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時行感冒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時行感冒,病情常較一般感冒為重。感受時行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現代醫(yī)學稱為流行性感冒。全身癥狀明顯,臨床以突然惡寒、發(fā)熱、頭痛、全身酸痛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冬春兩季較為多見。時行感冒的病因多與氣候突變、寒溫失常有關。發(fā)生又與人體的正氣強弱有關,若起居不慎,寒溫不調,過度勞累等,均可使衛(wèi)外功能減弱,易感受外邪而發(fā)病。起病急驟,傳播迅速,傳染性強,??梢鸫罅餍?。
由于西藥無法有效快速治療時行感冒,因此人們對有效治療時行感冒的中藥藥物存在極大的需求,至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關于本發(fā)明的有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人依據中醫(yī)理論的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反復驗證,終于找到了有效治療時行感冒的藥物,從而完成了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時行感冒的中藥組合藥物。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了該中藥組合藥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藥物是選擇桑白皮、桑葉、菊花、黃芩、山豆根、魚腥草、石膏、枇杷葉、蘆根、麻黃、防風、白術、薄荷、羌活、獨活、葛根、甘草、鉤藤、生姜、荊芥、柴胡、金銀花、連翹、厚樸、桔梗、竹葉、川芎、牛蒡子原料藥進行組合制備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生協(xié)同作用,從而能夠有效治療時行感冒。其中,選用桑白皮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脾經,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的功能,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選用桑葉是因為其性味苦甘,寒,入肺、肝經,有祛風清熱,涼血明目的功能,治風濕發(fā)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選用菊花是因為其性味甘苦,涼,入肺,肝經,有疏風,消熱,明目,解毒的功能,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選用黃芩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有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的功能,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選用山豆根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心、肺、大腸三經,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治喉癰,喉風,喉痹,牙齦腫痛,喘滿熱咳,黃疸,下痢,痔疾,熱腫,禿瘡,疥癬,蛇、蟲、犬咬傷。選用魚腥草是因為其性味辛,寒,入手太陰經,有清熱解毒,利尿消種的功能,治肺炎,肺膿瘍,熱痢,瘧疾,水腫,淋病,白帶,癰腫,痔瘡,脫肛,濕疹,禿瘡,疥癬。選用石膏是因為其性味辛甘,寒,入肺、胃經,生用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的功能,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回,湯火燙傷。選用枇杷葉是因為其性味苦,涼,歸肺、胃經,有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選用蘆根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嘔的功能,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癰,并解河豚魚毒。選用麻黃是因為其性味辛苦,溫,入肺、膀胱經,有發(fā)汗,平喘,利水的功能,治傷寒表實,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jié)疼痛,咳嗽氣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選用防風是因為其性味辛甘,溫,入膀胱、肺、脾經,有祛風,勝濕,止痛的功能,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濕痹,骨節(jié)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選用白術是因為其性味苦甘,溫,入脾、胃經,有補脾,益胃,燥濕,和中的功能,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瀉,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選用薄荷是因為其性味辛,涼,入肺、肝經,有疏風,散熱,辟穢,解毒的功能,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選用羌活是因為其性味辛苦,溫,入膀胱、腎經,有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的功能,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jié)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選用獨活是因為其性味辛苦,溫,入腎、膀胱經,有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的功能,治風寒濕痹,腰漆酸痛,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選用葛根是因為其性味甘辛,平,入脾、胃經,有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渴的功能,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喝,泄瀉,痢疾,癍診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選用甘草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經,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的功能,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fā)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癰,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選用鉤藤是因為其性味苦,涼,入肝、心經,有清熱平肝,熄風定驚的功能,治小兒驚癎瘈瘲,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癎。選用生姜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肺、胃、脾經,有發(fā)表,散寒,止嘔,開痰的功能,治感冒風寒,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鳥獸肉毒。選用荊芥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肺、肝經,有發(fā)表,祛風,理血的功能,炒炭止血,治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選用柴胡是因為其性味苦,涼,入肝、膽經,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的功能,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選用金銀花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的功能,治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疬,痔漏。選用連翹是因為其性味苦,涼,入心、肝、膽經,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能,治溫熱,丹毒,斑疹,癰瘍腫毒,瘰疬,小便淋閉。選用厚樸是因為其性味苦辛,溫,入脾、胃、大腸經,有溫中,下氣,燥濕,消痰的功能,治胸腹痞滿脹痛,反胃、嘔吐,宿食不消,痰飲喘咳,寒濕瀉痢。選用桔梗是因為其性味苦辛,平,入肺、胃經,有開宣肺氣,祛痰排膿的功能,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選用竹葉是因為其性味甘淡,寒,入心、肺、膽、胃經,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的功能,治熱病煩喝,小兒驚癎,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瘡。選用川芎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肝、膽經,有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的功能,治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選用牛蒡子是因為其性味辛苦,涼,入肺、胃經,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的功能,治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作癢,癰腫瘡毒。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組分的藥物用量也是發(fā)明人經過大量摸索總結得出的,各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量范圍內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桑白皮8-10克、桑葉8-10克、菊花8-10克、黃芩10-14克、山豆根25-35克、魚腥草25-35克、石膏25-35克、枇杷葉8-10克、蘆根25-35克、麻黃4-8克、防風8-10克、白術8-10克、薄荷8-10克、羌活8-10克、獨活10-14克、葛根10-14克、甘草4-8克、鉤藤10-14克、生姜4-8克、荊芥8-10克、柴胡8-10克、金銀花4-6克、連翹4-6克、厚樸4-8克.桔梗8-10克、竹葉10-14克、川芎8-12克、牛蒡子8-12克。
優(yōu)選用量為:
桑白皮9克、桑葉9克、菊花9克、黃芩12克、山豆根30克、魚腥草30克、石膏30克、枇杷葉9克、蘆根30克、麻黃6克、防風9克、白術9克、薄荷9克、羌活9克、獨活12克、葛根12克、甘草6克、鉤藤12克、生姜6克、荊芥9克、柴胡9克、金銀花5克、連翹5克、厚樸6克.桔梗9克、竹葉12克、川芎10克、牛蒡子10克。
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如下
一、備料
1、桑白皮:刷去灰屑,洗凈,潤透后切絲,曬干;
2、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簸去梗,篩去泥屑;
3、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
4、黃芩:揀去雜質,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切片,曬干;
5、山豆根:揀凈雜質,粗細分檔,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切片,曬干;
6、魚腥草:去凈雜質,除去殘根,洗凈切段,曬干;
7、石膏:去凈雜石,洗凈泥土,打碎成小塊;
8、枇杷葉:刷去絨毛,用水洗凈,稍潤,切絲,曬干;
9、蘆根:揀去雜質及根,切段,曬干;
10、麻黃:揀去雜質,去盡木質莖及殘根,用水洗凈,微潤后切段,干燥即得;
11、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12、白術:將白術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干;
13、薄荷:揀凈雜質,除去殘根,先將葉抖下另放,然后將莖噴灑清水,潤透后切段,曬干,再與葉和勻;
14、羌活:揀去雜質,洗凈,潤透,切片,晾干;
15、獨活: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洗凈,潤透后切片,干燥;
16、葛根:揀去雜質,洗凈,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及時切片,曬干;
17、甘草:取甘草片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yōu)樯铧S色,不粘手為止,取出放涼,每甘草100斤,用煉蜜25-30斤;
18、鉤藤:揀去老梗、雜質,洗凈,曬干;
19、生姜:揀去雜質,洗凈泥土,用時切片;
20、荊芥:揀凈雜質,用水略泡,撈出切段,曬干;
21、柴胡:揀去雜質,除去殘莖,洗凈泥沙,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曬干;
22、金銀花:篩去泥沙,揀凈雜質;
23、連翹:揀凈雜質,搓開,除去枝梗;
24、厚樸: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刮去粗皮,洗凈,切絲,晾干;
25、桔梗:揀凈雜質,除去蘆頭,洗凈撈出,潤透后切片,曬干;
26、竹葉:揀凈雜質,除去梗葉,晾干;
27、川芎: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曬晾,悶潤后切片,干燥;
28、牛蒡子:揀去雜質,篩去泥屑。
二、制備
1、將所述重量的桑白皮、桑葉、菊花、黃芩、山豆根、魚腥草、石膏、枇杷葉、蘆根、麻黃、防風、白術、薄荷、羌活、獨活、葛根、甘草、鉤藤、生姜、荊芥、柴胡、金銀花、連翹、厚樸、桔梗、竹葉、川芎、牛蒡子藥物放入煎藥容器中,第一次加水8倍量,浸泡60分鐘后,武火煎煮沸騰,再用文火煎煮30分鐘,過濾得第一次煎煮液,將第一次煎煮液倒入容器內;
2、將過濾的藥渣加水6倍量,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過濾,將第二次煎煮液倒入容器內;
3、將兩次煎煮液混合攪拌均勻,即得混合藥液,分成4劑服用。
組方中羌活有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的功能為君藥;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厚樸溫中,下氣,燥濕,消痰,二者為臣藥,三味藥共同發(fā)揮清熱解毒,燥濕消痰,祛風散表的作用,治療時行感冒效力全面,且以清熱解毒,祛風散表為主,可治本;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解毒為佐藥;桑葉祛風清熱,涼血明目為使藥,與下余諸藥是治標。
本發(fā)明藥物具有清熱下氣,燥濕消痰,祛風散表,辟穢解毒的功能,用于治療時行感冒,療程短、見效快、治愈后不復發(fā)、無毒副作用。
以下通過試驗例來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所述藥物的有益效果,這些試驗例包括本發(fā)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報告和臨床療效觀察資料。
[試驗例1]本發(fā)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報告:
取家兔30只,雌雄兼用,體重2.0—2.5kg,分兩組,每組15只,其中一組為超劑量試驗組,另一組為正常量試驗組。超常量組為20ml/kg,正常量為10ml/kg,給藥方式為灌胃法給藥,每天兩次,連服7天,每天觀察給藥反應,結果表明二組家兔活動、飲食正常,藥物無不良毒副作用。
[試驗例2]本發(fā)明藥物的臨床療效觀察
1、一般資料
收治時行感冒門診患者共40例。
2、診斷標準
臨床上,時行感冒的外感時邪均由口鼻而入。臨床可見發(fā)熱、頭痛、惡寒等證。常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噴嚏、咽痛等癥。如若感受暑濕之邪,還可出現脘痞、惡心等癥。
時行感冒因所感病邪不同,可分為風熱、風寒、暑濕等類型,主要根據惡寒、發(fā)熱的程度,渴與不渴,咽喉紅腫疼痛與否,以及舌苔、脈象等不同情況加以辨別。若惡寒重,發(fā)熱輕屬風寒;惡寒輕,發(fā)熱重為風熱;口不渴屬風寒,口渴屬風熱;咽喉不紅腫、不疼痛為風寒,咽喉紅腫疼痛為風熱;舌苔薄白為風寒,舌苔薄黃為風熱,舌苔薄黃膩為暑濕。
3、治療方法
選用上述藥劑,給患者服用,一日2次,每次服用1劑,每天早、晚各服1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服用1-2個療程。
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時行感冒癥狀消失,痊愈,體質恢復正常;
好轉:時行感冒癥狀明顯好轉,惡寒、發(fā)熱癥狀已消除,體質逐步恢復;
無效:達不到好轉標準者。
5、治療結果(見下表)
在上述治療中,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時行感冒患者40例,結果顯效38例,顯效率為95%,好轉2例,好轉率為5%,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