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豆?jié){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廚房小家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豆?jié){機,尤其是一種豆?jié){機的研磨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豆?jié){機已逐漸成為廣大用戶廚房常用電器之一,但目前豆?jié){機多數采用刀片式的粉碎方式,也就是電機帶動刀片快速轉動,刀片對物料進行切割和撞擊,最終達到出漿的效果。參考傳統的工藝及做法,黃豆或其他豆制品在研磨的過程中,出漿率遠遠較切割的好。而且相對的口感也醇。公開號為“CN10228939A”的中國發(fā)明公開專利公開了一種研磨式豆?jié){機,載豆杯底部設有內、外磨盤,內磨盤呈葉輪狀,載豆杯設有若干個可以讓水進入載豆杯內的進水孔,在工作時,呈葉輪狀的內磨盤可使水和制漿物料自上向下流動,同時水會從進水孔進入載豆杯向內磨盤和外磨盤補充水,達到自動供水和清洗的目的。雖然實現加水濕豆研磨,結構上實用化,可批產工業(yè)化量產應用,但由于粉碎時也會將未粉碎的食料拋出載豆杯,粉碎速度不能加快。并且粉碎后的食量還是出補水口甩出,這樣不能很好的循環(huán)研磨,其粉碎效果是不大理想的。同時,授權公告號為“CN201479858U”的實用新型公布了一名稱為“無刀片軸流豆?jié){機”的專利,其為安裝在電機軸上的粉碎體、一固定在機頭上且位于粉碎體外的粉碎器; 粉碎器上有排料孔,粉碎體壁及粉碎器內壁上都有粉碎溝,并且邊緣比較鋒利,該結構實現食料的循環(huán)研磨,粉碎效果比先前的設計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該結構僅緊靠粉碎體上粉碎溝攪動水流產生的吸力,帶動食物進入粉碎器,在粉碎較大食物粉碎時,會遇到吸力不足問題,并且在遇到較硬的食物未及時完全粉碎成小顆粒時,會使食物卡住在粉碎體和粉碎器的之間,這樣將嚴重影響馬達的壽命和整機的性能;還有該粉碎器依靠相鄰粉碎溝之間凸起物邊緣的鋒利,來加大粉碎的效果,這種鋒利邊緣是易被磨損的。該結構的粉碎溝在粉碎器或粉碎上是多條以相等或不等的間距互不相交地沿外壁呈螺旋分布或直線分布,不利實現由粗到細的粉碎,而且它最小間隙5mm也是過大的,不易達到豆?jié){顆粒的細微粉碎,食物在小于5mm大小后,只能靠有限的吸力帶動下,產生碰撞實現粉碎,達不到依靠碾壓實現研磨粉碎設計的初衷。另外,在上述公開文件中,磨盤是固定在載豆杯底部是不可拆設計的,對磨盤和載豆杯和投料通道的清洗來說它是困難的,由于不易于清洗,也帶來的使用后的清潔、食物衛(wèi)生安全等方面帶來問題,影響飲用者的健康。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技術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實現立體磨漿的豆?jié){機。實現本發(fā)明技術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豆?jié){機,包括杯體,扣置在所述杯體上的機頭,設置在所述機頭內的電機和與電機相連接的輸出軸,在所述機頭的下部設置有液流驅動裝置和研磨裝置,所述液流驅動裝置設置于所述研磨裝置的下方,所述液流驅動裝置為至少一個旋轉時能夠產生液流驅動的螺牙。動磨頭在靜磨導料腔內高速轉動形成驅動液流,產生旋吸渦流,物料被旋吸進入導料齒內粗粉碎并進一步到動磨齒進行精粉碎。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研磨裝置至少包括彼此內外結合并且在形狀和結構上相對應的動磨頭和靜磨頭,所述動、靜磨頭的工作面上分別設有結構相對應的動磨齒和靜磨齒。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液流驅動裝置的螺牙的軌跡大致呈螺旋線,所述螺旋線的內圈直徑為ΦΜ,所述電機軸的外直徑Od與所述螺旋線的內圈直徑ΦΜ 的比值S為0. 1 < δ彡10,所述螺旋線的橫向間距H為2mm < H彡18mm。所述螺旋線的縱向間距H 1為5mm <H 1彡65mm。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液流驅動裝置的螺牙由下至上寬度逐漸變寬或/以及高度逐漸變矮或/以及間距逐漸變窄的過程。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動磨齒的橫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上面寬W2為0.2mnT5mm,腰線夾角b為60 ° 120°,腰線頂點處設置為圓弧過渡,圓弧 Rl 為 0. 05 2mm。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靜磨頭大致呈筒狀或喇叭狀或導料曲面狀。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靜磨頭內側面設有靜磨齒或/和楞邊或 /和導料齒。所述導料齒在靜磨頭成中心圓弧陣列均勻分布,其分布數量n2為314個,陣列分布角度ω為15° 120°,從研磨物料和粉碎效果考慮,最優(yōu)的導料齒的分布數量π2選擇為6個,陣列分布角ω選擇為60°。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楞邊的橫向截面大致呈“L”形或階梯形或波浪形。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靜磨頭上設置有出料孔。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動磨齒或/和液流驅動裝置與所述靜磨齒或/和楞邊或/和導料槽的工作面之間間隙L為0. 003 mm彡L彡2. 5mm。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液流驅動裝置的螺牙與所述動磨齒處于不同的平面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一種豆?jié){機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現為
1、動磨頭與靜磨頭實現間隙漸變配合,實現物料的擠壓和研磨;
2、根據間隙的大小分設精磨部、粗磨部,實現不同的研磨流程;
3、螺桿的吸力較大,對于大顆粒容易旋吸粉碎。4、齒或楞邊均是大的拔模斜度,結構有利用實現機械批量生產。5、液流驅動裝置形成的旋吸部轉動時,形成極速水流循環(huán)沖擊,易于清洗。6、動磨粉碎齒或靜磨粉碎齒的設計,易加工、耐磨。
圖1所示為豆?jié){機設置于豆?jié){機時,形成旋吸部C、導料部B和研磨部A的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動磨頭設置于豆?jié){機上的結構示意圖。圖3所示為動磨頭與靜磨頭配合時的局部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所示為動磨頭與靜磨頭配合時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所示為靜磨頭設置導料槽和導流曲面體的結構示意圖。圖6所示為圖5的縱向剖面示意圖。圖7所示為圖5的俯視示意圖。圖8所示為圖7中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9所示為圖5的仰視示意圖。圖10所示為圖9中I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1所示為動磨頭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2所示為動磨頭上的動磨齒的截面呈等腰梯形的結構示意圖。圖13所示為動磨頭上的動磨齒的截面呈等鋸齒形的結構示意圖。圖14所示為動磨頭上液流驅動裝置為二個螺牙的結構示意圖。圖15所示為圖14的仰視示意圖。圖16所示為動磨頭上液流驅動裝置為一個螺牙的結構示意圖。圖17所示為圖16的俯視示意圖。圖18所示為圖14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9所示為液流驅動裝置的螺牙與動磨齒處于不同的平面上的結構示意圖。圖20所示為液流驅動裝置的螺牙與動磨齒處于不同的平面上時動磨頭與靜磨頭的結構示意圖。圖21所示為圖20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2所示為液流驅動裝置的螺牙與動磨齒處于不同的平面上的分解示意圖。圖23所示為動磨齒與靜磨齒的配合示意圖。圖M所示為靜磨頭內壁設置導料槽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5所示為圖M中IV處的齒呈鋸齒狀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沈所示為圖M中IV處的齒呈等腰梯形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27所示為圖22中靜磨頭的俯視示意圖。圖觀所示為圖22中動磨頭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四所示為圖沈的主視圖。圖30所示為圖28的俯視圖。圖31所示為實施例四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詳細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參見附圖廣12、附圖14 15、附圖18,一種豆?jié){機,包括杯體11,扣置在杯體11上的機頭,設置在機頭內的電機12和與電機12相連接的輸出軸13,在機頭的下部設置有液流驅動裝置2和研磨裝置,液流驅動裝置2設置于所述研磨裝置的下方。液流驅動裝置2為旋轉時能夠產生液流驅動的螺牙,研磨裝置至少包括彼此內外結合并且在形狀和結構上相對應的動磨頭1和靜磨頭4,動、靜磨頭的工作面上分別設有結構相對應的動磨齒3和靜磨齒5。液流驅動裝置2的螺牙的軌跡大致呈螺旋線,螺旋線的內圈直徑為ΦΜ,電機軸的外直徑Od與螺旋線的內圈直徑ΦΜ的比值δ為0. 1 < δ彡10,螺旋線的橫向間距H為 2mm < H^ 18匪。螺旋線的縱向間距H 1為5mm < H 1彡65匪。液流驅動裝置2由下至上寬度逐漸變寬以及高度逐漸變矮以及間距逐漸變窄的過程。 液流驅動裝置2的橫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上面寬W2為0. 2mnT5mm,腰線夾角b為60 ° 120°,腰線頂點處設置為圓弧過渡,圓弧Rl為0.05 2mm。動磨頭1外周還設置有與動磨頭1相配合的靜磨頭4。靜磨頭4大致呈筒狀,下部大致呈喇叭狀開口。靜磨頭4內側面設有靜磨齒5和導料槽6。導料槽6在靜磨頭4成中心圓弧陣列均勻分布,其分布數量π2為314個,陣列分布角度ω為15° 120°,從研磨物料和粉碎效果考慮,最優(yōu)的導料齒6的分布數量n2選擇為6個,陣列分布角ω選擇為60°。楞邊的橫向截面大致呈“L”形或階梯形或波浪形。靜磨頭4上設置有出料孔7。動磨齒和液流驅動裝置與靜磨齒和楞邊的工作面之間間隙L為0.003 mm ^ L ^ 2. 5mm。液流驅動裝置2與動磨齒3處于不同的平面上。本發(fā)明的豆?jié){機在具體實施時,根據虹吸原理,動磨頭1與靜磨頭4在配合時分為下部有旋吸部C、置于旋吸部C上的導料部B和置于導料部B上的研磨部A。旋吸部C是在靜磨頭的最下部,靜磨頭為上下開口連通的,上部設有卡扣52,以及套設有一旋轉運動時有虹吸能力的動磨頭1。旋轉時,物料被旋吸部C帶起,進入導料部后,再進入研磨部粉碎。如箭頭所示的循環(huán)工作。如圖3所示,為動磨頭1和靜磨頭4配合狀態(tài)的立體示意圖,圖中靜靜磨頭4上部均勻分布卡扣52,止扣主要是與機頭下蓋進行扣合緊配使用,一般設置為3-6個卡扣和卡槽,較優(yōu)的是4個,即可實現靜磨頭4與機頭1的可拆卸連接,方便了機頭的清洗。如圖4所示,為動磨頭1和靜磨頭4配合狀態(tài)的剖面圖,液流驅動裝置2的螺牙與靜磨齒5形成的導引空間在最大直徑Φ 為5 45mm,綜合考慮各種物料形狀和大小對導引空間的要求,較優(yōu)的最大直徑Φ 為25mm。如圖5 10所示,是靜磨頭4的詳細結構示意圖,導流孔7的下平面Sl與靜磨齒 5的末端相平,便于磨出的漿順暢地流出;旋吸部C是容納吸入物料的空間,經過動磨頭4 的吸入和碾壓,可以起到粗粉碎的效果,靜磨頭4上的導料槽6的縱向是導料的路徑,其高度Hl為5 85mm,從制漿物料的大小和整體結構高低考慮,較優(yōu)的高度Hl為40mm ;所述靜磨齒5在靜磨成中心圓弧陣列均勻分布,其分布數量nl為12 60個,陣列分布角度ρ為 5°飛0°,從制造工藝和粉碎效果考慮較優(yōu)的陣列分布角ρ選擇為20°,較優(yōu)的分布數量 nl選擇為20個;所述導料槽6在靜磨頭4成中心圓弧陣列均勻分布,其分布數量n2為314 個,陣列分布角度ω為15° 120°,從研磨物料和粉碎效果考慮,較優(yōu)的導料槽6的分布數量η2選擇為6個,陣列分布角ω選擇為60°
圖1廣15所示是動磨頭1的詳細結構示意圖,所述動磨頭1設置為雙螺牙結構,即在同一個螺桿中分別有兩個螺牙繞桿而上,結合圖11、圖14兩個圖說明了動磨頭1的大體形狀, 在動磨頭1分別設有兩段,一段包括有第一螺牙42a和第二螺牙42b,其螺牙之間對應設有第一螺槽43a和第二螺槽43b,另一段包括有細小磨齒的動磨齒41,螺牙42和螺槽43是導引物料向上升的作用,第一螺牙4 和第二螺牙42b之間的牙距ST-Dl為5 30mm,第一螺牙 42的單牙牙距ST-D2為10 60,液流驅動裝置2的螺牙高度ST-H為5_45mm,結合物料大小以及制造工藝考慮優(yōu)選牙距ST-Dl為20mm,ST-D2為40mm,螺牙高度ST-H為20mm。動磨齒3的齒形大致成等腰梯形,磨齒上邊寬度W2為0. 2 5mm,腰線夾角b為60 ° 120°,腰線頂點處設置為圓弧過渡,是為了減小清洗死角和降低加工工藝,圓弧Rl為 0. 05 2mm,綜合磨齒的受力、清洗因素,上邊寬度W2優(yōu)選0. 2mm,腰線夾角b為90°,圓弧Rl 為 0. 2mm。如圖15所示,是動磨頭1的俯視圖,動磨齒3在動磨頭1成中心圓弧陣列均勻分布,其分布數量n3為12 120個,陣列分布角度d為3° ^30°,從制造工藝和粉碎效果考慮較優(yōu)的陣列分布角d選擇為6°,較優(yōu)的分布數量π3選擇為60個;
實施例二
參見附圖16 17,本實施例中,動磨頭1的螺牙與實施例一不同,其他地方與實施例一具一致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在本實施例中,動磨頭1的螺牙為單螺牙設計,即在同一個螺桿中只有1個螺牙繞桿而上,第一螺牙42的單牙牙距ST-D2為1(Γ50,液流驅動裝置2的螺牙的高度ST-H為 5-45mm,結合物料大小以及制造工藝考慮優(yōu)選牙距ST-D2為40mm,螺牙高度ST-H為20mm。實施例三
參見附圖19 30,本實施例的動磨頭1與實施例一不同,其他地方與實施例一具一致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在本實施例中,為適應不同的外觀設計要求,也是為了將整個研磨部的高度降低, 將動磨頭1的動磨齒3由與螺桿中心軸大致一個方向變換為大致成垂直方向,如圖23所示,動磨齒3與動磨頭1中心軸夾角e為0°、5°,使動磨頭1與靜磨頭4形成的研磨部 A的接觸面更大,同時節(jié)約了高度方向的空間,綜合粉碎效果和豆?jié){循環(huán)流動性較優(yōu)的角度 e 為 75° ο在圖四中,靜磨頭4的靜磨齒5,在靜磨頭4成中心圓弧陣列均勻分布,其分布數量n4為12 120個,靜磨齒5的齒頭到齒尾形成的扭角f為0° ^30°從制造工藝和粉碎效果考慮較優(yōu)的扭角f選擇為20°,較優(yōu)的分布數量n4選擇為60個;
如圖32所示,是所述動磨頭1的仰視圖,動磨齒3在動磨頭1成中心圓弧陣列均勻分布,其分布數量η5為12 120個,靜磨齒5的齒頭到齒尾形成的扭角g為0° ^30°從制造工藝和粉碎效果考慮較優(yōu)的扭角g選擇為20°,較優(yōu)的分布數量n4選擇為60個;圖25所示是動磨齒3和靜磨齒5的配合示意圖,是兩個鋸齒形齒的配合方法和兩齒相對旋轉的方向示意,從兩齒在運轉時的壽命和使用效果考慮,是最優(yōu)選的方案。實施例四
參見附圖31,本實施例的動磨頭1與實施例一不同,其他地方與實施例一具一致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在本實施例中動磨頭1為上下分體結構,即包括動磨齒3和液流驅動裝置2,是根據不同的制造工藝和難度,將兩不同的成形方式分別完成,再將兩部分連接為一體,降低了制造難度和成本。實施例五
參見附圖13,本實施例的動磨齒3與實施例一不同,其他地方與實施例一具一致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本實施例中,將動磨齒3形設計為鋸齒形,磨齒上邊寬度W2為0. 2 5mm,綜合磨齒的受力、清洗因素,上邊寬度W2優(yōu)選0. 2mm。綜上所述,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閱讀本發(fā)明文件后,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無需創(chuàng)造性腦力勞動而作出其他各種相應的變換方案或本發(fā)明各實施例之間方案的替換,均屬于本發(fā)明所保護的范圍。
8
權利要求
1.一種豆?jié){機,包括杯體(11),扣置在所述杯體(11)上的機頭,設置在所述機頭內的電機(12)和與電機(12)相連接的輸出軸(1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機頭的下部設置有液流驅動裝置(2)和研磨裝置,所述液流驅動裝置(2)設置于所述研磨裝置的下方,所述液流驅動裝置(2)為至少一個旋轉時能夠產生液流驅動的螺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是,所述研磨裝置至少包括彼此內外結合并且在形狀和結構上相對應的動磨頭(1)和靜磨頭(4),所述動、靜磨頭的工作面上分別設有結構相對應的動磨齒(3)和靜磨齒(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驅動裝置(2)的螺牙的軌跡大致呈螺旋線,所述螺旋線的內圈直徑為ΦΜ,所述電機軸的外直徑Od與所述螺旋線的內圈直徑ΦΜ的比值δ為0. 1 < δ ( 10,所述螺旋線的橫向間距H為2mm < H彡18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驅動裝置(2)的螺牙由下至上寬度逐漸變寬或/以及高度逐漸變矮或/以及間距逐漸變窄的過程。
5.根據權利要求廣4任一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磨齒的橫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上面寬W2為0.2mnT5mm,腰線夾角b為60 ° 120°,腰線頂點處設置為圓弧過渡,圓弧Rl為0. 05 2m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靜磨頭(4)大致呈筒狀或喇叭狀或導料曲面狀。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靜磨頭(4)上設置有出料孔(7)。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靜磨頭(4)內側面設有靜磨齒(5) 或/和楞邊或/和導料齒(6)。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楞邊的橫向截面大致呈“L”形或階梯形或波浪形或鋸齒形。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磨齒(3)或/和液流驅動裝置(2)與所述靜磨齒(5)或/和楞邊或/和導料齒(6)的工作面之間間隙L為0. 003 mm ^ L ^ 2. 5mm。
11.根據權利要求壙10任一所述的豆?jié){機,所述導料齒在靜磨頭成中心圓弧陣列均勻分布,其分布數量n2為314個,陣列分布角度ω為15° 120°。
12.根據權利要求廣4任一所述的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驅動裝置(2)的螺牙與所述動磨齒(3)處于不同的工作平面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屬于廚房小家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豆?jié){機,包括設置于電機軸的動磨頭,其中,所述動磨頭包括設有至少一個螺牙的液流驅動裝置及置于所述液流驅動裝置上端的動磨齒,所述液流驅動裝置大致呈柱狀或桿狀或倒圓錐體狀。在制作物料時,動磨頭在靜磨導料腔內高速轉動形成驅動液流,產生旋吸渦流,物料被旋吸進入液流驅動裝置內粗粉碎并進一步到動磨齒精研磨。間隙自下而上逐漸變小,同時實現物料從粗到細的研磨過程。本發(fā)明的豆?jié){機的研磨機構,磨漿效果好,磨頭易加工、耐磨。
文檔編號A47J31/00GK102188157SQ201110140950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27日
發(fā)明者張錦洲, 湛海耀, 蔡才德, 陳世雄 申請人:浙江紹興蘇泊爾生活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