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帶蕨15克,臭草15克,枇杷8克,女金蘆 3克,天竺黃14克,睡蓮6克,炙甘草8克,覆盆子5克,肉桂1克,烏梢蛇10克,天麻5克, 人參16克,玳瑁10克,丁癸草5克,陳皮1克,瓜萎皮10克,羚羊角粉6克,膽星8克,蟬蛻 3克,僵蠶15克。
[0060] 其中,所述小兒止痙貼的制備方法為:
[0061] (1)取所述小兒止痙貼中重量組分的各藥材,粉碎至100目,取所得藥粉的60%, 第一次煎煮加藥材總重量的10倍的水煎煮提取,煎煮1小時:第二次加入8倍量的水,煎煮 lh,濾出藥液待用;第三次加入8倍量的水,煎煮1. 2h,濾出藥液待用;合并三次煎液,過濾, 收集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30的清膏;
[0062] (2)將步驟⑴所制得的剩余藥粉與步驟⑴所得清膏,攪拌混勻,再加入清 膏0.1倍的薄荷腦和輔料混勻,制得膏體,再將膏體均勻的涂布在醫(yī)藥無紡布上,制成寬 3. 5cm,長5cm,厚2mm的膏塊,裁剪,即得小兒止痙貼。
[0063] 實(shí)施例2 :
[0064] 本發(fā)明的小兒止痙貼,取下列中藥原料藥:茯苓20克,燈心草10克,附子8克,酸 棗仁5克,牛膽17克,七層樓12克,紅花4克,絲帶蕨20克,臭草10克,枇杷12克,女金蘆 7克,天竺黃11克,睡蓮3克,炙甘草13克,覆盆子3克,肉桂3克,烏梢蛇5克,天麻10克, 人參13克,玳瑁3克,丁癸草3克,陳皮3克,瓜萎皮5克,羚羊角粉4克,膽星10克,蟬蛻 4克,僵蠶13克。
[0065] 其中,所述小兒止痙貼的制備方法為:
[0066] (1)取所述小兒止痙貼中重量組分的各藥材,粉碎至120目,取所得藥粉的70%, 第一次煎煮加藥材總重量的15倍的水煎煮提取,煎煮1小時:第二次加入8倍量的水,煎 煮lh,濾出藥液待用;第三次加入12倍量的水,煎煮1. 2h,濾出藥液待用;合并三次煎液, 過濾,收集濾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30的清膏;
[0067] (2)將步驟⑴所制得的剩余藥粉與步驟⑴所得清膏,攪拌混勻,再加入清 膏0.2倍的薄荷腦和輔料混勻,制得膏體,再將膏體均勻的涂布在醫(yī)藥無紡布上,制成寬 3. 5cm,長5cm,厚2mm的膏塊,裁剪,即得小兒止痙貼。
[0068] 實(shí)施例3 :
[0069] 本發(fā)明的小兒止痙貼,取下列中藥原料藥:茯苓13克,燈心草11克,附子4克,酸 棗仁6克,牛膽13克,七層樓7克,紅花5克,絲帶蕨18克,臭草11克,枇杷9克,女金蘆6 克,天竺黃12克,睡蓮4克,炙甘草9克,覆盆子4克,肉桂2克,烏梢蛇6克,天麻6克,人 參14克,玳瑁5克,丁癸草4克,陳皮2克,瓜萎皮6克,羚羊角粉5克,膽星12克,蟬蛻3 克,僵蠶12克。
[0070] 其中,所述小兒止痙貼的制備方法為:
[0071] (1)取所述小兒止痙貼中重量組分的各藥材,粉碎至100目,取所得藥粉的65%, 第一次煎煮加藥材總重量的12倍的水煎煮提取,煎煮1小時:第二次加入8倍量的水,煎 煮lh,濾出藥液待用;第三次加入10倍量的水,煎煮1. 2h,濾出藥液待用;合并三次煎液, 過濾,收集濾液,濃縮至55°C時相對密度為1. 30的清膏;
[0072] (2)將步驟⑴所制得的剩余藥粉與步驟⑴所得清膏,攪拌混勻,再加入清 膏0.1倍的薄荷腦和輔料混勻,制得膏體,再將膏體均勻的涂布在醫(yī)藥無紡布上,制成寬 3. 5cm,長5cm,厚2mm的膏塊,裁剪,即得小兒止痙貼。
[0073] 實(shí)施例4 :
[0074]本發(fā)明的小兒止痙貼,取下列中藥原料藥:茯苓17克,燈心草15克,附子7克,酸 棗仁11克,牛膽16克,七層樓8克,紅花8克,絲帶蕨16克,臭草14克,枇杷11克,女金蘆 5克,天竺黃13克,睡蓮5克,炙甘草12克,覆盆子3克,肉桂1克,烏梢蛇10克,天麻9克, 人參13克,玳瑁7克,丁癸草3克,陳皮1克,瓜萎皮10克,羚羊角粉4克,膽星11克,蟬蛻 4克,僵蠶14克。
[0075] 其中,所述小兒止痙貼的制備方法為:
[0076] (1)取所述小兒止痙貼中重量組分的各藥材,粉碎至120目,取所得藥粉的70%, 第一次煎煮加藥材總重量的14倍的水煎煮提取,煎煮1小時:第二次加入8倍量的水,煎 煮lh,濾出藥液待用;第三次加入11倍量的水,煎煮1. 2h,濾出藥液待用;合并三次煎液, 過濾,收集濾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30的清膏;
[0077] (2)將步驟⑴所制得的剩余藥粉與步驟⑴所得清膏,攪拌混勻,再加入清 膏〇. 15倍的薄荷腦和輔料混勻,制得膏體,再將膏體均勻的涂布在醫(yī)藥無紡布上,制成寬 3. 5cm,長5cm,厚2mm的膏塊,裁剪,即得小兒止痙貼。
[0078] 實(shí)施例5 :
[0079]本發(fā)明的小兒止痙貼,取下列中藥原料藥:茯苓15克,燈心草12克,附子5克,酸 棗仁9克,牛膽15克,七層樓9克,紅花7克,絲帶蕨19克,臭草13克,枇杷10克,女金蘆 4克,天竺黃11克,睡蓮5克,炙甘草10克,覆盆子5克,肉桂3克,烏梢蛇8克,天麻8克, 人參14克,玳瑁9克,丁癸草5克,陳皮3克,瓜萎皮8克,羚羊角粉6克,膽星9克,蟬蛻5 克,僵蠶12克。
[0080] 其中,所述小兒止痙貼的制備方法為:
[0081] (1)取所述小兒止痙貼中重量組分的各藥材,粉碎至120目,取所得藥粉的70%, 第一次煎煮加藥材總重量的10倍的水煎煮提取,煎煮1小時:第二次加入8倍量的水,煎煮 lh,濾出藥液待用;第三次加入9倍量的水,煎煮1. 2h,濾出藥液待用;合并三次煎液,過濾, 收集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30的清膏;
[0082] (2)將步驟⑴所制得的剩余藥粉與步驟⑴所得清膏,攪拌混勾,再加入清 膏0.2倍的薄荷腦和輔料混勻,制得膏體,再將膏體均勻的涂布在醫(yī)藥無紡布上,制成寬 3. 5cm,長5cm,厚2mm的膏塊,裁剪,即得小兒止痙貼。
[0083] 實(shí)施例6 :
[0084] 本發(fā)明的小兒止痙貼,取下列中藥原料藥:茯苓19克,燈心草14克,附子6克,酸 棗仁7克,牛膽14克,七層樓9克,紅花6克,絲帶蕨17克,臭草13克,枇杷10克,女金蘆 4克,天竺黃11克,睡蓮5克,炙甘草10克,覆盆子5克,肉桂3克,烏梢蛇8克,天麻8克, 人參14克,玳瑁4克,丁癸草5克,陳皮3克,瓜萎皮8克,羚羊角粉3克,膽星8克,蟬蛻5 克,僵蠶15克。
[0085] 其中,所述小兒止痙貼的制備方法為:
[0086] (1)取所述小兒止痙貼中重量組分的各藥材,粉碎至120目,取所得藥粉的70%, 第一次煎煮加藥材總重量的11倍的水煎煮提取,煎煮1小時:第二次加入8倍量的水,煎 煮lh,濾出藥液待用;第三次加入11倍量的水,煎煮1. 2h,濾出藥液待用;合并三次煎液, 過濾,收集濾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30的清膏;
[0087] (2)將步驟⑴所制得的剩余藥粉與步驟⑴所得清膏,攪拌混勾,再加入清 膏0.2倍的薄荷腦和輔料混勻,制得膏體,再將膏體均勻的涂布在醫(yī)藥無紡布上,制成寬 3. 5cm,長5cm,厚2mm的膏塊,裁剪,即得小兒止痙貼。
[0088] 臨床論證:
[0089] 為了驗(yàn)證本發(fā)明小兒止痙貼的效果,2012年10月-2014年5月,門診處隨機(jī)抽取 小兒驚厥患者180例,全部病例均經(jīng)體檢及血細(xì)胞分析等多項檢查確診,且無先天性疾病 及嚴(yán)重心、肝、腎功能不良。隨機(jī)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90例,男39例,女51 例,7天--5歲,平均年齡1. 5歲;對照組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齡7天--5歲,平 均年齡1. 56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 0. 05),具有可比性。詳 見表1。
[0090] 表1:兩組病例一般情況比較:
[0092](注:兩組比較:P>0? 05)
[0093] 診斷標(biāo)準(zhǔn):
[0094]1.多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5歲以上則逐漸減少;
[0095] 2.以高熱、抽搐、神昏為主要表現(xiàn)。
[0096] 3.有臍部滲液或感受疫癘之邪或暴受驚恐史。
[0097] 4.有明顯的原發(fā)病史:如感冒、肺部感染等疾病。
[0098] 5.血細(xì)胞分析:白細(xì)胞(WBC)升高等。
[0099] 治療方法:
[0100] 對照組:服用保嬰散、天蠶片、羚羊角口服液等常規(guī)藥品進(jìn)行常規(guī)治療。
[0101] 治療組:采用本發(fā)明的小兒止痙貼,每次一貼,貼于肚臍、天庭、印堂等穴位處,采 用每12小時更換一次。
[0102] 兩組分別治療3周后,兩組治療前、后均進(jìn)行試驗(yàn)室檢查及觀察臨床癥狀改善情 況。
[0103] 療效評價:
[0104] 顯效:意識轉(zhuǎn)清楚、抽搐等臨床癥狀消失、體溫恢復(fù)正常、血細(xì)胞分析結(jié)果正常。
[0105] 有效:意識轉(zhuǎn)清楚、抽搐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溫基本恢復(fù)正常、血細(xì)胞分析結(jié) 果基本正常。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