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用于手術后的繃帶止血包扎,屬于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介入技術(Interventional Technology),也叫介入治療或者介入療法(Interventional treatment),它是近年出現(xiàn)的發(fā)展最快的一門學科,是“介入放射醫(yī)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Medicine)的簡稱,是繼內科、外科之后的第三大治療學科,能彌補內、外科技術的不足。介入技術是應用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進行的一種微創(chuàng)性治療,是在醫(yī)學影像設備的引 導下,將特制的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病灶進行診斷和局部治療。介入治療的多數(shù)項目都是在血管內進行的,它不需開刀,只需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特質的專用細管子插入血管內即可治療許多過去無法治療、必須手術治療或內科治療療效欠佳的疾病,如血管內造影及支架置入術、先天性心臟病封堵治療、腫瘤、血管瘤、各種出血、腦血管畸形、甚至不孕不育等各類疑難雜癥。介入療法具有不開刀、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等優(yōu)點。隨著介入技術的蓬勃發(fā)展,經(jīng)皮股動脈穿刺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包括急診手術及在橈動脈穿刺不成功時均需用到股動脈穿刺。如圖1所示,穿刺點一般選擇在腹股溝韌帶下側1-2厘米處,有時選擇患者右側的股動脈,有時選擇患者左側的股動脈。術后止血都采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包扎后患者需要持續(xù)臥床24小時?,F(xiàn)有技術的彈力繃帶包扎在使用中存在如下不足彈力繃帶往往勒得很緊,繃帶(常用的繃帶寬10厘米)用力繃緊后極易打卷,甚至勒成一條線(如圖2所示),使患者極不舒服,易產(chǎn)生腰背疼痛、腹脹腹痛;有些患者產(chǎn)生排尿困難,被迫下留置導尿;因持續(xù)24小時加壓沒有減壓方法,不像橈動脈加壓包扎可兩小時減壓一次,易影響下肢動脈血液供應及靜脈血液回流,造成下肢動脈閉塞及深靜脈血栓。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用于經(jīng)皮股動脈穿刺后的繃帶包扎止血,可以防止繃帶打卷,在滿足止血所需拉力的情況下不會勒到肉里,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痛苦和避免造成下肢動脈閉塞及深靜脈血栓。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個上固定板,放置在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有凸點、凹槽、固定孔或者護套;一個下固定板,放置在大腿外側,其內側面與大腿接觸其外側面有凸點、凹槽、固定孔或者護套;繃帶與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外側面凸點接觸,避免了滑動和打卷。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內側面可以粘貼單面膠帶或者雙面膠帶用于固定所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0008]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在使用中內側面可以墊海綿等柔軟物質,以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或者補償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與患者身體之間存在的間隙;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外側面凸點可以是任意的幾何體或者多種幾何體的組合,所述凸點可以隨機分布也可以規(guī)則分布;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外側面合適位置留有凹槽,所述凹槽內可以固定圓棒或者其他截面形狀的棒狀物;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外側面合適位置留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內可以固定圓棒或者其他截面形狀的棒狀物;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外側面合適位置留有護套,所述護套內可以固定圓棒或者其他截面形狀的棒狀物;
·[0013]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邊緣留有連接孔,可以通過連接物將兩者連接在一起,以方便使用;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可以制造成一體式結構,以方便使用;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可以根據(jù)實際使用情況,生產(chǎn)出左右對稱件;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的左右兩個對稱件可以在生產(chǎn)時做成一體式結構,或者在使用中連接在一起,以方便固定并有效減輕繃帶對患者腹部的壓迫;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或者前固定板和后固定板的合適位置可以安裝固定壓力表、壓力計、壓力傳感器、壓力變送器等,用來實時顯示繃帶的纏繞壓力;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可以根據(jù)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實際使用情況,生產(chǎn)出多個系列產(chǎn)品;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可以使用醫(yī)用橡膠等軟的高分子材料制造或者其他材料制造;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可以根據(jù)實際使用情況,采用不同的顏色。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所述前固定板或者所述后固定板可以單獨使用,可以部分地達到使用效果。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中所述固定孔為圓孔。上述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中所述凹槽為半圓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I)提供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可以有效防止繃帶滑動和打卷。(2)與傳統(tǒng)繃帶止血方法相比,采用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后所需繃帶拉力減小使繃帶不會勒到肉里,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痛苦。(3)采用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后,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隨時減壓,避免造成下肢動脈閉塞及深靜脈血栓。(4)提供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合適位置可以安裝固定壓力表、壓力計等,可以實時顯示繃帶拉緊力。(5)本實用新型的零件采用橡膠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制造,重量較輕易于隨身攜帶和使用。
圖1為經(jīng)皮股動脈穿刺術一般用到的股動脈和穿刺點;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1_人體模型。圖2為傳統(tǒng)繃帶止血包扎中出現(xiàn)的繃帶打卷的情形;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使用位置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31_上固定板;32_下固定板;33_另一側的上固定板。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使用位置側視圖;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31_上固定板;32-下固定板。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使用位置正視圖;其中附圖標記表不為51_上固定板;52_下固定板;52A_下固定板的外側面;52B-下固定板的內側面;53_另一側的上固定板。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使用位置正視圖;其中附圖標記表不為61_上固定板;62_下固定板;63_另一側的上固定板。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使用位置側視圖;其中附圖標記表不為61_上固定板;62_下固定板。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帶有凸點和固定孔的上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81_上固定板;81C-凸點;81D-固定孔;85_壓力調整棒。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帶有凸點和固定槽的上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91_上固定板;91C-凸點;91D-固定槽。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一種結構的壓力調整棒。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01-壓力調整棒;101A-凸緣。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的帶有凸點的前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11-前固定板;111C_凸點。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的帶有固定孔和壓力調整棒的前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21-前固定板;121D-固定孔;125-壓力調整棒。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的帶有凸點和透氣孔的前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31-前固定板;131C_凸點;131E_透氣孔。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的帶有固定孔、透氣孔和壓力調整棒的前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41-前固定板;141D_固定孔;141E_透氣孔;125_壓力調整棒。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6的帶有膠粘劑和硅油紙的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51-固定板;152-膠粘劑;153-硅油紙。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7的一種一體式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61-右固定板;162-左固定板;163-前固定板。圖1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8的一種一體式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71-上固定板;172_下固定板;173_前固定板;174_連接板。圖1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8的一種一體式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81-右固定板;182-左固定板;183-前固定板;184-連接板。圖1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9的一種一體式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91-上固定板區(qū)域;192-下固定板區(qū)域;193_前固定板區(qū)域;194-側開口 ; 195-下開口。圖2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0的一種復合式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201-上固定板;201C_凸點;201D_固定孔;125_壓力調整棒;205_壓力調整棒;201F-凹槽。圖2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1的一種復合式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211-固定板;212_護套組;2121_護套;125_壓力調整棒。圖2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1的一種護套組;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212-護套組;2121_護套。圖2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1的一種復合式固定板;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231-固定板;231G_T型槽。圖2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1的一種T型連接物;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241_T型頭;242_連線。圖2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2的后固定板及延長板的使用位置側視圖;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251-后固定板;252A_延長板;252B_延長板;255_支架;11-人體模型。圖2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2的后固定板及延長板安裝位置爆炸圖;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251-后固定板;252A_延長板;252B_延長板;2511_固定塊;2512_繃帶過孔;2517,2518-板邊緣;255_支架;2551_支腳;11_人體模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實施例一如圖3、圖4所示,上固定板31,放置在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為非光滑面;下固定板32,放置在大腿外側,其內側面與大腿仿形其外側面為非光滑面;另一側的上固定板33,放置在患者另一側的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為非光滑面。手術后按壓止血20分鐘后纏繞彈力繃帶,與傳統(tǒng)彈力繃帶止血不同,本專利技術因為增加了上固定板31、下固定板32和另一側的上固定板33,所以彈力繃帶不會滑動和出現(xiàn)打卷的情形;也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存在使止血所需繃緊力變小,相應的使患者身體承受的壓力要小而且力的分布均勻了,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痛苦。實施例二 如圖5所示,上固定板51各處橫截面尺寸不同,放置在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為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下固定板52各處橫截面尺寸不同,放置在大腿外側,其內側面52B與大腿接觸其外側面52A為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另一側的上固定板53各處橫截面尺寸不同,放置在患者另一側的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為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采用了非等截面結構,補償了人體纏繞繃帶處的凸凹變化,在彈力繃帶纏繞的路徑上使彈力繃帶處處有接觸,要么與人體接觸要么與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接觸,所以彈力繃帶不會滑動和出現(xiàn)打卷的情形;也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存在使患者身體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力的分布均勻了,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痛苦。實施例三如圖6、圖7所示,上固定板61,放置在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的一些區(qū)域布滿凸點,所述的凸點為錐形體也可以為其他幾何體或者多種幾何體的組合;下固定板62,放置在大腿外側,其內側面與大腿接觸其外側面的一些區(qū)域布滿凸點,所述的凸點為錐形體也可以為其他幾何體或者多種幾何體的組合;另一側的上固定板63,放置在患者另一側的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的一些區(qū)域布滿凸點,所述的凸點為錐形體也 可以為其他幾何體或者多種幾何體的組合。手術后按壓止血20分鐘后纏繞彈力繃帶,彈力繃帶在圖6所示的位置與上固定板61、下固定板62和另一側的上固定板63接觸,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上有凸點,使彈力繃帶在纏繞方向上不會滑動,在與纏繞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會打卷。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存在使患者身體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力的分布均勻了,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痛苦。實施例四如圖8、圖9、圖10所示,圖8中所示為上固定板81,放置在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的中間區(qū)域布滿凸點,所述的凸點為錐形體;在凸點區(qū)域的兩側各有一根壓力調整棒85,所述的壓力調整棒85通過固定孔8ID安裝到上固定板81上。本實施例中的下固定板和另一側的上固定板結構與上固定板81相同。圖9和圖10提供了另一種結構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與圖8相比不同之處是固定孔變成了固定槽,相應地壓力調整棒的結構也由圓棒變成了帶有凸緣的圓棒。使用前先將壓力調整棒85安裝到固定孔81D或者將壓力調整棒101安裝到固定槽91D中,之后將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另一側的上固定板固定到患者的腰部和大腿外側,在纏繞彈力繃帶時使彈力繃帶壓住凸點和壓力調整棒。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上有凸點,使彈力繃帶在纏繞方向上不會滑動,在與纏繞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會打卷;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存在使患者身體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力的分布均勻了 ;每隔兩小時(或者根據(jù)實際需要)抽出一根壓力調整棒,使彈力繃帶松一些,該種減壓方法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造成下肢動脈閉塞及深靜脈血栓。在本實施例中或者其他實施例中,固定板上的壓力調整棒的個數(shù)根據(jù)實際需要確定,壓力調整棒的抽出方向根據(jù)實際需要確定。實施例五如圖11、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另一側的上固定板,此外還包括前固定板(111或者121),所述的前固定板其內側面與腹部接觸其外側面的一些區(qū)域布滿凸點111C,所述的凸點IllC為錐形體也可以為其他幾何體或者多種幾何體的組合。如圖6所示,手術后將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另一側的上固定板放置在患者的繃帶包扎處,所述的帶有凸點的前固定板111放置在患者的腹部。手術后按壓止血20分鐘后纏繞彈力繃帶,在纏繞彈力繃帶時使彈力繃帶壓住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外側面上的凸點和壓力調整棒,同時彈力繃帶也壓住前固定板111上的凸點。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上有凸點,使彈力繃帶在纏繞方向上不會滑動,在與纏繞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會打卷;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存在使患者身體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力的分布均勻了 ;特別是本實施例增加了前固定板111,使患者原來腹部承受的繃帶壓力分布在較大的面積上,避免了腹脹腹痛和排尿困難,從根本上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如圖12所示,提供的是另一種結構的帶有固定孔和壓力調整棒的前固定板121,使用前將壓力調整棒125通過固定孔121D安裝到前固定板上。在使用中因為本實施例增加了前固定板121,使患者原來腹部承受的繃帶壓力分布在較大的面積上,因此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特別是每隔兩小時(或者根據(jù)實際需要)抽出任一彈 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上的一根壓力調整棒或者單獨抽出前固定板上121的一根壓力調整棒,使彈力繃帶均勻放松,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造成下肢動脈閉塞及深靜脈血栓。對于本實施例提供的前固定板,一種結構是帶有凸點的前固定板111 (如圖11所示),另一種結構是帶有固定孔和壓力調整棒的前固定板121 (如圖12所示),事實上前固定板可以采用復合結構,其內側面與腹部接觸其外側面的一些區(qū)域布滿凸點,所述的凸點為錐形體也可以為其他幾何體或者多種幾何體的組合;其外側面的另一些區(qū)域留有固定孔等結構用于安裝固定壓力調整棒125。如圖13、圖14所示,是本實施例提供的帶有透氣孔的前固定板,所述的透氣孔貫穿前固定板的內側面和外側面,可以是圓孔或者是方孔或者是其他任意形狀的孔。透氣孔的存在使前固定板在滿足使用要求的情況下,使內側面與皮膚的接觸面積盡可能的小,有利于皮膚的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在實際使用中,在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合適位置也可以開有透氣孔,這樣有利于皮膚的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同時也減少了產(chǎn)品生產(chǎn)時的材料消耗和降低
了產(chǎn)品重量。在實際使用中,本實施例提供的前固定板可以單獨使用,可以部分地達到使用效果。實施例六如圖15所示,為本實施例提供的帶有膠粘劑和硅油紙的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由柔軟材料制成(如醫(yī)用橡膠等高分子材料)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前固定板,其內側面為平面涂布有膠粘劑152,并覆蓋著硅油紙153 ;所述的膠粘劑152可以是彈性體型壓敏膠或者是樹脂型壓敏膠;其外側面可以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所述的固定板的合適位置可以開有透氣孔。使用時,去除固定板上的硅油紙153露出膠粘劑152,將柔軟的固定板粘貼在患者身體上纏繞繃帶的位置,因為繃帶下面的固定板受力不會移動,使彈力繃帶在纏繞方向上不會滑動,在與纏繞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會打卷;因為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存在使患者身體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力的分布均勻了,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本實施例提供的固定板,可以在其內側面的部分區(qū)域涂布膠粘劑。[0100]本實施例提供的柔軟的固定板,可以是非等壁厚的,使纏繞的繃帶處處有支撐,也可以在其內側面的部分區(qū)域使用海綿等柔軟材料。在實際使用中,本實施例提供的固定板,特別是前固定板可以單獨使用,可以部分地達到使用效果。實施例七如圖16所示,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一體式固定板,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是將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組合到一起(即圖16中的右固定板161和左固定板162),其內側面與身體接觸,其外側面可以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的合適位置可以開有透氣孔。 本實施例提供的一體式固定板,可以是非等壁厚的,使纏繞的繃帶處處有支撐。本實施例提供的一體式固定板,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在內側面的部分區(qū)域粘貼有海綿等柔軟物質,以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或者補償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與患者身體之間存在的間隙。在實際使用中,除了使用右固定板161和左固定板162外,還可以包括前固定板163。實施例八如圖17所示,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一體式固定板,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是將兩個上固定板171、兩個下固定板172和一個前固定板173用兩個連接板174連接在一起形成空間網(wǎng)狀結構,其內側面與身體接觸,其外側面可以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的合適位置可以開有透氣孔。所述的連接板174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使用多個。如圖18所示,為本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一體式固定板,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是將右固定板181、左固定板182和前固定板183用四個連接板184連接在一起形成空間網(wǎng)狀結構,其內側面與身體接觸,其外側面可以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的合適位置可以開有透氣孔。所述的連接板184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使用多個。本實施例提供的一體式固定板,可以是非等壁厚的,使纏繞的繃帶處處有支撐。本實施例提供的一體式固定板,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在內側面的部分區(qū)域粘貼有海綿等柔軟物質,以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或者補償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與患者身體之間存在的間隙。實施例九如圖19所示,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一體式固定板,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包括兩個上固定板區(qū)域191、兩個下固定板區(qū)域192、一個前固定板區(qū)域193、兩個側開口 194和一個下開口 195,其內側面與身體接觸其外側面與繃帶接觸,其外側面可以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
口 o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的合適位置可以開有透氣孔。所述的側開口 194和下開口 195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四方形或者根據(jù)實際需要確定為合適的幾何形狀。所述的側開口 194可以開有多個。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的四周邊緣可以是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也可以直接制造成或者切割成合適的幾何形狀。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可以采用醫(yī)用橡膠等高分子材料一次性制造出來,也可以采用焊接或者粘接等方法加工出來。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在其內側面的一些區(qū)域可以涂布有膠粘劑,并覆蓋有硅油紙。實施例十如圖20所示,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復合式固定板,所述的復合式固定板其內側面與身體接觸,其外側面可以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帶有凹槽并安裝有壓力調整棒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所述的一體式固定板的合適位置可以開有透氣孔。所述的復合式固定板可以是上固定板,或者是下固定板,或者是前固定板。使用前,先將壓力調整棒125安裝到固定孔201D中,手術后按壓止血20分鐘后纏繞彈力繃帶,在纏繞彈力繃帶時使彈力繃帶壓住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前固定板外側面上的凸點和壓力調整棒125。包扎后如果發(fā)現(xiàn)彈力繃帶略松,可以將壓力調整棒205導入凹槽201F,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多放幾根,這是增加彈力繃帶壓力的過程。手術包扎后每隔兩小時(或者根據(jù)實際需要)抽出任一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上的一根壓力調整棒或者單獨抽出前固定板上的一根或者多根壓力調整棒,使彈力繃帶均勻放松,這是減壓的過程,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造成下肢動脈閉塞及深靜脈血栓。實施例1^一 如圖21、圖22所示,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復合式固定板,所述的復合式固定板其內側面與身體接觸,其外側面為護套組,所述的護套組中的每個護套可以容納一根壓力
調整棒。所述的復合式固定板可以是上固定板,或者是下固定板,或者是前固定板。所述的護套組可以與固定板一體式制造,或者將護套組制造出來后粘接或者焊接到固定板上。所述的護套組可以包含一個或者多個護套。所述的護套組可以與凸點、固定孔、凹槽和T型槽(即圖23中的231G,T型槽可以貫穿固定板的內側面和外側面)等基本特征一起或者單獨位于固定板的外側面上。圖24中的T型連接物的T型頭241可以嵌入兩塊固定板的T型槽中,從而使兩塊固定板連接到一起,連線242有不同的長度系列,用于調整兩塊固定板的距離。假設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前固定板都使用圖21中的結構,使用前,先將若干根壓力調整棒125安裝到護套2121中(例如安裝3根),手術后按壓止血20分鐘后纏繞彈力繃帶,在纏繞彈力繃帶時使彈力繃帶壓住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前固定板外側面上的護套和壓力調整棒125。包扎后如果發(fā)現(xiàn)彈力繃帶略松,可以將另外的壓力調整棒125導入其他護套里一例如另外的兩個護套一這是增加彈力繃帶壓力的過程。手術包扎后每隔兩小時(或者根據(jù)實際需要)抽出任一固定板上護套里的一根或者多根壓力調整棒或者單獨抽出前固定板上護套里的一根或者多根壓力調整棒,使彈力繃帶均勻放松,這是減壓的過程,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造成下肢動脈閉塞及深靜脈血栓。[0129]實施例十二 如圖25、圖26所示,為本實施例的后固定板及延長板的使用位置側視圖,所述的后固定板放置在患者的后腰部,與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接觸并承受部分重量,為了固定患者還包括兩塊延長板,此外還包括一個支架,將后固定板和兩塊延長板連接在一起。如圖26所示,為本實施例的后固定板及延長板安裝位置爆炸圖,在支架255上有三個位置A、B、C,將后固定板251通過固定塊2511安裝到位置C,將延長板252A通過固定塊2511安裝到位置A,將延長板252B通過固定塊2511安裝到位置B,形成的床式結構就可以用于固定患者了。該床式結構可以作為擔架在手術前后用于移送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作為簡易床平放患者,在手術后包扎時可以將患者的腰部和腿部直接綁縛在后固定板251上,彈力繃帶通過繃帶過孔2512包扎穿刺的大腿,因為支腳2551有一定的高度,可以使彈力繃帶直接纏繞患者的腰部,采用這樣的床式結構在術后包扎患者的過程中不需要移動患者身體,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也方便了醫(yī)務人員的操作。所述后固定板251—面可以與身體接觸,使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充分與固定板251接觸,這樣可以使患者承受更大的繃帶壓力。所述后固定板251可以加工出多個尺寸規(guī)格,以適應不同身材的患者。所述后固定板251、延長板252A、延長板252B與患者身體接觸的一面可以粘貼一層柔軟保溫的高分子材料,以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所述延長板252A和所述延長板252B的結構尺寸可以完全一樣,以方便制造和使用。所述后固定板251可以是一次性消耗品,延長板252A和延長板252B可以消毒后
多次使用。所述的支架255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如工程塑料等以避免影響醫(yī)學影像設備成像。圖25和圖26中的床式結構可以 在手術的過程中使用,不需要將患者再次移動到手術臺上,可以調節(jié)手術臺的高度以方便手術醫(yī)生操作。本實施例提供的床式結構在術前、術中、術后患者都不需要移動身體,通過使用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有利于患者加快身體康復。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做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個上固定板,放置在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接觸其外側面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的面,或者是帶有凹槽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一個下固定板,放置在大腿外側,其內側面與大腿接觸其外側面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的面,或者是帶有凹槽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繃帶與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外側面接觸,避免了滑動和打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點可以是任意的幾何體或者是多種幾何體的組合,所述凸點可以隨機分布也可以規(guī)則分布。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為圓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為半圓孔。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合適位置開有透氣孔。
6.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內側面涂布有膠粘劑并覆蓋著硅油紙。
7.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合適位置開有連接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前固定板,所述的前固定板放置在患者的腹部其內側面與腹部接觸其外側面是非光滑面,或者是帶有凸點的面,或者是帶有固定孔的面,或者是帶有凹槽的面,或者是前述幾種表面的組合。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后固定板,所述的后固定板的一面與身體接觸,使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充分與后固定板接觸,另一面上有固定塊,所述的后固定板上還開有繃帶過孔。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兩塊延長板,將所述的后固定板和所述的兩塊延長板安裝到支架上形成床式結構,該床式結構可以用于移送患者或者手術后將患者直接固定在床式結構上。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后固定板, 所述的后固定板的一面與身體接觸,使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充分與后固定板接觸,另一面上有固定塊,所述的后固定板上還開有繃帶過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用于手術后的彈力繃帶止血包扎,屬于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上固定板,放置在腰部,其內側面與腰部仿形其外側面有凸點、凹槽、固定孔或者護套;一個下固定板,放置在大腿外側,其內側面與大腿仿形其外側面有凸點、凹槽、固定孔或者護套;根據(jù)實際需要還包括前固定板和后固定板。患者手術后將彈力繃帶纏繞到輔助包扎裝置上可以有效防止彈力繃帶滑動和打卷,與傳統(tǒng)繃帶止血方法相比,采用輔助包扎裝置后使繃帶不會勒到肉里,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痛苦。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彈力繃帶輔助包扎裝置,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隨時減壓,避免造成患者的下肢動脈閉塞及深靜脈血栓。
文檔編號A61B17/132GK202843692SQ201220231838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3日
發(fā)明者劉斌, 劉永利, 張基昌, 王智慧 申請人: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