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域,涉及一種膏藥配方,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寒濕痹癥關節(jié)炎和骨性病變的膏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骨關節(jié)病是日常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比如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頸腰椎及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骨刺、椎間盤突出及關節(jié)積液,坐骨神經(jīng)疼,都是多發(fā)病常見病,給患者帶來很大的不便和痛苦,治療中又很頑固不易治好,一般治療采用內(nèi)服藥、外敷藥,有的輔以物理治療和電療、按摩、溫泉、針灸多種方式治療,療期較長、見效慢,不易穩(wěn)定、易復發(f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中藥膏藥及其制備方法,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癥關節(jié)炎和骨性病變,具有療效好、見效快、使用方便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治療風寒濕痹癥關節(jié)炎和骨性病變的膏藥,原料包括油炸組和精細組兩部分,所述油炸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狗骨50-100份、龜甲50-100份和螻蛄30-80份;所述精細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辣椒面100-150份和崖柏60-120份。
進一步的,原料包括油炸組和精細組兩部分,所述油炸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狗骨50份、龜甲50份和螻蛄30份;所述精細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辣椒面100份和崖柏60份。
進一步的,原料包括油炸組、流浸膏組和精細組三部分,所述油炸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狗骨50-100份、龜甲50-100份、當歸30-50份、黃芪30-50份、白芍30-50份、黃精30-50份、魚鰾膠40-60份、千年健70-100份、杜仲30-50份、川牛膝30-50份、骨碎補30-50份、狗脊30-50份、桑寄生30-50份、補骨脂30-50份、急性子40-60份、水蛭30-50份、穿山甲30-50份、土鱉蟲50-80份、地龍50-80份、丹參50-80份、雞血藤50-80份、八角楓30-50份、七葉一枝花30-50份、三分三30-50份、飯團藤30-50份、烏蛇30-50份、雷公藤50-80份、玉簪根30-50份、祖師麻30-50份、獨一味30-50份、姜黃30-50份、威靈仙100-120份、鬼箭羽30-50份、六軸子30-50份、天麻30-50份、全蝎30-50份、蜈蚣30-50份、洋金花40-60份、螻蛄30-80份、白芨30-50份、丁香30-50份、干姜50-80份、菖蒲30-50份、木瓜30-50份、生三棱30-50份、穿山龍50-80份、生元胡30-50份、蠐螬30-50份;
所述流浸膏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仙靈脾30-50份、劉寄奴30-50份、大黃50-70份、羌活30-50份、獨活30-50份、秦艽30-50份、細辛30-50份、葛根30-50份、麻黃30-50份、伸筋草50-80份、透骨草50-80份、尋骨風50-80份、鹿含草90-120份;
所述精細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生乳香30-50份、生沒藥30-50份、生馬錢子60-80份、天山雪蓮30-50份、生草烏30-50份、生川烏30-50份、生南星30-50份、白胡椒30-50份、白芥子30-50份、甘遂30-50份、鹵堿80-120份、硇砂30-50份、龍血竭30-50份、崖柏60-120份、鹿茸30-50份、僵蠶30-50份、辣椒面100-150份、樟腦30-50份、冰片30-50份、麝香3-6份。
進一步的,所述油炸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狗骨50份、龜甲50份、當歸30份、黃芪30份、白芍30份、黃精30份、魚鰾膠40份、千年健80份、杜仲30份、川牛膝30份、骨碎補30份、狗脊30份、桑寄生30 份、補骨脂30份、急性子40份、水蛭30份、穿山甲30份、土鱉蟲50份、地龍50份、丹參50份、雞血藤50份、八角楓30份、七葉一枝花30份、三分三30份、飯團藤30份、烏蛇30份、雷公藤50份、玉簪根30份、祖師麻30份、獨一味30份、姜黃30份、威靈仙100份、鬼箭羽30份、六軸子30份、天麻30份、全蝎30份、蜈蚣30份、洋金花30份、螻蛄30份、白芨30份、丁香20份、干姜20份、菖蒲30份、木瓜30份、生三棱30份、穿山龍50份、生元胡30份、蠐螬30份;
所述流浸膏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仙靈脾30份、劉寄奴30份、大黃50份、羌活30份、獨活30份、秦艽30份、細辛30份、葛根30份、麻黃30份、伸筋草50份、透骨草50份、尋骨風50份、鹿含草90份;
所述精細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生乳香30份、生沒藥30份、生馬錢子60份天山雪蓮30份、生草烏30份、生川烏30份、生南星30份、白胡椒30份、白芥子30份、甘遂30份、鹵堿80份、硇砂30份、龍血竭30份、崖柏60份、僵蠶30份、辣椒面100份、鹿茸30份、樟腦30份、冰片30份、麝香6份。
一種上述膏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油炸組原料經(jīng)過浸泡、油炸、煉油、下丹成膏及去火毒工序,制得油炸組膏體;
S2:將精細組原料粉碎成120目藥粉,得到精細組粉末;
S3:進行制膏成帖工序,將步驟S1制得的油炸組膏體和步驟S2得到的精細組粉末混合,攪拌均勻,趁熱均勻分攤于裁好的若干塊布上,上覆塑料薄膜,分裝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備用。
進一步的,所述浸泡工序的過程是:將油炸組原料置入玻璃缸或鐵鍋容器內(nèi),用純芝麻油浸泡,按照重量份數(shù)油炸組原料1份,芝麻油2~3份的比例進行配制,冬春季節(jié)浸泡7天,夏秋季節(jié)浸泡3~5天;
所述油炸工序的過程是:將浸泡好的油炸組原料和芝麻油盛裝在鐵鍋中,放在爐子上加熱,開始用中火,升溫至185℃~210℃,改為文火,保持185℃~210℃炸至中藥材外部呈深褐色、內(nèi)部呈焦黃色后,鐵鍋離火稍冷,過濾倒掉藥渣,得到完全的油炸組藥油,將油炸組藥油稱量計數(shù);
所述煉油工序的過程是:將油炸組藥油置入鐵鍋中繼續(xù)煎熬,同時用木棍不停攪動藥油,當油溫達到325℃~340℃后,此時取藥油滴入水中實驗,油花在水中散開又聚集,即煉成藥油;
所述下丹成膏工序的過程是:將煉好的藥油離火或小火,待油溫下降至300℃~320℃時,將預先炒至干燥的章丹徐徐加入藥油中,藥油與章丹的重量比例為夏季500:220-280,優(yōu)選500:240;冬季500:150-200,優(yōu)選500:180;春秋500:200-250,優(yōu)選500:210;同時用桑木棍或槐木棍在油鍋內(nèi)順同一方向不停攪動,待油鍋表面的濃煙散盡后,進行老嫩實驗,收取膏體;
所述去火毒工序的過程是:將熬制好的冷卻膏體后倒入容器中的冷水中,邊倒邊攪動膏體,使膏體在水中形成帶狀,再將膏體從水中取出,反復握壓,將膏體中的水分擠出,制成條狀或團狀,再放入冷水中浸泡5~7天,每天換水一次。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3具體為:將去火毒后得到的油炸組膏體置于膏藥鍋內(nèi)加熱至90℃-150℃融化離火,降溫至70℃-90℃時,將精細組粉末加入融化的油炸組和流浸膏組混合膏體中,同時用木棍在膏藥鍋內(nèi)沿同一方向不斷進行攪拌,然后將膏藥鍋中熬制好的膏體趁熱均勻地定量分攤于裁好的若干塊膏藥貼布塊上,上覆塑料薄膜,分裝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備用。
一種膏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0:將油炸組原料經(jīng)過浸泡、油炸、煉油、下丹成膏及去火毒工序,制得油炸組膏體;
S20:將流浸膏組原料浸泡于紹興黃酒和山西老陳醋中,煎煮、濃縮熬制成流浸膏,制得流浸膏組膏體;
S30:將精細組原料粉碎成120目藥粉,得到精細組粉末;
S40:進行制膏成帖工序,將步驟S10制得的油炸組膏體、步驟S20制得的流浸膏組膏體和步驟S30得到的精細組粉末混合,攪拌均勻,趁熱均勻分攤于裁好的若干塊布上,上覆塑料薄膜,分裝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備用。
進一步的,在步驟S10中,所述浸泡工序的過程是:將油炸組原料置入玻璃缸或鐵鍋容器內(nèi),用純芝麻油浸泡,按照重量份數(shù)油炸組原料1份,芝麻油2~3份的比例進行配制,冬春季節(jié)浸泡7天,夏秋季節(jié)浸泡3~5天;
所述油炸工序的過程是:將浸泡好的油炸組原料和芝麻油盛裝在鐵鍋中,放在爐子上加熱,開始用中火,升溫至185℃~210℃,改為文火,保持185℃~210℃炸至中藥材外部呈深褐色、內(nèi)部呈焦黃色后,鐵鍋離火稍冷,過濾倒掉藥渣,得到完全的油炸組藥油,將油炸組藥油稱量計數(shù);
所述煉油工序的過程是:將油炸組藥油置入鐵鍋中繼續(xù)煎熬,同時用木棍不停攪動藥油,當油溫達到325℃~340℃后,此時取藥油滴入水中實驗,油花在水中散開又聚集,即煉成藥油;
所述下丹成膏工序的過程是:將煉好的藥油離火或小火,待油溫下降至300℃~320℃時,將預先炒至干燥的章丹徐徐加入藥油中,藥油與章丹的重量比例為夏季500:220-280,優(yōu)選500:240;冬季500:150-200,優(yōu)選500:180;春秋500:200-250,優(yōu)選500:210;同時用桑木棍或槐木棍在油鍋內(nèi)順同一方向不停攪動,待油鍋表面的濃煙散盡后,進行老嫩實驗,收取膏體;
所述去火毒工序的過程是:將熬制好的冷卻膏體后緩慢地倒入容器中的冷水中,邊倒邊攪動膏體,使膏體在水中形成帶狀,再將膏體從水中取出,反復握壓,將膏體中的水分擠出,制成條狀或團狀,再放入冷水中浸泡5~7天,每天換水一次。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20具體為:將流浸膏組原料置于玻璃缸中,用等重量份的紹興黃酒和山西老陳醋浸泡,按照重量份數(shù)中藥材1份,紹興黃酒和山西老陳醋2~3份的比例進行配制,冬春季節(jié)浸泡7天,夏秋季節(jié)浸泡3~5天;將浸泡好的流浸膏組,再入砂鍋,放在爐子上武火加熱,開鍋后改文火煎煮1小時,慮藥取汁,熬至流浸膏狀,按配比加入S1步驟中油炸組經(jīng)去火毒工序融化的膏體中。使用黃酒和陳醋浸泡流浸膏組原料的好處是:黃酒味辛,辛能發(fā)散;陳醋味酸,酸能軟堅散結,緩解疼痛。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40具體為:將去火毒后得到的油炸組膏體置于膏藥鍋內(nèi)加熱至90℃-150℃融化離火,降溫至70℃-90℃時,將流浸膏組膏體加入融化的油炸組膏體中,同時用木棍在膏藥鍋內(nèi)沿同一方向不斷進行攪拌,邊攪拌邊升溫至90℃-150℃,離火、降溫至70℃-90℃;將精細組粉末加入融化的油炸組和流浸膏組混合膏體中,同時用木棍在膏藥鍋內(nèi)沿同一方向不斷進行攪拌,然后將膏藥鍋中熬制好的膏體趁熱均勻地分攤于裁好的若干塊膏藥貼布塊上,上覆塑料薄膜,分裝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備用。具體的,所用膏藥貼布選擇無紡布,貼布塊大小為13X13cm,每塊貼布塊的膏藥用量為15-20g,置于布塊的中間形成10X10cm或8X8cm的圓形膏藥貼;或可根據(jù)患者實際需要制定貼布塊的尺寸、形狀和膏藥用量。
本發(fā)明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將患處皮膚用溫水洗凈晾干或用生姜擦擦,有助于發(fā)揮膏藥貼的藥效,然后用手或隔熱水袋捂熱膏藥貼,當有粘度時揭去塑料薄膜貼于患處皮膚上,切忌不要將膏藥貼放在煤氣爐火或超過200度高溫處加熱,如蠟燭、酒精燈火等,以防藥物有效成分揮發(fā)、丟失,減弱膏藥貼的藥性(本膏藥貼25℃-30℃溫度時即可貼在患處皮膚上);一次一貼,2-3天后可將膏藥貼揭下,用同樣上述方法將膏藥貼加熱,反復對折見新茬,使其膏藥貼內(nèi)的藥物充分發(fā)揮作用,再貼于患處,一貼可用7-14天。
本膏藥的有益效果如下:
(1)中醫(yī)認為,久病傷腎,腎主骨,肝主筋;該病病因病機,即傷陰,又傷陽;本發(fā)明采用狗骨、龜甲、辣椒面、螻蛄和崖柏作為膏藥的核心藥物,其中狗骨、龜甲、螻蛄為血肉有情之品,狗骨補陽,龜甲補陰,螻蛄去關節(jié)積液;辣椒辛溫、行氣、行血、去濕止痛,并且具有助狗骨補陽、助龜甲補陰、助螻蛄祛除關節(jié)積液的作用;崖柏芳香、滋陰壯陽、抗炎、消腫、止痛、安魂定魄、助睡眠,該藥生長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吸取天地精氣,并經(jīng)歷崖風強力吹刮,使其物質密度高,并有著醇厚的柏木香味,該藥與其他四種藥物合用,借其芳香,直搗病所,并發(fā)揮其獨特功能;本發(fā)明的膏藥可以直擊病因病機,修復關節(jié),療效好,見效快,治愈率高;
(2)本發(fā)明可以采用五種核心藥物直接制成膏藥,也可以添加其他名貴中藥,使藥性更強,療效更好、見效更快,貼30分鐘即可緩解癥狀,治療各種風濕、關節(jié)炎、骨性病變的有效率為100%,顯效率94%以上,治愈率90%以上;
(3)本發(fā)明的膏藥可根據(jù)患者實際需要制定膏藥貼的尺寸和形狀,拓寬了膏藥貼的使用面積;
(4)本發(fā)明的膏藥可直接將有效成分粘貼于患者皮膚上,不需膠布等其他粘貼材料,減少患者的過敏反應和資源浪費;
(5)本發(fā)明的膏藥不需高溫加熱,利用雙手捂熱即可使膏藥軟化貼在患者皮膚上,使用更為方便;
(6)本發(fā)明多采用厚味較重及蟲類血肉有情之品藥物,故每貼膏藥貼可用7-14天,甚至更長時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治療風寒濕痹癥關節(jié)炎和骨性病變的膏藥,原料包括油炸組和精細組兩部分,所述油炸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狗骨50份、龜甲50份和螻蛄30份;所述精細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辣椒面100份和崖柏60份。
實施例2
一種治療風寒濕痹癥關節(jié)炎和骨性病變的膏藥,原料包括油炸組、流浸膏組和精細組三部分,所述油炸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狗骨50份、龜甲50份、當歸30份、黃芪30份、白芍30份、黃精30份、魚鰾膠40份、千年健80份、杜仲30份、川牛膝30份、骨碎補30份、狗脊30份、桑寄生30份、補骨脂30份、急性子40份、水蛭30份、穿山甲30份、土鱉蟲50份、地龍50份、丹參50份、雞血藤50份、八角楓30份、七葉一枝花30份、三分三30份、飯團藤30份、烏蛇30份、雷公藤50份、玉簪根30份、祖師麻30份、獨一味30份、姜黃30份、威靈仙100份、鬼箭羽30份、六軸子30份、天麻30份、全蝎30份、蜈蚣30份、洋金花30份、螻蛄30份、白芨30份、丁香20份、干姜20份、菖蒲30份、木瓜30份、生三棱30份、穿山龍50份、生元胡30份、蠐螬30份;
所述流浸膏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仙靈脾30份、劉寄奴30份、大黃50份、羌活30份、獨活30份、秦艽30份、細辛30份、葛根30份、麻黃30份、伸筋草50份、透骨草50份、尋骨風50份、鹿含草90份;
所述精細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生乳香30份、生沒藥30份、生馬錢子60份天山雪蓮30份、生草烏30份、生川烏30份、生南星30份、白胡椒30份、白芥子30份、甘遂30份、鹵堿80份、硇砂30份、龍血竭30份、崖柏60份、僵蠶30份、辣椒面100份、鹿茸30份、樟腦30份、冰片30份、麝香6份。
實施例3
實施例1的膏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油炸組原料經(jīng)過浸泡、油炸、煉油、下丹成膏及去火毒工序,制得油炸組膏體;
S2:將精細組原料粉碎成120目藥粉,得到精細組粉末;
S3:進行制膏成帖工序,將步驟S1制得的油炸組膏體和步驟S2得到的精細組粉末混合,攪拌均勻,趁熱均勻分攤于裁好的若干塊布上,上覆塑料薄膜,分裝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備用。
實施例4
實施例2的膏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0:將油炸組原料經(jīng)過浸泡、油炸、煉油、下丹成膏及去火毒工序,制得油炸組膏體;
S20:將流浸膏組原料浸泡于紹興黃酒和山西老陳醋中,煎煮、濃縮熬制成流浸膏,制得流浸膏組膏體;
S30:將精細組原料粉碎成120目藥粉,得到精細組粉末;
S40:進行制膏成帖工序,在制膏成帖工序中,將步驟S10制得的油炸組膏體、步驟S20制得的流浸膏組膏體和步驟S30得到的精細組粉末混合,攪拌均勻,趁熱均勻分攤于裁好的若干塊布上,上覆塑料薄膜,分裝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備用。
實施例5
實施例3的步驟S1和實施例4的步驟S10中的浸泡工序的過程
將油炸組原料置入玻璃缸或鐵鍋容器內(nèi),用純芝麻油浸泡,按照重量份數(shù)油炸組原料1份,芝麻油2~3份的比例進行配制,冬春季節(jié)浸泡7天,夏秋季節(jié)浸泡3~5天。
實施例6
實施例3的步驟S1和實施例4的步驟S10中的油炸工序的過程
將浸泡好的油炸組原料和芝麻油盛裝在鐵鍋中,放在爐子上加熱,開始用中火,升溫至185℃~210℃,改為文火,保持185℃~210℃炸至中藥材外部呈深褐色、內(nèi)部呈焦黃色后,鐵鍋離火稍冷,過濾倒掉藥渣,得到完全的油炸組藥油,將油炸組藥油稱量計數(shù)。
實施例7
實施例3的步驟S1和實施例4的步驟S10中的煉油工序的過程
將油炸組藥油置入鐵鍋中繼續(xù)煎熬,同時用木棍不停攪動藥油,當油溫達到325℃~340℃后,此時取藥油滴入水中實驗,油花在水中散開又聚集,即煉成藥油。
實施例8
實施例3的步驟S1和實施例4的步驟S10中的下丹成膏工序的過程
將煉好的藥油離火或小火,待油溫下降至300℃~320℃時,將預先炒至干燥的章丹徐徐加入藥油中,藥油與章丹的重量比例為夏季500:240,冬季500:180,春秋500:210,同時用桑木棍或槐木棍在油鍋內(nèi)順同一方向不停攪動,待油鍋表面的濃煙散盡后,進行老嫩實驗,收取膏體。
實施例9
實施例3的步驟S1和實施例4的步驟S10中的去火毒工序的過程
將熬制好的冷卻膏體后緩慢地倒入容器中的冷水中,邊倒邊攪動膏體,使膏體在水中形成帶狀,再將膏體從水中取出,反復握壓,將膏體中的水分擠出,制成條狀或團狀,再放入冷水中浸泡5~7天,每天換水一次。
實施例10
實施例4的步驟S20中流浸膏組的制作過程
將流浸膏組原料置于玻璃缸中,用等重量份的紹興黃酒和山西老陳醋浸泡,按照重量份數(shù)中藥材1份,紹興黃酒和山西老陳醋2~3份的比例進行配制,冬春季節(jié)浸泡7天,夏秋季節(jié)浸泡3~5天;將浸泡好的流浸膏組,再入砂鍋,放在爐子上武火加熱,開鍋后改文火煎煮1小時,慮藥取汁,熬至流浸膏狀,按配比加入S1步驟中油炸組經(jīng)去火毒工序融化的膏體中。
實施例11
實施例3的步驟S3中的制膏成帖工序的過程
將去火毒后得到的油炸組膏體置于膏藥鍋內(nèi)加熱至90℃-150℃融化離火,降溫至70℃-90℃時,將精細組粉末加入融化的油炸組和流浸膏組混合膏體中,同時用木棍在膏藥鍋內(nèi)沿同一方向不斷進行攪拌,然后將膏藥鍋中熬制好的膏體趁熱均勻地定量分攤于裁好的若干塊膏藥貼布塊上,上覆塑料薄膜,分裝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備用。
實施例12
實施例4的步驟S40中的制膏成帖工序的過程
將去火毒后的油炸組膏體置于膏藥鍋內(nèi)加熱90℃-150℃融化離火,降溫至70℃-90℃時,將流浸膏加入油炸組膏體中,同時用木棍在膏藥鍋內(nèi)沿同一方向不斷進行攪拌,邊攪拌邊升溫至90℃-150℃,離火、降溫至70℃-90℃;將步驟S3中粉碎后的精細藥粉加入膏藥鍋內(nèi)加熱融化的油炸組膏體和流浸膏中,同時用木棍在膏藥鍋內(nèi)沿同一方向不斷進行攪拌,然后將膏藥鍋中熬制好的膏體趁熱均勻地定量分攤于裁好的若干塊膏藥貼布塊上,上覆塑料薄膜,分裝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備用。
實施例13
本發(fā)明的膏藥的使用方法
首先將患處皮膚用溫水洗凈晾干或用生姜擦擦,然后用手捂熱膏藥貼,當有粘度時揭去塑料薄膜貼于患處皮膚上。一次一貼,2-3天后可將膏藥貼揭下,用同樣上述方法將膏藥貼加熱,反復對折見新茬,使其膏藥貼內(nèi)的藥物充分發(fā)揮作用,再貼于患處,一貼可用7-14天。
以下為本發(fā)明治療風寒濕痹癥關節(jié)炎和骨性病變的效果測試:
本發(fā)明膏藥貼進行了頸部、腰部、膝部骨性關節(jié)病瘀血停滯、寒濕組絡癥的臨床試驗治療。2016年4月,經(jīng)北京市房山區(qū)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進行了本品增加適應癥為頸椎病(神經(jīng)根型)瘀血停滯、寒濕組絡癥的臨床試驗治療,實驗組病例數(shù)100例,對照組100例,實驗組采用實施例1的樣品,對照組采用市場上其他膏藥產(chǎn)品,觀察了膏藥貼用于頸椎病(神經(jīng)根型)瘀血停滯、寒濕組絡癥的有效性和對人體安全性。每次1貼,每貼貼5天,隔日再貼5天,15天一療程。測試結果表明,實驗組膏藥貼綜合療效評價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平均起效時間為1.5天。頸項疼痛、肩臂疼痛、頸項活動不利、肢體麻木、畏寒肢冷、肢體困重等癥狀的改善兩組間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頸部壓痛、椎間孔擠壓、臂縱牽拉試驗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膏藥貼組經(jīng)過的血、尿、便常規(guī)、肝(ALT)腎(BUN、Cr)功能、心電圖和其他安全性觀察,未發(fā)現(xiàn)與試驗藥物有相關的異常。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8例患者貼敷處出現(xiàn)輕度皮癢、皮炎、過敏性皮炎,判斷與藥物有關;1例患者出現(xiàn)輕度心悸,心慌,無法判定和藥物的關系。
為證明本發(fā)明具有很好的療效,列舉典型病例如下:
病例1:患者張立東,男42歲,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鎮(zhèn)婁子水村鄉(xiāng)村醫(yī)生。2013年2月10日就診,主訴:右側髖關節(jié)、股骨頭反復酸冷疼痛,并向右下肢大腿內(nèi)側放射10年余?;颊?0年前因騎摩托車感受風寒,右側髖關節(jié)、股骨頭處酸冷疼痛,走路遠行癥狀加重。曾采用過多種治法,自己針灸、拔罐、吃藥,后經(jīng)他家醫(yī)院、診所推拿、按摩,理療烤電等均未治愈,反復發(fā)作,痛苦不堪。X線片檢查:無骨萎縮、骨破壞,無病理性脫位;觸診:關節(jié)屈曲、拘縮、外展、內(nèi)收疼痛,右側股骨頭周圍壓痛明顯。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膏藥貼對患者右側股骨頭部位進行貼敷治療,10分鐘后感覺疼痛逐漸緩解,之后酸冷感覺逐漸減輕,共貼敷2次,每貼貼敷15天,(患者1貼貼1個月)患者癥狀消失。再給予一貼用以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復發(fā)。
病例2:患者肖銀,男,57歲,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鎮(zhèn)婁子水村人,2013 年4月17日就診,主訴:頸項活動受限、肩背沉重酸痛10年,右上肢疼痛、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手指麻木2年,加重半月。西醫(yī)診斷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頸椎病。曾口服布洛芬等藥物治療,有緩解,但療效欠佳,近期癥狀加重。因本發(fā)明膏藥有除濕通絡、祛風散寒的功效,本申請人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膏藥貼給患者如法貼敷,并施用頸椎按摩矯正手法治療,貼敷3次后,患者頸項、肩背關節(jié)酸痛明顯減輕。前后共計貼敷7次,功能恢復,隨訪3年無復發(fā)。
病例3:患者王炳華,男,49歲,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收費員。2013年4月12日來診,主訴:2011年2月登凳子接燈線時凳子傾斜,腰部不慎摔傷,次日腰痛難忍住院治療1月。X拍片診斷為腰4錐假性滑脫,經(jīng)吃藥、理療、按摩等,腰痛暫時好轉出院在家養(yǎng)傷繼續(xù)治療。3月后腰痛加重,彎腰走路,轉中醫(yī)院康復科治療1月,效果欠佳。后經(jīng)多方醫(yī)治,按摩、理療、藥敷、針灸等效果不見好轉。患者就診時病程已有2年有余,走路弓腰不能伸直,走路不足10米被迫坐下休息。觸診檢查:腰4椎椎弓根、棘突明顯向左后凸起,壓痛明顯,且右腿短于左腿。X線片:骨盆向左傾斜。本膏藥貼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修復骨膜細胞作用,在患處貼敷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膏藥貼3次并施用腰椎、骨盆按摩、矯正手法15天后,患者已能直腰走路,疼痛減輕。繼續(xù)進行貼敷治療8次即痊愈,功能恢復,11月份已能夠和本院職工一起爬山旅游。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