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退熱中藥貼膏。
背景技術:
引起發(fā)熱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包括各種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體感染等),其次是結(jié)締組織病、惡性腫瘤等;發(fā)熱對人體有利也有害,發(fā)熱時人體免疫功能明顯增強,這有利于清除病原體和促進疾病的痊愈;而且發(fā)熱也是疾病的一個標志,對長期發(fā)熱原因不明者,除腫瘤外可以進行診斷性治療;但必須持慎重態(tài)度,選擇特異性強療效確切、副作用最小的藥物;大多用于診斷性治療藥物有抗生素、抗原蟲藥抗風濕藥等,這些藥物均有副作用,如應用不當反而延誤病情;其中,西藥、針劑類退熱的藥物,雖然起效快,當時便可緩解癥狀,但是很難達到徹底除根,標本兼治的目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緩解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更好的起到退燒療效,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退熱中藥貼膏。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退熱中藥貼膏,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薄荷葉30-40、威靈仙20-25、野菊花20-25、炙甘草5-10、玄參2-4、制首烏4-6、板藍根2-4、制半夏5-8、桂枝10-15、制附子5-8、腫節(jié)風2-4、徐長卿5-8、知母3-5、大青葉5-10、防風5-6、黃芩2-4、淡竹葉6-10、牡丹皮10-15、地骨皮6-8、荊芥穗2-4、羅漢果4-6、冰片8-12、樟腦6-10、旱柳葉2-4、紅背酸藤3-4和凡士林適量。
退熱中藥貼膏,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薄荷葉35、威靈仙22、野菊花22、炙甘草8、玄參3、制首烏5、板藍根3、制半夏6、桂枝12、制附子6、腫節(jié)風3、徐長卿6、知母4、大青葉8、防風5.5、黃芩3、淡竹葉8、牡丹皮12、地骨皮7、荊芥穗3、羅漢果5、冰片10、樟腦8、旱柳葉3、紅背酸藤3.5和凡士林適量。
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先將除凡士林以外的其他中藥研磨成細粉,分100-200目篩,然后與凡士林調(diào)和均勻,制成中藥貼膏,外貼于相關穴位即可。
本方中薄荷葉可以健胃祛風、祛痰、利膽、抗痙攣,改善感冐發(fā)燒、咽喉、腫痛,并消除頭痛、牙痛、惡心感;威靈仙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的作用;野菊花性微寒,具疏散風熱、消腫解毒,能治療疔瘡癰腫、咽喉腫痛、風火赤眼、頭痛眩暈等病證;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之功效;黃芩、淡竹葉具有清熱解毒、抗炎、補虛療風的功效,主治脹滿下疾、溫病發(fā)熱,熱毒癰瘍和腫瘤等癥,腫節(jié)風功能主治抗菌消炎涼血清熱解毒,祛風通絡,活血散結(jié);地骨皮,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 癰腫,惡瘡;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功效,主治熱人營血,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撲傷痛,癰腫瘡毒;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清暑利濕、辛溫解表、疏風散邪、清熱解毒等功效。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中藥貼膏通過中藥穴位,直達藥效,其組方符合中醫(yī)辨證,以純中藥為主要原料, 毒副作用小,具有清暑利濕、辛溫解表、疏風散邪、清熱解毒等功效,可以快速有效起到退熱療效,本發(fā)明具有標本兼治、無毒副作用、見效快等特點。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退熱中藥貼膏,其組成原料的重量(g)為:薄荷葉35、威靈仙22、野菊花22、炙甘草8、玄參3、制首烏5、板藍根3、制半夏6、桂枝12、制附子6、腫節(jié)風3、徐長卿6、知母4、大青葉8、防風5.5、黃芩3、淡竹葉8、牡丹皮12、地骨皮7、荊芥穗3、羅漢果5、冰片10、樟腦8、旱柳葉3、紅背酸藤3.5和凡士林適量。
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先將除凡士林以外的其他中藥研磨成細粉,分100-200目篩,然后與凡士林調(diào)和均勻,制成中藥貼膏,外貼于相關穴位即可。
典型病例:
病例1,時某,女,5歲,因小兒肺炎,感冒發(fā)熱三日,輸液未見療效,后使用本發(fā)明的退熱貼膏于太陽穴處,三小時后,體溫恢復正常。
病例2,周某某,男,10歲,患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咽喉炎,發(fā)熱兩日,伴咽喉腫痛,咳嗽,精神萎靡,服用西藥數(shù)日未見好轉(zhuǎn),后使用本發(fā)明的退熱貼膏于額頭,半日體溫恢復正常。
病例3,廖某,男,6歲,感冒發(fā)熱,體溫 38.5℃,服用西藥沒有什么效果,后外貼本發(fā)明的退熱貼膏于額頭,半日體溫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