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預防暑溫高熱的口服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
[0001]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預防暑溫高熱的中藥口服液。
【背景技術】
:
[0002]暑溫是由感受暑熱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暑溫的發(fā)生有較明顯的季節(jié)性,一般認為是夏至到立秋之間。暑溫發(fā)病急驟,初起即見壯熱、汗多、煩渴引飲、面赤、脈洪大等氣分陽明熱盛證候,為其主要特點。高熱在臨床上屬于危重癥范疇。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C,腋溫36?37°C衡量。若腋溫超過37.4°C,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I °C以上,可認為發(fā)熱。所謂低熱,指腋溫為37.5?38°C、中度熱38.1?39°C、高熱39.1?40°C。高熱是一種很危險的重癥,它會引起脫水,抽筋,甚至體內蛋白質會發(fā)生分解,引起腦水腫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腦病后遺癥。
【發(fā)明內容】
:
[0003]本發(fā)明提供的是一種預防暑溫高熱并且能夠有效增強患者體質的預防暑溫高熱的口服液。
[0004]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種預防暑溫高熱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液的成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
[0006]知母20-30克、雙花10-20克、藿香10-20克、薏仁10-20克、佩蘭10-20克、蘆根10-20克、桑葉10-20克、茯苓10-20克、丁香10-20克、梔子10-20克、牛黃8_15克、冰片8-12克、枇杷葉8-12克、橘紅8-12克、薄荷8_12克、紫蔻8_12克、菊花8_12克。
[0007]作為一種優(yōu)化方案:
[0008]所述中藥制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
[0009]知母20克、雙花10克、藿香10克、薏仁10克、佩蘭10克、蘆根10克、桑葉10克、茯苓10克、丁香10克、梔子10克、牛黃8克、冰片8克、枇杷葉8克、橘紅8克、薄荷8克、紫蔻8克、菊花8克。
[0010]作為一種優(yōu)化方案:
[0011]所述中藥制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
[0012]知母22克、雙花12克、藿香12克、薏仁12克、佩蘭12克、蘆根12克、桑葉12克、茯苓12克、丁香12克、梔子12克、牛黃9克、冰片9克、枇杷葉9克、橘紅9克、薄荷9克、紫蔻9克、菊花9克。
[0013]作為一種優(yōu)化方案:
[0014]所述中藥制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
[0015]知母24克、雙花14克、藿香14克、薏仁14克、佩蘭14克、蘆根14克、桑葉14克、茯苓14克、丁香14克、梔子14克、牛黃11克、冰片10克、枇杷葉10克、橘紅10克、薄荷10克、紫蔻10克、菊花10克。
[0016]作為一種優(yōu)化方案:
[0017]所述中藥制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
[0018]知母26克、雙花16克、藿香16克、薏仁16克、佩蘭16克、蘆根6克、桑葉16克、茯苓16克、丁香16克、梔子16克、牛黃13克、冰片11克、枇杷葉11克、橘紅11克、薄荷11克、紫蔻11克、菊花11克。
[0019]作為一種優(yōu)化方案:
[0020]所述中藥制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
[0021]知母30克、雙花20克、藿香20克、薏仁20克、佩蘭20克、蘆根20克、桑葉20克、茯苓20克、丁香20克、梔子20克、牛黃15克、冰片12克、枇杷葉12克、橘紅12克、薄荷12克、紫蔻12克、菊花12克。
[0022]本發(fā)明中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如下:
[0023]本發(fā)明中的中藥口服液的制備方法與其他常用的中藥口服液的制備方法相近似。首先取知母20-30克、雙花10-20克、藿香10-20克、薏仁10-20克、佩蘭10-20克、蘆根10-20克、桑葉10-20克、茯苓10-20克、丁香10-20克、梔子10-20克、牛黃8_15克、冰片8-12克、枇杷葉8-12克、橘紅8-12克、薄荷8_12克、紫蔻8_12克、菊花8_12克。兌入清水,武火煎沸,文火維持15分鐘,濾出藥汁。將兩次煎出的藥汁兌在一起,濃縮提純,待冷卻至常溫,兌入蜂蜜適量,即成為本發(fā)明所述的口服液。
[0024]上述中藥口服液的中藥原材料:
[0025]知母,性寒,味苦,歸肺、胃、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之功效。
[0026]雙花,性寒,味甘,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抗炎、補虛療風之功效。
[0027]藿香,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具有化濕醒脾,辟穢和中,解暑,發(fā)表之功效。
[0028]薏仁,性微寒,味甘,歸脾、肺、腎經。具有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之功效。
[0029]佩蘭,性平,味辛,歸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fā)表解暑之功效。
[0030]蘆根,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之功效。
[0031]桑葉,性寒,味苦、甘,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之功效。
[0032]茯苳,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0033]丁香,性溫,味辛,歸肺、脾、胃、腎經。有溫中、暖腎、降逆之功效。
[0034]梔子,性寒,味苦,歸心、肺、三焦經。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效。
[0035]牛黃,性涼,味微苦,具有解熱、解毒、定驚之功效。
[0036]冰片,性涼,味辛,歸心、肝經。具有通諸竅,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清熱散毒,散火解毒之功效。
[0037]枇杷葉,性寒,味苦,歸肺、心、胃經。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之功效。
[0038]橘紅,性溫,味辛、苦,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之功效。
[0039]薄荷,性涼,味辛,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之功效。
[0040]紫蔻,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之功效。
[0041]菊花,性微寒,味苦、甘,歸肺、肝經。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效。
[0042]在中醫(yī)上認為暑溫的發(fā)生由感受暑熱病邪而致。暑為陽邪,其性炎熱,侵犯人體,若正氣不足,暑熱病邪可直入心營,暑熱內閉,不能外達,則出現(xiàn)高熱夏令天氣炎熱,人體或因汗出過多津氣耗傷,或因勞作過度,抵御外邪能力低下,則往往容易感受暑熱病邪而病。本病所及臟腑、部位,主要是陽明胃、心營、厥陰肝等。故暑溫病總的治療原則,為清暑泄熱,清心涼營,涼血解毒。
[0043]本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