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用創(chuàng)口貼技術領域,特別涉及腹腔穿刺用加壓創(chuàng)口貼。
背景技術:
腹膜腔穿刺術是一項借助穿刺針直接從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診療技術。適用于腹水原因不明或疑有內出血者、大量腹水引起難以忍受的呼吸困難及腹脹者、需腹腔內注藥或腹水濃縮再輸入者。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避免術后液體漏出的情況發(fā)生,在穿刺時采用“z”字型進針方式。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消瘦的病人或者腹壁緊張、腹肌發(fā)達的病人,很難做到“z”字型進針;一些腹壓高,腹壁脂肪層薄的患者,即使能夠實現“z”字型進針,仍會出現術后針口漏液。
現有的創(chuàng)口貼加壓力度不夠無法有效的控制液漏,只能通過采用青霉素瓶蓋壓迫穿刺針眼的方法,甚至外科縫合;采用外科縫合會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加大護理力度和難度,增加護理工作量;青霉素瓶蓋壓迫穿刺針眼法在臨床上存在難消毒、難固定、難操作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腹腔穿刺用加壓創(chuàng)口貼,解決現有創(chuàng)口貼在腹膜腔穿刺術后無法有效控制液漏、易造成二次傷害、護理難度高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腹腔穿刺用加壓創(chuàng)口貼,其中包括:蝶形膠布、加壓水囊、方形膠布、止血棉墊和醫(yī)用隔離紙;
所述蝶形膠布下表面設有粘膠層,所述加壓水囊設在蝶形膠布下方并通過粘膠層與蝶形膠布連接,所述方形膠布設在加壓水囊下方,所述方形膠布的上表面四周邊緣與蝶形膠布下表面的粘膠層連接,所述方形膠布下表面設有方形膠布粘膠層,所述止血棉墊設在方形膠布下方并通過方形膠布粘膠層與方形膠布連接,所述醫(yī)用隔離紙設在止血棉墊下方,所述醫(yī)用隔離紙與蝶形膠布下表面的粘膠層四周連接;
所述加壓水囊側壁設有加液口,所述加液口延伸至方形膠布外側,所述加液口端部設有帶針眼的橡膠塞。
本發(fā)明中,蝶形膠布的設置,有利于粘貼的穩(wěn)固性,且能夠促進針口的修復;加壓水囊向皮膚產生壓力,產生加壓效果,有效防止液體的滲漏,促進針口的愈合;帶針眼的橡膠塞,可按照需要控制加壓水囊中的壓力并且維持加壓水囊的壓力。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操作簡單方便、能有效控制液漏、不會造成二次傷害、成本低、易推廣等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2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4所示,腹腔穿刺用加壓創(chuàng)口貼,其中包括:蝶形膠布1、加壓水囊2、方形膠布3、止血棉墊4和醫(yī)用隔離紙5;
所述蝶形膠布1下表面設有粘膠層,所述加壓水囊2設在蝶形膠布1下方并通過粘膠層與蝶形膠布1連接,所述方形膠布3設在加壓水囊2下方,所述方形膠布3的上表面四周邊緣與蝶形膠布1下表面的粘膠層連接,所述方形膠布3下表面設有方形膠布粘膠層,所述止血棉墊4設在方形膠布3下方并通過方形膠布粘膠層與方形膠布3連接,所述醫(yī)用隔離紙5設在止血棉墊4下方,所述醫(yī)用隔離紙5與蝶形膠布1下表面的粘膠層四周連接;
所述加壓水囊2側壁設有加液口6,所述加液口6延伸至方形膠布3外側,所述加液口6端部設有帶針眼的橡膠塞。
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及原理:
如圖1至圖4所示,在腹膜腔穿刺術完成拔出穿刺針之后,揭下腹腔穿刺用加壓創(chuàng)口貼上的醫(yī)用隔離紙5,將止血棉墊4對準穿刺針口同時將帶針眼的橡膠塞朝向患者頭部方向進行粘貼,粘貼后稍用力壓緊粘貼部位;用注射器吸取適量生理鹽水,通過帶針眼的橡膠塞向加壓水囊2內注水,使加壓水囊2擴張,產生足夠的壓力,然后拔出注射器即可。
本發(fā)明能夠以多種形式具體實施而不脫離發(fā)明的實質,所以應當理解,上述實施例不限于前述的細節(jié),而應在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廣泛地解釋,因此落入權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圍內的變化和改型都應為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