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治衄血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應用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防治衄血的中藥。該防治衄血的中藥,以蔥白、血余、牛筋草、地骨皮、蘆根、鳳尾草、百合、白薇、側柏葉、淡竹葉、墨旱蓮、馬勃、小薊和焦梔子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混合制成。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chǎn)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專利說明】一種防治艦血的中藥
[0001](一)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應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防治衄血的中藥。
[0002](二)
【背景技術】
凡非外傷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證均可稱為衄血,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齒衄、舌衄、肌衄等,以鼻衄(見鼻出血)為多見。其病因病機不外火與虛:肝火、胃火、風熱犯肺,熱毒內(nèi)蘊、腎精虧虛,氣血兩虧等,而一般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衄血起病急,病程短,多有外感表證,內(nèi)傷所致者反之。
[0003]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各種出血癥相應也有所減少,但這并不是說就可高枕無憂,事實上各種出血病癥依然存在,并無消逝跡象或趨勢,故依然應予積極防治,但是,西醫(yī)西藥的藥價本身較高,且毒副作用較大;中醫(yī)治療則以預防為主,多輔以食療,療效緩慢。
[0004](三)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為了彌補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制備簡單、療效顯著的防治衄血的中藥。
[0005]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防治衄血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制成:
蔥白9-15份、血余1-3份、牛筋草9-15份、地骨皮9-15份、蘆根10-20份、鳳尾草9_15份、百合6-12份、白薇3-9份、側柏葉6-12份、淡竹葉9_15份、墨旱蓮9_15份、馬勃1_5份、小薊4-10份、焦桅子4-10份。
[0006]其優(yōu)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蔥白12份、血余2份、牛筋草12份、地骨皮12份、蘆根15份、鳳尾草12份、百合9份、白薇6份、側柏葉9份、淡竹葉12份、墨旱蓮12份、馬勃3份、小薊7份、焦桅子7份。
[0007]本發(fā)明所述中藥為散劑或丸劑,將各原料清洗干凈后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定量服用。
[0008]本發(fā)明所采用的各原料的藥用性能為:
蔥白:發(fā)表,通陽,解毒。主治感冒風寒,陰寒腹痛,二便不通,痢疾,瘡癰腫痛,蟲積腹痛;
血余:治血化瘀,利尿,生肌。主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癰腫,潰瘍,流火,燙傷;
牛筋草:清熱解毒,利濕,涼血散瘀。主治傷暑發(fā)熱,小兒驚風,乙腦,流腦,黃疸,淋證,小便不利,痢疾,便血,瘡瘍腫痛;
地骨皮:清虛熱,瀉肺火,涼血。主治陰虛勞熱,骨蒸盜汗,小兒疳積發(fā)熱,肺熱喘咳,吐血、衄血、尿血,消渴;
蘆根:清熱除煩,透疹解毒。主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麻疹,解河豚魚毒;
鳳尾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痢疾,乳腺炎,高熱抽搐,蛇蟲咬傷,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外傷出血;
百合: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主治陰虛久咳,痰中帶血,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或情志不遂所致的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
白薇:清熱益陰,利尿通淋,解毒療瘡。主治溫熱病發(fā)熱,身熱斑疹,潮熱骨蒸,肺熱咳嗽,產(chǎn)后虛煩,熱淋,血淋,咽喉腫痛;
側柏葉:涼血止血,祛痰止咳,祛風解毒。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咳嗽痰多,風濕痹痛,脫發(fā),丹毒,痄腮;
淡竹葉:清熱,除煩,利尿。主治煩熱口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兒驚啼,小便赤澀,淋濁;
墨旱蓮:補益肝腎,涼血止血。主治肝腎不足,頭暈目眩,須發(fā)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傷出血;
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主治咽喉腫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癰疽,臁瘡;
小薊: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治尿血,血淋,咳血,吐血,衄血,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夕卜傷出血,癰疽腫毒;
桅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疸,淋證,吐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
[0009]配方中,選用蔥白、蘆根、側柏葉、焦桅子,用于發(fā)表通陽、解毒透疹、祛風清熱;力口配血余、白薇、淡竹葉,用于治血化瘀、利尿生肌、療瘡解毒;又配牛筋草、地骨皮、鳳尾草、小薊,用于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利濕消腫;再配百合、墨旱蓮、馬勃,用于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補益肝腎。
[0010]本發(fā)明基于中醫(yī)防治衄血的辨病及辯證相結合的原則,標本兼治,虛實并治,內(nèi)外通調(diào),緩急兼收,篩選出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涼血散瘀的天然植物藥,根據(jù)中醫(yī)理論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配制而成,對衄血有顯著的療效和作用。
[0011]臨床觀察:
(I)臨床資料
本發(fā)明人于2008年至今,對291例衄血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
[0012](2)治療方法
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根據(jù)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服用3-5天,重病患者連服20-30天。
[0013](3)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判斷療效標準》中有關療效標準。
[0014]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0015]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接近正常水平。
[0016]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有所改善,體征有改善。
[0017]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zhuǎn)或加重。
[0018](4)臨床結果
臨床治愈231例(79.38%),顯效33例(11.34%),有效20例(6.87%),無效7例(2.41%),總有效率為97.59%。
[0019]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chǎn)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0020](四)【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
取蔥白9g、血余l(xiāng)g、牛筋草9g、地骨皮9g、蘆根10g、鳳尾草9g、百合6g、白薇3g、側柏葉6g、淡竹葉9g、墨旱蓮9g、馬勃lg、小薊4g、焦桅子4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21 ]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
[0022]實施例2:
取蔥白15g、血余3g、牛筋草15g、地骨皮15g、蘆根20g、鳳尾草15g、百合12g、白薇9g、側柏葉12g、淡竹葉15g、墨旱蓮15g、馬勃5g、小薊10g、焦桅子10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23]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
[0024]實施例3:
取蔥白12g、血余2g、牛筋草12g、地骨皮12g、蘆根15g、鳳尾草12g、百合9g、白薇6g、側柏葉9g、淡竹葉12g、墨旱蓮12g、馬勃3g、小薊7g、焦桅子7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25]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衄血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制成:蔥白9-15份、血余1-3份、牛筋草9-15份、地骨皮9-15份、蘆根10-20份、鳳尾草9_15份、百合6_12份、白薇3-9份、側柏葉6-12份、淡竹葉9-15份、墨旱蓮9_15份、馬勃1_5份、小薊4_10份、焦桅子4-10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衄血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制成:蔥白12份、血余2份、牛筋草12份、地骨皮12份、蘆根15份、鳳尾草12份、百合9份、白薇6份、側柏葉9份、淡竹葉12份、墨旱蓮12份、馬勃3份、小薊7份、焦桅子7份。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治衄血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為散劑或丸劑。
【文檔編號】A61P7/04GK104288570SQ201410585107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0月28日
【發(fā)明者】張志偉 申請人: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