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尤指一種能夠達到獨立存取作業(yè)、降 低成本及提高存取的正確率的儲存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超低溫儲存設備,大都保持在超低溫環(huán)境下(例如零下196°C的液態(tài)氮),使 用目的多數(shù)是以儲存生物細胞或體液為主,例如臍帶血、骨髓、胎盤、胚胎、精子、卵子。但 無論是臍帶血、骨髓、胚胎、卵子、精子或是胎盤等生物試片,由于在使用上并沒有相當?shù)牧?即性,所以必須有一超低溫的儲存設備,能夠長時間儲存所述生物試片。近幾十年來,生物 科技迅速發(fā)展相當迅速。尤其是“臍帶血”,內(nèi)含豐富的干細胞,在治療疾病上應用廣泛,因 此,保存“臍帶血”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及接受。目前市面上的臍帶血庫所使用的儲存槽有相當多的種類,其中,舉出兩種已知的 儲存槽作為簡介(1)傳統(tǒng)液態(tài)氮儲存槽(MVE、Taylor-Wharton);及(2)自動化機械式儲 存槽(TG BioArchive 系統(tǒng))。傳統(tǒng)液態(tài)氮儲存槽為開蓋式的儲存槽,儲存于槽體內(nèi)的生物試片,常堆疊于所謂 的卡匣裝置中,意即槽體內(nèi)存有多個卡匣,而每個卡匣堆疊有若干個生物試片。然而,當操 作者想存取其中單一份的生物試片時,其它凍存在該卡匣上下層的生物試片,常因一并被 取出,而可能會因外界溫差的驟變而影響生物試片的細胞活性。此外,由于傳統(tǒng)液態(tài)氮儲存 槽為開蓋式的儲存槽,因此當進行生物試片的存取動作時,開蓋式的設計將無法避免引起 液態(tài)氮表面水氣的凝結,將造成操作者因視線不佳而影響存取的正確率及速度。機械式儲存槽BioArchive系統(tǒng)為自動化的儲存槽,其是利用機械手臂的鉤釣,將 生物試片鉤掛在儲存槽的槽體壁上,由于其可進行獨立的存取動作,因此可避免其它儲存 位置的生物試片受到影響。然而,由于BioArchive系統(tǒng)是以鉤釣的方式儲存生物試片,因 此可能因液態(tài)氮的搖晃,而導致生物試片晃動甚至掉落至儲存槽底部?;诖嗽颍撓到y(tǒng) 的生物試片的保存方式,原則上不準許儲存槽有搬運或其它大幅晃動的情形發(fā)生。此外,機 械手臂在操作時,升降的動作可能會讓空氣中的水氣滲入機械手臂的關節(jié)內(nèi)而產(chǎn)生結霜, 進而導致機械手臂作動時過高的摩擦阻抗,甚至發(fā)生失效的風險。再者,該系統(tǒng)完全由計算 機進行操作控制,電力為其動力來源,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精密電子零件損壞。另外,該系統(tǒng) 的設計甚為復雜,因而有成本較高及維修不易的缺點。
發(fā)明內(nèi)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儲存設備,是用于存放多個儲存物,其包括一 基座,其具有一軸心區(qū)、一第一圈區(qū)及一第二圈區(qū),且第一圈區(qū)是位于軸心區(qū)與第二圈區(qū)之 間;一導軌單元,其底部是承載于基座的軸心區(qū),且其頂部具有一第一導槽;多個第一儲放 單元,其底部是對應于基座的第一圈區(qū),以排列成第一環(huán)圈,所述第一儲放單元是用于儲放 所述儲存物;一第一存取單元,其底部是對應于基座的第一圈區(qū),并與所述第一儲放單元排列成該第一環(huán)圈,其中,第一存取單元是用于存入或取出所述儲存物;多個第二儲放單元, 其底部是對應于基座的第二圈區(qū),以排列成第二環(huán)圈,其中,所述第二儲放單元是用于儲放 所述儲存物;一第一旋轉單元,是與所述第一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一第一頂蓋單元,是與 所述第二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且具有一第二導槽;以及多個第一滾動單元,是與第一旋轉 單元接合,且是對應導軌單元的第一導槽及第一頂蓋單元的第二導槽滾動;其中,第一存取 單元、第一儲放單元及第二儲放單元各別具有多個容置區(qū),而所述容置區(qū)是用于容置儲存 物,且第一存取單元及第一儲放單元可相對于第二儲放單元轉動。據(jù)此,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是于環(huán)圈排列的設計架構下達到獨立存取的目的。此外, 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并不局限于兩環(huán)圈的架構,若需要,本發(fā)明的存取設備還可依據(jù)相同的 設計原理,設計為其它環(huán)圈數(shù)(如四環(huán)圈)的架構,因此,該基座還可具有一第三圈區(qū)及一 第四圈區(qū),該第三圈區(qū)是位于第二圈區(qū)與第四圈區(qū)之間,而第一頂蓋單元更可具有一第三 導槽,據(jù)此,該儲存設備更可包括多個第三儲放單元,其底部是對應于基座的第三圈區(qū),以 排列成第三環(huán)圈,其中,所述第三儲放單元是用于儲放所述儲存物;一第二存取單元,其底 部是對應于基座的第三圈區(qū),并與所述第三儲放單元排列成該第三環(huán)圈,其中,第二存取單 元是用于存入或取出所述儲存物,而所述第三儲放單元是用于儲放所述儲存物;多個第四 儲放單元,其底部是對應于基座的第四圈區(qū),以排列成第四環(huán)圈,其中,所述第四儲放單元 是用于儲放所述儲存物;一第二旋轉單元,是與第三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一第二頂蓋單 元,是與第四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且具有一第四導槽;以及多個第二滾動單元,是與第二 旋轉單元接合,且是對應第一頂蓋單元的第三導槽及第二頂蓋單元的第四導槽滾動;其中, 第二存取單元、第三儲放單元及第四儲放單元各別具有多個容置區(qū),而所述容置區(qū)是用于 容置所述儲存物,且第二存取單元及第三儲放單元可相對于第四儲放單元轉動。由上述可知,本發(fā)明儲存設備中的第一旋轉單元及第二旋轉單元的重量主要是由 導軌單元的第一導槽、第一頂蓋單元的第二導槽及第三導槽、與第二頂蓋單元的第四導槽 承受。于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中,第一存取單元及第二存取單元為可移動式,是用于進行 取出或存入動作,而第一儲放單元、第二儲放單元、第三儲放單元及第四儲放單元是用于儲 放所述儲存物。詳細地說,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還可包括一移動單元,其是用以移動所述儲存物,據(jù) 此,當欲將儲存物存入于第二儲放單元時,則可由該移動單元,將儲存物由第一存取單元推 移至第二儲放單元,以完成存入動作。反之,將儲存物由第二儲放單元推移至第一存取單 元,即可完成取出動作。同樣地,亦可由第二存取單元對第四儲放單元進行存入或取出動 作。此外,需留意地是,于使用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時,需預留至少一個未存有任何儲存物的 第二儲放單元及第四儲放單元,以作為暫存區(qū),方便日后對第一儲放單元及第三儲放單元 進行存入或取出動作。詳細地說,當欲將儲存物存入第一儲放單元的容置區(qū)時,首先,利用 上述的存入動作,將儲存物先存至作為暫存區(qū)的第二儲放單元中;接著,轉動第一旋轉單 元,使欲存入儲存物的第一儲放單元對應作為暫存區(qū)的第二儲放單元;最后,將暫存于第二 儲放單元的儲存物推移至第一儲放單元,即可完成第一儲放單元的存入動作。相反地,當欲 將儲存物由第一儲放單元的容置區(qū)取出時,則先將儲存物由第一儲放單元推移至作為暫存 區(qū)的第二儲放單元;接著,轉動第一旋轉單元,使第一存取單元對應作為暫存區(qū)的第二儲放
6單元;最后,將暫存于第二儲放單元的儲存物推移至第一存取單元,即可取出儲放于第一儲 放單元的儲存物,完成取出動作。同樣地,由上述操作方法,亦可對第三儲放單元進行存入 或取出動作。于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中,該移動單元可設計為任何具有移動容置區(qū)中儲存物的機 構。較佳為,該移動單元包括一伸縮元件及一控制元件,控制元件是與伸縮元件連接,且由 操作該控制元件,該伸縮元件得以伸展朝向容置區(qū),以移動所述儲存物,其中,該控制元件 可具有一柱桿、套合于該柱桿上的一操作把、及設置于該柱桿內(nèi)部的一連接桿,而該伸縮元 件是與該連接桿的一端連接,且該操作把可沿著該柱桿移動,以調(diào)整伸縮元件對應不同深 度的容置區(qū)。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還可包括一第一轉動環(huán)及一第二轉動環(huán),是與所述第一儲放單 元的底部接合,且分別對應該基座的該第一圈區(qū)的內(nèi)圈及外圈。同樣地,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 亦可包括一第三轉動環(huán)及一第四轉動環(huán),是與所述第三儲放單元的底部接合,且分別對應 基座的該第三圈區(qū)的內(nèi)圈及外圈。其中,第一轉動環(huán)、第二轉動環(huán)、第三轉動環(huán)及第四轉動 環(huán)皆未與該基座接觸,據(jù)此,隨著第一儲放單元及第三儲放單元的轉動,第一轉動環(huán)、第二 轉動環(huán)、第三轉動環(huán)及第四轉動環(huán)將分別對應基座的第一圈區(qū)及第三圈區(qū)而旋轉;此外,第 一轉動環(huán)、第二轉動環(huán)、第三轉動環(huán)及第四轉動環(huán)可確保第一儲放單元及第三儲放單元保 持筆直狀態(tài),避免第一儲放單元及第三儲放單元歪斜。于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中,第一轉動環(huán)及第二轉動環(huán)可具有多個第一定位部,是對 應于所述第一儲放單元設置處,而基座的第二圈區(qū)可具有多個第二定位部,是對應所述第 二儲放單元的設置處,俾以固定所述第一儲放單元及所述第二儲放單元的底部。同樣地,第 三轉動環(huán)及第四轉動環(huán)可具有多個第三定位部,是對應于所述第三儲放單元設置處,而基 座的第四圈區(qū)可具有多個第四定位部,是對應所述第四儲放單元的設置處,以固定所述第 三儲放單元及所述第四儲放單元的底部。其中,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第三定位部可設 計為任何具有定位功效的結構(如卡槽、孔洞等),較佳為,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第三 定位部及第四定位部為孔洞結構,以利降低制造成本及簡化制造流程。于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中,第一旋轉單元可具有一第一導向元件,是對應第一存取 單元的放置處,以供該第一存取單元置入設放,使第一存取單元在插入時,可順利導入正確 位置。同樣地,第二旋轉單元亦可具有一第二導向元件,是對應第二存取單元的放置處,以 供該第二存取單元置入設放,使第二存取單元在插入時,可順利導入正確位置。此外,第一 導向元件及第一存取單元的底部可各別具有相互對應的對位孔,使第一存取單元置入第一 導向元件時,可由對位孔進行對位,以導引第一存取單元置放于正確位置。同樣地,第二導 向元件及第二存取單元的底部亦可各別具有相互對應的對位孔,使第二存取單元置入第二 導向元件時,可由對位孔進行對位,以導引第二存取單元置放于正確位置。其中,對位孔的 形狀無特殊限制,舉例可為方形孔。再者,第一存取單元可設置有至少一定位單元(例如, 定位鋼珠),而第一導向元件則具有對應該定位單元的定位孔洞,據(jù)此,當?shù)谝淮嫒卧?入第一導向元件時,可藉由定位單元與定位孔洞的結合而達成定位目的。同樣地,第二存取 單元亦可設置有至少一定位單元(例如,定位鋼珠),而第二導向元件則具有對應該定位單 元的定位孔洞。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還可包括多個第一支桿,是設置于該第一頂蓋單元與該基座之
7間,以連接該第一頂蓋單元與該基座,以便能加強第一頂蓋單元與基座的連結關系。同樣 地,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亦可包括多個第二支桿,是設置于該第二頂蓋單元與該基座之間,以 連接該第二頂蓋單元與該基座。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更可包括多個第一定位單元,是接合于第一旋轉單元,且對應 第一頂蓋單元進行定位動作,使第一旋轉單元于轉動停止時可達到目標位置。更詳細地說, 第一頂蓋單元可具有多個對應該等定位單元的定位孔洞。據(jù)此,定位單元與定位孔洞的組 合可提供轉動的阻力,使轉動不至于太快,并且于轉動停止時,可使第一存取單元與第一儲 放單元,準確對應第二儲放單元。同理,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亦可包括多個第二定位單元,是 接合于第二旋轉單元,且對應第二頂蓋單元進行定位動作,使第二旋轉單元于轉動停止時 可達到目標位置。于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中,所述容置區(qū)中可分別設置有一阻隔元件,以防止所述容 置區(qū)中的所述儲存物掉落,其中,此阻隔元件并無限制,只要其可避免容置區(qū)中的儲存物因 晃動而掉出容置區(qū)即可。較佳為,所述阻隔元件是為彈簧鋼片。于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中,第一存取單元、第一儲放單元、第二儲放單元、第二存取 單元、第三儲放單元及第四儲放單元可各別具有一開放側及一相對的封閉側,其中,于組設 時,第一存取單元與第一儲放單元的開放側,是朝向第二儲放單元的開放側,而第二存取單 元與第三儲放單元的開放側,是朝向第四儲放單元的開放側,使儲存物可于該設備中移位, 而封閉側則可避免儲存物掉落,且較佳為,封閉側處具有一貫通的導入部,以供移動單元置 入,能進行存取動作。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還可包括多個儲存匣,是用于容納所述儲存物(如生物試 片),且其是配置于所述容置區(qū)中。其中,儲存匣可存放任何形式包裝的儲存物(如試管包 裝的儲存物),且儲存匣的樣式不限,只要其可方便于容置區(qū)間移位即可。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還可包括一蓋板,以覆蓋該儲存設備的頂部,以有效隔絕溫度 散失及異物掉落,尤其,更可避免設備受到霧氣的影響,進而使操作人員可精確地執(zhí)行存取 動作。其中,該蓋板可為任何具有防霧功效的材質(zhì),較佳為,該蓋板為壓克力板或高強度玻璃。此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儲存系統(tǒng),是用于存放多個的儲存物,其包括一儲存槽; 一液體,其是置于該儲存槽內(nèi);以及如上所述的儲存設備,其是設置于該儲存槽內(nèi)。其中,本 發(fā)明的儲存槽可使該液體保持適于儲存所述儲存物的溫度,而本發(fā)明的低溫液體則可為液 態(tài)氮。據(jù)此,本發(fā)明的儲存系統(tǒng)可用于儲存生物樣本(如干細胞等)。另外,本發(fā)明的儲 存設備還可包括一固位單元,其是設置于第二頂蓋單元的外側,用以固定儲存設備與儲存 槽間的間隙。較佳為,該固位單元包括一殼體及一嵌入元件,其中,嵌入元件是嵌穿于殼體 中,使該嵌入元件的一端可朝儲存設備的外側凸出,以與儲存槽的內(nèi)壁接觸。更佳為,該嵌 入元件是傾斜嵌穿于殼體中。其中,本發(fā)明的嵌入元件無特殊限制,舉例可為螺絲。據(jù)此,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儲存設備及其應用的儲存系統(tǒng)由于為手動式的機構設計, 因而可避免因停電或機械手臂故障等所引起的系統(tǒng)停機,同時,本發(fā)明的機構設計較為簡 單,可降低制作成本及維修的困難度。此外,本發(fā)明所應用的傳動原理可達到獨立存取的目 的,使非存取目的的生物試片仍留置于原本位置,進而避免生物試片因溫度驟變而失去活 性。再者,本發(fā)明復可利用具有防霧效果的蓋板,以避免液態(tài)氮表面水氣的凝結所導致視線不佳的問題,進而提高存取的正確率與速度。
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功效,請參閱附圖及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其中圖1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設備立體圖。圖2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設備分解圖。圖3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設備的第一存取單元及第一導向元件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設備導軌單元與第一旋轉單元的分解圖。圖5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設備頂部局部放大圖。圖6是圖5剖面線處的剖視圖。圖7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存取單元及第一儲放單元立體圖。圖8A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移動單元立體圖。圖8B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移動單元分解圖。圖8C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移動單元剖視圖。圖9A至9B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設備進行存取動作的流程圖。圖10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設備外觀圖。圖11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系統(tǒng)外觀圖。圖12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儲存設備第二頂蓋單元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見圖1,是為本實施例的儲存設備立體圖。本實施例的儲存設備10主要包 括一基座101 ; —導軌單元301,其底部是承載于基座101上;一第一存取單元401及多 個第一儲放單元402 (圖中僅顯示一個),其底部是對應于基座101,以排列成第一環(huán)圈,且 第一儲放單元402的底部是與第一轉動環(huán)201及第二轉動環(huán)202接合;多個第二儲放單元 403 (圖中僅顯示一個),其底部是對應于基座101,以排列成第二環(huán)圈;一第二存取單元404 及多個第三儲放單元405 (圖中僅顯示一個),其底部是對應于基座101,以排列成第三環(huán) 圈,且第三儲放單元405的底部與第三轉動環(huán)203及第四轉動環(huán)204接合;多個第四儲放 單元406 (圖中僅顯示一個),其底部對應于基座101,以排列成第四環(huán)圈;一第一旋轉單元 501,與第一儲放單元402的頂部連接;一第一頂蓋單元502,是與第二儲放單元403的頂部 連接;一第二旋轉單元503,是與第三儲放單元405的頂部連接;一第二頂蓋單元504,與第 四儲放單元406的頂部連接;多個第一滾動單元601及多個第一定位單元602,是與第一旋 轉單元501接合;多個第二滾動單元603及多個第二定位單元604,是與第二旋轉單元503 接合;其中,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一儲放單元402可相對于第二儲放單元403轉動,而第 二存取單元404及第三儲放單元405可相對于第四儲放單元406轉動。于本實施例中,該儲存設備10還包括多個第一支桿701及多個第二支桿702,其 中,第一支桿701是設置于第一頂蓋單元502與基座101之間,以連接第一頂蓋單元502與 基座101,而第二支桿702是設置于第二頂蓋單元504與基座101之間,以連接第二頂蓋單 元504與基座101。據(jù)此,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一儲放單元402可由第一旋轉單元501而 相對于第二儲放單元403轉動,第二存取單元404及第三儲放單元405則可由第二旋轉單
9元503而相對于第四儲放單元406轉動。此外,該儲存設備10可由移動式的第一存取單元 401及第二存取單元404,進行存入及取出動作,且不影響存放于第一儲放單元402、第二儲 放單元403、第三儲放單元405及第四儲放單元406的未使用的儲存物(圖未示),能避免 未使用的儲存物因溫升而使其生物活性受損。如圖1所示,于本實施例的儲存設備10中,由于設計較為復雜的旋轉機構是設置 于儲存設備10的頂部,因此可使設備的維修及組裝作業(yè)較易進行。請參見圖2至圖7,以下將逐一詳細說明各元件的結構及其組合關系(1)如圖2所示,該基座101具有軸心區(qū)111、第一圈區(qū)112、第二圈區(qū)113、第三圈 區(qū)114及第四圈區(qū)115,其中,第一圈區(qū)112是位于軸心區(qū)111與第二圈區(qū)113之間,而第 三圈區(qū)114是位于第二圈區(qū)113與第四圈區(qū)115之間。此外,第一轉動環(huán)201及第二轉動 環(huán)202是與第一儲放單元402的底部接合,且分別對應基座101的第一圈區(qū)112的內(nèi)圈及 外圈,而第三轉動環(huán)203及第四轉動環(huán)204是與第三儲放單元405的底部接合,且分別對應 基座的該第三圈區(qū)114的內(nèi)圈及外圈。其中,第一轉動環(huán)201、第二轉動環(huán)202、第三轉動環(huán) 203及第四轉動環(huán)204皆未與該基座101接觸,據(jù)此,隨著第一儲放單元402及第三儲放單 元405的轉動,第一轉動環(huán)201、第二轉動環(huán)202、第三轉動環(huán)203及第四轉動環(huán)204將分別 對應基座101的第一圈區(qū)112及第三圈區(qū)114而旋轉。此外,第一轉動環(huán)201及第二轉動環(huán)202具有多個第一定位部211,是對應于第一 儲放單元402的設置處,而該基座101的第二圈區(qū)113具有多個第二定位部121,是對應 于第二儲放單元403的設置處,第三轉動環(huán)203及第四轉動環(huán)204則具有多個第三定位部 212,是對應于第三儲放單元405的設置處,而該基座101的第四圈區(qū)115具有多個第四定 位部122,是對應于第四儲放單元406的設置處,以分別固定第一儲放單元402、第二儲放單 元403、第三儲放單元405及第四儲放單元406的底部。據(jù)此,多個第一儲放單元402 (圖 中僅顯示一個)的底部是對應于該基座101的第一圈區(qū)112,以排列成第一環(huán)圈;多個第二 儲放單元403 (圖中僅顯示一個)的底部是對應于該基座101的第二圈區(qū)113,以排列成第 二環(huán)圈;多個第三儲放單元405(圖中僅顯示一個)的底部是對應于該基座101的第三圈區(qū) 114,以排列成第三環(huán)圈;而多個第四儲放單元406(圖中僅顯示一個)的底部是對應于該基 座101的第四圈區(qū)115,以排列成第四環(huán)圈。于本實施例中,該等第一定位部211、第二定位部121、第三定位部212及第四定位 部122為孔洞,以使第一儲放單元402、第二儲放單元403、第三儲放單元405及第四儲放單 元406的底端突出部411可分別插固于第一定位部211、第二定位部121、第三定位部212 及第四定位部122中。(2)請參見圖2,導軌單元301是承載于基座101的軸心區(qū)111,第一旋轉單元501、 第一頂蓋單元502、第二旋轉單元503及第二頂蓋單元504則是分別連接于第一儲放單元 402、第二儲放單元403、第三儲放單元405及第四儲放單元406的頂部;此外,第一旋轉單 元501及第二旋轉單元503分別具有第一導向元件511及第二導向元件512,其中,第一導 向元件511及第二導向元件512的底端突出部521分別插固于第一定位部211及第三定位 部212中,并分別對應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二存取單元404的放置處,使第一存取單元 401及第二存取單元404可對齊正確位置而置入設放。據(jù)此,第一存取單元401與第一儲放 單元402排列成第一環(huán)圈,而第二存取單元404則與第三儲放單元405排列成第二環(huán)圈。
10
此外,請參見圖3,第一導向元件511及第一存取單元401的底部各別具有相互對 應的對位孔522及422,使第一存取單元401置入第一導向元件511時,可由對位孔522及 422進行對位,以導引第一存取單元401置放于正確位置。另外,如圖3所示,第一存取單 元401設置有至少一定位單元441 (本實施例所使用的定位單元為定位鋼珠),而第一導向 元件511則具有對應該定位單元441的定位孔洞523,據(jù)此,當?shù)谝淮嫒卧?01置入第一 導向元件511時,可由定位單元441與定位孔洞523的結合而達成定位目的。同樣地,圖2 所示的第二存取單元404及第二導向元件512亦具有分別相同于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一 導向元件511的結構,故在此不再贅述。再者,第一頂蓋單元502與基座101間更設置有多個第一支桿701 (圖中僅顯示一 個),以加強第一頂蓋單元502與基座101間的連結關系,同樣地,第二頂蓋單元504與基座 101間亦設置有多個第二支桿702,以加強第二頂蓋單元504與基座101間的連結關系。(3)請參見圖2,多個第一滾動單元601及多個第一定位元件602是與第一旋轉單 元501接合,而多個第二滾動單元603及多個第二定位元件604是與第二旋轉單元503接
I=I O更進一步說明,請同時參見圖4及圖5,其中,圖4是導軌單元301與第一旋轉單 元501的分解圖,而圖5是儲存設備的頂部局部放大圖。如圖4及圖5所示,導軌單元301 的頂部具有第一導槽311,再如圖5所示,第一頂蓋單元502具有第二導槽541及第三導槽 542,而第二頂蓋單元504則具有第四導槽543。據(jù)此,第一旋轉單元501可由第一滾動單 元601于第一導槽311及第二導槽541內(nèi)滾動而旋轉,而第二旋轉單元503則可由第二滾 動單元603于第三導槽542及第四導槽543內(nèi)滾動而旋轉。此外,如圖5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第二旋轉單元503上設置有第二定位單元604。 請參見圖6,其是為圖5剖面線處的剖示圖,第二定位單元604是由定位鋼珠611進行定位, 而第二頂蓋單元504則具有多個對應所述定位鋼珠611的定位孔洞531。據(jù)此,當?shù)诙D 單元503轉動時,對應于定位孔洞531的第二定位單元604可提供轉動阻力,使第二旋轉單 元503不至于轉動太快,且于轉動停止時,可對準欲達的位置,達到轉動定位的目的。同樣 地,如圖5所示,第一旋轉單元501上亦固定有多個第一定位元件602 (本實施例的第一定 位單元602亦由定位鋼珠進行定位),而第二頂蓋單元502則具有多個對應所述第一定位元 件602的定位孔洞(可參考圖6所示的定位孔洞531),以提供第一旋轉單元501的轉動阻 力,以達到轉動定位目的。(4)如圖2所示,第一存取單元401、第一儲放單元402、第二儲放單元403、第二存 取單元404、第三儲放單元405及第四儲放單元406各別具有多個容置區(qū)412。其中,第一 存取單元401與第一儲放單元402的所述容置區(qū)412,是對應于第二儲放單元403的所述容 置區(qū)412,而第二存取單元404與第三儲放單元405的所述容置區(qū)412,是對應于第四儲放 單元406的所述容置區(qū)412,以使放置其中的儲存物可互相移位。更詳細地說,請參考圖7,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一儲放單元402各別具有一開放 側413及一相對的封閉側414,其中,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一儲放單元402的封閉側處414 具有一貫通的導入部421,以供如圖8A所示的移動單元801置入,以移動容置區(qū)412中的儲 存物,進行存取動作。此外,如圖7所示,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一儲放單元402的容置區(qū) 412中分別設置有阻隔元件431,以防止儲存物掉出容置區(qū)412,其中,本實施例所使用的阻隔元件431為彈簧鋼片。如圖2所示,由于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二存取單元404的結構相同,而第一儲放 單元402、第二儲放單元403、第三儲放單元405及第四儲放單元406的結構相同,故在此不 再贅述第二存取單元404、第二儲放單元403、第三儲放單元405及第四儲放單元406的結 構。請參見圖2,于組設時,第一存取單元401及第一儲放單元402的開放側是朝向第 二儲放單元403的開放側,如此能進行存取動作,而封閉側則可避免儲存物掉落;同樣地, 第二存取單元404及第三儲放單元405的開放側則是朝向第四儲放單元406的開放側。(5)請參見圖8A,是為本實施例所使用的移動單元801立體圖。如圖8A所示,本 實施例的移動單元801包括一伸縮元件811及一控制元件812,該控制元件812與該伸縮 元件811連接,其中,由操作控制元件812,可使伸縮元件811發(fā)生形變,以進行伸展及收壓 動作,而當該伸縮元件811伸展時,其將推動容置區(qū)中的儲存物,以進行存取動作。詳細地 說,如圖8A所示,該移動單元801的控制元件812具有柱桿821、套合于該柱桿821上的操 作把822、及設置于柱桿821內(nèi)部的連接桿823,而伸縮元件811是與連接桿823的一端連 接。此外,請參見圖8B,其是為移動單元801的分解圖。如圖8B所示,伸縮元件811是 由第一連桿851及第二連桿852相互連接所構成,其中,第一連桿851的一端是固定于柱桿 821,且另一端設置有一輪子853,以降低摩擦,而第二連桿852的一端是連接于連接桿823 的一端,據(jù)此,連接桿823將傳遞力量予第二連桿852,使第二連桿852與連接桿823連接 處于柱桿821的軌槽854內(nèi)移動,進而帶動該伸縮元件811發(fā)生形變。此外,如圖8B所示, 該連接桿823具有多個卡固部831,而該柱桿821具有多個定位孔洞832,其中,所述卡固部 831及所述定位孔洞832是分別對應不同深度的容置區(qū)。接著,請同時參見圖8B及圖8C,其中圖8C是移動單元的剖視圖。如圖8B及8C所 示,該操作把822具有一定位部833及一扣壓部834,其中,定位部833的定位端841可由操 作第一旋鈕843而伸縮,同樣地,扣壓部834的施力端842則可由第二旋鈕844而伸縮。詳 細地說,如圖8C所示,當控制第一旋鈕843使定位部833的定位端841伸出時,定位部833 的定位端841即會與柱桿821的定位孔洞832對應結合,以達到定位的目的,據(jù)此,可由定 位部833與不同定位孔洞832對應結合而調(diào)整操作把822于柱桿821上設置的位置,進而 可調(diào)整伸縮元件811對應不同深度的容置區(qū)。另一方面,請參考圖8C,待操作把822完成定 位步驟后,控制第二旋鈕844使扣壓部834的施力端842伸出時,扣壓部834的施力端842 即會卡置于該卡固部831的下緣,由此,當對扣壓部834施予扣壓動作時,扣壓部834的施 力端842會對該卡固部831向上施壓,而連接桿823將因此向上移動,進而使伸縮元件811 發(fā)生形變而伸展推出。相反地,當欲改變操作把822于柱桿821上的設置位置時,如圖8C 所示,控制第一旋鈕843,使定位部833的定位端841收回而與柱桿821的定位孔洞832分 離,另外,控制第二旋鈕844,使扣壓部834的施力端842收回而與該卡固部832分離,據(jù)此, 操作把822即可沿著柱桿821移動,以調(diào)整操作把822于柱桿821上的設置位置。此外,如 圖8B及8C所示,連接桿823的一端(連接第二連桿852處)與柱桿821末端間還設置有 一彈性元件861,以提供彈性回復力,使伸展推出的伸縮元件811可回復為折疊狀。由上述機構,請參考圖8A至8C,當未對操作把822的扣壓部834施予扣壓動作時,
12該伸縮元件811是呈現(xiàn)折疊狀,而當對扣壓部834施予扣壓動作時,扣壓部834的施力端 842會對該卡固部831向上施壓,據(jù)此,連接桿823會于柱桿821內(nèi)向上移動,進而使該伸縮 元件811隨的發(fā)生形變而伸展推出,如此便可進行儲存物的存取動作,之后,當移除扣壓動 作后,該彈性元件861將提供彈性回復力,使伸展推出的伸縮元件811回復為折疊狀。據(jù)此,請參見圖9A至9B,其是以第一存取單元401與第二儲放單403元作為示范 說明,且儲存物是容納于儲存匣901再設置于容置區(qū)412中。首先,如圖9A所示,當欲將儲 存物存入于第二儲放單元403的容置區(qū)412時,則須先調(diào)整移動單元801的操作把822于 柱桿821上的設置位置,以使移動單元801的伸縮元件811可對應欲進行存入動作的容置 區(qū)412 ;接著,將移動單元801置入第一存取單元401的導入部中,此時,由于未施予扣壓動 作,該移動單元801的伸縮元件811是呈現(xiàn)折疊狀;爾后,如圖9B所示,對操作把822的扣 壓部834施予扣壓動作,連接桿823因而向上滑動,遂使移動單元801的伸縮元件811伸展 朝向設置有儲存匣901的容置區(qū)412,以使儲存匣901推移至第二儲放單元403的容置區(qū) 412中,據(jù)此,便可由第一存取單元401,對第二儲放單元403進行存入動作。反之,將儲存 匣901由第二儲放單元403推移至第一存取單元401即為取出動作。同樣地,亦可由第二 存取單元對第四儲放單元進行如圖9A至9B所示的存入或取出動作。此外,需留意地是,于使用該儲存設備時,需預留至少一個未存有任何儲存物的第 二儲放單元及第四儲放單元,以作為暫存區(qū),方便日后對第一儲放單元及第三儲放單元進 行存入或取出動作。詳細地說,當欲將儲存物存入第一儲放單元的容置區(qū)時,首先,利用如 圖9A至9B所示的存入動作,將儲存物先存至作為暫存區(qū)的第二儲放單元中;接著,轉動第 一旋轉單元,使欲存入儲存物的第一儲放單元對應作為暫存區(qū)的第二儲放單元;最后,將暫 存于第二儲放單元的儲存物推移至第一儲放單元,即可完成第一儲放單元的存入動作。相 反地,當欲將儲存物由第一儲放單元的容置區(qū)取出時,則先將儲存物由第一儲放單元推移 至作為暫存區(qū)的第二儲放單元;接著,轉動第一旋轉單元,使第一存取單元對應作為暫存區(qū) 的第二儲放單元;最后,將暫存于第二儲放單元的儲存物推移至第一存取單元,即可取出儲 放于第一儲放單元的儲存物,完成取出動作。同樣地,由上述操作方法,亦可對第三儲放單 元進行存入或取出動作。請參見圖10,是為本實施例的儲存設備10外觀圖。最后,如圖11所示,將此儲存設備10置放于儲存槽20中,并于儲存槽內(nèi)填滿適于 儲存生物試片的液體(本實施例是采用液態(tài)氮),以完成一種可用于存放生物試片的儲存 系統(tǒng)。此外,請參見圖12,是為本實施例第二頂蓋單元504的局部放大圖。如圖12所示, 第二頂蓋單元504的外側設置有多個固位單元513,其包括一殼體551及一嵌入元件552, 而嵌入元件552是嵌穿于殼體551中,其中,可由調(diào)整嵌入元件552于殼體551中的嵌穿程 度,以改變嵌入元件552的一端朝儲存設備外側凸出的程度,使嵌入元件552的一端可與儲 存槽的內(nèi)壁接觸,遂而固定儲存設備與儲存槽間的間隙。詳細地說,本實施例所使用的嵌入 元件552為螺絲,而嵌入元件552是傾斜嵌穿于殼體551中,因此,當嵌入元件552嵌進殼 體551的程度越大時,嵌入元件552的一端朝儲存設備外側凸出的程度亦越大,據(jù)此,當儲 存設備設置與儲存槽間的間隙較大時,則可調(diào)整嵌入元件552,以對應較大的間距,使儲存 設備可穩(wěn)固地置放于儲存槽中,反之,當儲存設備設置與儲存槽間的間隙較小時,則可調(diào)整 嵌入元件552嵌進殼體551的程度,使嵌入元件552的一端朝儲存設備外側凸出的程度較小,以對應較小的間距。另外,由于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若僅包含第一環(huán)圈及第二環(huán)圈,仍可如上述進行存 取動作,因此,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可依需求而設計為兩環(huán)圈架構的儲存設備。上述實施例僅是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已,本發(fā)明所主張的權利范圍自應以權利 要求范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于上述實施例。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用于存放多個儲存物,其包括一基座,其具有一軸心區(qū)、一第一圈區(qū)及一第二圈區(qū),且該第一圈區(qū)位于該軸心區(qū)與該第二圈區(qū)之間;一導軌單元,其底部承載于該基座的該軸心區(qū),且其頂部具有一第一導槽;多個第一儲放單元,其底部對應于該基座的該第一圈區(qū),以排列成一第一環(huán)圈,其中,所述第一儲放單元用于儲放所述儲存物;一第一存取單元,其底部對應于該基座的該第一圈區(qū),并與第一儲放單元排列成該第一環(huán)圈,其中,該第一存取單元用于存入或取出所述儲存物;多個第二儲放單元,其底部對應于該基座的該第二圈區(qū),以排列成一第二環(huán)圈,其中,所述第二儲放單元用于儲放所述儲存物;一第一旋轉單元,與所述第一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一第一頂蓋單元,與所述第二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且具有一第二導槽;以及多個第一滾動單元,與該第一旋轉單元接合,且對應該導軌單元的該第一導槽及該第一頂蓋單元的該第二導槽滾動;其中,該第一存取單元、所述第一儲放單元及所述第二儲放單元各別具有多個容置區(qū),而所述容置區(qū)用于容置所述儲存物,且該第一存取單元及所述第一儲放單元可相對于所述第二儲放單元轉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一第一轉動環(huán)及一第二轉 動環(huán),與所述第一儲放單元的底部接合,且分別對應該基座的該第一圈區(qū)的內(nèi)圈及外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第一轉動環(huán)及該第二轉 動環(huán)具有多個第一定位部,對應于所述第一儲放單元設置處,而該基座的該第二圈區(qū)具有 多個第二定位部,對應所述第二儲放單元的設置處,以固定所述第一儲放單元及所述第二 儲放單元的底部。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第一旋轉單元具有一第 一導向元件,對應該第一存取單元的放置處,以供該第一存取單元置入設放。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多個第一支桿,設置于該 第一頂蓋單元與該基座之間,以連接該第一頂蓋單元與該基座。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多個第一定位單元,接合 于該第一旋轉單元,且對應該第一頂蓋單元進行定位動作,使該第一旋轉單元于轉動停止 時可達到目標位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所述容置區(qū)中分別設置有 一阻隔元件,以防止所述容置區(qū)中的所述儲存物掉落。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所述阻隔元件為彈簧鋼片。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一移動單元,其用以移動 所述儲存物。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移動單元包括一伸縮元 件及一控制元件,該控制元件與該伸縮元件連接,由操作該控制元件,該伸縮元件得以伸展 朝向所述容置區(qū),以移動所述儲存物。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控制元件具有一柱桿、套合于該柱桿上的一操作把、及設置于該柱桿內(nèi)部的一連接桿,而該伸縮元件與該連接桿 的一端連接,且該操作把可沿著該柱桿移動。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第一存取單元、所述第 一儲放單元及所述第二儲放單元各別具有一開放側及一相對的封閉側,且封閉側處具有一 貫通的導入部,以供該移動單元置入。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多個儲存匣,用于容納所 述儲存物,且其配置于所述容置區(qū)中。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基座還具有一第三圈區(qū) 及一第四圈區(qū),該第三圈區(qū)位于該第二圈區(qū)與該第四圈區(qū)之間,而該第一頂蓋單元還具有 一第三導槽,且該儲存設備還包括多個第三儲放單元,其底部對應于該基座的該第三圈區(qū),以排列成一第三環(huán)圈,其中, 所述第三儲放單元用于儲放所述儲存物;一第二存取單元,其底部對應于該基座的該第三圈區(qū),并與所述第三儲放單元排列成 該第三環(huán)圈,其中,該第二存取單元用于存入或取出所述儲存物;多個第四儲放單元,其底部對應于該基座的該第四圈區(qū),以排列成一第四環(huán)圈,其中, 所述第四儲放單元用于儲放所述儲存物;一第二旋轉單元,與所述第三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一第二頂蓋單元,與所述第四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且具有一第四導槽;以及多個第二滾動單元,與該第二旋轉單元接合,且對應該第一頂蓋單元的該第三導槽及 該第二頂蓋單元的該第四導槽滾動;其中,該第二存取單元、所述第三儲放單元及所述第四儲放單元各別具有多個容置區(qū), 而所述容置區(qū)用于容置所述儲存物,且該第二存取單元及所述第三儲放單元可相對于所述 第四儲放單元轉動。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一第一轉動環(huán)、一第二 轉動環(huán)、一第三轉動環(huán)及一第四轉動環(huán),其中該第一轉動環(huán)及該第二轉動環(huán)與所述第一儲 放單元的底部接合,且分別對應該基座的該第一圈區(qū)的內(nèi)圈及外圈,而該第三轉動環(huán)及該 第四轉動環(huán)與所述第三儲放單元的底部接合,且分別對應該基座的該第三圈區(qū)的內(nèi)圈及外 圈。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第一轉動環(huán)及該第二 轉動環(huán)具有多個第一定位部,對應于所述第一儲放單元設置處,該基座的該第二圈區(qū)具有 多個第二定位部,對應所述第二儲放單元的設置處,該第三轉動環(huán)及該第四轉動環(huán)具有多 個第三定位部,對應于所述第三儲放單元設置處,該基座的該第四圈區(qū)具有多個第四定位 部,對應所述第四儲放單元的設置處,以固定所述第一儲放單元、所述第二儲放單元、所述 第三儲放單元及所述第四儲放單元的底部。
17.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第一旋轉單元具有一 第一導向元件,對應該第一存取單元的放置處,而該第二旋轉單元還具有一第二導向元件, 對應該第二存取單元的放置處,以供該第一存取單元及該第二存取單元置入設放。
18.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多個第二支桿,設置于 該第二頂蓋單元與該基座之間,以連接該第二頂蓋單元與該基座。
19.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多個第一定位單元及多 個第二定位單元,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單元接合于該第一旋轉單元,且對應該第一頂蓋單元 進行定位動作,而所述第二定位單元接合于該第二旋轉單元,且對應該第二頂蓋單元進行 定位動作,使該第一旋轉單元及該第二旋轉單元于轉動停止時可達到目標位置。
20.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所述容置區(qū)中分別設置 有一阻隔元件,以防止所述容置區(qū)中的所述儲存物掉落。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所述阻隔元件為彈簧鋼片。
22.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移動單元包括一伸縮 元件及一控制元件,該控制元件與該伸縮元件連接,且由操作該控制元件,該伸縮元件得以 伸展朝向所述容置區(qū),以移動所述儲存物。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控制元件具有一柱桿、 套合于該柱桿上的一操作把、及設置于該柱桿內(nèi)部的一連接桿,而該伸縮元件與該連接桿 的一端連接,且該操作把可沿著該柱桿移動。
24.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其中,該第一存取單元、所述第 一儲放單元、所述第二儲放單元、該第二存取單元、所述第三儲放單元及所述第四儲放單元 各別具有一開放側及一相對的封閉側,且封閉側處具有一貫通的導入部,以供該移動單元 置入。
25.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存放儲存物的儲存設備,還包括多個儲存匣,用于容納 所述儲存物,且其配置于所述容置區(qū)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儲存設備,其包括基座;導軌單元,其底部承載于基座上;第一存取單元及多個第一儲放單元,其底部對應于基座,以排列成第一環(huán)圈;多個第二儲放單元,其底部對應于基座,以排列成第二環(huán)圈;第一旋轉單元,與第一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第一頂蓋單元,與第二儲放單元的頂部連接;多個第一滾動單元,與第一旋轉單元接合;其中,第一存取單元及第一儲放單元可相對于第二儲放單元轉動。據(jù)此,本發(fā)明的儲存設備可用于獨立存取儲存物。
文檔編號A61J1/05GK101869099SQ20091013476
公開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22日
發(fā)明者李育菁, 林上智, 陳佳佑 申請人:生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