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病房用移動護理臺。
背景技術:
外科病房里老年住院患者所占比例并不太大,而且所患的疾病通常也都是局部性的,其中有需要人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由于病房里缺少相應的輔助設施,使他們的這些自理能力無法發(fā)揮,從而加重了護理人員和家屬們的護理負擔。另外,外殼病房中換藥的工作量很大,而病房中能放器械的地方只有一個床頭桌,給換藥操作也帶來了很多不便。
中國專利CN202740285U揭示了一種外科病房護理架,該護理架為一個活動桌,包括兩個直角U型桌架,直角U型桌架的底端裝有旋轉套,旋轉套套在病床的兩側的床梁上,在旋轉套上裝有固定按鈕,桌面放置在桌架上,在桌面的底面上設有與直角U型桌架相匹配的裝配槽。其可以方便病人的使用。然而其只能安裝在病床上,無法將其移動到其他地方,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并且其高度無法調節(jié),當病人較高或者較低時,影響其使用;同時無法實現(xiàn)桌面的旋轉,桌面只能固定在桌架上無法移動,使用起來不方便。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病房用移動護理臺,包括底板、支架裝置、氣缸裝置、旋轉裝置、定位裝置、升降裝置及轉盤裝置,氣缸裝置包括氣缸、第一橫桿、推動桿、第一定位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斜桿及第二橫桿,旋轉裝置包括第三支架、第二斜桿、旋轉桿、第一固定塊、第一彈簧,升降裝置包括橫板、第四支架、升降桿、第三斜桿、第四斜桿、第五彈簧、第五支架,本發(fā)明能夠實現(xiàn)桌面的高度調節(jié),使其調低或者調高,以便分別滿足身高較低或者較高的人員的需求。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病房用移動護理臺,所述病房用移動護理臺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右側的氣缸裝置、位于所述氣缸裝置右側的旋轉裝置、位于所述旋轉裝置右側的定位裝置、位于所述定位裝置上方的升降裝置及位于所述升降裝置上方的轉盤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側的握持桿及位于所述握持桿下方的彎曲桿,所述氣缸裝置包括氣缸、位于所述氣缸左側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氣缸右側的推動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定位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上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方的第一斜桿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左側的第二橫桿,所述旋轉裝置包括第三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二斜桿、位于所述第三支架左側的旋轉桿、設置于所述旋轉桿上的第一固定塊、位于所述旋轉桿左側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彈簧下方的第二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第二固定塊,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三橫桿、位于所述第三橫桿上方的限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三橫桿上的滑動桿、位于所述滑動桿上方的滑動塊、收容于所述滑動塊內的第三彈簧及位于所述滑動塊左側的第四彈簧,所述升降裝置包括橫板、位于所述橫板右側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橫板下方的升降桿、位于所述升降桿右側的第三斜桿、位于所述升降桿左側的第四斜桿、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五彈簧、位于所述第四斜桿左側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方的第六彈簧及設置于所述橫板下表面的第三固定塊,所述轉盤裝置包括轉盤、位于所述轉盤下方的轉軸、位于所述橫板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上的第四橫桿、位于所述轉盤下方的定位架、位于所述定位架下方的第二豎桿及設置于所述轉軸上的卡扣環(huán)。
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握持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握持桿的左端呈傾斜狀,所述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握持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氣缸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貫穿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氣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桿的上端設有第四凹槽,所述旋轉桿呈Z字形,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左表面與所述旋轉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架軸轉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旋轉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的右端與所述旋轉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右表面與所述旋轉桿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軸轉連接。
所述第三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三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限定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橫桿貫穿所述滑動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滑動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滑動桿的上表面與所述滑動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動塊的上表面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彈簧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三凹槽底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四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右端與所述滑動塊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升降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升降桿的上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桿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滑動塊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橫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升降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滑動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上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的下端與所述升降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的上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的下端與所述升降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六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塊的上表面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旋轉桿軸轉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升降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轉盤呈圓柱體,所述轉盤水平放置,所述轉軸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的上端與所述轉盤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轉盤的下端與所述橫板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橫桿設有兩個,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的兩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貫穿所述定位架的內外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豎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豎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定位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頂靠在所述橫板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卡扣環(huán)呈環(huán)狀,所述卡扣環(huán)水平放置,所述卡扣環(huán)的內表面與所述轉軸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卡扣環(huán)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架的上表面滑動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病房用移動護理臺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病房用移動護理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實現(xiàn)桌面的高度調節(jié),使其調低或者調高,以便分別滿足身高較低或者較高的人員的需求,操作方便簡單,減少患者使用的不適感;同時移動方便,可以將其移動到任意的位置,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并且可以實現(xiàn)轉盤的旋轉,方便拿取轉盤上的藥物或者器械,防止將轉盤上的藥物或者器械碰掉。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病房用移動護理臺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病房用移動護理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板;11-第一支撐塊;111-第一凹槽;12-第一滾輪;2-支架裝置;21-第一支撐桿;22-握持桿;23-彎曲桿;3-氣缸裝置;31-氣缸;32-第一橫桿;33-推動桿;34-第一定位桿;35-第一支架;36-第二支架;37-第一斜桿;38-第二橫桿;4-旋轉裝置;41-第三支架;411-第二凹槽;42-第二斜桿;43-旋轉桿;431-第四凹槽;44-第一固定塊;45-第一彈簧;46-第二彈簧;47-第二固定塊;5-定位裝置;51-第三橫桿;52-限定桿;53-滑動桿;54-滑動塊;541-第三凹槽;55-第三彈簧;56-第四彈簧;6-升降裝置;61-橫板;62-第四支架;63-升降桿;64-第五彈簧;65-第三斜桿;66-第四斜桿;67-第五支架;68-第六彈簧;69-第三固定塊;7-轉盤裝置;71-轉盤;72-轉軸;73-第一豎桿;74-第四橫桿;75-定位架;76-第二豎桿;77-卡扣環(huán)。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病房用移動護理臺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架裝置2、位于所述支架裝置2右側的氣缸裝置3、位于所述氣缸裝置3右側的旋轉裝置4、位于所述旋轉裝置4右側的定位裝置5、位于所述定位裝置5上方的升降裝置6及位于所述升降裝置6上方的轉盤裝置7。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1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11下方的第一滾輪12。所述第一支撐塊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一滾輪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1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內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2包括第一支撐桿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1左側的握持桿22及位于所述握持桿22下方的彎曲桿23。所述第一支撐桿2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握持桿22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握持桿22的左端呈傾斜狀。所述彎曲桿23呈彎曲狀,所述彎曲桿23的上端與所述握持桿2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桿2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氣缸裝置3包括氣缸31、位于所述氣缸31左側的第一橫桿32、位于所述氣缸31右側的推動桿33、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第一定位桿34、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34上方的第一支架3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5上方的第二支架36、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6上方的第一斜桿37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5左側的第二橫桿38。所述氣缸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3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3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32的右端與所述氣缸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3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推動桿33的左端與所述氣缸31連接,使得所述氣缸31帶動所述推動桿33左右移動。所述第一定位桿3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3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33貫穿所述第一定位桿34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推動桿33可以左右移動。所述第一支架35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3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3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35的另一端與所述氣缸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36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3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3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37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37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3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37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3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3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38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35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38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旋轉裝置4包括第三支架41、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41上的第二斜桿42、位于所述第三支架41左側的旋轉桿43、設置于所述旋轉桿43上的第一固定塊44、位于所述旋轉桿43左側的第一彈簧45、位于所述第一彈簧45下方的第二彈簧46及位于所述第二彈簧46下方的第二固定塊47。所述第三支架41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4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41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411,所述第二凹槽4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斜桿42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4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4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桿43的上端設有第四凹槽431,所述旋轉桿43呈Z字形。所述第一固定塊44的左表面與所述旋轉桿4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44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11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架4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旋轉桿43可以圍繞所述第三支架41的上端旋轉。所述第一彈簧45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45的右端與所述旋轉桿4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5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36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旋轉桿43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彈簧46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46的右端與所述旋轉桿4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6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3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47的右表面與所述旋轉桿43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33的右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47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推動桿33與所述第二固定塊47可以相對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5包括第三橫桿51、位于所述第三橫桿51上方的限定桿52、設置于所述第三橫桿51上的滑動桿53、位于所述滑動桿53上方的滑動塊54、收容于所述滑動塊54內的第三彈簧55及位于所述滑動塊54左側的第四彈簧56。所述第三橫桿51呈水平狀,所述第三橫桿51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桿5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限定桿52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橫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動桿5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橫桿51貫穿所述滑動桿53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滑動桿53可以在所述第三橫桿51上左右移動,所述限定桿52可以防止所述滑動桿53過度向右移動。所述滑動塊5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滑動桿53的上表面與所述滑動塊5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動塊54的上表面設有第三凹槽541,所述第三凹槽54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彈簧55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541內,所述第三彈簧55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55的下端與所述第三凹槽541而底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6設有兩個,所述第四彈簧56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56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架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6的右端與所述滑動塊5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滑動塊54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升降裝置6包括橫板61、位于所述橫板61右側的第四支架62、位于所述橫板61下方的升降桿63、位于所述升降桿63右側的第三斜桿65、位于所述升降桿63左側的第四斜桿66、位于所述第四支架62下方的第五彈簧64、位于所述第四斜桿66左側的第五支架67、位于所述第五支架67上方的第六彈簧68及設置于所述橫板61下表面的第三固定塊69。所述橫板6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升降桿6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升降桿63的上端與所述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桿63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541內且與所述滑動塊54的內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升降桿63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四支架62呈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62的一端與所述橫板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62的另一端與所述升降桿6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64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64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62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64的下端與所述滑動塊5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四支架6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三斜桿65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65的上端與所述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65的下端與所述升降桿6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66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66的上端與所述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66的下端與所述升降桿6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67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67的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67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六彈簧68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68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支架6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68的上端與所述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橫板6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三固定塊69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塊69的上表面與所述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69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431內且與所述旋轉桿43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三固定塊69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431內旋轉。所述第三彈簧55的上端與所述升降桿6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轉盤裝置7包括轉盤71、位于所述轉盤71下方的轉軸72、位于所述橫板71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73、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73上的第四橫桿74、位于所述轉盤71下方的定位架75、位于所述定位架75下方的第二豎桿76及設置于所述轉軸72上的卡扣環(huán)77。所述轉盤71呈圓柱體,所述轉盤71水平放置。所述轉盤71上可以放置藥物或者醫(yī)療器械。所述轉軸72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72的上端與所述轉盤71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轉盤72的下端與所述橫板61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73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73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73的下端與所述橫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74設有兩個,所述第四橫桿7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74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桿7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75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75的兩端與所述橫板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72貫穿所述定位架65的內外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豎桿76設有兩個,所述第二豎桿76呈豎直狀,所述第二豎桿76的上端與所述定位架7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76的下端頂靠在所述橫板61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卡扣環(huán)77呈環(huán)狀,所述卡扣環(huán)77水平放置,所述卡扣環(huán)77的內表面與所述轉軸7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卡扣環(huán)77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架75的上表面滑動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病房用移動護理臺使用時,首先將需要使用的藥物或者器械放置在所述轉盤71上。然后使用者可以握住所述握持桿22將本發(fā)明移動到需要的位置上。然后當需要使得所述轉盤71向上移動時,啟動氣缸31,使得所述推動桿33向右移動,使得所述旋轉桿43圍繞所述第三支架41的上端逆時針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橫板61向上移動,同時使得所述升降桿63向上移動,所述第三彈簧55被拉伸,由于所述滑動塊54及滑動桿53的設置,使得所述升降桿63只能向上移動,所述橫板61在上升時可以一直保持水平狀態(tài),進而使得所述轉盤71向上移動。當需要使得所述轉盤71向下移動時,啟動氣缸31,使得所述推動桿33向左移動,然后使得所述旋轉桿43圍繞所述第三支架41的上端順時針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橫板61向下移動,由于升降桿63、滑動塊54及滑動桿53的設置,使得所述橫板61在上升時可以一直保持水平狀態(tài),進而使得所述轉盤71可以在向上移動。然后使用者可以握住所述第四橫桿74使得所述轉盤71旋轉,從而使得所述轉盤71上的需要使用的藥物或者器械旋轉至自己的位置上,從而方便拿取。至此,本發(fā)明病房用移動護理臺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