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小兒腹瀉的臍膜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成藥臍膜,適用于各種不同證類和不同病原的小兒腹瀉時貼于臍部。
背景技術(shù):
小兒腹瀉是兒科臨床多發(fā)病,傳統(tǒng)治療方法大都是西藥治療,西醫(yī)多采用注射或口服抗菌素治療,其余尚未見有效的治療方法。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用的中成藥新劑型,它可以方便地貼敷于患兒臍部,達到新的治療效果。
本發(fā)明是以如下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探究小兒腹瀉原因,中醫(yī)理論認為“無濕不成瀉”,“脾不傷不瀉”,小兒“脾常不足”,“稚陽未充”,若外感風(fēng)寒,或內(nèi)傷乳食,脾胃素虧,易困脾礙運,聚濕成瀉,“久瀉必損脾陽”。因脾喜燥惡濕,得陽始運,遇濕則困,且外用藥“必得氣味俱厚方能得力。”故宜芳香化濕,溫運脾陽為治療大法。故本發(fā)明選用中藥蒼術(shù)、吳茱萸、丁香、肉桂為主要原料藥,組方而制成。
其中,蒼術(shù)芳香悅胃,開郁寬中,醒脾助運,疏化水濕,氣味辛竄,滲透力強;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是止利之圣藥;丁香溫腎助陽,驅(qū)風(fēng)散寒,行氣止痛,溫中止瀉;肉桂溫脾暖腎,散寒止瀉。再輔以透皮促進劑,使瀉克臍膜直接刺激神闕,迅速穿透,充分吸收,彌散走,竄通經(jīng)貫絡(luò)而治瀉止瀉。
為了獲得最佳療效,本發(fā)明藥物在上述藥物基礎(chǔ)上還可加入少許麝香,因為麝香溫中止瀉,透發(fā)刺激皮膚吸收。
本發(fā)明藥物組分的用量是經(jīng)過發(fā)明人進行了大量摸索總結(jié)得出的,各種原料藥物在下述重量份范圍都具有較好療效。
蒼術(shù)1份吳茱萸 1份丁香1.5-2份肉桂1份麝香少許優(yōu)選重量份為蒼術(shù)1份吳茱萸 1份丁香1.5份肉桂1份麝香少許一種本發(fā)明臍膜的制備方法,是先將上述原料藥蒼術(shù)、吳茱萸、丁香、肉桂分別采取醇提物、水提物提取揮發(fā)油;然后用溶媒提取生物鹼浸膏;再將所得揮發(fā)油與生物鹼浸膏加入麝香粉及透皮促進劑制成藥膜;然后再將藥膜切割成圓形藥膜,最后將藥膜粘貼在鋁型復(fù)合膜上;每片臍膜含生藥5克-6克。
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瀉克臍膜對不同證類和不同病原腹瀉均具較好療效,實驗證實有抗腹瀉、抑制胃腸排推運動、緩解腹痛、抗炎、促進腸道吸收等作用,對實驗動物胸腺、脾臟無抑制作用,且無毒副作用,使用方便。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通過試驗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所述藥物的有益效果。其中包括動物試驗和臨床療效觀察試驗。
試驗例一本發(fā)明藥物對昆明種小鼠、豚鼠及新西蘭白兔的動物試驗。
試驗藥物本發(fā)明貼臍膜。對照組為生理鹽水。
試驗方法對腹瀉小鼠抗腹瀉的影響取小鼠40只,18-22g,雌雄各半隨機分成4組,即生理鹽水對照組、瀉克臍膜小劑量組(0.25g)、瀉克臍膜大劑量組(0.5g)。實驗前在小鼠腹部脫毛面積為1cm2,各小鼠灌服生大黃水煎液(含50%墨汁)0.5ml,記錄各鼠開始排黑糞時間及4h內(nèi)糞便性狀和數(shù)目。
對小鼠小腸推進率的影響,小鼠脫毛、分組及給藥方法同抗腹瀉實驗、各小鼠灌服酚紅糊劑0.3ml/10g,10min后斷頭處死,立即取出小腸,測量各鼠小腸全長及酚紅在腸內(nèi)移動距離,計算小腸推進率。
對冰乙酸引起小鼠扭體反應(yīng)的影響,小鼠脫毛,分組及給藥方法同抗腹瀉實驗,各組腹腔注射新鮮配制的0.5%冰乙酸0.2ml/只,觀察15min內(nèi)各組出現(xiàn)扭體反應(yīng)(腹部內(nèi)凹、伸展后肢、臀部臺高)的次數(shù)。
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的影響小鼠脫毛、分組及給藥方法同抗腹瀉實驗,連續(xù)用藥1周,最后1次給藥后40min,將二甲苯滴于小鼠右耳(0.2ml/只),15min后脫頸處死,以右耳減左耳垂重量差為作為二甲苯誘發(fā)炎癥腫脹強度的指標。
對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臟)重量的影響小鼠脫毛、分組及給藥方法同抗腹瀉實驗、連續(xù)用藥1周,未次給藥后24h,摘眼球放血處死,稱重、摘取胸腺及脾臟,用扭力天平分別稱重。以胸腺及脾臟與體重之比作為胸腺和脾臟指數(shù)。
急性毒性試驗 成年家兔4只,體重(2.0±0.2)kg。將瀉克臍膜(15g/kg)敷于背部脫毛處24h后,連續(xù)觀察7d。
皮膚刺激試驗 成年豚鼠5只,體重(250±10)g,將瀉克臍膜(1g/100g)敷于豚鼠背部脫毛處24h,連續(xù)觀察72h。
結(jié)果對小鼠排黑糞 時間及數(shù)量、小腸運動、扭體反應(yīng)、耳廓腫脹、免疫器官的影響見表1。表明瀉克臍膜能顯著延長小鼠排便時間、減少排便次數(shù)、抑制小腸運動、減少扭體次數(shù)、延遲出現(xiàn)扭體時間、顯著減輕兩耳片重量差,具有抗腹瀉、緩解腹痛、抗炎作用。對胸腺、脾臟免疫器官無抑制作用。
急性毒性實驗結(jié)果表1 瀉克臍膜對各組小鼠排黑糞時間、小腸運動、扭體反應(yīng)、耳廓腫脹、免疫器官的影響(x±s)組別 鼠數(shù) 劑量(g/只) 開始排黑糞時間(min) 黑糞數(shù)(粒) 酚紅含量(μg) 扭體次數(shù)(次)出現(xiàn)扭體平均時間(min) 兩耳片重量差(mg) 胸腺指數(shù)(mg/g) 脾臟指數(shù)(mg/g)生理鹽水組1093.85±49.96 7.48±3.04 25.75±1.7934.44±13.282.16±0.74 11.22±4.71 1.97±1.03 4.02±1.39十香暖臍膏組 101.25105.53±49.257.15±2.94 18.18±6.0723.30±7.79*4.03±1.24*9.90±4.711.72±0.88 3.65±0.93瀉克臍膜小劑量組 100.25123.85±50.993.83±1.95**ΔΔ28.22±1.04ΔΔΔ16.33±9.07**5.16±1.42*7.05±3.93*2.83±1.22 4.87±1.10瀉克臍膜大劑量組 100.5 148.46±56.60Δ3.18±2.08**ΔΔ28.20±7.18ΔΔΔ13.33±6.76***ΔΔ6.55±2.13**Δ6.55±3.14*2.51±1.04 4.19±1.05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P<0.05,**P<0.01,***P<0.001;與十香暖臍膏組比較,ΔP<0.05,ΔΔP<0.01,ΔΔΔP<0.001經(jīng)觀察7d,家兔全部存活,無毒性反應(yīng),用藥相當(dāng)于小兒臨床用量的100倍。
皮膚刺激試驗結(jié)果經(jīng)1、24、48及72h觀察,涂敷部位無紅斑、生痂及水腫,翻應(yīng)均<0.5,對皮膚無刺激性。
試驗例二臨床療效試驗?zāi)毮っ抠N含生藥6g,共治療小兒腹瀉116例,對照組為+香暖臍膏組36例。
臨床資料所有病例均符合本病的診斷。觀察病例均為邳州市中醫(yī)院和江蘇省中醫(yī)院及門診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116例,男86例,女30例;年齡1~6個月35例,7~12個月44例,1~ 歲37例;病程2周以內(nèi)101例,2周至2個月9例,2個月以上6例;每日腹瀉3~5次78例、6~10次33例,>10次5例;伴上呼吸道感染50例,發(fā)熱37例,腹脹54例,嘔吐47例;輕度失水28例,中度失水4例;作大便ELISA檢測49例,陽性42例;大便培養(yǎng)8例,陽性3例,埃希大腸桿菌、枸櫞酸桿菌、類酵母菌各1例;大便乳糖定性(++)15例、(+++)4例、(++++)2例。對照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齡1~6個月10例,7~12個月15例,1~ 歲11例;病程2周以內(nèi)31例,2周至2個月3例,2個月以上2例;每日腹瀉3~5次21例、6~10次12例、>10次3例;伴上呼吸道感染16例,發(fā)熱13例,腹脹16例,嘔吐13例;輕度失水10例,中度失水2例;作大便ELISA檢測14例,陽性11例;大便培養(yǎng)3例,陽性2例,埃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各1例;大便乳糖定性(++)6例、(+++)2例、(++++)1例。2組臨床資料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
治療組用本發(fā)明臍膜,每貼1.5g(含生藥6g)圓形藥膜,外襯鋁型復(fù)合膜,內(nèi)涂粘合劑,外敷于患兒臍部,每日1次,連用3d。對照組用十香暖臍膏,每貼10g,加溫軟化后貼臍,每日1次,連用3d,此外,2組均補充水及電解質(zhì),并指導(dǎo)飲食治療。
治療結(jié)果療效標準 按部頒標準判定療效。
2組中醫(yī)證候分類比較見表2,2組不同并原腹瀉療效比較見表3,2組敷藥后腹瀉及主要癥狀消失情況比較見表4。
表2 2組中醫(yī)證候分類療效比較例(%)治療組(n=116) 對照組(n=36)證類n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n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風(fēng)寒外束 57 37(64.92)**10(17.54) 7(12.28) 3(5.26) 54(94.74)**16 6(37.50) 2(12.50) 2(12.50) 6(37.50) 10(62.50)乳食內(nèi)傷 28 14(50.00)*5(17.86) 4(14.28) 5(17.86) 23(82.14)*8 2(25.00) 1(12.50) 2(25.00) 3(37.50) 5(62.50)脾虛失運 21 11(52.38)*3(14.29) 4(19.05) 3(14.28) 18(85.71)7 2(28.57) 2(28.57) 2(28.57) 1(14.29) 6(85.71)脾腎陽虛 10 4(40.00)*1(10.00) 3(30.00) 2(20.00) 8(80.00) 5 1(20.00) 1(20.00) 1(20.00) 2(40.00) 3(60.00)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消化吸收功能測定結(jié)果 治療組脾虛失運證患兒15例,治療前尿淀粉酶活性平均(7.01±2.02)溫氏單位,治療后檢測12例,平均(10.36±2.46)溫氏單位;治療前13例患兒血D-木糖4吸收率平均(9.11±1.24)mg%,治療后檢測10例,平均(13.48±1.87)mg%。治療前后比較,P均<0.05。
表3 2組不同病原腹瀉療效比較例(%)治療組(n=116) 對照組(n=36)腹瀉類型n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n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病毒性腸炎 58 39(67.25)**8(13.79) 5(8.62) 6(10.34) 52(89.66)*15 7(46.67) 3(20.00) 2(13.33) 3(20.00) 12(80.00)細菌性腸炎 11 3(27.27) 2(18.18) 2(18.18) 4(36.37) 7(63.64) 5 1(20.00) 1(20.00) 1(20.00) 2(40.00) 3(60.00)飲食性腹瀉 27 15(55.56)**4(14.81) 5(18.52) 3(11.11) 24(88.89)**9 2(22.22) 2(22.22) 2(22.22) 3(33.34) 6(66.67)糖原性腹瀉 20 12(60.00)**4(20.00) 2(10.00) 2(10.01) 18(90.00)**7 1(14.28)2(28.57) 4(57.15) 3(42.86)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表4 2組敷藥后腹瀉及主要癥狀消失情況比較(例)時間 治療組(n=116)對照組(n=36)(h) 腹瀉(116)發(fā)熱(37)嘔吐(47)腹脹(54) 腹瀉(36)發(fā)熱(13)嘔吐(13) 腹脹(16)24 9*17 30*25**1 6 6 348 25*12 9 134 4 3 472 32*7 4 106 2 1 7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實施例1 臍膜的制備取蒼術(shù)1000g,吳茱萸1000g,丁香1500g,肉桂1000g先分別將丁香、肉桂、吳茱萸、蒼術(shù)分別采取醇提物、水提物等提取揮發(fā)油;然后用適當(dāng)溶媒提取生物鹼浸膏;再將所得揮發(fā)油與生物鹼浸膏加入麝香粉及透皮促進劑氮酮制成膜,厚度約2毫米。然后再切割成直徑2厘米左右的圓形藥膜,用粘合劑貼在鋁型復(fù)合膜上。每貼含生藥5克-6克。麝香的加入量為50貼臍膜加入1克。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臍膜,其特征是在鋁型復(fù)合膜上粘貼有一塊直徑1.8-2.2厘米、厚度0.2厘米的中藥膜層;中藥膜是以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蒼術(shù)1份吳茱萸 1份丁香1.5-2份肉桂1份麝香少許
2.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小兒腹瀉的臍膜,其特征是所述原料藥的優(yōu)選重量份為蒼術(shù)1份吳茱萸 1份丁香1.5份肉桂1份麝香少許
3.種制備權(quán)利要求1所述臍膜的方法,其特征是先將上述原料藥蒼術(shù)、吳茱萸、丁香、肉桂分別采取醇提物、水提物提取揮發(fā)油;然后用溶媒提取生物鹼浸膏;再將所得揮發(fā)油與生物鹼浸膏加入麝香粉及透皮促進劑混合均勻制成藥膜;然后再將藥膜切割成圓形藥膜,最后將藥膜粘貼在鋁型復(fù)合膜上。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小兒腹瀉的臍膜,其特征是每片臍膜含生藥5克-6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臍膜。由原料藥丁香、肉桂、吳茱萸、蒼術(shù)按1.5-2∶1∶1∶1的組方,提取其揮發(fā)油、生物鹼浸膏;再輔以少許麝香及透皮促進劑制成藥膜后粘貼在鋁型復(fù)合膜上制成。使用時敷貼于小兒臍部。具有使用方便,是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新劑型。
文檔編號A61K9/70GK1631386SQ20031011279
公開日2005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12月25日
發(fā)明者胡義保 申請人:胡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