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麻醉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活瓣罩。
背景技術:
吸氣活瓣和呼氣活瓣是麻醉機呼吸系統(tǒng)的重要部件,是兩個單向閥結構。當患者在完成麻醉誘導后,在吸氣時,麻醉混合氣體經開啟的吸氣活瓣進入患者體內,此時呼氣活瓣關閉;在呼氣時,呼氣活瓣開啟,同時吸氣活瓣關閉,排出患者呼出的氣體到二氧化碳的吸收罐中,設置吸、呼氣活瓣是為了保證患者吸入新鮮氣體及呼出多余的氣體,防止呼出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氣體被再次吸入體內,從而避免了患者吸入氧濃度低或二氧化碳濃度高的風險。因此,吸氣活瓣和呼氣活瓣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麻醉、呼吸支持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活瓣罩是吸氣活瓣和呼氣活瓣的組成部分,活瓣罩、活瓣膜片及其它相關部件共同組成吸、呼氣活瓣的結構。
目前市場上的活瓣類型各異,但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單向閥的結構。在病人吸、呼氣時,通過連通不同的氣路,以保證患者吸入新鮮氣體的同時呼出廢氣?;畎暾值男问蕉喾N多樣,其安裝方式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安裝在呼吸回路表面,凸出于呼吸回路,活瓣罩擰到呼吸回路上,在其維修或清潔消毒時,吸、呼活瓣罩可單獨擰下來進行處理;另一種是活瓣罩與呼吸回路蓋板為一體的結構,此時活瓣罩不可單獨拆卸,若要維修或清潔消毒時,得將整個蓋板一起拆下來。綜上所述,第一種結構的活瓣罩維修或清潔消毒方便,但是活瓣罩凸出于呼吸回路,占用空間較大,且影響美觀,第二種由于活瓣罩與回路蓋板為一體結構,呼吸回路整體表面均為一個平面,節(jié)省了空間,且比較美觀,其缺點是若要維修、清潔消毒,便得將整個回路蓋板拆下來,因此拆裝不太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為克服現(xiàn)有的活瓣罩拆卸不方便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設計了一種活瓣罩,此活瓣罩將吸、呼氣活瓣罩作為一體結構設計,在安裝到呼吸回路上后,其與呼吸回路表面平齊,通過設有的拆裝機構即可實現(xiàn)活瓣罩的快速拆裝。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活瓣罩,包括罩體和拆裝機構;所述的罩體包括兩塊呈一體結構的蓋板,用于密封呼吸回路的兩個氣道;所述的拆裝機構設置于兩塊蓋板之間,在活瓣罩處于安裝狀態(tài)下,通過驅動該拆裝機構將活瓣罩從呼吸回路上拆除,在活瓣罩處于未安裝狀態(tài)下,通過驅動該拆裝機構將活瓣罩安裝在呼吸回路上,并使得安裝在呼吸回路上的活瓣罩與呼吸回路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蓋板的側壁上設有密封圈,用于密封呼吸回路與蓋板之間形成的縫隙。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拆裝機構包括:左按鍵、中按鍵、右按鍵和底座;所述的底座嵌設于呼吸回路上,用于為拆裝機構提供安裝空間,該底座上設有四個均呈“l(fā)”形、兩兩對稱分布的彈性卡條;所述的左按鍵和右按鍵對稱分布于中按鍵的兩側,三個按鍵均通過彈簧支撐于底座的上方,該左按鍵和右按鍵的底部均設有與四個卡條相配合的斜面結構,所述兩塊蓋板的底面均設有與中按鍵相配合的固定塊;
在活瓣罩處于安裝狀態(tài)下,四個卡條水平段的底面與中按鍵的內壁相抵,此時通過按動左按鍵和右按鍵向底座內運動后,使得左按鍵和右按鍵的斜面結構分別擠壓四個卡條水平段的側壁,四個卡條水平段因彈性形變發(fā)生水平移動,進而將四個卡條水平段的底面與中按鍵的內壁分離,此時所述中按鍵受彈簧的彈力作用向底座外運動后,其邊緣與兩塊蓋板上的固定塊相抵,并通過拉動部分凸出于呼吸回路外表面的中按鍵,將罩體從呼吸回路上拆除;
在活瓣罩處于未安裝狀態(tài)下,通過按動中按鍵使其邊緣受兩塊蓋板上的固定塊擠壓變形后穿入底座內,由于中按鍵受彈簧的彈力作用,進而使得該中按鍵的邊緣與兩塊蓋板上的固定塊相抵,此時通過按動左按鍵和右按鍵向底座內運動后,使得左按鍵和右按鍵的斜面結構分別擠壓四個卡條水平段的側壁,四個卡條水平段因彈性形變發(fā)生水平移動后產生供中按鍵穿入的空間,繼續(xù)通過按動中按鍵向底座的底部運動后松開左按鍵和右按鍵,使得四個卡條水平段的底面與中按鍵的內壁相抵,此時左按鍵、中按鍵和右按鍵均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復位,并與呼吸回路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上述拆裝機構的設計充分利用了活瓣罩與中按鍵、中按鍵與底座、底座與左按鍵和右按鍵之間形成的卡扣關系,以及彈簧的復位作用,巧妙地實現(xiàn)了活瓣罩的拆裝。此卡扣關系是通過斜面結構在外力的推動下克服彈簧阻力,將與其接觸的卡條 推開,從而使卡條脫離原位從而解除中按鍵的約束將中按鍵彈起,再將按鍵一提,便將活瓣罩取出。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中按鍵在穿入底座時,其與固定塊和卡條之間發(fā)生摩擦的接觸面均呈斜面。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左按鍵和右按鍵的外緣均設有凸臺,所述的凸臺與底座上設有的凹槽相配合。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底座上設有三個支撐柱,用于套接與左按鍵、中按鍵和右按鍵相配合的三個彈簧。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底座通過穿設的螺釘將其固定于呼吸回路上。
本發(fā)明的一種活瓣罩的優(yōu)點在于:
本發(fā)明的活瓣罩適應市場需求,將活瓣罩上表面設計為與呼吸回路外表面平齊,從而節(jié)省了空間,使得呼吸回路更加美觀;同時充分利用卡扣的裝配方式實現(xiàn)了活瓣罩的快速拆裝;另外,將吸、呼氣活瓣罩作為一體結構設計,解決了現(xiàn)有的呼吸回路活瓣罩存在二者不能兼具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一種活瓣罩的俯視圖。
圖2為圖1中示出的活瓣罩沿a-a向的剖視圖。
圖3為圖2中示出的活瓣罩沿b-b向的剖視圖。
圖4為圖2中示出的活瓣罩沿c-c向的剖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左按鍵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中示出的活瓣罩沿a-a向剖切后的立體視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中按鍵沿中線剖切后的立體視圖。
附圖標記
1、蓋板2、左按鍵3、中按鍵
4、右按鍵5、呼吸回路6、第一彈簧
7、第二彈簧8、螺釘9、底座
10、密封圈11、第三彈簧12、內側斜面
13、外側斜面14、斜面結構15、凸臺
16、凹槽17、固定塊18、卡條
19、支撐柱20、氣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活瓣罩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活瓣罩,包括罩體和拆裝機構(未圖示);所述的罩體包括兩塊呈一體結構的蓋板1,用于覆蓋呼吸回路5上的兩個氣道20(如圖2所示),所述的拆裝機構設置于兩塊蓋板1之間,在活瓣罩處于安裝狀態(tài)下,通過驅動該拆裝機構將活瓣罩從呼吸回路5上拆除,在活瓣罩處于未安裝狀態(tài)下,通過驅動該拆裝機構將活瓣罩安裝在呼吸回路5上,并使得安裝在呼吸回路5上的活瓣罩表面與呼吸回路5的外表面平齊。如圖2所示,所述活瓣罩的兩塊蓋板1的側壁上可裝有密封圈10,用于密封呼吸回路5與蓋板1之間形成的縫隙,防止呼吸活瓣內部的氣體泄漏到外界,活瓣罩的兩端可設計為圓形,使其既美觀又便于加工。
基于上述結構的活瓣罩,參考圖1-4所示,所述的拆裝機構包括:左按鍵2、中按鍵3、右按鍵4和底座9;所述的底座9嵌設于呼吸回路5上,用于為拆裝機構提供安裝空間,該底座9上設有四個均呈“l(fā)”形、兩兩對稱分布的彈性卡條18;所述的左按鍵2和右按鍵4對稱分布于中按鍵3的兩側,三個按鍵分別通過第一彈簧6、第二彈簧7、第三彈簧11支撐于底座9的上方,該左按鍵2和右按鍵4的底部均設有與四個卡條18相配合的斜面結構14,所述兩塊蓋板1的底面均設有與中按鍵3相配合的固定塊17;
在活瓣罩處于安裝狀態(tài)下,四個卡條18水平段的底面與中按鍵3的內壁相抵,此時,當把左按鍵2和右按鍵4同時按下時,左按鍵2和右按鍵4克服第一彈簧6和第三彈簧11的彈力作用向底座9內運動后,使得左按鍵2和右按鍵4的斜面結構14分別擠壓四個卡條18水平段的側壁,四個卡條18水平段因彈性形變發(fā)生水平移動,將底座9上的卡條18向內側推開,進而將四個卡條18水平段的底面與中按鍵3的內壁分離,此時,所述中按鍵3在第二彈簧7的彈力作用下從卡條18中脫開彈出,繼而向底座9外運動后,其邊緣與兩塊蓋板1上的固定塊17相抵,并通過抓住部分凸出于呼吸回路5外表面的中按鍵3向上提,罩體便在中按鍵3的拉動下露出呼吸回路5的外表面,從而將整個活瓣罩從呼吸回路5上取出。
在活瓣罩處于未安裝狀態(tài)下,當需將活瓣罩裝回至呼吸回路5時,先將中按鍵3壓入罩體內,即通過按動中按鍵3使其邊緣受兩塊蓋板1上的固定塊17擠壓變形后穿入罩體至底座9內,由于中按鍵3受彈簧的彈力作用,進而使得該中按鍵的邊緣與兩塊蓋板1上的固定塊17相抵,然后同時按住左按鍵2和右按鍵4向底座9內運動后,使得左按鍵2和右按鍵4的斜面結構14分別擠壓四個卡條18水平段的側壁,四個卡條18水平段因彈性形變發(fā)生水平移動后產生供中按鍵3穿入的空間,再次按動中按鍵3將其壓入底座9中,最后松開左按鍵2和右按鍵4,使得四個卡條18水平段的底面與中按鍵3的內壁相抵,而這兩個鍵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復位后,進一步松開中按鍵3;此時左按鍵2、中按鍵3和右按鍵4均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復位,并與呼吸回路5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由于上述底座9上的卡條18呈“l(fā)”形,使得卡條18既能與左按鍵2和右按鍵4的斜面結構14相接觸,又能與中按鍵3相接觸,并由于設計的斜面結構及卡條本身的彈性性能,從而實現(xiàn)了活瓣罩的鎖定與解鎖。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底座9上設計有三個圓柱形的支撐柱19,分別用來套接第一彈簧6、第二彈簧7和第三彈簧11,對運動中的彈簧進行導向。所述的底座9上設計有孔,通過此孔可用螺釘8將底座9與呼吸回路5固定在一起。
如圖3所示,所述的中按鍵3在穿入底座9時,其與固定塊17和卡條18之間發(fā)生摩擦的接觸面均呈斜面,即設計有圖中所示的內側斜面12和外側斜面13。
另外,參考圖5、圖6所示,在左按鍵2和右按鍵4的外緣上均設計有凸臺15,此凸臺15能夠嵌入底座9上設有的凹槽16中,并通過此凹槽16、支撐按鍵的彈簧及底座9上的卡條18共同實現(xiàn)對左按鍵2和右按鍵4的限位,左按鍵2和右按鍵4可設計為圖1中示出的半圓形結構,與罩體外形匹配后顯得更加完美。
參考圖1-8所示的活瓣罩的結構,將該活瓣罩安裝于呼吸回路上的具體操作過程為:首先,用螺釘8將底座9固定到呼吸回路5上;然后將第一彈簧6和第三彈簧11分別放入底座9的支撐柱19上,再將左按鍵2和右按鍵4的凸臺15分別插入底座9的凹槽16中;將密封圈10裝入兩塊蓋板1的側壁上,并把中按鍵3壓入罩體中,再將第二彈簧7套入底座9中間的支撐柱19中,之后將裝有中按鍵3的兩塊蓋板1覆蓋于呼吸回路5的兩個氣道20上;最后,同時按住左按鍵2和右按鍵4,并將中按鍵3壓入底座9上的“l(fā)”形卡條18中,松開三個按鍵后即完成活瓣罩的安裝。
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活瓣罩采用圓弧形,而在實際使用中,活瓣罩也可設計為其他形狀,比如多邊形或星形等更便于抓握的形式;底座可為螺釘固定,也可采用卡扣、鉚接等其他連接方式固定在呼吸回路上;底座上的“l(fā)”形卡條可設計為弧形狀,便于卡條從左、右按鍵中平滑脫出,以及中按鍵從卡條中的平穩(wěn)脫開。左、右按鍵外形設計應與活瓣罩整體外觀相匹配,可選配合適的其他形狀。在此實施例中,充分利用了卡條與斜面結構的配合,以及卡條的彈性性能,其中斜面結構可設計為其他曲線形,使得在按鍵按下與彈起的過程中,過渡更加平穩(wěn)。
本發(fā)明的活瓣罩能夠應用在麻醉機的呼吸回路上,也可應用在需要快速拆裝的類似的其他相關產品、系統(tǒng)或者技術領域中。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都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