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房炊具,特別是一種既適用于電磁爐又適用于燃氣爐的兩
用節(jié)能炒菜鍋。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燃氣爐和電磁爐走進了千家萬戶,用鐵質炒菜鍋在燃氣爐及電磁爐上炒菜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識與普遍習慣。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普通鍋具,尤其是炒菜鍋具在燃氣爐上使用時,有大量燃氣燃燒的熱能未能被利用,熱效率僅40%左右,既不節(jié)能,又不環(huán)保,炒菜時明顯感到火力不足,并且炒出來的菜營養(yǎng)有很大部分揮發(fā),菜品口味及色澤都欠佳。而電磁爐的正常使用只適合鐵質材料的平底鍋,而中國人喜愛和習慣使用的炒菜鍋,多是鍋底呈弧形彎曲面的非平底鍋,用這樣的鍋具炒菜口味及色澤倶佳,但用這樣的鍋具在電磁爐面板平面上使用不僅放不平穩(wěn),使用起來極不方便,而且會使電磁感應加熱功率大打折扣,因此不適合在電磁爐上使用。為此,許多人為之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代價進行開發(fā)和研究,但至今尚未有合理的產品面世,因此,開發(fā)一種既適用于電磁爐又適用于燃氣爐的兩用弧形圓底節(jié)能鍋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為了克服現(xiàn)有炒菜鍋存在的上述弊病,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實用、使用安全方便、節(jié)能環(huán)保的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它包括鍋體、鍋把,鍋把與鍋體固定連接,鍋體為弧形彎曲面的非平底鍋,所述的鍋體底部固定或可拆卸固定有鍋架,鍋體的底部與鍋架的底面處于同一平面,可以平穩(wěn)地放在電磁爐上使用。 所述鍋架上設有內圓周面、燃氣導流板、外圓周面,外圓周面的底面高于內圓周面的底面,或者所述鍋架的內圓周面的底面與鍋架的外圓周面的底面處于同一平面。[0006] 所述燃氣導流板的橫截面,順著燃氣爐燃氣火焰的走向看,在上游段呈折彎背風形狀,在下游段呈收縮擴張形狀,導引燃氣流向。 所述燃氣導流板用環(huán)狀簿鐵片或環(huán)狀薄鋁片沖壓制成,沿周向均布若干非通透的徑向溝槽,可使鍋架放在電磁爐上使用時不產生渦流即不會發(fā)熱。 所述燃氣導流板下游由收縮轉為擴張的環(huán)形平臺上沿圓周開有數(shù)個小孔,一是可以通過小孔排放燃燒時進入鍋架內未燃燒的余氣,二是可以作為清潔鍋架時排水用。[0009] 所述鍋架的導流板上沿周向均布三個或三個以上裝配孔,通過與固定在鍋體上的連接桿配合將鍋架固定在鍋體上。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如下優(yōu)點和效果 ①節(jié)能試驗表明,用本實用新型兩用節(jié)能鍋,放在燃氣爐上燒開同量的水,可比普通鍋節(jié)省燃氣達50% —70%。 ②節(jié)時試驗表明,用本實用新型兩用節(jié)能鍋,放在燃氣爐上裝2Kg的同量冷水燒
3開,用時不到5分鐘,而用普通鍋需約8分鐘,可節(jié)省時間約60%。 ③環(huán)保用本實用新型兩用節(jié)能鍋,放在燃氣爐上使用,燃氣燃燒更充分,火焰更藍,加之既節(jié)能、又節(jié)時、可以收到明顯的環(huán)保效果。 ④安全、方便用本實用新型兩用節(jié)能鍋、放在電磁爐上炒菜,有鍋底和鍋架同時支撐于電磁爐面板。雖然用的是弧型彎曲底面的炒鍋,仍然用起來安全、穩(wěn)當。而且用這種傳統(tǒng)形狀的鍋炒菜,符合中國人習慣,炒菜十分方便。 ⑤由于鍋架和鍋體在結構安裝上可采用可拆卸、可調節(jié)連接。因此,盡管時下燃氣爐的爐頭和臺面布置形形色色,各種各樣,都可通過調整測試使鍋具與爐頭處于合適的相對位置,實現(xiàn)節(jié)能、節(jié)時、環(huán)保的目的。 ⑥采用折彎背風和收縮擴張相結合的技術,導引燃氣流向,形成流路,同時采用靈活可調的鍋架鍋體可拆卸安裝方式,使本實用新型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以及優(yōu)秀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性能,相關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 ⑦折彎背風技術和收縮擴張技術的系統(tǒng)結合,不但可以起到把高溫燃氣火焰穩(wěn)定引向鍋底的作用,使燃氣火焰緊貼鍋壁運動,提高熱效率;而且能使鍋架避免受到高溫火焰的燒灼,從而可以延長鍋架的壽命,并增加其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⑧折彎背風技術和收縮擴張技術的系統(tǒng)結合,不但如前所述使強力火焰緊貼鍋底鍋壁運動,而且可使強力火焰在充分燃燒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從鍋底中心向外圍擴展。試驗發(fā)現(xiàn),采用本實用新型的鍋架,不但燃氣燃燒完全、火力強,鍋具受熱快,而且以鍋底為中心的大面積鍋體受熱非常均勻,這為炒菜烹調提供很好的鍋具熱環(huán)境,有利于做出色香味倶全的菜肴。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0020] 圖2為實施例1鍋架結構俯視圖。 圖3為實施例1放在電磁爐、燃氣爐上與電磁爐面板、燃氣爐臺面及爐頭相對位置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0023] 圖5為實施例2鍋架結構俯視圖。[0024]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0025] 圖7為實施例3鍋架結構俯視圖。[0026]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結構示意圖。[0027] 圖9為實施例4鍋架結構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圖1、圖2和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實施例1的具體實施方案,它包括鍋體1、鍋把3,鍋把3與鍋體1固定連接,鍋體1為弧形彎曲面的非平底鍋,所述的鍋體1底部通過固定在其上的連接桿4固定有可拆卸的鍋架2,鍋體1的底部11與鍋架2的底面處于同一平面。所述鍋架2上設有內圓周面5、燃氣導流板12、外圓周面6,外圓周面6的底面高于內圓周面5的底面。所述燃氣導流板12的橫截面,順著燃氣爐燃氣火焰的走向看,在上游段呈折彎背風形狀,在下游段呈收縮擴張形狀,導引燃氣流向。所述燃氣導流板12用環(huán)狀簿鐵片或環(huán)狀薄鋁片沖壓制成,沿周向均布若干非通透的徑向溝槽7,可以使鍋架2放在電磁爐上使用時不產生渦流即不會發(fā)熱。所述燃氣導流板12下游由收縮轉為擴張的環(huán)形平臺9上沿圓周開有數(shù)個小孔10, 一是可以通過小孔10排放燃燒時進入鍋架2內未燃燒的余氣,二是可以作為清潔鍋架2時排水用。所述鍋架2的導流板12上沿周向均布三個或三個以上裝配孔8,通過與固定在鍋體1上的連接桿4配合將鍋架2固定到鍋體1上。 圖3表示鍋體1和鍋架2在電磁爐和燃氣爐上時相對位置的關系,其中0-0為電磁爐面板平面,N-N為燃氣爐爐頭平面,M-M為燃氣爐臺面平面。由圖2和圖3可以看出,當鍋具放在電磁爐上使用時,鍋架2的內圓周面5的底面及鍋體1的底部11同時放置在電磁爐的微晶面板平面0-0上;當鍋具放在燃氣爐上使用時,鍋架2的外圓周面6的底面放置在燃氣爐的臺面M-M上,承擔支承作用,這樣,就可以使鍋體1的底部11離開燃氣爐的爐頭平面N-N有一定距離,并處在爐頭的正上方,以利于燃氣的充分燃燒。 圖4至圖9分別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3、4的結構示意圖及相應的鍋架結構俯視圖。它們與實施例一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的構思基本相同,主要是鍋架2的結構形式有明顯區(qū)別,此外,所述鍋架2的內圓周面5的底面與鍋架2的外圓周面6的底面處于同一平面。由于圖示已很清楚,這里對具體細節(jié)不再描述。
權利要求一種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包括鍋體(1)、鍋把(3),鍋把(3)與鍋體(1)固定連接,鍋體(1)為弧形彎曲面的非平底鍋,其特征是所述的鍋體(1)底部固定或可拆卸固定有鍋架(2),鍋體(1)的底部(11)與鍋架(2)的底面處于同一平面。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其特征是所述鍋架(2)上設有內圓周面(5)、燃氣導流板(12)、外圓周面(6),外圓周面(6)的底面高于內圓周面(5)的底面。
3.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其特征是所述鍋架(2)的內圓周面(5)的底面與鍋架(2)的外圓周面(6)的底面處于同一平面。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其特征是所述燃氣導流板(12)的橫截面在上游段呈折彎背風形狀,在下游段呈收縮擴張形狀,導引燃氣流向。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其特征是所述燃氣導流板(12)用環(huán)狀簿鐵片或環(huán)狀薄鋁片沖壓制成,沿周向均布若干非通透的徑向溝槽(7)。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其特征是所述燃氣導流板(12)下游由收縮轉為擴張的環(huán)形平臺(9)上沿圓周開有數(shù)個小孔(10)。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其特征是所述鍋架(2)的導流板(12)上沿周向均布三個或三個以上裝配孔(8)。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磁爐燃氣爐兩用節(jié)能鍋,鍋體(1)為弧形彎曲面的非平底鍋,所述的鍋體(1)底部固定或可拆卸固定有鍋架(2),鍋體(1)的底部(11)與鍋架(2)的底面處于同一平面;所述鍋架(2)上設有內圓周面(5)、燃氣導流板(12)、外圓周面(6),外圓周面(6)的底面高于內圓周面(5)的底面;所述燃氣導流板(12)的橫截面在上游段呈折彎背風形狀,在下游段呈收縮擴張形狀,導引燃氣流向,沿周向均布若干非通透的徑向溝槽(7)。采用上述結構后,具有結構簡單實用、節(jié)能環(huán)保、使用安全方便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1542395SQ20092019652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1日
發(fā)明者廖加華, 楊子勤, 胡兆火 申請人:胡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