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痛經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痛經的中藥制劑,選取的原料藥分別是:當歸、川芎、香附、元胡、丹參、紅花、益母草、人參、烏藥、續(xù)斷、麥冬、川椒、懷牛膝、淫羊藿、干姜。本發(fā)明中藥制劑中,當歸、川芎、元胡、丹參、紅花、益母草、烏藥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香附、續(xù)斷、懷牛膝可補肝腎、行血脈、利尿通淋;人參、麥冬可補脾益肺、養(yǎng)胃安神;川椒、干姜可溫中驅寒、通脈止痛;懷牛膝、淫羊藿可補腎、強筋骨。全方配伍精良,攻補互施,標本兼治,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辯證施治的優(yōu)勢,用于治療痛經,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驅寒之功,以達到祛瘀止痛之效,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痛經的中藥制劑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中藥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可以治療痛經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0002] 痛經是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xiàn)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 日常生活者。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fā)現(xiàn)盆腔器官有明顯異 常者,稱原發(fā)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占痛經90%以上;繼發(fā)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 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腫瘤等。原發(fā)性痛經主要是由于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 腺素含量增高,血管加壓素、內源性縮宮素和β_內啡肽等物質的增加以及精神和神經等 因素造成的。
[0003] 痛經時疼痛難忍,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癥狀,嚴重時面色發(fā)白、出 冷汗,故應積極治療。目前西醫(yī)主要采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和口服避孕藥對抗治療,但 副作用較大,可引起支氣管痙攣和暫時腎功能損害,甚至會影響生育。根據中醫(yī)辨證治療、 標本同治的原則,我們提供了一種中藥制劑,用于治療乳房纖維腺瘤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發(fā)明內容】
[0004] 本發(fā)明克服了目前在治療痛經方面存在的技術不足,提供了一種價格低廉、療效 顯著、服用方便、患者依從性較高、治愈后不易復發(fā)的中藥制劑。
[0005]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 -種治療痛經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 料組成:
[0007] 當歸8-10克、川芎4-6克、香附5-15克、元胡3-9克、丹參10-20克、紅花8-10克、 益母草8-12克、人參3-9克、烏藥3-9克、續(xù)斷5-15克、麥冬8-10克、川椒2-4克、懷牛膝 3-5克、淫羊藿5-15克、干姜5-10克。
[0008] 作為這一種優(yōu)化方案:
[0009] 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0] 當歸8克、川芎4克、香附5克、元胡3克、丹參10克、紅花8克、益母草8克、人參 3克、烏藥3克、續(xù)斷5克、麥冬8克、川椒2克、懷牛膝3克、淫羊藿5克、干姜5克。
[0011] 作為這一種優(yōu)化方案:
[0012] 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3] 當歸9克、川彎5克、香附10克、元胡6克、丹參15克、紅花9克、益母草10克、人 參6克、烏藥6克、續(xù)斷10克、麥冬9克、川椒3克、懷牛膝4克、淫羊藿10克、干姜8克。
[0014] 作為這一種優(yōu)化方案:
[0015] 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組成:
[0016] 當歸10克、川彎6克、香附15克、元胡9克、丹參20克、紅花10克、益母草12克、 人參9克、烏藥9克、續(xù)斷15克、麥冬10克、川椒4克、懷牛膝5克、淫羊藿15克、干姜10 克。
[0017] 本發(fā)明中藥制劑的服用方法為:將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混合后,1劑/天, 每劑頭煎加水500ml,溫火煮25分鐘,取汁250ml ;二煎加水300ml,溫火煮20分鐘,取汁 150ml。兩煎混合,在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服,每天服1劑,早晚飯后熱服,連服3?6劑可 經通痛除,照法再服2?3月,可以根治。上述中藥制劑的原料中藥:
[0018]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止痛,補血調經,潤腸通便之功效。 [0019]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
[0020] 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歸肝、三焦經。具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之功效。
[0021] 元胡,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理氣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
[0022]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yǎng)血安神之功 效。
[0023] 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之功效。
[0024] 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歸心、肝、膀胱經。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功效。
[0025] 人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 津,安神之功效。
[0026] 烏藥,味辛,性溫;歸肺、脾、腎、膀胱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之功效。
[0027] 續(xù)斷,味苦、甘、辛,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行血脈,續(xù)筋骨之功效。
[0028]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心、胃經。具有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之功 效。
[0029] 川椒,味辛,性熱、有小毒;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止痛,燥濕殺蟲之功效。
[0030] 懷牛膝,味苦、酸,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利 尿通淋之功效。
[0031] 淫羊藿,味辛、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
[0032] 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效。
[0033] 痛經亦稱"經行腹痛",是指在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 骶,甚至劇痛暈厥者。本病的發(fā)生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于 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后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 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故使痛經發(fā)作。常見的分型有腎氣虧損、 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和濕熱蘊結。因此治療本病應根據患者不同癥狀表現(xiàn),以溫 經逐寒,活血化瘀,辯證治療,靈活運用,方顯其效。
[0034] 本發(fā)明中藥制劑中,當歸、川芎、元胡、丹參、紅花、益母草、烏藥可活血化瘀,行氣 止痛;香附、續(xù)斷、懷牛膝可補肝腎、行血脈、利尿通淋;人參、麥冬可補脾益肺、養(yǎng)胃安神; 川椒、干姜可溫中驅寒、通脈止痛;懷牛膝、淫羊藿可補腎、強筋骨。全方配伍精良,攻補互 施,標本兼治,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辯證施治的優(yōu)勢,用于治療痛經,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驅寒之 功,以達到祛瘀止痛之效,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0035] 為進一步考察本發(fā)明藥物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我們選擇某婦科醫(yī)院50例門診 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全部為女性;年齡最小18歲,最大42歲,平均31歲;病程最短1年,最 長6年,平均3. 5年;原發(fā)性痛經患者32例,繼發(fā)性痛經患者18例。
[0036] 療效標準:
[0037] 痊愈: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隨訪年未復發(fā);
[0038] 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經期腹部稍感不適;
[0039] 有效:癥狀減輕,隨訪1年內仍有復發(fā);
[0040] 無效:治療后,癥狀未見改善。
[0041] 治療方法:
[0042] 將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混合后,加水煎制,每劑頭煎加水500ml,溫火煮25分 鐘,取汁250ml ;二煎加水300ml,溫火煮20分鐘,取汁150ml。兩煎混合,在月經來潮前3天 開始服,每天服1劑,早晚飯后熱服,15劑為1療程。
[0043] 療效結果:
[0044] L臨床療效結果:
[0045] 治療后,治愈24例,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3例;治愈率48 %,顯效率24%, 有效率22%,無效率6%,總有效率94%。詳細結果見表1。
[0046] 表1 :治療后臨床療效結果表
[0047]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痛經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材料 組成: 當歸8-10克、川彎4-6克、香附5-15克、元胡3-9克、丹參10-20克、紅花8-10克、益 母草8-12克、人參3-9克、烏藥3-9克、續(xù)斷5-15克、麥冬8-10克、川椒2-4克、懷牛膝3-5 克、淫羊藿5-15克、干姜5-10克。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 原材料組成: 當歸8克、川彎4克、香附5克、元胡3克、丹參10克、紅花8克、益母草8克、人參3克、 烏藥3克、續(xù)斷5克、麥冬8克、川椒2克、懷牛膝3克、淫羊藿5克、干姜5克。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 原材料組成: 當歸9克、川彎5克、香附10克、元胡6克、丹參15克、紅花9克、益母草10克、人參6 克、烏藥6克、續(xù)斷10克、麥冬9克、川椒3克、懷牛膝4克、淫羊藿10克、干姜8克。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 原材料組成: 當歸10克、川彎6克、香附15克、元胡9克、丹參20克、紅花10克、益母草12克、人參 9克、烏藥9克、續(xù)斷15克、麥冬10克、川椒4克、懷牛膝5克、淫羊藿15克、干姜10克。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4288747SQ201410605305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0月31日
【發(fā)明者】趙清玲 申請人:趙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