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必須經(jīng)過處理,達標才能排放,這是現(xiàn)代環(huán)境保 護的重要措施,然而城市污水在得到凈化處理的同時,會產(chǎn)生相當于污水體積
0.3% 0.5%或污水質量1% 2%的污泥。根據(jù)有關資料,到2010年和2020年 我國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將分別達到440X 1()SmV日和536X 108m3/S ,隨著國家經(jīng) 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污水的數(shù)量在不斷地增加,與此同 時人們對環(huán)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工業(yè)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率也將 不斷提高,污水處理廠產(chǎn)生的污泥數(shù)量將與日俱增。
污水處理廠污泥是一種由有機殘片、細菌菌體、無機顆粒和膠體等組成的 極其復雜的非均質體,由于污水中絕大部分污染物轉移到污泥中,這就決定了 污水處理廠產(chǎn)生的污泥具有含水率高和數(shù)量大,且富集高濃度污染物的特點, 如果這種城市污泥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將會帶來二次污染,給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 重的威脅,因此,城市污泥的安全處置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對污泥進行 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成為國內(nèi)外徹底消除城市污泥二次污染的共同目 標。
多年來,國內(nèi)外專家與技術人員通過對各種污泥處理方法的實踐,得出的 共識是污泥干化首先使污泥達到減量化,是最終實現(xiàn)污泥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 的必要過程和關鍵一環(huán)。從污水處理廠產(chǎn)生的污泥,通過機械脫水,含水率一 般在75% 85%之間,通過干化過程,如果將污泥的含水率降到40%以下,體 積可以減少三分之二以上,我們已經(jīng)發(fā)明了利用獨立熱源或利用煙氣余熱干化 污泥的方法,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工藝與研制了與工藝相配套的機械設備,從 而使污泥干化能在較低的運行成本下連續(xù)地進行,既能使污泥得到顯著的減量, 又能使污泥90%以上的原始熱值得以保存,使污泥成為可利用的資源。
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泥會產(chǎn)生大量 的臭氣,臭氣的物質組成可以分為4類,第一類是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氫、硫 醇類、硫醚類和噬吩類等;第二類是含氮化合物,如氨、胺類、酞胺類以及剛 哚類等;第三類是烴類化合物,如烷烴、烯烴、炔烴以及芳香烴等;第四類是 含氧有機物,如醇、醛、酮、酚以及有機酸等,其中濃度比較高和影響比較大的臭氣有氨氣、硫化氫、甲硫醇、丙硫醇、甲基硫等。在污泥干化工程中,污 泥儲存預處理階段是這些臭氣主要的釋放源,在污泥干化和成粒階段,以及干 化污泥冷卻階段,盡管因為污泥中的微生物幾乎已經(jīng)為零,不具備產(chǎn)生新臭氣 的條件,但是,污泥中原有的臭氣物質會在這時大量釋放。臭氣的擴散會嚴重 破壞空氣環(huán)境質量,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和工作效率,既使是微量的惡臭物質進 入環(huán)境,都會使人感到不適,出現(xiàn)頭痛、頭昏、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和精神 不集中等癥狀,長期在受臭氣污染的空氣環(huán)境下工作,各種炎癥的發(fā)病率增高, 并對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和生殖系統(tǒng)也有影響。為了徹底消除污泥 干化工程中釋放的臭氣,我們針對污泥干化工程不同階段臭氣釋放的特點,結 合具體的工藝情況,建立了污泥干化工程中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從而使污泥干化 能在清潔生產(chǎn)的工作環(huán)境下進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 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具有高能離子發(fā)生器,高能離子發(fā)生器通過 第一通風管道與污泥儲存罐相連接,或者高能離子發(fā)生器通過第二通風管道與 封閉式污泥儲存庫相連接,高能離子發(fā)生器通過第三通風管道與混氣室相連接, 混氣室通過第八通風管道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相連接,混氣室與水膜麻石除 塵除氣裝置、第五引風機、煙囪相連接,污泥儲存罐或封閉式污泥儲存庫構成 污泥儲存系統(tǒng),污泥儲存系統(tǒng)經(jīng)第二引風機通過第五通風管道與生物土壤濾床 相連接,或者污泥儲存系統(tǒng)經(jīng)第一引風機通過第四通風管道與獨立熱源相連接, 獨立熱源通過溫度調(diào)節(jié)器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相連接,煙氣余熱與污泥干化 和成粒裝置相連接,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第一封閉式輸送帶、第二封閉式輸 送帶構成污泥干化車間,污泥干化車間經(jīng)第二封閉式輸送帶與污泥儲存系統(tǒng)相 連接,污泥干化車間經(jīng)第四引風機通過第七通風管道與生物土壤濾床相連接, 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經(jīng)第一封閉式輸送帶與干化污泥成品庫相連接,干化污泥 成品庫經(jīng)第三引風機通過第六通風管道與生物土壤濾床相連接。
在污泥儲存罐內(nèi)設有第一紫外燈,在封閉式污泥儲存庫設有第二紫外燈,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在整個污泥干化工程中,從污泥儲存到 污泥干化,直至干化污泥冷卻均在封閉和負壓條件下進行,避免了臭氣的外溢; 2)集成了化學、物理和生物除臭方法,特別是運用了離子脫臭的高新技術,不 僅使除臭效果大大提高,而且具有占地面積小、安裝調(diào)試簡單、運行成本低等 特點;3)本臭氣控制系統(tǒng)不僅臭氣去除率高,而且具有應急功能,因此,即使在污泥干化過程中出現(xiàn)意外事故而停止生產(chǎn),仍不影響除臭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 本實用新型己在多個污泥干化工程投入實際運用,實踐表明,采用該項技術臭 氣排放含量遠遠低于國家的排放標準,污泥干化工程的周邊環(huán)境與生產(chǎn)現(xiàn)場均 無臭氣味,實現(xiàn)了污泥干化的清潔生產(chǎn)。
附圖是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中高能離子發(fā)生器l、污泥儲存罐2、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獨立熱源 4、煙氣余熱5、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干化污泥成品庫7、生物土壤濾床8、 水膜麻石除塵除氣裝置9、煙囪IO、第一引風機ll、第二引風機12、第三引風 機13、第四引風機14、溫度調(diào)節(jié)器15、混氣室16、第一通風管道17、第二通 風管道18、第三通風管道19、第四通風管道20、第五通風管道21、第六通風 管道22、第七通風管道23、第八通風管道24、第五引風機25、第一紫外燈26、 第二紫外燈27、第一封閉式輸送帶28、第二封閉式輸送帶29、污泥儲存系統(tǒng) 30、污泥干化車間31。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具有高能離子發(fā) 生器1,高能離子發(fā)生器1通過第一通風管道17與污泥儲存罐2相連接,或者 高能離子發(fā)生器1通過第二通風管道18與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相連接,高能離 子發(fā)生器1通過第三通風管道19與混氣室16相連接,混氣室16通過第八通風 管道24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相連接,混氣室16與水膜麻石除塵除氣裝置9、 第五引風機25、煙囪10相連接,污泥儲存罐2或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構成污泥 儲存系統(tǒng)30,在污泥儲存罐2內(nèi)設有第一紫外燈26,在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設 有第二紫外燈27,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經(jīng)第二引風機12通過第五通風管道21與生 物土壤濾床8相連接,或者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經(jīng)第一引風機11通過第四通風管 道20與立熱源4相連接,獨立熱源4通過溫度調(diào)節(jié)器15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 置6相連接,煙氣余熱5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相連接,污泥干化和成粒裝 置6、第一封閉式輸送帶28、第二封閉式輸送帶29構成污泥干化車間31,污泥 干化車間31經(jīng)第二封閉式輸送帶29與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相連接,污泥干化車間 31經(jīng)第四引風機14通過第七通風管道23與生物土壤濾床8相連接,污泥干化 和成粒裝置6經(jīng)第一封閉式輸送帶28與干化污泥成品庫7相連接,干化污泥成 品庫7經(jīng)第三引風機13通過第六通風管道22與生物土壤濾床8相連接。
高能離子發(fā)生器1產(chǎn)生的可控濃度的正、負氧離子空氣,通過第一通風管道17送入污泥儲存罐2,或者通過第二通風管道18送入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 污泥儲存罐2或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中釋放的臭氣分子在與離子空氣的相互作 用下,最終形成二氧化碳和水,高能離子發(fā)生器1產(chǎn)生的可控濃度的正、負氧 離子空氣通過第三通風管道19送入混氣室16,與通過第八通風管道24來自污 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排放的尾氣混合,離子空氣一方面與尾氣中的臭氣分子發(fā) 生反應,從而降低臭氣分子的濃度,另一方面使尾氣中的微小顆粒荷電產(chǎn)生凝 聚效應,從而降低塵埃的濃度,來自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排放的尾氣在混氣 室16與來自高能離子發(fā)生器1的離子空氣相互作用后,進入水膜麻石除塵除氣 裝置9,進一步除塵和經(jīng)過藥液洗脫除臭氣后,通過第五引風機25,送入煙囪 IO完全達標排放。
污泥儲存是污泥干化工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污泥臭氣產(chǎn)生和釋 放的重要階段,在污泥干化工程中,污泥的儲存通常采用污泥儲存罐或封閉式 污泥儲存庫,所述的污泥儲存罐2或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構成污泥干化工程中 的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在污泥儲存罐2內(nèi)分別安裝有第一紫外燈26,在封閉式污 泥儲存庫3安裝有第二紫外燈27,紫外燈起滅菌作用,遏制污泥在儲存過程中 因微生物的活動繼續(xù)產(chǎn)生臭氣,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與生物土壤濾床8相連接,第 二引風機12將從污泥儲存罐2或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排出的氣體,通過第五通 風管道21送入生物土壤濾床8,排出氣體中的殘余臭氣由微生物消除,如果高 能離子發(fā)生器1因故障暫時停止工作,生物土壤濾床8能夠凈化污泥儲存系統(tǒng) 30排出氣體中的全部臭氣。污泥干化的能源可以來自獨立熱源,也可以利用煙 氣余熱,獨立熱源4產(chǎn)生的熱量通過溫度調(diào)節(jié)器15,進入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 6干化污泥,煙氣余熱5直接進入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干化污泥,當污泥干化 的能源來自獨立熱源時,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可以與獨立熱源4相連接,第一引風 機11將從污泥儲存罐2或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排出的氣體,通過第四通風管道 20送入獨立熱源4,排出氣體中的殘余臭氣由高溫消除,如果高能離子發(fā)生器l 因故障暫時停止工作,獨立熱源4能夠消除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排出氣體中的全部 臭氣。
第二封閉式輸送帶29將來自具有污泥儲存罐2或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的污 泥儲存系統(tǒng)30的污泥送入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利用獨立熱源4或煙氣余熱 5對污泥進行干化,具有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第一封閉式輸送帶28、第二封 閉式輸送帶29的污泥干化車間31空氣中可能存在的臭氣,由第四引風機14通 過第七通風管道23送入生物土壤濾床8,由微生物消除。通過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的干化污泥顆粒,由第一封閉式輸送帶28送入干化污泥成品庫7,干化 污泥顆粒在冷卻過程釋放的少量殘余臭氣,由第三引風機13通過第六通風管道 22送入生物土壤濾床8,由微生物消除。
權利要求1.一種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具有高能離子發(fā)生器(1),高能離子發(fā)生器(1)通過第一通風管道(17)與污泥儲存罐(2)相連接,或者通過第二通風管道(18)與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相連接,高能離子發(fā)生器(1)通過第三通風管道(19)與混氣室(16)相連接,混氣室(16)通過第八通風管道(24)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相連接,混氣室(16)與水膜麻石除塵除氣裝置(9)、第五引風機(25)、煙囪(10)相連接,污泥儲存罐(2)或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構成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經(jīng)第二引風機(12)通過第五通風管道(21)與生物土壤濾床(8)相連接,或者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經(jīng)第一引風機(11)通過第四通風管道(20)與獨立熱源(4)相連接,獨立熱源(4)通過溫度調(diào)節(jié)器(15)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相連接,煙氣余熱(5)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相連接,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第一封閉式輸送帶(28)、第二封閉式輸送帶(29)構成污泥干化車間(31),污泥干化車間(31)經(jīng)第二封閉式輸送帶(29)與污泥儲存系統(tǒng)(30)相連接,污泥干化車間(31)經(jīng)第四引風機(14)通過第七通風管道(23)與生物土壤濾床(8)相連接,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6)經(jīng)第一封閉式輸送帶(28)與干化污泥成品庫(7)相連接,干化污泥成品庫(7)經(jīng)第三引風機(13)通過第六通風管道(22)與生物土壤濾床(8)相連接。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污泥儲存罐(2)內(nèi)設有第一紫外燈(26),封閉式污泥儲存庫(3)內(nèi)設有 第二紫外燈(2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氣控制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高能離子發(fā)生器通過通風管道分別與污泥儲存系統(tǒng)和混氣室相連接,混氣室與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水膜麻石除塵除氣裝置、煙囪相連接,污泥儲存系統(tǒng)與生物土壤濾床相連接,并與獨立熱源、溫度調(diào)節(jié)器、污泥干化和成粒裝置相連接,污泥干化車間通過封閉式輸送帶分別與污泥儲存系統(tǒng)和干化污泥成品庫相連接,干化污泥成品庫和污泥干化車間通過通風管道與生物土壤濾床相連接。本實用新型集成了化學、物理和生物除臭方法,并運用了離子脫臭新技術,不僅臭氣去除率高,而且具有應急功能,實踐表明,采用該項技術臭氣排放含量遠遠低于國家的排放標準,污泥干化工程的周邊環(huán)境與生產(chǎn)現(xiàn)場均無臭氣味,使污泥干化實現(xiàn)清潔生產(chǎn)。
文檔編號A61L9/22GK201148391SQ200720192580
公開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27日
發(fā)明者翁煥新, 蘇閩華, 陳海燕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