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制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下肢靜脈曲張中藥離子導入方。
背景技術: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組由于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阻塞,肌泵功能不全導致的下肢血液的倒灌,回流受限所致淺靜脈曲張,靜脈高壓,皮膚微循環(huán)障礙的綜合征。
本病多見于從事持久體力勞動者、久站職業(yè)者、或懷孕婦女。而久站人群發(fā)生下肢靜脈曲張的可能性比非久站者增加了60%。本病發(fā)生后患肢酸脹、沉重等臨床癥狀,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后期可出現(xiàn)腫脹和足靴區(qū)皮膚營養(yǎng)性改變,甚至形成潰瘍,導致不同程度的病殘。
下肢靜脈曲張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屬中醫(yī)學的"筋瘤″范疇。合并濕疹稱為"濕瘡″;合并潰瘍稱為"臁瘡″,又稱"裙邊瘡″、"褲口毒″、"老爛腿″。經久難愈,是一種很難治愈的疾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娛樂久坐久站的時間增加以及人口老齡化群體的增多,本病的發(fā)生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尋求一種簡、便、廉、效的治療方法為廣大患者和醫(yī)生們的迫切要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下肢靜脈曲張中藥離子導入方。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下肢靜脈曲張中藥離子導入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
苦參1.5份、莪術3份、萆薢1份、山甲1份、化橘紅1.5份、水蛭2.5份、伸筋草1份、路路通1份、浙貝母1.5份、血通1份、地龍2份、防己1份、肉桂1份、蟹殼4份、木瓜1份、大黃1.5份、絡石藤2份、川牛膝2份、白芥子1.5份、劉寄奴3.5份、三棱3份、南星2份、土鱉蟲1.5份。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寒溫并用,具有清利濕熱、祛風化痰、溫經散寒、軟堅散結之功效。經過30余次共800余人次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下肢靜脈曲張中藥離子導入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
苦參1.5份、莪術3份、萆薢1份、山甲1份、化橘紅1.5份、水蛭2.5份、伸筋草1份、路路通1份、浙貝母1.5份、血通1份、地龍2份、防己1份、肉桂1份、蟹殼4份、木瓜1份、大黃1.5份、絡石藤2份、川牛膝2份、白芥子1.5份、劉寄奴3.5份、三棱3份、南星2份、土鱉蟲1.5份。
上述下肢靜脈曲張中藥離子導入方的制備方法為:
按上述配方稱取各組分,加3倍之水煎煮至1倍收藏備用。治療時用30ML左右藥液,浸于棉墊分別置于兩電極板下,放置在病變處,通電25分鐘,其強度以病人能夠忍受為度。1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共2~8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7~10天。治療期間盡量少站立,坐下休息時盡可能的將腿抬高。治療期間嚴禁喝酒。
其病變輕者一般在2個療程左右,大凡靜脈迂曲較粗者需6~8個療程。
臨床療效的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本發(fā)明寒溫并用,具有清利濕熱、祛風化痰、溫經散寒、軟堅散結之功效。經過30余次共800余人次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本具體實施的療法基于中醫(yī)藥的理論,通過臨床實踐,不斷完善中藥配方的調整,趨利避害,進一步提高了用藥的合理性,科學性,配合中藥離子定向導入儀,使之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具有很強的臨床、科研價值,以期獲得治療該病的一種簡、便、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