112上,帶動套筒105沿橫桿101的長度方向向前移動,對第一彈簧104進行壓縮;當雙腿放松時,夾板裝置可以隨套筒105一起在第一彈簧104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復位后,雙腿再次向前用力,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前側肌肉和小腿肌肉。
在鍛煉過程中,在雙腿向前用力的同時,鍛煉者的雙腿也可以向內用力,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第一護板106的豎向部113和第二護板107的豎向部113上,從而對第二彈簧109進行壓縮;當雙腿放松時,第一護板106與第二護板107在第二彈簧109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復位后,雙腿再次向內用力,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內側的肌肉。
鍛煉者可以通過雙腿反復同時向前和向內用力,來同時鍛煉大腿前側肌肉、大腿內側肌肉和小腿肌肉,從而實現對下肢肌肉進行全面有效的鍛煉。
實施例二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彈性組件與夾板裝置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4所示,該實施例也提供了一種下肢肌肉鍛煉裝置,該實施例的下肢肌肉鍛煉裝置描述了彈性組件與夾板裝置相配合的另一種實現方案,除此之外的實施例一的技術方案也屬于該實施例,在此不再重復描述。相同的零部件使用與實施例一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參照對實施例一的描述。
與實施例一相區(qū)別的是,彈性組件114包括第一彈簧104和滑塊115,所述橫桿101沿軸向開設有滑槽,第一彈簧104和滑塊115均設置在滑槽的內部,且第一彈簧104設置在第一支撐柱102和滑塊115之間;第一彈簧104的一端與第一支撐柱102相抵接,第一彈簧104的另一端與滑塊115相連接。作為優(yōu)選,第一彈簧104與滑塊115為可拆卸連接,可以方便地更換不同力度和不同數量的第一彈簧104,更好地適應不同要求的使用者對下肢肌肉進行循序漸進的鍛煉。
本實施例二提供的夾板裝置與滑塊115固定連接,當鍛煉者雙腿向前用力,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夾板裝置上時,滑塊115能夠沿橫桿101的長度方向向前移動;當雙腿放松時,夾板裝置可以隨滑塊115一起在第一彈簧104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復位后,雙腿再次向前用力,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前側肌肉和小腿肌肉,從而實現對下肢肌肉進行全面有效的鍛煉。
本實施例二提供的夾板裝置包括第一護板106、第二護板107和連接件108,其中,第一護板106與第二護板107之間通過連接件108與滑塊115相連接。
本實施例二的可選方案中,連接件108包括支撐桿116、導向桿117、第一導向套118和第二導向套119,支撐桿116的一端與滑塊115固定連接,支撐桿116的另一端與導向桿117的中部固定連接,且導向桿117垂直于支撐桿116。第一導向套118和第二導向套119的一端均開設有導向孔,第一導向套118和第二導向套119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護板106和第二護板107固定連接。導向桿117的兩端分別伸入到第一導向套118的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套119的導向孔中,并且第一導向套118和第二導向套119可以沿導向桿117的軸線往復運動。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下肢肌肉鍛煉裝置,在使用時,鍛煉者只需站在機臺110上,雙手握住扶手111,雙腿向前用力,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第一護板106的橫向部112和第二護板107的橫向部112上,帶動滑塊115沿橫桿101的長度方向向前移動,對第一彈簧104進行壓縮;當雙腿放松時,夾板裝置可以隨滑塊115一起在第一彈簧104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復位后,雙腿再次向前用力,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前側肌肉和小腿肌肉。
在鍛煉過程中,在雙腿向前用力的同時,鍛煉者的雙腿也可以向內用力,將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第一護板106的豎向部113和第二護板107的豎向部113上,從而對第二彈簧109進行壓縮;當雙腿放松時,第一護板106與第二護板107在第二彈簧109的彈力作用下復位,使鍛煉者恢復直立狀態(tài)。復位后,雙腿再次向內用力,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可以鍛煉大腿內側的肌肉。
鍛煉者可以通過雙腿反復同時向前和向內用力,來同時鍛煉大腿前側肌肉、大腿內側肌肉和小腿肌肉,從而實現對下肢肌肉進行全面有效的鍛煉。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