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制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特別是供半身不遂患者使用的內服藥酒及其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祖國醫(yī)學認為:半身不遂( 又稱偏癱),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由于其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導致突然暈倒、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寒澀等臨床表現。這種病多由情緒失調、飲食不當、勞累過度等原因引起的,較難預防。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半身不遂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半身不遂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療效好、見效快、毒副作用小等優(yōu)勢,針對現有西醫(yī)治療半身不遂的現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以解決半身不遂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通過選擇合理的藥物及質量份比,可有效治療上述半身不遂。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服藥酒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川烏15~30g、生草烏2~8g、川木瓜5~12g、金銀花15~28g、茯苓10~16g、川牛膝6~12g、當歸8~16g、白術6~18g、烏梅4~8g、肉桂6~15g、秦艽5~12g、川芎3~10g、全蝎4~8g、麥冬6~12g、蜈蚣2~5g、砂仁3~6g、冰糖10~16g,冰糖和白酒適量。
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服藥酒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川烏18~26g、生草烏3~7g、川木瓜8~11g、金銀花18~25g、茯苓11~14g、川牛膝7~11g、當歸10~14g、白術8~15g、烏梅5~7g、肉桂8~13g、秦艽8~11g、川芎5~9g、全蝎5~7g、麥冬8~11g、蜈蚣3~4.5g、砂仁4~5.5g、冰糖11~14g,冰糖和白酒適量。
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內服藥酒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川烏23g、生草烏6g、川木瓜10g、金銀花22g、茯苓12g、川牛膝10g、當歸12g、白術13g、烏梅6g、肉桂12g、秦艽10g、川芎8g、全蝎6g、麥冬10g、蜈蚣4g、砂仁5g、冰糖12g,冰糖和白酒適量。
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和粉塵后,按照質量份比分別粉碎成粗粒狀包煎;
B、①.將包好的原料中藥放入冷開水中浸泡半小時,然后再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浸泡藥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鍋內,注入過藥20mm的冷開水煎煮25分鐘待用;②.將①中的藥液裝入有蓋的酒壇內,同時加入適量的冰糖和白酒后,旋蓋封壇;③.將②中封好口的酒壇放入桶鍋內,文火煎煮60分鐘,待涼后取出酒壇,靜置24小時,即得中藥酒。
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中藥酒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35~45g /次(用量可根據患者年齡、體重、以及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等做適當調整)。12天為一個療程,服藥3~9個療程,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
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生川烏,性味:辛、苦、熱,有大毒,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等病癥,一般炮制后內服,生川烏酊外用能刺激皮膚,繼而產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經痛及風濕的鎮(zhèn)痛劑等癥;
生草烏,性味:辛、苦,熱,有大毒,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川木瓜,性味:酸、溫,具有舒筋活胳、和胃化濕的作用之功效,用于治療中暑、霍亂轉筋、腳氣水腫、濕痹等癥狀、風濕性關節(jié)痛等癥;
金銀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癰腫疔瘡、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p>
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利水藥、滲濕利尿藥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川牛膝,性味:甘、微苦、性平,具有活血祛瘀、祛風利濕之功效,用于治療血瘀經閉、難產、胞衣不下、產后瘀血腹痛、熱淋、石淋、痛經、風濕腰膝疼痛;
當歸,性味:性溫、味甘辛, 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血虛、或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白術,性味:味苦、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溫痹酸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
烏梅,性味:味酸、性平,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生津、安蛔之功效,用于治療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
肉桂,性味:性大熱、味辛、甘,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之功效,用于治療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
秦艽,性味:辛、苦、微寒,具有袪風濕、舒筋絡、清虛熱之功效,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jié)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fā)熱;
川芎,性味:辛、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安撫神經、正頭風頭痛、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全蝎,性味:咸辛、平,有毒,具有祛風、止痙、通絡、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驚風抽摘、癲癇、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頭痛、風濕痹痛、破傷風、淋巴結結核、風疹瘡腫;
麥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具有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
蜈蚣,性味:味辛、性溫,有毒,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之功效,用于治療驚風、癲癇、痙攣抽搐、中風口、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毒蛇咬傷、瘡瘍、瘰疬;
砂仁,性味:味辛、性溫,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冰糖,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和胃、潤肺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氣虛、肺燥咳嗽、或痰中帶血。
本發(fā)明藥物是基于中醫(yī)治療半身不遂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半身不遂,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半身不遂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服藥酒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川烏23g、生草烏6g、川木瓜10g、金銀花22g、茯苓12g、川牛膝10g、當歸12g、白術13g、烏梅6g、肉桂12g、秦艽10g、川芎8g、全蝎6g、麥冬10g、蜈蚣4g、砂仁5g、冰糖12g,冰糖和白酒適量。
實施例2:
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服藥酒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川烏26g、生草烏7g、川木瓜11g、金銀花25g、茯苓14g、川牛膝11g、當歸14g、白術15g、烏梅7g、肉桂13g、秦艽11g、川芎9g、全蝎7g、麥冬11g、蜈蚣4.5g、砂仁5.5g、冰糖14g,冰糖和白酒適量。
實施例3:
一種治療半身不遂的內服藥酒,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服藥酒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川烏30g、生草烏8g、川木瓜12g、金銀花28g、茯苓16g、川牛膝12g、當歸16g、白術18g、烏梅8g、肉桂15g、秦艽12g、川芎10g、全蝎8g、麥冬12g、蜈蚣5g、砂仁6g、冰糖16g,冰糖和白酒適量。
典型病例
經臨床診斷治療半身不遂患者共451例,年齡為52歲以上的235例,只有216例為52歲以下。451例患者中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的371例,有效的80例,總有效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