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兒麻痹功能恢復(fù)行走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保健技術(shù)領(lǐng)域,是一種用于恢復(fù)和幫助小兒麻痹患者行走的治療保健器械,適用于由小兒麻痹造成的單側(cè)下肢失去行走能力和行走困難的患者。
患有“兒麻”后遺癥患者,下肢肌肉嚴重萎縮,肢體變細、變形,致使膝前弓,行走困難。由于“兒麻”患者長期不能象常人走路,會造成脊柱彎曲,并導(dǎo)致上身畸形。
恢復(fù)“兒麻”患者行走能力的普通辦法,是住院治療。住院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改善下肢功能。其次,“兒麻”患者走路,只能借助手扶或拐。除此,目前還未有“兒麻”患者恢復(fù)行走的有效方法和器械。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幫助“兒麻”患者行走的器械,可以使“兒麻”患者下肢恢復(fù)行走功能,防止因走動不便引起的肢體畸形。
本實用新型用板狀物作成支架,人體下肢被限制在支架內(nèi)。為了使肢體能完全保持在支架內(nèi),并能與支架一起運動,在支架的上、中、下有三支點,其中上、下支點在支架的一側(cè),中支點在另一側(cè)。上支點用來托住人體的臂部,中支點頂在小腿脛骨上端,下支點緊靠小腿與踝骨間。中支點可有效防止膝部前弓。上、中、下三支點使下肢在支架內(nèi)行走時伸直。為了使支架能象下肢體一樣彎曲,支架分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間用軸連接。這樣,蹲、坐時支架可象人腿一樣可彎,連接軸類似人的膝關(guān)節(jié)。在下支架的下部安裝有腳板,腳板與下支架也用軸連接。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cè)面結(jié)構(gòu)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正面圖。
圖3、圖4、圖5為圖2在A-A、B-B、C-C處的截面圖。
本實用新型主要由上支架2和下支架6及腳板10構(gòu)成,如
圖1和圖2所示。
上支架2主體為兩個板狀物,上端有上托板1,即上支點。上托板1的截面形狀如圖3所示。上支架2下部為雙層板,用以安放下支架6,雙層板上開有同軸的小孔,在雙層板起始處的凸出部,也有一小孔,鎖定銷3安放其中,鎖定銷可以在孔內(nèi)上下移動。
下支架6的上端有一凹槽,能使鎖定銷進入其中,下支架6的上部一側(cè)有中支板5,即中支點,下部另一側(cè)有下支板7,即下支點,在下支架6上端凹槽和上部的中支板5之間,開有與上支架孔相同大小的圓孔,下支架6的下端,用腳板軸9與腳板10連接,下支架6和腳板10之間能以腳板軸9轉(zhuǎn)動,下支架6中間部成倒梯形。
為了使患者加強行走能力,在腳板10與患者腳跟相接觸處,放置一個腳跟彈簧8。
下支架6的上端放在上支架2下端的雙層板內(nèi),兩者用連軸4連接。當上支架2上的鎖定銷3下移時,可使其進入下支架6上的凹槽內(nèi),這時上支架2和下支架6之間不能以連軸4轉(zhuǎn)動,上支架2和下支架6連接后,上托板1和下支板7在同一側(cè),而中支板5在另一側(cè)。
為了使患者下肢能更好地與行走器一起運動,在支架上托板1、中支板5、下支板7相對應(yīng)處,有軟帶。當下肢放入支架內(nèi)后,用這幾個軟帶固定,使下肢與支架盡量成為一體。
患者下肢放在支架內(nèi)后,上托板1正好位于臂部,中支板5位置于小腿脛骨上部,膝蓋下,下支板7位于小腿與踝骨間。患者腳放在腳板10上。由于下支架7與腳板10用腳板軸連接,因此,腳在支架內(nèi)時,可以上下自由活動,行走時,下按鎖定鎖,使上下支架不能彎曲,膝部不能前弓、坐、蹲時,上提鎖定銷,膝部便可彎曲。使用腳板10的目的是墊起略短患肢,跟部彈簧,在行走時給予反彈力,使行走方便。
本實用新型經(jīng)“兒麻”患者使用,沒有不舒適感,使“兒麻”患者恢復(fù)和提高了行走能力,防止了上部肢體的畸形。
權(quán)利要求1.小兒麻痹功能恢復(fù)行走器,其特征是包含有上支架2和下支架6及腳板10;上支架2為板狀,上端有上托板1,下部為兩層板,兩層板上開有同軸孔,在兩層板凸出部做一孔;下支架6的上端有一凹槽,上部一側(cè)有中支板5,在凹槽與中支板5間開有相同的軸孔,下部另一側(cè)有下支板7;下支架6的上端放在上支架兩層板內(nèi),用連軸4連接;鎖定銷安在上支架2雙層板凸出部孔內(nèi),可以上下移動,下移時鎖定銷進入下支板6上端凹槽內(nèi);下支架6與腳板10用腳板軸9連接;上托板1和下支板7在一側(cè),中支板5在另一側(cè)。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麻痹功能恢復(fù)行走器,其特征是腳板10與腳跟接觸處,安裝有腳跟彈簧8。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麻痹功能恢復(fù)行走器,其特征是在上托板1、中支板5相對處有軟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保健技術(shù)領(lǐng)域,是一種恢復(fù)小兒麻痹患者行走能力的器械,主要由上支架和下支架組成,上、下支架用軸連接,當下肢放入其中后,由上托板、中支板和下支板及腳板使肢體被限制在支架內(nèi),行走時與肢體一起移動,可有效地防止膝前弓,增強患者的行走能力,同時,避免因扶拐或用手按腿造成的脊柱彎曲引起的上身畸形。
文檔編號A61H1/02GK2095663SQ9121906
公開日1992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1991年7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1年7月26日
發(fā)明者許民培 申請人:許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