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用于經皮膚的氣管造口術的插入輔助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14911閱讀:14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用于經皮膚的氣管造口術的插入輔助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借助于插入輔助件將氣管造口管子引入到氣管造口內的裝置,該插入輔助件具有可導入穿過氣管造口管子的主桿和可以是主桿或連接到主桿的錐形末端。
背景技術
氣管造口術是醫(yī)學史上最古老的手術之一。該技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在標準的氣管造口術中,采用外科手術將通向氣管的人造通道形成在喉部下面,通常在第一和第二或第二和第三氣管環(huán)之間。所謂的氣管造口管子圍繞該人造開口配裝以維持呼吸。諸如 需要長時間的呼吸那樣的內科適應癥使得該技術至今仍然需要。作為對外科手術的替代,近幾十年來已經開發(fā)出最小創(chuàng)傷的打孔技術。因此,尤其是Ciaglia的經皮膚的擴張氣管造口術、Griggs的擴張氣管造口術以及Fantoni的橫過喉部的氣管造口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Ciaglia的經皮膚的擴張氣管造口術中,用鋼套管首先在一合適點處對氣管打孔。該手術的實施常伴隨支氣管窺鏡的監(jiān)視,以防止傷害到敏感的氣管后壁。通過將空氣吸入到充滿液體的配裝好的注射器內,可檢查套管末端的正確位置。如果位置正確,則位于鋼套管上方的特氟龍導管遠端地插入到氣管內I至2cm。在移去鋼套管之后,J形的引導鋼絲(大約I. 3_直徑)穿過該特氟龍導管前進到氣管內。特氟龍導管可在以后移去。相反,帶有安全止擋的管狀塑料導管然后在引導鋼絲上推進,其目的在于加強。一個或幾個連續(xù)的擴張器可借助于轉動運動在加強的引導鋼絲上推入到氣管腔內以拓寬打孔的開口。因為擴張器呈錐形,由于由潤滑劑濕潤的氣管造口管子借助于特殊的插入輔助件(閉塞器)可在引導鋼絲上插入,由此組織被展開。用支氣管窺鏡來檢查位置的正確性。然后,可移去引導鋼絲,氣管造口管子上的氣囊用空氣填充以密封該氣管。在Griggs的擴張氣管造口術中,采用鑷子來代替錐形擴張器展開組織。在最小創(chuàng)傷擴張技術中,所作的氣管造口非常狹窄。為了仍然能插入氣管造口管子,采用了插入輔助件,其末端與擴張器類似是錐形的。該插入輔助件是柔性桿或管子,其長度應使它能完全地推進穿過氣管造口管子腔,其結果,錐形末端在遠端處伸出氣管造口管子外。在此狀態(tài)中,氣管造口管子插入到氣管造口內并推進通過縮窄處,其中,錐形末端因而拓寬了縮窄部分。在氣管造口管子插入之后,插入輔助件必須自然地再次拉出套管。這必要地意味著,包括錐形末端區(qū)域在內的全部插入輔助件必須小于套管的內直徑。由于套管必須顯示出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性,它還具有至少為0. 5至1_的相應壁厚。這又意味著,在插入輔助件的錐形末端底部處,或者,如果插入輔助件在其相應的主桿部分處進一步伸出氣管造口管子的遠端,則從套管的內直徑到外直徑有臺階形的過渡。換句話說,氣管造口管子的遠端表面暴露出來。這又意味著,具體來說在氣管造口的緊縮處,盡管錐形末端最初將直徑拓寬到套管的內直徑,但剩下的拓寬必須由氣管造口管子的端部表面來形成,實際上它不是真正為此設計的。有時,這可導致受傷,且無論如何使得套管的插入更為困難。借助于氣管造口管子I遠端的示意性圖示,圖I示出了插入輔助件的錐形末端8從氣管造口管子I伸出的情形,其中,氣管造口管子I的端部表面邊緣9暴露出來,使得插入更加困難,尤其在氣管造口的縮窄處。具體來說,在厚壁套管的情形中,這突然的過渡可以是真正的問題。因此,當醫(yī)生力圖插入套管時,醫(yī)生常會將套管壁絆住在氣管環(huán)上。這可導致環(huán)狀軟骨碎裂。
盡管氣管造口管子I的邊緣9也可在錐形末端8范圍內斜切,但這意味著,在插入輔助件和由此的錐形末端8被移去之后,相當鋒刃的內邊緣形成了氣管造口管子I的遠端,如果它與敏感的氣管接觸,那么這又可造成受傷或創(chuàng)傷,由此還造成痛苦,對于病人來說,這種痛苦使得長時間地插著如此一個氣管造口管子令人甚至更加不快。

發(fā)明內容
與現(xiàn)有技術的狀態(tài)相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具有開端所列舉特征的引入氣管造口管子的裝置,其在引入氣管造口管子期間大大地降低受傷的風險,并方便于插入的程序,其中,即使是長時間使用,由此插入的套管也具有很好的插入舒適性,并將氣管內的受傷或創(chuàng)傷風險保持在很低。該目的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裝置具有錐形末端,該末端可變化到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和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其中,在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中,錐形末端的直徑和相鄰部分的直徑至多等于氣管造口管子的內直徑,其結果,在此狀態(tài)中,插入輔助件可穿過氣管造口管子拉回,而在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中,錐形末端底部至少部分地覆蓋氣管造口管子的遠端表面,因為底部直徑在此狀態(tài)中大于氣管造口管子的內直徑,且最好大致對應于氣管造口管子的外直徑。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和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兩者可根據(jù)需要予以設定。在此狀態(tài)中,術語“錐形”不應按嚴格的幾何意義來理解,但其基本上涉及到從末端到底部增加的直徑,沒有任何的突然拓寬,其中,“圓錐”的輪廓可以通體弧形凹陷或凸出。此外,適用于錐形末端的術語“底部”首先字面意義上只涉及到錐形末端的下平面,其具有最大的圓錐直徑并確定覆蓋套管遠端表面的程度。然而,根據(jù)上下文,術語“底部”也可有選擇地覆蓋下部,毗鄰圓錐的該高度,只要圓錐穿過套管之前,其在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中的直徑同樣地大于套管的內直徑就可。為了曳拉插入輔助件穿過套管,該區(qū)域(在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中)還必須包括至多對應于套管內直徑的直徑。在錐形末端具有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中,如此一個插入輔助件最初從近側引入到氣管造口管子內,其中,至少在錐形末端穿過套管到達遠端時,錐形末端變化到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其結果,錐形末端完全地從遠端露出來?;蛘?,相應設計的插入輔助件也可從氣管造口管子的遠端插入到其中,然后再引入到氣管造口內。如果從遠端插入的話,錐形末端可從開始起就處于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然而,近端必須用插入輔助件的主桿配裝穿過套管。一般來說,致動裝置設置在插入輔助件的近端處,裝置至少一體地局部連接到插入輔助件,其通常太大而不能配裝穿過氣管造口管子,其結果,插入輔助件一般地從近端側插入到氣管造口管子內。在實踐中,帶有插入輔助件的相應套管可以預先組裝在消毒包內予以供應。在錐形末端具有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中,氣管造口管子然后連同插入輔助件一起插入到氣管造口內,其中,錐形末端確保小心的拓寬,而氣管造口拓寬到氣管造口管子的全部外直徑,其結果,氣管造口管子可以相應容易地插入,不會絆住在緊縮處,也不會造成任何附加的受傷。一旦氣管造口管子已經插入并到達其要求的最終位置,錐形末端變化到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其結果,它可在此狀態(tài)中曳拉穿過氣管造口管子,同時,氣管造口管子保持固定在位置上。如果對應的縮窄尤其是喉部的軟骨被刺破且套管的遠端已到達氣管,當然,錐形末端也可早一些準備變化到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然后,也可實施套管進一步插入到氣管內進入到其最終位置內,沒有錐形末端,其因此可早一些準備變化到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并進行曳拉。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至少錐形末端,更精確地說,至少錐形末端的底部,以及插入輔助件的主桿相鄰部分可以用彈性材料制造,當施加相應的力時,該彈性材料可膨脹到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而當力減小時,由于固有的彈性恢復力,彈性材料收縮到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在如此一實施例的情形中,錐形末端和相鄰主桿部分設置有基本上中心的縱向孔,其中,提供移位器,其具有的直徑遠大于中心縱向孔(在卸載狀態(tài)中),其可移入到該孔內直到錐形末端的區(qū)域,又可被曳拉,其結果,當移位器被推入孔內時,錐形末端拓寬為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在移位器從孔的該區(qū)域中拉出之后,錐形末端再次收縮到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類似的實施例具有分成若干個部分的錐形末端,該若干個部分被彈性的外套筒夾持和保持在一起,并較佳地還緊緊地聚集在圓錐的末端。對于該部分,個別部分元件包圍一內腔,其如以前那樣可被對應的移位器拓寬,其中,個別部分可向外推移,并在過程中膨脹彈性外套筒,直到全部的錐形末端達到大直徑的狀態(tài)為止。在拉出移位器之后,彈性套筒確保個別部分元件又被壓在一起,其結果,全部的錐形末端達到小直徑的狀態(tài)。在如此實施例的情形中,插入輔助件的主桿鄰近于錐形末端的部分不需是彈性可膨脹的,而可以具有至多對應于套管內直徑的恒定不變的直徑。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錐形末端由內芯和柔性材料的外套筒組成,其中,套筒和內芯在錐形末端的前端結合,其中,在錐形末端的底部上,外套筒具有一徑向厚度,其至少近似地對應于相關氣管造口管子壁厚的一半,或者也可選擇稍許大些,而內芯具有至多等于氣管造口管子內直徑的最大直徑。該內芯連接到柔性主桿上,氣管造口管子的內芯通過該柔性主桿可被曳拉到套管內。由于內芯末端連接到彈性外套筒上,通過曳拉內芯使錐形末端內翻,同時,彈性外套筒的底部如以前那樣擱置在氣管造口管子的前邊緣上。彈性外套筒的內表面擱置在內芯的外表面上,由于外套筒的底部擱置在內芯區(qū)域上,該內芯區(qū)域在曳拉內芯時直徑不斷地變小,所以當曳拉內芯時,套筒可進一步收縮。最后,達到這樣一狀態(tài),其中,內芯被曳拉以使擱置在錐形末端的內芯上的外套筒的底部外直徑小于氣管造口管子的內直徑。在此狀態(tài)中,當內芯被進一步曳拉時,套筒連同內芯也滑入氣管造口管子內,然后,插入輔助件可完全地從套管拉出。當引入氣管造口管子時,程序實際上與初始描述的實施例的情形相同。只是錐形末端從底部大直徑的狀態(tài)變化到底部小直徑的狀態(tài)的方式不同于以前所描述的實施例。上述變型的優(yōu)點在于,當如曳拉主桿和內芯時,即使外套筒最初用其底部擱置在套管的端部表面上且不充分地收縮而滑入到在此對齊中的套管的開口內,錐形末端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會絆住在套管的遠端表面上,最終它完全地翻轉,其結果,底部表面則指向相反的方向,而套筒的錐形末端指向遠端套管開口的方向。在此狀態(tài)中,插入輔助件可在任何情況下被曳拉,使翻轉的套筒進入到套管的遠端內,其中,如果需要的話,套筒彈性地受壓縮。在最后所述實施例的情形中,內芯自然可以用相當剛性和僵硬的材料制成,而套筒至少在其底部和相鄰部分的區(qū)域內必須是足夠彈性的,這樣,如果內芯對應地暴露出內直徑,則它整體收縮到一直徑,或者可壓縮到某一狀態(tài),該狀態(tài)至多對應于套管的內直徑。總之,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是優(yōu)選的,利用該實施例,插入輔助件(包括任何的致動元件,假定它們中心地布置,諸如根據(jù)圖2和3的移位器)在每一情形下具有中心孔以容納引 導鋼絲。然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插入輔助件合適地完全可置換傳統(tǒng)的擴張器,因為插入輔助件的錐形末端已經起作為擴張器。


從以下對優(yōu)選實施例和附圖的描述,將會使本發(fā)明其它的優(yōu)點、特征和可能的應用變得清晰,附圖顯示如下圖I示出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狀態(tài)的帶有氣管造口管子的插入輔助件,圖2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插入輔助件的第一實施例,其中,氣管造口管子處于有一大底部直徑的錐形末端的狀態(tài)中,圖3示出根據(jù)圖2的實施例,其有一小直徑的錐形末端,圖3a示出類似于圖2所示實施例的另一替代實施例的插入輔助件的錐形末端底部和氣管造口管子的遠端的詳圖,圖4示出帶有內芯和外彈性套筒的實施例,通過內芯的抽拉該套筒可向內內翻,圖5不出根據(jù)圖4的實施例,其中內芯部分地拉出,以及圖6示出根據(jù)圖4的實施例,其中,對部分地翻轉的外套筒充分地縮回內芯,以在底部具有對應于套管內直徑的外直徑,圖7示出圖4-6中所示實施例的變型,以及圖8示出處于縮回狀態(tài)中的根據(jù)圖7的變型。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在縱向截面圖中示出氣管造口管子1,其中,插入輔助件呈帶有錐形末端8的柔性塑料桿或最好為塑料管的形式,該插入輔助件延伸穿過氣管造口管子內部并在遠端處從氣管造口管子I伸出。由于錐形末端8必須在套管I插入之后縮回且沒有可能來減小該直徑,所以,底部上的錐形末端的直徑近似地對應于氣管造口管子I的內直徑,其結果,必須插穿過氣管造口的氣管造口管子的遠端的端表面9被暴露出來。應該理解到的是,所有圖再現(xiàn)了個別的元件和僅示意地表示的特征,例如,這些圖中的壁厚對氣管造口管子I內直徑之比是夸大的。此外,氣管造口管子I的端部表面9上的邊緣實際上不需形成為橫截面上帶有矩形角部的鋒利邊緣,但可以倒圓為小的半徑。然而,對于已知的插入輔助件,最終總是有臺階形的過渡,其從錐形末端8的底部或插入輔助件的鄰近主桿部分過渡到氣管造口管子I的端部表面9。相比之下,圖2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其處于錐形末端具有一大的底部直徑的狀態(tài)中。如圖中所示,插入輔助件由管子或管形主桿6組成,它的中心腔或中心孔5—直延伸到插入輔助件的錐形末端2內并終止在錐形末端2形成為盲孔或盲端孔。圖3示出同一實施例,其處于錐形末端2具有一小的底部直徑的狀態(tài)中。從圖中可見,移位器4設置成可在中心孔5內軸向地移動。在圖3所示的狀態(tài)中,該移位器4已經拉出一段距離進入到插入輔助件的主桿6內,進入到主桿6的區(qū)域內,盡管移位器有足夠的柔性來適應氣管造口管子的形狀,但它不需要顯示任何特別的彈性,因此,當移位器4曳拉到該區(qū)域內或拉出該區(qū)域時,其收縮到不足道的程度或根本不收縮。然而,毗鄰錐形末端2底部3的主桿前端6’用有足夠彈性的材料制成,在沒有外力的狀態(tài)中,其呈現(xiàn)如圖3所示的形狀,其中,錐形末端2的底部3的直徑也最多等于氣管造口管子的內直徑。所謂“外力”這里不是指那些從插入輔助件的外側沿徑向作用的力,但像插入輔助件的 材料的彈性力那樣不是插入輔助件的固有力的所有力,而是最終從插入輔助件材料外面作用在插入輔助件上的所有力。尤其是,由移位器4作用在孔5內壁上的力因此是以上描繪含義內的“外力”。因此,根據(jù)圖3的狀態(tài)是沒有外力的狀態(tài),或簡而言之“無力”狀態(tài)。在實踐中,處于無力狀態(tài)中的底部3的直徑應選擇為略小于氣管造口管子I的內直徑。如果氣管造口管子I準備引入到氣管造口內,則錐形末端2必須處于2所示的狀態(tài)。為此目的,移位器4在孔5內沿軸向前移入錐形末端2內。柔性主桿部分6’就像錐形末端的整個底部和鄰近部分那樣被拓寬,因為在無力狀態(tài)中移位器4的直徑在錐形末端2的區(qū)域內遠大于孔5的直徑,如圖3所示。因此,底部3的直徑拓寬,其中,移位器4和孔5這樣確定尺寸使圖2所示狀態(tài)中的底部直徑基本上對應于氣管造口管子的外直徑。無論如何,氣管造口管子I的遠端或整個遠端表面9的外邊緣可以倒圓,就像錐形末端底部的外邊緣也可以稍許倒圓,以便于錐形末端拉入到氣管造口管子的遠端開口內和穿過氣管造口管子腔曳拉錐形末端。在此情形中,例如,錐形末端底部的直徑只需對應于套管遠端內外直徑之間的平均值,或稍許大一些,例如可見根據(jù)圖3a的詳圖。在此實例中,套管I的端部表面9的倒圓外部大致遵循于末端2錐形變化過程的延伸。此外,圖2和3中的虛線表示該實施例的優(yōu)選變型給出的中心孔10。該孔10類似地也固有地存在于該實施例中需加以描述,該孔用來容納插入輔助件可推向其上的引導鋼絲。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氣管造口管子的另一實施例顯示在圖4至6中。在此情形中,錐形末端由相對結實和剛硬的材料制成的內芯11和由非常柔軟彈性的材料制成的外套筒13組成。內芯11和外套筒13僅在錐形末端的前端處相聚,其中,在此狀態(tài)中,末端具有稍微倒圓的形狀,并帶有略微的中心凹陷,然而,如果該末端總地具有一足夠小的直徑,那么這并不不利地影響其使用。在圖4所示的狀態(tài)中,氣管造口管子I以與根據(jù)圖2實施例的插入輔助件相聯(lián)系進行描述的完全相同的方式插入到氣管造口內。由于有緩和的錐形過渡,錐形末端拓寬任何的收縮,尤其在喉部軟骨的區(qū)域內,直到這些收縮被拓寬到氣管造口管子I的外直徑為止,其結果,氣管造口管子I隨后可推進。一旦氣管造口管子I的遠端到達氣管內或其最后位置,借助于形成為軟管或柔性管的鄰近主桿14,通過曳拉內芯11可縮回插入輔助件。外套筒13的底部16擱在氣管造口管子I的端部表面9上,其結果,外套筒13必須內翻或翻轉在錐形末端的區(qū)域內。由于外套筒13用彈性材料制成,所以,當錐形內芯11縮回之后底部支承在其內部的直徑不斷減小的內芯區(qū)域上時,底部16在其間沿徑向方向收縮。圖5示出套筒13翻轉和曳拉內芯11的中間狀態(tài)。在圖6所示的狀態(tài)中,內芯區(qū)域11收縮,于是,彈性地收縮的外套筒13用其底部16擱置在具有相應小直徑的內芯11的區(qū)域上,其結果,外套筒13底部16的外直徑現(xiàn)已達到氣管造口管子I的內直徑值。在此狀態(tài)中,插入輔助件10可穿過氣管造口管子I在近端處縮回。如果外套筒13在上述過程期間不足夠地收縮,或套筒偏心地皺褶或曲屈,結果使套筒13的底部16保持與套管I的端部表面9接觸,由于主桿14和內芯11不斷地曳拉,這就最終導致在套筒13內完全地翻轉。在此情形中,套筒底部16指向與圖4至6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而錐形套筒13的末端同樣地指向與圖4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此狀態(tài)中,套筒13也可完全地拉入到套管I的遠端開口內,即使彈性套筒13底部16的外直徑仍應大于和對應于套管I的內直徑。在此情形中,套筒13的錐形外表面先前曾是該套筒的內表面, 且其以套管I與遠端開口的邊緣接觸,由于套筒13的錐形外表面,套筒13充分地壓縮而能被推入到套管I內和在近端處將其拉出。用于插入輔助件或軸6或14的近端的合適操作設備可以顯而易見的方式根據(jù)所述的程序進行操作,以設定不同狀態(tài)的錐形末端,且無需在這里作進一步描述。例如,軸6或14的近端可設置有一手指可引入到其中的環(huán)形的抓持部分以便曳拉插入輔助件,同時,使氣管造口管子I保持就位。根據(jù)圖2和3的實施例,對移位器4也可提供呈抓持環(huán)或類似形式的對應致動器。然而,不采用抓持環(huán),也可設置便于抓持插入輔助件或移位器的突緣或其它裝置。圖4至6所示實施例的變型示于圖7和8中。在此情形中,外套筒13’不擱置在錐形內芯11’的末端上,而離該末端有一定距離。然而,該實施例的程序與圖4至6所述的相同。這里,圖示也僅是示意的,繪圖在尺寸大小、圖7和8中個別元件的正確定位方面的不精確性(也與前述的附圖一樣),不能被看作與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的陳述相矛盾。因此,例如,在圖7所示的狀態(tài)中,外套筒13’底部由于其彈性而緊緊抵靠在錐形內芯11’上,以便突出兩個元件為彼此可相對移動的零件,在圖中套筒底部和內芯之間似乎存在著一距離。由于套筒13’與圖4至6的套筒13相比軸向上較短,且擱置在與根據(jù)圖4至6的實施例相比為較大直徑的內芯11’的一部分上,所以,當主桿14曳拉到套管I內時,其更趨于變得完全地翻轉或內翻,如圖8所示。為了原始揭示的目的,應該指出的是,根據(jù)目前的說明書、附圖和權利要求書,盡管它們僅結合一定的其它特征作了具體的描述,但所有的特征已揭示給本技術領域內的技術人員,這些特征既可以個別地組合也可以與這里所揭示的其它特征或特征組組合在任何結構中,只要這在表達上不排斥或技術條件不使這樣的組合成為不可能或無意義。僅為了簡明和描述內容的可讀起見,這里省卻了所有對可以構想的特征組合的全面、清楚的敘述。
權利要求
1.用于將氣管造口管子引入到氣管造口內的裝置,其具有插入輔助件,所述插入輔助件具有能穿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的主桿(6、6’、14)和能夠或已連接到所述主桿的錐形末端(2、13),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輔助件具有錐形末端(2、13),該末端能變化到底部小直徑的第一狀態(tài)和底部大直徑的第二狀態(tài),其中,所述插入輔助件具有鄰近于所述錐形末端(2)的部分(6’、14),所述部分的直徑至多相當于待用所述插入輔助件插入的氣管造口管子(I)的內直徑,其中,所述錐形末端的所述底部小直徑同樣地至多等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的所述內直徑,而所述錐形末端的所述底部大直徑大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的所述內直徑,且最好近似地對應于待用其插入的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的外直徑。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錐形末端(2)和毗鄰區(qū)域(6’)用彈性材料制成,其中,所述插入輔助件具有延伸入所述錐形末端和穿過彈性的鄰近部分(6’)的中心孔(5),而且,還設置能沿著所述中心孔的縱向方向移動的移位器(4),該移位器能插入到所述中心孔(5)內進入到所述錐形末端(2)內,并能從所述末端縮回,其中,所述移 位器(4)和所述中心孔(5)在所述錐形末端內的尺寸使得所述錐形末端(2)的底部(3)在所述移位器(4)縮回時具有小于或近似地等于待插入的所述氣管造口管子(I)的所述內直 徑的小直徑,且當所述移位器(4)插入到所述錐形末端(2)內時,其具有近似地對應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I)的前端的外直徑的直徑。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錐形末端(2)從底部觀看的至少大致下半部以及鄰近于所述錐形末端的所述插入輔助件的至少一部分(6’)由通過移位器(4)的插入而拓寬的彈性材料組成,所述下半部和所述部分(6’)的長度相當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的所述內直徑的至少一半。
4.如權利要求I至3中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錐形末端在內的所述插入輔助件的前部至少在所述錐形末端底部附近由若干個部分組成,這些部分能以彈性或關節(jié)方式彎曲離開,它們通過與錐形匹配的公共的彈性外套筒而保持在一起,且較佳地在所述錐形末端的區(qū)域內結合。
5.如權利要求I至4中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處于大直徑狀態(tài)中的所述錐形末端的底部,其直徑近似地相當于或略大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I)的遠端的內外直徑的平均值,其中,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的所述遠端最好倒圓,而倒圓端的半徑近似地相當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壁厚的一半。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錐形末端由內芯(11、11’)和外套筒(13、13 ’)組成,其中,所述套筒(13 )和所述內芯(11)在所述錐形末端上或所述錐形末端的附近彼此連接,且所述錐形末端底部上的所述外套筒的徑向厚度近似地相當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前端處的壁厚,所述內芯(11、11’)在底部區(qū)域內具有最大直徑,該最大直徑小于或等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I)的所述內直徑,且所述內芯(11、11’)連接到延伸穿過待插入的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的柔性主桿或牽引元件(14、14’),其中,逆著由所述錐形末端預定的方向牽引所述牽引元件的作用效果在于,支承在所述氣管造口管子前端上的所述套筒從附連點翻轉到所述內芯上,并由于其彈性的預張力而收縮,直到其外直徑近似地等于或小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的所述內直徑為止,其結果,帶有所述至少部分地翻轉的套筒(13)的所述錐形末端能穿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縮回。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3’)和所述內芯(11’)彼此連接在離所述錐形末端的一距離處,該距離近似地相當于所述錐形內芯軸向長度的1/4至1/2。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芯(11’)和所述外套筒(13’)設計成且彼此連接成,使逆著由所述錐形末端預定的方向對所述牽引元件(14’)的曳拉效果在于,支承在所述氣管造口管子(I)前端上的所述套筒(13’)從附連點完全地翻轉到所述內芯上,其結果,帶有所述翻轉的套筒(13’)的所述錐形末端可穿過所述氣管造口管子縮回。
全文摘要
用于將氣管造口管子引入到氣管造口內的裝置,其具有插入輔助件,插入輔助件具有可插穿過氣管造口管子的軸(6、6’、14)和可以是氣管造口管子或連接到氣管造口管子的錐形末端(2、13)。為了提供用來插入氣管造口管子的裝置,在插入氣管造口管子時該氣管造口管子可顯著減小受傷的風險,其使得插入過程更加容易,即使在長時間使用中插入管也高度舒適,在氣管內保持低的受傷危險或痛點,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插入輔助件具有錐形末端(2、13),該末端可在第一狀態(tài)中具有底部小直徑和在第二狀態(tài)中具有底部大直徑。插入輔助件包括鄰近于錐形末端(2)的部分(6’、14),錐形末端的直徑至多對應于待用插入輔助件進行插入的氣管造口管子(1)的內直徑,錐形末端的底部小直徑還至多等于氣管造口管子的內直徑,而錐形末端的底部大直徑大于氣管造口管子的內直徑,且最好近似地對應于待用其插入的氣管造口管子的外直徑。
文檔編號A61M16/04GK102743810SQ20121019955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5月10日
發(fā)明者R·施奈爾 申請人:特拉蔻醫(yī)藥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