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病床稱重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ー種病床稱重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就醫(yī)病人的體重變化,特別是危重病人的體重變化是治療過程中需要監(jiān)測的重要指標,檢測病人體重的裝備有輪椅秤、體重秤、以及帶有稱重功能的病床等。對于需要長期臥床的病人尤其是重病人,要使用帶有稱重功能的病床來實施體重監(jiān)護。中國專利申請CN102078184A的公開了ー種利用稱重床進行體位監(jiān)測的方法及其 稱重床,上下框架之間的測力支點至少有三個,使得床體和支撐框架之間獲得可靠穩(wěn)定的支撐并保證測量的準確性,如圖I和2所示,優(yōu)選例的支點為四個,四個稱重傳感器4在支撐框架上均勻對稱設置,每個稱重傳感器4的一端通過ー個或多個螺栓7連接在上層框架2上,另一端通過另外一個或多個螺栓9連接在支撐框架I上,支撐框架I底部設置有四個滾動輪3,以便于稱重床的移動。四個支點處的稱重傳感器4上所承載的カ的總和等于床體及其上附屬物的重量,同時還可以通過獨立測量各支點的載荷,并結合個支點的坐標位置,獲得床上的總載荷以及載荷的重心,通過重心的位置變化,可以監(jiān)控臥床者的體位變化及睡眠質量。由于上下框架均是剛性平面框架,稱重傳感器與上下框架之間的連接均為螺栓連接,這樣的剛性連接會導致各個稱重傳感器在工作時除了受到縱向的載荷作用之外,還會受到各個稱重傳感器之間彼此的橫向牽連作用,這些附加橫向載荷的存在會影響各個支點的力測量準確度,而且螺栓連接越緊密,這個牽連作用越大,實際使用中會導致稱重測量靈敏度和零點發(fā)生變化,影響稱重系統(tǒng)測量的準確度。為達到一定的系統(tǒng)測量準確度,必須使各個稱重傳感器的安裝孔位尺寸達到非常高的精度,對加工及安裝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期最大限度地消除各個稱重傳感器之間橫向牽連的影響。實際上,由于現(xiàn)實加工和安裝精度水平的限制,兩個剛性平面之間通過若干個傳感器做多點剛性連接時,各個稱重傳感器之間的橫向牽連作用必然會存在,這也勢必大大降低系統(tǒng)的測量精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已有技術方案的不足,提出ー種病床稱重系統(tǒng),在傳感器的連接方式上設計專門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改原來的雙端剛性連接為一端剛性、一端彈性的連接方式,消除上下剛性平面之間多點剛性連接所造成的橫向牽連應力對傳感器測量精度的影響,提高稱重床的測量準確度。本發(fā)明所述的病床稱重系統(tǒng)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ー種病床稱重系統(tǒng),從上到下依次包括床面、上框架、稱重傳感器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與所述床面連接,所述下框架和上框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三個稱重傳感器,形成穩(wěn)定支撐,并測量床面上的載荷重量,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與所述上框架采用剛性連接,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下框架采用彈性容差連接;所述彈性容差連接包括ー個剛性連接件和兩個對稱安裝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每個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包括由弾性材料制成的弾性緩沖體,中心開有與所述剛性連接件配合的通孔,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外形為由大小兩段柱體組成的階梯型柱狀體,所述下框架上的安裝孔是從所述下框架的頂面貫穿所述下框架的底面,連接時,兩個 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分別從所述下框架的頂面和底面嵌入所述下框架的安裝孔內,所述剛性連接件從所述下框架底面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入,從所述下框架頂面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出,并與所述稱重傳感器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剛性連接件與所述下框架之間被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徑向隔離,所述稱重傳感器和下框架的連接面之間被設置在所述下框架和稱重傳感器之間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軸向隔離,形成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采用以上技術方案,下框架作為ー個獨立運動剛體,剛性連接件與稱重傳感器結成另ー個獨立運動剛體,由于兩個運動剛體之間介入安裝了所述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利用所述彈性緩沖體的變形能力,兩個運動剛體之間可以沿任意方向做小范圍相對運動或位置錯動,弾性容差連接可以容忍該稱重傳感器的安裝孔與所連接的下框架上對應的安裝孔之間的位置偏差,消除了安裝孔錯位在剛性連接時會出現(xiàn)的附加扭曲載荷對稱重系統(tǒng)準確度的影響,保證稱重傳感器測量的準確度。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還包括墊環(huán),所述墊環(huán)由金屬材料制成,并設有與所述剛性連接件配合的通孔,所述墊環(huán)的外形為由大小兩端柱體組成的階梯柱狀體,所述墊環(huán)的大端柱體端面與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端面結合,所述墊環(huán)的小端柱體在應用時與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剛性表面連接。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可以調整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與被連接主體配合面之間的配合面積,優(yōu)化稱重傳感器的工作條件。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還包括保護套環(huán),所述保護套環(huán)由金屬材料制成,與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配合,連接時,用于隔離所述彈性緩沖體和所述下框架的安裝孔配合面。采用以上技術方案,連接時,保護套環(huán)用于隔離弾性緩沖體和被連接主體的安裝孔位,保護所述弾性緩沖體免受安裝孔位的銳邊的切割損傷。優(yōu)選地,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間對稱設置有四個稱重傳感器,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上框架上;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下框架采用所述彈性容差連接,所述剛性連接件也為螺栓。ー種病床稱重系統(tǒng),從上到下依次包括床面、上框架、稱重傳感器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與所述床面連接,所述下框架和上框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三個稱重傳感器,形成穩(wěn)定支撐,并測量床面上的載荷重量,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與所述下框架采用剛性連接,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上框架采用彈性容差連接;所述彈性容差連接包括一個剛性連接件和兩個對稱安裝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每個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包括由弾性材料制成的弾性緩沖體,中心開有與所述剛性連接件配合的通孔,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外形為由大小兩段柱體組成的階梯型柱狀體,所述上框架上的安裝孔是從所述上框架的頂面貫穿所述上框架的底面,連接時,兩個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分別從所述上框架的頂面和底面嵌入所述下框架的安裝孔內,所述剛性連接件從所述上框架頂面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入,從所述下框架底面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出,并與所述稱重傳感器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剛性連接件與所述上框架之間被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徑向隔離,所述稱重傳感器和上框架的連接面之間被設置在所述上框架和所述傳感器之間的所述弾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軸向隔離,形成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還包括墊環(huán),所述墊環(huán)由金屬材料制成,并設有與所述剛性連接件配合的通孔,所述墊環(huán)的外形為由大小兩端柱體組成的階梯柱狀體,所述墊環(huán)的大端柱體端面與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端面結合,所述墊環(huán)的小端柱體在應用時與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剛性表面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還包括保護套環(huán),所述保護套環(huán)由金屬材料制成, 與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配合,連接時,用于隔離所述彈性緩沖體和所述上框架的安裝孔配合面。優(yōu)選地,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間對稱設置有四個稱重傳感器,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下框架上;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上框架采用所述彈性容差連接,所述剛性連接件也為螺栓。本發(fā)明進一歩具有如下優(yōu)點通過彈性容差緩沖元件中的弾性緩沖體的變形忍讓,連接件與被連接件之間的安裝孔中心允許有一定位置尺寸偏差,錯位連接后不至于帶來顯著的附加載荷,具體到本發(fā)明的應用對象,剛性連接于ー側框架的稱重傳感器在與另一側框架連接時通過中間彈性容差緩沖元件可以相對另ー側框架做小范圍的橫向自由移動,消除了因對應連接孔位置尺寸偏差所導致的上下框架對中間的稱重傳感器的橫向扭曲牽連作用,進而消除由此所帶來的附加內力,使稱重傳感器上只承受床體及其上載荷的作用。
圖I是現(xiàn)有技術中采用四個稱重傳感器的稱重床結構示意 圖2是圖I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 圖3是本發(fā)明一種實施方式中稱重傳感器的安裝示意 圖4是圖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 圖5是圖4中Al部分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放大示意 圖6是圖4中Al部分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圖4中A2部分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放大示意 圖8是圖4中A2部分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照附圖并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闡述。如圖3所示,在本發(fā)明設計的病床稱重系統(tǒng)中,引入了弾性容差連接結構,病床稱重系統(tǒng)如圖I所示,從上到下依次包括床面5、上框架2、稱重傳感器4和下框架1,上框架2是床面5的支撐部分,與床面5通過螺栓6連接成一個穩(wěn)定的床體結構,床面5和上框架2經四個稱重傳感器4與下框架I連接,形成完整的帶稱重功能的稱重病床。圖3所示的上框架2和下框架I是平面框架,實際設計中可以不受此限制,上框架2和下框架I都可以是非平面結構的,只要是剛性框架,與稱重傳感器的安裝面平行就可以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要實現(xiàn)的功能。如圖4所示,稱重傳感器4的固定端通過兩個或多個螺栓7與上框架2剛性連接在一起,測量端通過本發(fā)明特別設計的兩個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和螺栓9與下框架I采用彈性容差連接,每個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包括由弾性材料制成的弾性緩沖體802,中心開有與螺栓9配合的通孔,弾性緩沖體802的外形為由大小兩段柱體組成的階梯型柱狀體,下框架I上的安裝孔是從下框架I的頂面貫穿下框架I的底面,連接時,兩個弾性緩沖體802的小端柱體分別從下框架I的頂面和底面嵌入下框架I的安裝孔內,螺栓9從下框架底面的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入,從下框架頂面的弾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出,并與稱重傳感器固定連接,使得螺栓9與下框架I之間被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徑向隔離,稱重傳感器4和下框架連接面之間被設置在下框架I和稱重傳感器4之間的彈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軸向隔離,形成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在圖4中,安裝于區(qū)域Al和A2的兩個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結構是完全相同的,上下對稱布置,但根據(jù)需要這兩個結構元件也可以設計成不同結構,只要滿足所需的彈性容差緩沖功能即可。如圖5 8所示,為本實施例的一個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結構實施例,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外形結構是ー個階梯圓柱形,中間圓柱孔與螺栓9的外圓柱面配合。弾性容差緩沖元件8由墊環(huán)801、彈性緩沖體802和保護套環(huán)803組成,墊環(huán)801由金屬材料制成,通常采用鋼材料,結構為上面小下面大的兩個圓環(huán)幾何體構成的階梯圓盤,中間空心圓柱孔與螺栓9的外圓柱面配合,對外連接的一端為小直徑圓環(huán)面,在本發(fā)明所述的應用中與稱重傳感器的受カ端接觸成為承載面,另外一端為大直徑圓環(huán)面,與弾性緩沖體802的大端端面結合在一起,連接エ藝可以是粘接,也可以采用硫化エ藝,甚至于簡單的機械組合連接;彈性緩沖體802由具有良好彈性的柔軟材料制成,通常采用的是硅橡膠,其外形也是由一大一小兩段圓環(huán)幾何體構成的階梯圓柱體,其大端端面與墊環(huán)801的大端面結合,小端在増加保護套環(huán)803后在連接時要嵌入被連接件體的安裝孔內;保護套環(huán)803也是由金屬材料構成,通常也采用鋼材料沖壓而成,其緊貼彈性緩沖體802的小端圓柱面和大小端過渡端面,其作用是保護隔離彈性緩沖體802的嵌入部分,避免被下框架的尖鋭表面切割損傷。當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套在螺栓9上以后,墊環(huán)801因內孔與螺栓9外圓柱面配合,從而兩者結合成一體,不再有相對移動的可能,而在另一端,保護套環(huán)803與螺栓9的外圓柱面和墊環(huán)801之間隔著弾性緩沖體802,允許承受擠壓變形,因此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在安裝后,保護套環(huán)803相對墊環(huán)801可以沿螺栓9的軸向和徑向做任意的小范圍移動。在本發(fā)明的應用中,按照圖4的方式安裝連接后,兩個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保護套環(huán)803嵌入下框架I的安裝孔,并與之結合成一個運動剛體組合,螺栓7和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墊環(huán)801與稱重傳感器4和上框架2結合成另ー個運動剛體組合,由于介于這兩個運動剛體組合之間的彈性緩沖體802的存在,容許上框架運動剛體組合相對下框架運動剛體組合沿螺栓9的軸向和徑向在小范圍內隨意移動而不帶來顯著的牽連應力,這ー特征構成了本發(fā)明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的核心。對于上、下框架之間的安裝孔位置因制造誤差所產生的錯位有足夠的容差能力,從而避免因現(xiàn)有技術所采用的剛性連接所導致的復雜扭力對稱重傳感器的作用,保證稱重傳感器僅受縱向真實載荷的作用,提高系統(tǒng)測量的準確度。 另ー方面,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存在也可以吸收加載過程或者床體移動過程可能受到的沖擊,實現(xiàn)對稱重傳感器系統(tǒng)的保護。上述實施例中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由墊環(huán)801、弾性緩沖體802、保護套環(huán)803組成,這樣的三件組合體結構對應本發(fā)明所要實現(xiàn)的弾性容差連接不是唯一的。實際上本發(fā)明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的核心部件是彈性緩沖體802,如果被連接件的嵌入位置表面足夠平滑,稱重傳感器4的載荷偏心敏感性又足夠低,整個部件簡化成墊環(huán)801和弾性緩沖體802的組合甚至只采用單一的弾性緩沖體802,也可以達到目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的外形,不限定一定要是圓柱體,多邊棱柱體如四方柱體、六方柱體等形狀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中間的圓柱孔是為了方便應用于圓柱螺栓連接,該孔也可以是多邊棱柱孔如四方柱孔、六方柱孔等,只要與相應的剛性連接件配合制造并安 裝,也同樣可以達到本發(fā)明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效果。在ー個連接點上,沿螺栓9雙向對稱布置兩個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目的是使連接結構在沿螺桿軸線雙方向和360度徑向都獲得所需要的彈性容差緩沖效果,并保證該部位的可靠連接。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上框架2和下框架I之間采用四個稱重傳感器4支撐,呈矩形對稱分布,類似如如圖I所示,但是連接結構采用本發(fā)明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結構,如圖4所示。四個稱重傳感器4的固定端通過兩個螺栓7固定連接在上框架2上,每個稱重傳感器4的測量端采用ー個螺栓9和兩個成對安裝的如圖5-8所示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組合連接構成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彈性容差緩沖元件8上下對稱成對布置,使系統(tǒng)獲得雙向的緩沖保障,同時又保證有可靠的連接。四個稱重傳感器4的信號線接入四通道稱重儀表,既可以獲得床面5上載荷的總重,也可以用來檢測床面5上載荷的重心位置,稱重病床的控制系統(tǒng)均安裝在上框架上,由于儀表和控制部分為已有技術,對展示本發(fā)明的關鍵技術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在本發(fā)明附圖中未畫出。實際試驗的結果表明,本發(fā)明設計的結構可以消除所述稱重床上下框架之間因安裝孔位置尺寸的制造誤差所必然導致的當稱重傳感器與上下框架剛性連接時鋼架扭曲對各個稱重傳感器的附加扭曲牽連載荷影響,使整個系統(tǒng)的測量準確度達到較高水平。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是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下框架上;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上框架采用弾性容差連接,具體連接方式和產生的效果與上述實施例類似,在此不再贅述。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所作的進ー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顯變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ー種病床稱重系統(tǒng),從上到下依次包括床面、上框架、稱重傳感器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與所述床面連接,所述下框架和上框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三個稱重傳感器,形成穩(wěn)定支撐,并測量床面上的載荷重量,其特征在干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與所述上框架采用剛性連接,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下框架采用彈性容差連接;所述彈性容差連接包括一個剛性連接件和兩個對稱安裝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每個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包括由弾性材料制成的弾性緩沖體,中心開有與所述剛性連接件配合的通孔,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外形為由大小兩段柱體組成的階梯型柱狀體,所述下框架上的安裝孔是從所述下框架的頂面貫穿所述下框架的底面,連接時,兩個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分別從所述下框架的頂面和底面嵌入所述下框架的安裝孔內,所述剛性連接件從所述下框架底面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入,從所述下框架頂面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出,并與所述稱重傳感器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剛性連接件與所述下框架之間被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徑向隔離,所述稱重傳感器和下框架的連接面之間被設置在所述下框架和稱重傳感器之間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軸向隔離,形成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病床稱重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還包括墊環(huán),所述墊環(huán)由金屬材料制成,并設有與所述剛性連接件配合的通孔,所述墊環(huán)的外形為由大小兩段柱體組成的階梯柱狀體,所述墊環(huán)的大端柱體端面與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端面結合,所述墊環(huán)的小端柱體在應用時與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剛性表面連接。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病床稱重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還包括保護套環(huán),所述保護套環(huán)由金屬材料制成,與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配合,連接吋,用于隔離所述彈性緩沖體和所述下框架的安裝孔配合面。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病床稱重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間對稱設置有四個稱重傳感器,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上框架上;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下框架采用所述彈性容差連接,所述剛性連接件也為螺栓。
5.ー種病床稱重系統(tǒng),從上到下依次包括床面、上框架、稱重傳感器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與所述床面連接,所述下框架和上框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三個稱重傳感器,形成穩(wěn)定支撐,并測量床面上的載荷重量,其特征在干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與所述下框架采用剛性連接,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上框架采用彈性容差連接;所述彈性容差連接包括一個剛性連接件和兩個對稱安裝的彈性容差緩沖元件,每個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包括由弾性材料制成的弾性緩沖體,中心開有與所述剛性連接件配合的通孔,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外形為由大小兩段柱體組成的階梯型柱狀體,所述上框架上的安裝孔是從所述上框架的頂面貫穿所述上框架的底面,連接時,兩個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分別從所述上框架的頂面和底面嵌入所述下框架的安裝孔內,所述剛性連接件從所述上框架頂面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入,從所述下框架底面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通孔穿出,并與所述稱重傳感器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剛性連接件與所述上框架之間被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徑向隔離,所述稱重傳感器和上框架的連接面之間被設置在所述上框架和所述傳感器之間的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軸向隔離,形成所述的彈性容差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病床稱重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還包括墊環(huán),所述墊環(huán)由金屬材料制成,并設有與所述剛性連接件配合的通孔,所述墊環(huán)的外形為由大小兩端柱體組成的階梯柱狀體,所述墊環(huán)的大端柱體端面與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大端柱體端面結合,所述墊環(huán)的小端柱體在應用時與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剛性表面連接。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病床稱重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容差緩沖元件還包括保護套環(huán),所述保護套環(huán)由金屬材料制成,與所述彈性緩沖體的小端柱體配合,連接吋,用于隔離所述彈性緩沖體和所述上框架的安裝孔配合面。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病床稱重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間對稱設置有四個稱重傳感器,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下框架上;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上框架采用所述彈性容差連接,所述剛性連接件也為螺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病床稱重系統(tǒng),從上到下依次包括床面、上框架、稱重傳感器和下框架,上框架與床面連接,下框架和上框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三個稱重傳感器,形成穩(wěn)定支撐,并測量床面上的載荷重量,每個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與上框架采用剛性連接,每個所述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所述下框架采用彈性容差連接,或者每個稱重傳感器的固定端與下框架采用剛性連接,每個稱重傳感器的測量端與上框架采用彈性容差連接,彈性容差緩沖元件的核心是一個階梯柱形的彈性緩沖體,通過彈性緩沖體的彈性變形,容忍該稱重傳感器的安裝孔與所連接的上框架或下框架上對應的安裝孔之間的位置偏差,消除因安裝孔位不同心導致的附加載荷對傳感器的影響。
文檔編號A61G7/00GK102641192SQ20121011065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16日
發(fā)明者朱惠忠, 楊永剛, 肖文鵬, 袁文龍 申請人:深圳力合高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