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造瘺導尿管。
背景技術:
膀胱造瘺是因尿道梗阻或膀胱切除,在恥骨上膀胱作造瘺術,使尿液引流到體外。目前,一般使用雙“j”管進行留置,但是,雙“j”管的置入是一個費時且有一定難度的環(huán)節(jié),手術費用高,而且雙“j”管的一端埋入腎臟,容易引發(fā)結石,造成堵塞,還會導致感染等術后癥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造瘺導尿管,該導尿管無需置入腎臟,不會引起結石、感染等術后問題,且手術操作簡單、成本低。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造瘺導尿管,包括導尿管體,所述導尿管體包含前段導尿管與后段導尿管,前段導尿管的頭部設有引流孔,后段導尿管的尾部設有螺旋狀的排尿管;所述前段導尿管與后段導尿管之間設有一組呈拱形的筋條,筋條沿導尿管體圓周方向間隔分布設置,各個筋條共同形成橄欖狀。
進一步的,所述前段導尿管與后段導尿管之間的筋條包含兩組以上,各組筋條沿導尿管體軸向間隔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導尿管體的管壁設有插入深度標記。
進一步的,每組筋條包含均勻分布的3至4根。
進一步的,所述前段導尿管為后段導尿管的1/5~1/3。
進一步的,所述導尿管體、筋條與排尿管為一體化結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將導絲由排尿管口穿入導尿管體,導尿管體完全套在導絲上以后,筋條被拉直,從而可以順利地將導尿管從造瘺口插入輸尿管;之后,抽出導絲,筋條恢復拱形狀態(tài),從而卡在輸尿管內對導尿管起到固定作用,尿液由引流孔進入導尿管體,最終從排尿管排出體外;無需將導尿管插入腎臟,不會引起結石、感染等術后問題,且手術操作簡單、成本低;排尿管呈螺旋狀,能有效防止尿液返流。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視放大示意圖;
圖3是導絲穿入本發(fā)明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4是導絲抽出后本發(fā)明在輸尿管內的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與圖2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造瘺導尿管,包括導尿管體,導尿管體包含前段導尿管1a與后段導尿管1b,前段導尿管1a的頭部設有引流孔2,后段導尿管1b的尾部設有螺旋狀的排尿管3;前段導尿管1a與后段導尿管1b之間設有一組呈拱形的筋條4,筋條4沿導尿管體圓周方向間隔分布設置,各個筋條共同形成橄欖狀;作為優(yōu)選的,前段導尿管1a與后段導尿管1b之間的筋條包含兩組以上,本實施例選用兩組,各組筋條沿導尿管體軸向間隔設置;優(yōu)選的,每組筋條包含均勻分布的3至4根;導尿管體的管壁還設有插入深度標記5;所述前段導尿管1a為后段導尿管1b的1/5~1/3。導尿管體、筋條與排尿管可采用醫(yī)用塑料、樹脂、硅膠等常用材料一體化結構制成,并可根據(jù)需要將不同的部位設置成不同的硬度,以滿足插入、回彈復位等需求。
結合圖3與圖4所示,使用時,先將導絲6由排尿管3穿入導尿管體,排尿管3和導尿管體完全套在導絲6上以后,排尿管3與筋條4均被拉直,從而可以順利地將本導尿管從造瘺口7插入輸尿管8;當?shù)竭_插入深度標記5時即停止插入,之后,抽出導絲6,筋條4恢復拱形狀態(tài),從而卡在輸尿管8內對導尿管起到固定作用;排尿管3也恢復螺旋狀態(tài),尿液由引流孔2進入導尿管體,最終從排尿管3排出體外;無需將導尿管插入腎臟,不會引起結石、感染等術后問題,且手術操作簡單、成本低;排尿管3呈螺旋狀,能有效防止尿液返流;采用兩組筋條,能夠有效防止本導尿管從輸尿管脫出。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容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替換、等效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