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鑲嵌式外固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骨科外固定支架,尤其是鑲嵌式外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臨床骨科醫(yī)生在治療長骨骨折時最常用的是骨科外固定技術,它是在骨折的近心與遠心段經(jīng)皮穿放鋼針,再用一種金屬或高強度非金屬材料制成的特殊裝置把裸露在皮膚外的針端彼此連接、固定起來,應用固定、加壓、牽伸作用達到治療骨折、矯治骨與關節(jié)矯形和進行肢體延長的技術,稱為骨外固定技術。
實用新型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操作簡單,固定牢固,可用于不同類型骨折的鑲嵌式外固定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鑲嵌式外固定裝置,包括下列組件,分別是針桿固定夾、桿桿固定夾、多針固定夾、連接柱、連接桿、半環(huán)形連接桿和鋼針,連接柱包括直連接柱和彎頭連接柱,鋼針通
過針桿固定夾固定在連接桿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上;多針固定架通過連接柱固在連接桿上,連接柱和連接桿通過桿桿固定夾固定;
連接桿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之間通過桿桿固定夾進行彼此之間的連接固定,根據(jù)不同的骨折類型,選擇組件進行組合固定,形成穩(wěn)定的外固定框架。
多針固定夾具有中間的嵌入多根鋼針的針槽和設置在兩側的用于與連接柱連接的內(nèi)有多角星形齒連接柱通道,連接柱頭端具有與連接柱通道內(nèi)的多角星形齒配合起到防旋作用的多角星形齒。連接柱的頭端插入連接柱通道內(nèi)進行兩者的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計緊湊、框架體積小,同時兼顧多樣性和
使用方便,以適合不同的骨折類型。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各個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近端脛骨半環(huán)形框架。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脛骨骨干單邊框架。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肱骨骨折獨立針框架。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肱骨骨干骨折單邊框架。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肱骨近端和解剖頸第三種框架。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踝部穩(wěn)定性框架。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踝關節(jié)融合框架。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股骨單邊框架。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組件構成的骨盆框架。
圖中l(wèi).針桿固定夾,2.桿桿固定夾,3.多針固定夾,4.連接柱,41.直連接柱,42.彎頭連接柱,5.連接桿,6.半環(huán)形連接桿,7.鋼針,8.桿槽,9.針槽。
具體實施方式
在
圖1中, 一種鑲嵌式外固定裝置,包括下列組件,分別是針桿固定夾1、桿桿固定夾2、多針固定夾3、連接柱4、連接桿5、半環(huán)形連接桿6和鋼針7,連接柱4包括直連接柱41和彎頭連接柱42,鋼針7通過針桿固定夾1固定在連接桿5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6上;多針固定架3通過連接柱4固在連接桿5上,連接柱4和連接桿5通過桿桿固定夾2固定;連接桿5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6之間通過桿桿固定夾2進行彼此之間的連接固定;根據(jù)不同的骨折類
型,選擇組件進行組合固定,形成穩(wěn)定的外固定框架。
多針固定夾3具有中間的嵌入多根鋼針7的針槽9和兩側的用于與連接柱4連接的內(nèi)有多角星形齒連接柱通道,連接柱4頭端具有與連接柱通道內(nèi)的多角星形齒配合起到防旋作用的多角星形齒,連接柱4的頭端插入連接柱通道內(nèi)進行兩者的連接。針桿固定夾l具有用于嵌入連接柱4、連接桿5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6的桿槽8和用于嵌入鋼針7的針槽9;桿桿固定夾2具有兩個用于嵌入連接柱4、連接桿5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6的桿槽8;通過放松針桿固定夾1和桿桿固定夾2的緊固螺栓,使連接桿5、半環(huán)形連接桿6或鋼針7能夠卡入的針糟9和桿槽8。
根據(jù)不同的骨折類型,選擇組件進行組合固定,形成穩(wěn)定的外固定框架。如圖2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近端脛骨半環(huán)形框架。使用半環(huán)形連接桿6作為導向器,將三根鋼針7獨立地置于脛骨近端,用針桿固定夾1將所有的鋼針7與半環(huán)形連接桿6連接起來。用多針固定夾3以經(jīng)典的平行針布局形式將鋼針7置于脛骨骨干內(nèi)。兩個彎頭連接柱42以倒V字型插入多針固定夾3內(nèi)。用兩個連接桿5和四個桿桿固定夾2將多針固定夾3連接到半環(huán)形連接桿6上。
如圖3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脛骨骨干單邊框架。使用經(jīng)典的平行針布局方式將鋼針7置于脛骨內(nèi),四個彎頭連接柱42以倒V字型插入多針固定夾3內(nèi),用四個桿桿固定夾2和兩個適合長度的連接桿5將兩個多針固定夾3連接起來。為了增加穩(wěn)定性,可以再添加兩個桿桿固定夾2和連接桿5連接到內(nèi)側和外側連接桿5。如圖4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肱骨骨折獨立針框架。 這種框架為肱骨的穩(wěn)定性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外固定,對于那些靠近關節(jié) 的骨折,這種框架是非常合適的。在肱骨近端外側和后側分別插入兩根獨立 的鋼針7。使用針桿固定夾1將所有的單針連接到兩個連接桿5上。 如圖5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肱骨骨干骨折單邊框架。 使用多針固定夾3的經(jīng)典平行針布局方式,將鋼針7置于肱骨骨干內(nèi), 兩個彎頭連接柱42以倒V字型插入多針固定夾3內(nèi)。應將近端針置于肱骨的 側面和/或背面。使用兩個桿桿固定夾2和合適長度的連接桿4將兩個多針固 定夾3連接起來。
如圖6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肱骨近端和解剖頸框架。 將兩根自鉆鋼針7插入到肱骨頭內(nèi),第一根在后外側,另外一根在前外 側,兩針之間維持45度角。使用多針固定夾3將另外兩根自鉆鋼針7插入到 肱骨骨干內(nèi),要高于橈神經(jīng)的轉(zhuǎn)折區(qū)。兩個彎頭連接柱42以倒V字型與多針 固定夾3連接。然后進行解剖復位。在完成解剖復位之后,使用兩個針桿固 定夾1將兩根近端鋼針7連接到橫向連接桿5上。然后放置四個桿桿固定夾 2,用兩個連接桿5將它們與骨干的多針固定夾3和近端橫向連接桿4連接起 來
如圖7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踝部穩(wěn)定性框架。
將鋼針7獨立地置于肱骨骨干和跟骨內(nèi),將鋼針7獨立地置于第一跖骨
內(nèi)。將所有的單針連接到合適長度的連接桿5上。用桿桿固定夾2將連接桿
5連接起來。
如圖8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踝關節(jié)融合框架。 在跟骨處平行放置兩根貫通鋼針7。 一個多針固定夾3作為鋼針7插入的導向器以確保平行刺穿針布局。將帶有一個彎頭連接柱42的兩個多針固定 夾3分別置于踝部的兩側。用一個多針固定夾3和兩個彎頭連接柱42將兩根 鋼針7分別置于踝部的兩側,用一個多針固定夾3和兩個彎頭連接柱42將兩 根鋼針7平行置于脛骨嵴前內(nèi)側。用四個桿桿固定夾2和兩個合適長度的 連接桿5將多針固定夾3連接起來。
如圖9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股骨單邊框架。
該框架用于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的病人和m級開放性骨折。鋼針7置于股骨的外
側面時,用多針固定夾3作為導向器。使用兩個多針固定夾3和以倒V字型 放置四個彎頭連接柱42抓住鋼針7。用四個桿桿固定夾2和兩個合適長度的 連接桿5將兩個多針固定夾3連接起來。假如需要更高的穩(wěn)定性或必須穩(wěn)定 固定骨折,可以再添加額外兩個桿桿固定夾2和連接桿5到內(nèi)側和外側連接 桿5中。
如圖IO所示的是選擇所需組件構成的骨盆框架。
鋼針7以45度分別插入髂骨翼或髖臼后方。這種針布局方式能夠提供更 多更好的骨質(zhì)供鋼針7固定。在放置這些鋼針7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穿透骨盆 的內(nèi)側或外側壁。鋼針7的布局應該通過X射線照射來確定。用一個多針固 定夾3和一個彎頭連接柱42來連接鋼針7。多針固定夾3與三個具有合適長 度的連接桿5和四個桿桿固定夾2連接起來。
權利要求1、一種鑲嵌式外固定裝置,其特征是包括下列組件,分別是針桿固定夾(1)、桿桿固定夾(2)、多針固定夾(3)、連接柱(4)、連接桿(5)、半環(huán)形連接桿(6)和鋼針(7),連接柱(4)包括直連接柱(41)和彎頭連接柱(42),所述的鋼針(7)通過針桿固定夾(1)固定在連接桿(5)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6)上;多針固定架(3)通過連接柱(4)固在連接桿(5)上,連接柱(4)和連接桿(5)通過桿桿固定夾(2)固定;連接桿(5)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6)之間通過桿桿固定夾(2)進行彼此之間的連接固定;根據(jù)不同的骨折類型,選擇組件進行組合固定,形成穩(wěn)定的外固定框架。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鑲嵌式外固定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多針固 定夾(3)具有中間的嵌入多根鋼針(7)的針槽(9)和兩側的用于與連接柱(4) 連接的內(nèi)有多角星形齒連接柱通道,連接柱(4)頭端具有與連接柱通道內(nèi)的多 角星形齒配合起到防旋作用的多角星形齒,連接柱(4)的頭端插入連接柱通道 內(nèi)進行兩者的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骨科外固定支架,尤其是鑲嵌式外固定裝置。它包括下列組件,分別是針桿固定夾、桿桿固定夾、多針固定夾、連接柱、連接桿、半環(huán)形連接桿和鋼針,連接柱包括直連接柱和彎頭連接柱,鋼針通過針桿固定夾固定在連接桿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上;多針固定架通過連接柱固在連接桿上,連接柱和連接桿通過桿桿固定夾固定;連接桿和半環(huán)形連接桿之間通過桿桿固定夾進行彼此之間的連接固定,根據(jù)不同的骨折類型,選擇組件進行組合固定,形成穩(wěn)定的外固定框架。該設計結構緊湊、框架體積小,同時兼顧多樣性和使用方便,以適合不同的骨折類型。
文檔編號A61B17/60GK201263714SQ200820161639
公開日2009年7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9日
發(fā)明者劉建興, 勇 蔡 申請人:創(chuàng)生醫(yī)療器械(江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