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髂骨修復體。
背景技術:
骨盆是骨腫瘤好發(fā)的部位,骨盆腫瘤可分為原發(fā)腫瘤和轉移腫瘤。前者主要為軟骨肉瘤、骨肉瘤和尤文肉瘤,后者常見于乳房癌、腎癌、前列腺癌、肺癌等的骨轉移。骨盆腫瘤發(fā)病隱匿且早期診斷困難,往往發(fā)現(xiàn)時侵犯范圍已經(jīng)很大,加上骨盆周圍解剖復雜并與很多重要臟器毗鄰,手術難度大,并發(fā)癥多,療效欠佳,死亡率高。目前,對骨盆腫瘤主要采取半骨盆切除或改良半骨盆切除截肢術。但任何骨盆腫瘤的切除均會造成骨缺損,骨缺損會導致患者軀干和下肢連續(xù)性中斷,影響站立和負重行走,患者將不能承擔體重。并且行走的時候會產生疼痛,且患者長時間負重行走后,髖臼會出現(xiàn)內傾、上移。骨盆傾斜后會導致脊柱側彎,導致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二十世紀70年代以前,發(fā)生于骨盆區(qū)的惡性骨腫瘤大多數(shù)需要行骨盆切除術,傳統(tǒng)的骨盆切除術是將病變骨盆與同側下肢一并切除,因而造成了病人的嚴重殘疾。隨著化療和放療等輔助治療方法的發(fā)展、先進影像手段的出現(xiàn)以及各類手術技術的提高,一些原來只能靠截肢才能治療的腫瘤現(xiàn)在也可以施行保肢手術,大大減少了病人的殘疾。目前,對80%以上的骨盆惡性腫瘤患者均行保肢治療。
由于骨盆區(qū)解剖結構復雜,骨盆惡性骨腫瘤的保肢手術極具挑戰(zhàn)性。骨盆環(huán)是由骶骨和兩側的髖骨組成,每側髖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構成。骨盆腫瘤的廣泛切除通常會造成較大的骨缺損,使骨盆的連續(xù)性中斷,并損失周圍的部分軟組織。肌肉骨骼系統(tǒng)腫瘤協(xié)會提出了骨盆腫瘤切除術的分型,按解剖學部位(髂骨為I區(qū),髖臼區(qū)為II區(qū),閉孔區(qū)為III區(qū))將手術類型分為:I型(髂骨切除);II型(髖臼切除);III型(閉孔區(qū)切除);IV型(涉及骶骨的切除)。若同時切除兩個或以上區(qū)域,則切除類型為相應區(qū)域的組合,如同時切除髂骨和髖臼區(qū),則手術類型為I、II型;切除整個骨盆為I、II、III型;若同時切除股骨頭,則為H型(如II H;I、II H,II、III H)。
骨盆腫瘤切除術后骨盆環(huán)的重建十分必要,這樣可以將軀干的重量傳導至下肢。對缺損的骨盆進行重建根據(jù)術者經(jīng)驗、患者情況不同手段各異,常用的重建方法有曠置術、髖關節(jié)移位術、骨融合術、結構性異體自體骨移植、人工假體及人工假體復合異體骨移植。
骶骨切除復合釘棒系統(tǒng)重建。上述重建方式短期能夠達到承重的效果,但是從長期隨訪觀察來看,釘棒系統(tǒng)具有下述缺點:釘棒系統(tǒng)中的釘棒容易斷裂,固定釘容易松動,骨質容易受到破壞,患者再度陷入無法站立行走、生活無法自理的狀態(tài),因此必須再次實施固定手術。而且,該手術難度大,精準度要求非常高,術中稍有不慎,即可造成致命性大出血或其他嚴重并發(fā)癥。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髂骨修復體,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釘棒系統(tǒng)支撐不可靠,容易疲勞斷裂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髂骨修復體,包括:修復主體,修復主體呈拱形結構,修復主體包括與骶骨接觸配合的第一端部以及與髖臼接觸配合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上設置有第一螺釘孔,第一螺釘孔為錐孔,第一螺釘孔內設置有第一釘座,第一釘座具有球形內表面;釘棒結構,釘棒結構包括連接座以及棒體,連接座與修復主體連接,棒體固定在連接座上;防脫機構,防脫機構夾設在修復主體與連接座之間,防脫機構包括與容納在第一螺釘孔內的螺釘配合的第一防脫觸角。
進一步地,第二端部上設置有第二螺釘孔,第二螺釘孔為錐孔,第二螺釘孔內設置有第二釘座,第二釘座具有球形內表面。
進一步地,連接座包括:連接螺釘,連接螺釘?shù)囊欢伺c修復主體連接,連接螺釘?shù)牧硪欢司哂星蛐吾旑^;棒體固定部,用以固定棒體,棒體固定部的一端具有與球形釘頭相配合的球形孔,以使棒體固定部可旋轉地設置在連接螺釘上。
進一步地,棒體固定部包括U形支座及固定帽,棒體夾設在U形支座與固定帽之間。
進一步地,修復主體為中空桁架結構,修復主體通過3D打印成型。
進一步地,第二端部上設置有第二螺釘孔,第二螺釘孔為錐孔,第二螺釘孔內設置有第二釘座,第二釘座具有球形內表面。
進一步地,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設置有多孔結構。
進一步地,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設置有針狀凸起。
進一步地,修復主體朝向盆腔的表面為光滑表面。
進一步地,防脫機構還包括防脫主體,防脫主體夾設在修復主體與連接座之間,防脫機構還包括第二防脫觸角,第一防脫觸角以及第二防脫觸角均與防脫主體連接并向外延伸,第二防脫觸角上設置有與棒體配合的限位套。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髂骨修復體包括修復主體,修復主體包括與骶骨接觸配合的第一端部以及與髖臼接觸配合的第二端部。上述修復主體呈拱形結構,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改善了結構的內力分布。在承受較高的應力和剪切力的情況下,能夠維持髂骨修復體的剛度,使得骨質不容易受到破壞。因此上述結構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釘棒系統(tǒng)支撐不可靠,容易疲勞斷裂,最終導致骨質易受損壞的問題。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釘棒結構包括連接座以及棒體,連接座與修復主體連接,棒體固定在連接座上。上述結構加強了修復主體與骶骨之間的固定,增加了骶骨的穩(wěn)定性,從而避免了腰椎部位下沉。此外,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髂骨修復體包括防脫機構,防脫機構包括與容納在第一螺釘孔內的螺釘配合的第一防脫觸角,上述結構能夠防止螺釘從第一螺釘孔內脫出。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髂骨修復體的實施例的一個角度的裝配示意圖;以及
圖2示出了圖1的髂骨修復體的另一個角度的裝配示意圖。
圖3示出了圖1的髂骨修復體的連接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圖3的連接座的縱剖結構示意圖;
圖5示出了圖1的髂骨修復體的另一個連接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示出了圖5的連接座的縱剖結構示意圖;
圖7示出了圖1的設置有防脫機構的髂骨修復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8示出了圖7的骶骨修復體的防脫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骶骨;2、髖臼;10、修復主體;11、第一端部;111、第一螺釘孔;12、第二端部;121、第二螺釘孔;21、連接座;211、連接螺釘;2111、球形釘頭;212、棒體固定部;2121、U形支座;2122、固定帽;22、連接座;221、連接螺釘;2211、球形釘頭;222、棒體固定部;2221、U形支座;2222、固定帽;23、棒體;30、防脫機構;31、第一防脫觸角;32、防脫主體;33、第二防脫觸角;34、限位套。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和圖2和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髂骨修復體包括修復主體10、釘棒結構以及防脫機構30。其中,修復主體10呈拱形結構,修復主體10包括與骶骨1接觸配合的第一端部11以及與髖臼2接觸配合的第二端部12,第一端部11上設置有第一螺釘孔111,第一螺釘孔111為錐孔,第一螺釘孔111內設置有第一釘座,第一釘座具有球形內表面;釘棒結構,釘棒結構包括連接座22以及棒體23,連接座22與修復主體10連接,棒體23固定在連接座22上;防脫機構30,防脫機構30夾設在修復主體10與連接座22之間,防脫機構30包括與容納在第一螺釘孔111內的螺釘配合的第一防脫觸角31。
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髂骨修復體包括修復主體10,修復主體10包括與骶骨1接觸配合的第一端部11以及與髖臼接觸配合的第二端部12。上述修復主體呈拱形結構,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改善了結構的內力分布。在承受較高的應力和剪切力的情況下,能夠維持髂骨修復體的剛度,使得骨質不容易受到破壞。因此上述結構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釘棒系統(tǒng)支撐不可靠,容易疲勞斷裂,最終導致骨質易受損壞的問題。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釘棒結構包括連接座22以及棒體23,連接座22與修復主體10連接,棒體23固定在連接座22上。上述結構加強了修復主體10與骶骨1之間的固定,增加了骶骨1的穩(wěn)定性,從而避免了腰椎部位下沉。此外,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髂骨修復體還包括防脫機構30,防脫機構30包括與容納在第一螺釘孔111內的螺釘配合的第一防脫觸角31,上述結構能夠防止螺釘從第一螺釘孔111內脫出。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修復主體上設置有防脫機構30,防脫機構30夾設在修復主體與連接座22之間,防脫機構30包括與容納在第一螺釘孔111內的螺釘配合的第一防脫觸角31。使用時,旋緊連接座22,第一防脫觸角31頂住容納在第一螺釘孔111內的螺釘,連接座22的連接螺釘221越緊,第一防脫觸角31頂住螺釘?shù)牧驮酱?。因此上述結構能夠防止螺釘從第一螺釘孔111內脫出。此外,在現(xiàn)有技術中,擰入骨頭的連接螺釘221經(jīng)常會發(fā)生松動。應用上述防脫機構30還能夠為連接座22提供預緊力以防止連接座22松動。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釘棒結構還包括連接座21,連接座21與腰椎體連接,棒體23固定在連接座21上,連接座21包括:連接螺釘211,連接螺釘211的一端與骶骨1連接,連接螺釘211的另一端具有球形釘頭2111;棒體固定部212,用以固定棒體23,棒體固定部212的一端具有與球形釘頭2111相配合的球形孔。上述結構使得棒體固定部212可旋轉地設置在連接螺釘211上。這樣,使得醫(yī)生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調整棒體23的位置,從而使得安裝位置更加準確,安裝過程更加簡單。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棒體固定部212包括U形支座2121及固定帽2122,棒體23夾設在U形支座2121與固定帽2122之間。具體地,U形支座2121的U型內壁形成安裝空間,棒體23插入上述安裝空間中。U形支座2121的U型內壁的上部具有內螺紋,固定帽2122具有與U形支座2121的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在安裝棒體23時,需要先將棒體23從安裝空間中穿出,再將固定帽2122螺接在U形支座2121上。上述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座22包括:連接螺釘221,連接螺釘221的一端與修復主體10連接,連接螺釘221的另一端具有球形釘頭2211;棒體固定部222,用以固定棒體23,棒體固定部222的一端具有與球形釘頭2211相配合的球形孔。上述結構使得棒體固定部222可旋轉地設置在連接螺釘221上。這樣,使得醫(yī)生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調整棒體23的位置,從而使得安裝位置更加準確,安裝過程更加簡單。
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棒體固定部222包括U形支座2221及固定帽2222,棒體23夾設在U形支座2221與固定帽2222之間。具體地,U形支座2221的U型內壁形成安裝空間,棒體23插入上述安裝空間中。U形支座2221的U型內壁的上部具有內螺紋,固定帽2222具有與U形支座2221的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在安裝棒體23時,需要先將棒體23從安裝空間中穿出,再將固定帽2222螺接在U形支座2221上。上述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修復主體10為中空桁架結構,一方面,上述桁架結構能夠極大地減小修復主體10的質量,提高材料利用率,同時還能夠保證修復主體10的強度以及剛度。另一方面,使用上述結構能夠使得修復主體10更加靠近相鄰的骨骼,從而使得骨性融合的效果更佳。由于骨盆腫瘤切除后解剖重建不僅需要滿足精準、復雜的要求,甚至于還需要滿足一次性、量身定做的要求。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修復主體10通過3D打印成型。上述工藝本身具有精準、能夠制造復雜零件且能夠個性定制的特點。
需要說明的是,3D打印快速成型技術是基于材料堆積法的一種全新制造技術,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去除材料加工技術,又稱為增材制造(AKYCM,AKYCdditive MAKYCnufAKYCcturing)。3D打印技術是利用三維CAKYCD的數(shù)據(jù),通過快速成型機,將一層層的材料堆積成實體。不同種類的快速成型系統(tǒng)因所用成型材料不同,成型原理和系統(tǒng)特點也各有差異,但是基本原理一樣,那就是“分層制造,逐層疊加”,猶如一臺“立體打印機”,因此得名。隨著制造技術、數(shù)字建模技術、數(shù)控技術、信息技術、材料科學與化學、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多學科的密切合作,3D打印技術的開發(fā)已經(jīng)成為當今最熱門的新技術之一。3D打印未來將在骨科領域呈現(xiàn)廣闊的應用前景,其根本原因恰在于3D打印的特點滿足了骨科的特殊要求。其一、骨組織是復雜結構的典型代表,現(xiàn)有的仿生技術很難復制其特有的三維形態(tài)和生理功能。而3D打印正適合復雜結構的快速制造,可獲得近似理想的骨修復材料;其二、由于人體存在高度的個體特異性,傳統(tǒng)大規(guī)模、批量化生產的醫(yī)療產品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需要,而以往通過模具等生產制造工藝生產出的個性化、定制產品的成本高,周期長。隨著數(shù)字化影像技術在醫(y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骨骼是最容易獲得精確數(shù)字化影像的器官,將其與3D打印相結合,可以精確、快速、低成本地生產個性化的醫(yī)療產品;因此,借助3D打印技術,短時間即可“鑄造”出任意外形、理想的生物力學強度的內植物產品,使個體化、定制化骨植入產品的開發(fā)成為現(xiàn)實。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端部11上設置有第一螺釘孔111,第一螺釘孔111為錐孔,第一螺釘孔111內設置有第一釘座,第一釘座具有球形內表面。當醫(yī)生需要將修復主體10通過螺釘固定在骶骨1上時,首先將螺釘穿入第一螺釘孔111,由于第一螺釘孔111為錐孔,螺釘?shù)念^部為球頭,第一釘座具有與球頭配合的球形內表面,因此螺釘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轉動,醫(yī)生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螺釘?shù)尼斎敕较?。上述結構使得醫(yī)生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取螺釘固定位置,使得修復主體與骶骨1之間的固定效果更佳。需要說明的是,圖1中的虛線為螺釘釘入的方向。同理,第二端部12上設置有第二螺釘孔121,第二螺釘孔121為錐孔,第二螺釘孔121內設置有第二釘座,第二釘座具有球形內表面上述結構使得醫(yī)生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取螺釘固定位置,使得修復主體與髖臼2之間的固定效果更佳。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部11設置有第一多孔結構(圖中未示出)。上述結構能夠很快地促成骨細胞生成,易于與骨質(骶骨)相整合,從而達到中遠期的固定效果。與傳統(tǒng)手術模式相比,具有高強度、高穩(wěn)定性、骨整合能力強的優(yōu)點。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端部12設置有第二多孔結構(圖中未示出)。上述結構能夠很快地促成骨細胞生成,易于與骨質(髖臼)相整合,從而達到中遠期的固定效果。與傳統(tǒng)手術模式相比,具有高強度、高穩(wěn)定性、骨整合能力強的優(yōu)點。另外,在第二端部12的弧形長邊面上設置有肌肉韌帶固定孔。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部11設置有第一針狀凸起(圖中未示出)。上述第一針狀凸起具有扦插錨定的作用,以使骶骨1與修復主體10的第一端部11固定在一起。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端部12設置有第二針狀凸起(圖中未示出)。上述第二針狀凸起具有扦插錨定的作用,以使髖臼2與修復主體10的第二端部12固定在一起。
在本實施例中,修復主體10朝向盆腔的表面為光滑表面(圖中未示出)。上述結構能夠減少髂骨修復體對盆腔內腸道等軟組織的挫傷,進而對患者的盆腔內腸道等軟組織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如圖7和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防脫機構30還包括防脫主體32,防脫主體32夾設在修復主體與連接座22之間,防脫機構30還包括第二防脫觸角33,第一防脫觸角31以及第二防脫觸角33均與防脫主體32連接并向外延伸,第二防脫觸角33上設置有與棒體23配合的限位套34。優(yōu)選地,第一防脫觸角31為與第一螺釘孔111配合的多個。由于多個第一防脫觸角31向外延伸至第一螺釘孔111內,且防脫主體32夾設在修復主體與連接座22之間,因此防脫機構30被限位無法轉動。又由于第二防脫觸角33上設置有限位套34,限位套34與棒體23配合,因此棒體23也被限位無法轉動。上述結構避免棒體23轉動,從而增加了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優(yōu)選地,防脫機構30為彈簧片,彈簧片的第二防脫觸角33的尾端向上翹起,限位套34設置在第二防脫觸角33的尾端。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