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結合按摩帶體的墊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供使用者用以按摩、運動身體肌肉,令使用者可放松身 體、減輕疲勞與塑身利用的結合按摩帶體的墊體,尤指其是可針對身體的按摩部 位整圈式進行按摩塑身的結合按摩帶體的墊體。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常無時間運動,就算真有空余時間時,也會因為工作 過于勞累,而懶得外出運動,身體也因此逐漸變的肥胖,肌肉也因此漸漸變的松 弛,因此多數(shù)人會利用各種運動、塑身、按摩機于室內時,可休息、看電視、或 看書之余,能同時利用機械或裝置對身體進行運動或按摩,而一般坐著使用的運 動、按摩裝置,如按摩椅等,其都只能針對背部躺靠的部分進行運動或按摩,這 是利用于按摩椅躺靠的背部中設置上、下滾壓或及左、右推輾按摩動作的機器, 以此結構的設置方式,能使手臂、腰、肩膀等躺靠的接觸部份肌肉進行揉捻,以 舒解肌肉的緊張與釋放身心的壓力,甚至具塑身的功效,然而該種結構的設計方 式只能針對躺靠的接觸部份肌肉進行揉捻,身體前方的部位,無論何種姿勢都無 法按摩到,這是其結構的使用遺憾的處。
另外,目前有一種套設于腰部使用的塑身腰帶,該塑身腰帶為一帶狀,且?guī)?上至少一處設置有一震動器,該利用塑身腰帶束套于腰部,并以震動器的震動以 對束套部位產(chǎn)生塑身的功效而該種以點狀震動,再擴散出的方式,其振動力必須 要夠強,才能傳遞出能量給整個帶體,該過強的震動力,使用容易造成人體位于 震動點的內臟受傷,使用必需小心,且只能短時間使用,且該種點狀的震動方式 使用塑身效果不佳。
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人有鑒于此而思及實用新型的意念,于是以多年的經(jīng)驗加 以設計,經(jīng)多方探討并試作樣品試驗,及多次修正改良而推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在震動按摩裝置使用時避免塑身腰帶震 動對人體使用處的內臟損傷并可產(chǎn)生較佳按摩效果的墊體結構。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合按摩帶體的墊體,該墊體中 設置一可產(chǎn)生運動的按摩帶組,該按摩帶組具有二根結合帶延伸出,由墊體 一方的表面二位置伸出,該二根結合帶通過按摩帶組產(chǎn)生連動,其按摩帶組 通過馬達帶動一連動軸與二偏心輪組,該二偏心輪組設于二端部,通過該二 偏心輪組設置該二根對設的結合帶,其中,馬達是雙向馬達,用以連動兩方 的連動軸產(chǎn)生轉動,偏心輪組是利用偏心件以結合件配合軸承裝設于連動軸 的兩端處,結合帶結合于偏心輪組的結合件,其端部設有調整結合段。本實用新型相較于先前技術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是提供結合按摩帶體的墊體,其傳動的方式,是利用連動的 方式,令整個按摩帶組產(chǎn)生左右的扭動偏擺,該所產(chǎn)生的扭動偏擺是整個按 摩帶組,以帶狀方式同時等量運動,當配合在身上時,所接觸的身體部位整 個受力均勻,不會有震動過度的情形,使用的按摩塑身效果佳,且作用力為 平面帶狀,不會使身體單點被施力過當,以避免身體發(fā)生受傷。因此本實用 新型的結合按摩帶體的墊體可供使用者用以按摩、運動身體肌肉,令使用者可放 松身體、減輕疲勞與塑身利用,尤指其是可針對身體的按摩部位整圈式進行按摩 塑身。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透視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結構的立體組合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結構的透視立體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圖4按摩帶組的放大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動作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為座墊型態(tài)的結構立體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為座墊型態(tài)的立體透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于椅具上用于腰前按摩塑身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IO是本實用新型于椅具上用于腰后按摩塑身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于椅具上用于大腿按摩塑身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于床鋪上用于腰部及腿部按摩塑身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結構的立體組合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結構的立體分解圖。 圖15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連動關系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能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夠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以下將配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述
首先,先請由圖1、 2配合圖3、 4、 5所示,其是一墊體10中設置一可 產(chǎn)生運動的按摩帶組20,該按摩帶組20具有二根結合帶21延伸出,由墊體 10 —方的表面二位置伸出,該二根結合帶21可利用按摩帶組20產(chǎn)生連動。
其是一墊體10上設置一固定座11,其上結合按摩帶組20,按摩帶組20 通過馬達22帶動一連動軸23與二偏心輪組24,該二偏心輪組24設于二端部, 并以該二偏心輪組24設置二根可對設的結合帶21,其中,馬達22是雙向馬 達,用以連動兩方的連動軸23產(chǎn)生轉動,偏心輪組24是利用偏心件241以 結合件242配合軸承243裝設于連動軸23的兩端處,結合帶21結合于偏心 輪組24的結合件242,其端部設有調整結合段211,該調整結合段211是可 為公母扣具方式(如圖1、 2所示),或可為黏扣帶方式(如圖3、 4、 5所示)。
其結構的動作,先參看圖5、 6,當馬達22運轉,會帶動連動軸23同時 轉動,而以連動軸23令偏心輪組24的偏心件241產(chǎn)生偏心轉動,使結合件242 被回轉帶動,且結合件242利用軸承243的設置,及前方設有結合帶21由墊 體10固定位置拉出,因此會保持向前方轉動,這會令結合帶21產(chǎn)生快速的 左右的扭動、揉動偏擺。
其墊體IO可設為椅背靠墊、椅具座墊或床鋪臥墊的形態(tài),圖1、 2、 3、 4 為椅背靠墊的形態(tài),圖7、 8為椅具座墊的形態(tài),當為椅具座墊的形態(tài)時,按 摩帶組20的二結合帶21可分別配合一根固定結合帶212,固定結合帶212 — 端是固定于墊體10上,另一端設為配合結合帶21的調整結合段213,使二腳 分別以一結合帶21配合一固定結合帶212使用。
其使用時,如如圖9所示,當使用者坐椅具l時,墊體10可放置在椅背 位置,并利用結合帶21套設結合于腰部位置,結合帶21是調整在最適合的 長度,在馬達22運轉后,結合帶21會被偏心輪組24所拉動,以產(chǎn)生左右的 扭動偏擺,以此針對腰部前方及二側進行按摩塑身動作。
其使用還可如圖10所示,可先將結合帶21調整在最適合的長度于墊體10 上,呈現(xiàn)繃緊狀,使用者再坐著并躺靠于椅具1椅背的墊體10上,當馬達22 運轉后,結合帶21會被偏心輪組24所拉動,以產(chǎn)生左右的扭動偏擺,以此 可針對背部產(chǎn)生按摩塑身動作。
其使用時,如圖11所示,當使用者坐椅具1時,墊體10是可放置在椅 墊位置,并利用結合帶21套設結合于雙腳位置,結合帶21是調整在最適合 的長度,在馬達22運轉后,結合帶21會被偏心輪組24所拉動,以產(chǎn)生左右 的扭動偏擺,以此針對大腿周緣進行按摩塑身動作。
其使用時,如圖12所示,該應用于床鋪2時,墊體10是平放于床上, 當使用者躺與其上時,墊體10是可位于腰部位置或大腿、小腿甚至手臂位置, 再利用結合帶21調整套設結合于放置身體部位,在馬達22運轉后,結合帶21 會被偏心輪組24所拉動,以產(chǎn)生左右的扭動、揉動,以針對身體各部位進行 按摩塑身動作。
另外,按摩帶組20的馬達22也可為是單向馬達,并通過齒輪帶動連動 軸23產(chǎn)生轉動,以達到等效的功能性。
其按摩帶組200結構還可如圖13、 14、 15所示,其是一墊體100的固定 座110處設有滑槽111,馬達220結合于固定座110,固定座110轉軸結合有 一偏心組240,通過偏心組240帶動一連動軸230運動,連動軸230設于滑槽 111中定位,僅能左右擺動,連動軸230上設有一偏心孔2301,通過該偏心 孔2301跟偏心組240配合,連動軸230 二端再各與結合帶210結合,二端結 合帶210再穿出墊體10表面二位置,而結合帶210端部設有調整結合段2110。
借助上述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可得到下述的效益其墊體10運動的方式,
是利用按摩帶組20連動的方式,令整個結合帶21都能產(chǎn)生左右的扭動偏擺, 該所產(chǎn)生的扭動偏擺是整個結合帶21,被以帶狀方式同時等量運動,當配合 在身上時,所接觸的身體部位整個受力均勻,不會有震動過度的情形,使用 的按摩塑身效果佳,還不虞使身體受傷。實用新型實用新型實用新型但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 例,當不能以其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權利要求范圍所作的等同的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結合按摩帶體的墊體,其特征在于該墊體中設置有一可產(chǎn)生運動的按摩帶組,按摩帶組具有二結合帶由墊體一方的表面二位置伸出;二結合帶的端部設有調整結合段,結合帶利用按摩帶組產(chǎn)生連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結合按摩帶體的墊體,其是于一墊體中設置一可產(chǎn)生傳動的按摩帶組,該按摩帶組具有二結合帶延伸出,由墊體一方的表面二位置伸出,二結合帶可利用按摩帶組產(chǎn)生連動,其按摩帶組是以馬達帶動一連動軸與二偏心輪組,該二偏心輪組設于二端部,并以該二偏心輪組設置二可對設的結合帶,其中,馬達是雙向馬達,用以連動兩方的連動軸產(chǎn)生轉動,偏心輪組是利用偏心件以結合件配合軸承裝設于連動軸的兩端處,結合帶結合于偏心輪組的結合件,其端部設有調整結合段;借助上述結構組合使用,可具有能產(chǎn)生均勻適當?shù)淖饔昧M行按摩塑身功效,令使用效果更佳,且能避免身體產(chǎn)生傷害。
文檔編號A47G9/00GK201012164SQ20072000143
公開日2008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月29日
發(fā)明者巫東和 申請人:巫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