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唾液乳桿菌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導論本發(fā)明涉及唾液乳桿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菌株的應用。
人保護胃腸道免受腸道細菌定居的防御機制是高度復雜的,并且涉及免疫學以及非免疫學方面(V.J.McCracken和H.R.Gaskins,“益生菌一個關鍵性評論”,地平線科學出版社,英國,1999年,第278頁)。內在的防御機制包括胃中的低pH值、膽鹽、蠕動、粘蛋白層和抗微生物化合物如溶菌酶(D.C.Savage,“消化道的微生物生態(tài)學”,學院出版社,倫敦,1997年,第278頁)。免疫學機制包括專業(yè)的淋巴集結、隱伏M細胞、稱做遍布在小腸或結腸的淋巴集結(M.F.Kagnoff,胃腸道學,1993,105,1275)。在這些位點呈遞的腔抗原導致合適的T、B淋巴細胞亞群的激活,建立起細胞因子網(wǎng)絡,并且向胃腸道分泌抗體(M.R.Neutra和J.P Kraehenbuhl,“粘膜免疫的基本原理”,學院出版社,圣迭哥,1996年,第29頁;M.E.Lamm,年度微生物學評論,1997,51,311)。此外,抗原也可經由上皮細胞呈遞給表皮內的淋巴細胞或隱伏的腔Propria免疫細胞(S.Raychaudhuri等,自然生物工藝學,1998,16,1025)。因此,宿主在胃腸道的免疫學防御方面投入很多。但是,由于胃腸粘膜是宿主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最大表面,在適當?shù)奈恢帽仨氂歇毺氐目刂茩C制以調控機體對胃腸道在平均一生的時間內所攝入的大約100噸食物的免疫反應(F.Shanahan,“胃腸道生理學”,雷文出版社,1994年,第643頁)。而且,腸中定居有大約500多種細菌,在結腸中的數(shù)量為1011-1012/克。因此,這些控制機制必須能夠將非致病性的附著菌與能夠引起宿主顯著損害的侵襲性致病菌區(qū)分開來。實際上,腸道菌群通過與新攝入的潛在致病性微生物競爭從而有助于宿主機體的防御。
服用非致病性細菌或益生菌可在健康志愿者體內引起免疫參數(shù)的增強。表1中列出了這些免疫調控效應的例子。
表1口服益生菌的免疫增強效應
存在于人胃腸道中的細菌可以促進炎癥。在某些疾病狀況如腸炎中已經顯示存在對土著微菌群的異常免疫應答(Brandzeag P等,Springer Semin.Immunopathol.,1997,18,555)。與正常菌群相關的抗原通常導致免疫耐受并且不能獲得這種耐受是粘膜炎癥的一個主要機制(Stallmach A等,今日免疫學,1998,19,438)。這種耐受破壞的證據(jù)包括IBD病人體內針對腸道菌群的抗體水平升高。
WO-A-98/35014中描述了從切除的并且沖洗過的人胃腸道中分離出的唾液乳桿菌,此菌能夠抑制廣譜的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并且向無細胞的上清中分泌一種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物質。
本發(fā)明的描述免疫系統(tǒng)主要保護宿主組織并且破壞侵入的病原體。一旦識別細菌細胞的存在,免疫系統(tǒng)的細胞就會激活并且消除此細菌威脅。炎性介質的產生促進了細胞活化和破壞病原體。
另人驚奇的是,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唾液乳桿菌菌株能夠在體外和體內引發(fā)抗炎性反應。我們發(fā)現(xiàn)對唾液乳桿菌的免疫感受導致炎性活性受到抑制。有目的地服用大量的唾液乳桿菌抑制了炎性活性。因此,本發(fā)明在預防和治療不希望的炎性反應如炎癥性腸病中具有主要的潛在治療價值。
唾液乳桿菌是一種最初分離自人胃腸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共棲微生物。胃腸道中的免疫系統(tǒng)不能與此菌群的細菌發(fā)生顯著反應,因為所產生的炎性活性也會破壞宿主細胞和組織功能。因此,存在某種(些)機制,憑借這種(這些)機制免疫系統(tǒng)能夠識別胃腸道菌群中與致病性微生物不同的共棲的非致病性微生物部分,這就確保對宿主組織的損害受到限制,并且仍然維持了防御屏障。
本發(fā)明提供了唾液乳桿菌菌株在預防和/或治療不希望的炎性活性中的應用。
本發(fā)明中不希望的炎性活性可能是不希望的胃腸道炎性活性如腸炎,例如節(jié)段性回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腸綜合征、囊炎或傳染病后結腸炎。
胃腸道炎性活性也可以是腹瀉疾病。腹瀉疾病可以是與艱難梭菌相關的或是與輪狀病毒相關的腹瀉。腹瀉疾病也可以是傳染病后腹瀉病。
炎性活性也可能是由胃腸道癌癥或全身性炎性活性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所引起。
不希望的炎性活性的另外一個例子可能是由自身免疫紊亂引起。
不希望的炎性活性的又一個例子可能是由癌癥引起。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提供了唾液乳桿菌菌株在預防癌癥中的應用。
在另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提供了唾液乳桿菌菌株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被包含在一個配方中。
優(yōu)選的配方包含另外一種益生菌物質?;蛘叽伺浞桨环N益生素物質。
理想的配方包含一種可攝食的載體。此可攝食的載體可能是一種藥物學可接受的載體如片劑、膠囊或粉末。
優(yōu)選的可攝食載體是一種蛋白質和/或肽,特別是富含谷氨酰胺或谷氨酸的蛋白質和/或肽;一種脂類;一種碳水化合物;一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或微量元素。
最優(yōu)選的可攝食載體是一種食品如發(fā)酵乳;酸乳酪;凍酸乳酪奶粉;濃縮奶;涂在面包上的軟質奶酪、調味品或飲料。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存在于配方中的唾液乳桿菌每克輸送系統(tǒng)大于106cfu。
在另外一個實施方案中配方中含有佐劑。此配方中也可以含有一種細菌成分。此配方可另外或額外含有一種藥物本體。此配方也可以含有一種生物學化合物。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提供了唾液乳桿菌菌株的應用,其中此菌株或配方是施與動物的。優(yōu)選的動物是哺乳動物,最優(yōu)選人。
在另外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提供了唾液乳桿菌菌株的應用,其中當唾液乳桿菌菌株被引入到一個含有可與免疫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中的細胞相互作用的細胞的系統(tǒng)中時,可影響到免疫學標志的改變。
優(yōu)選的能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細胞是上皮細胞。最優(yōu)選的免疫學標志是細胞因子特別是TNFα。
優(yōu)選的能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細胞和免疫系統(tǒng)的細胞是來源匹配的。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細胞是胃腸、呼吸或泌尿生殖來源的。
在另外一個實施方案中免疫系統(tǒng)的細胞是胃腸、呼吸或泌尿生殖來源的。
在另外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提供了唾液乳桿菌菌株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菌株是唾液乳桿菌唾液亞種。優(yōu)選的唾液乳桿菌是人源的,最優(yōu)選來自切除的并且沖洗過的人胃腸道。
唾液乳桿菌優(yōu)選抑制廣譜的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微生物。最優(yōu)選它向無細胞上清中分泌一種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物質,上述活性僅由生長細胞所產生并且被蛋白酶K和鏈霉蛋白酶E所破壞。
一株特別優(yōu)選的唾液乳桿菌菌株是唾液乳桿菌UCCl18菌株或其突變株或變異株。
1996年11月27日唾液乳桿菌UCC118菌株被保藏在NCIMB,保藏號為NCIMB 40829。在WO-A-98/35014中描述了唾液乳桿菌的這株菌株。
唾液乳桿菌可以是一個基因受到修飾的突變株或是唾液乳桿菌的一天然變異株。
唾液乳桿菌菌株優(yōu)選采用活細胞的形式。另外唾液乳桿菌也可以采用非活細胞的形式。
附圖的簡要描述
圖1表示與服用安慰劑組的小鼠相比,服用UCC118菌株的小鼠中的產氣莢膜梭菌水平(p<0.05)。結果是用每一組小鼠的平均對數(shù)值±標準誤差繪制曲線表示的。
圖2表示與對照組小鼠相比,服用UCC118菌株的小鼠的炎性分值的條形圖。結果是用每一組小鼠的平均值±標準誤差表示的。
圖3表示服用UCC118菌株6周后患者體內的TNFα水平。結果是用每一時間點上平均的TNFα水平pg/ml繪制曲線表示的(n=22)。
圖4表示服用UCC118菌株的患者在飼喂益生菌后的CDAI得分圖。CDAI分數(shù)從平均180下降到平均160。
圖5表示體外暴露至UCC118后的細胞因子分泌情況,結果用pg/ml表示。
圖6是表示暴露至唾液乳桿菌UCC118之后細胞外TNFα、IL-1RA、IL-6、sIL-6R和IFNγ水平的條形圖。
圖7表示用268種細胞因子以及相關分子的特定基因序列進行基因矩陣分析以檢測對UCC118的免疫應答。上面的圖表示對照培養(yǎng),下面的圖表示暴露至UCC118之后PBMCs中的細胞因子表達情況。
圖8表示在各種不同的細菌菌株存在的情況下TNFα水平的條形圖。
詳細描述我們已經發(fā)展出體外選擇能夠反映宿主體內某些效應的益生菌的標準,例如調節(jié)GIT微菌群和調節(jié)粘膜免疫應答導致針對服用菌株的特異性分泌性抗體的產生。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唾液乳桿菌唾液亞種UCC118不僅能夠在胃腸道中存活并且粘附到人腸細胞系上,而且它們另人驚奇地具有抗炎性效應。
普遍應用活細胞形式的益生菌。但是,也可以應用非活細胞形式的益生菌如滅活的培養(yǎng)物或含有由益生菌所表達的有益因子的組合物。這可能包括熱滅活的微生物或暴露至改變的pH值或壓力而滅活的微生物。使用非活細胞的產品制備更簡單一些,細胞可以很容易地摻入到藥物中并且貯存要求要比活細胞受到的限制更少一些。正如在美國專利No.US4347240中所描述的那樣,干酪乳桿菌YIT9018菌株提供了一個有效應用熱滅活的細胞作為治療和/或預防腫瘤生長的方法的例子。
現(xiàn)在尚不清楚是否施加抗炎性效應需要完整的細菌或是否本發(fā)明的個別活性成分可以單獨應用。已經鑒定出了某些細菌菌株的促炎成分。革蘭氏陰性細菌的促炎效應是由脂多糖(LPS)所介導的。脂多糖單獨就可以誘發(fā)產生促炎網(wǎng)絡,這可能是部分由于脂多糖與單核細胞表面的CD14受體結合的原因。由于整個細胞的效應,據(jù)推測益生菌成分具有抗炎性活性。一旦分離出這些成分,就可以實現(xiàn)藥物學等級的操作。
從下面的實施例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發(fā)明。
實施例1對唾液乳桿菌特別是唾液亞種UCC118菌株體內抗炎性效應的詳細描述。
胃腸道炎癥的小鼠模型在某些疾病狀況如腸炎中已經顯示存在對土著微菌群的異常免疫應答(Brandzeag P等,Springer Semin.Immunopathol.,1997,18,555)。與正常菌群相關的抗原通常導致免疫耐受并且不能獲得這種耐受是粘膜炎癥的一個主要機制(Stallmach A等,今日免疫學,1998,19,438)。這種耐受破壞的證據(jù)包括IBD病人體內針對腸道菌群的抗體水平升高。此外,當在無菌條件下飼養(yǎng)或用抗生素處理時,某些預先在胃腸道造成炎性損傷的小鼠模型仍然維持無疾病狀態(tài)(Kuhn R,等,細胞,1993,75,263;Panwala C.M.,等,免疫學期刊,1998,161,5733)。
C57BL6白細胞介素基敲除小鼠在存在腸道細菌菌群的情況下被預先發(fā)展成為結腸炎。當在無菌條件下飼養(yǎng)時,IL-10基因敲除小鼠并不發(fā)病(Kuhn R,等,細胞,1993,75,263)。由于這種疾病的致病性與腸道菌群相關,消除這種菌群的特異性成分可能有助于緩解疾病的嚴重性。
唾液乳桿菌唾液亞種UCC118是一種分離自一個健康人回腸的益生菌。由于它符合益生菌菌株挑選的許多標準,因此它適于在胃腸道中定居。這其中包括如下特征如膽汁耐受、抗酸性和體外粘附至人結腸細胞系上。已經在健康人體上進行了攝食試驗,并且觀察到胃腸道菌群的明顯改變。此外,粘膜免疫系統(tǒng)感知UCC118從而導致針對UCC118的特異性IgA的產生和分泌。
因此,UCC118在胃腸道中存活,調節(jié)腸道菌群并且被粘膜免疫系統(tǒng)所感知。使用結腸炎小鼠模型檢測這種益生菌在胃腸道中對調控炎性應答的影響。此外,我們檢測了在胃腸道中唾液乳桿菌唾液亞種菌株在降低致瘤性改變比率中的作用。
20只IL-10基因敲除小鼠(10只飼喂含有益生菌微生物的牛奶,10只飼喂未處理的牛奶)被研究了16周。每周進行糞便微生物分析以對排出的乳桿菌、產氣莢膜梭菌、擬桿菌、大腸菌、雙歧桿菌和腸球菌進行計數(shù)。在處死小鼠時,對小鼠的大腸和小腸進行微生物學和組織學評價。
與對照組動物相比,試驗組動物糞便中大腸菌和腸球菌水平顯著下降。在處死小鼠時,在試驗組小鼠中觀測到產氣莢膜梭菌細菌數(shù)目明顯減少(圖1)。與對照組中兩只死于暴發(fā)性結腸炎的小鼠相比,試驗組中并沒有什么致命因素。與對照組腫只小鼠相比,試驗組動物中僅有一只小鼠發(fā)展成為結腸腺癌。所測試動物的粘膜炎癥記分持續(xù)低于對照組(圖2)。服用UCC118后腫瘤發(fā)生率的降低可能與胃腸道炎癥的降低有關,或可能是因為消除了胃腸道菌群的致病原成分(Rumney C.J等,致癌作用,1993。14,79;RowlandI.R(1995),在Gibson G.R(編)人結腸炎細菌在營養(yǎng)中的作用,生理學和病理學,第155-174頁,Boca Raton CRC出版社;Darveau D,自然生物工藝學,1999,17,19),總之,服用唾液乳桿菌UCC118菌株導致腸道菌群的明顯改變,并且在死亡率、癌癥發(fā)生率和疾病記分方面有所改善。
實施例2在具有活性節(jié)段性回腸炎的患者體內用UCC118進行的人體試驗炎癥性腸病(IBD)包含許多胃腸道的炎性紊亂,包括節(jié)段性回炎癥性腸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已經用UCC118對正患活性節(jié)段性回腸炎的患者進行了治療。簡言之,22個患者服用含有UCC118的發(fā)酵牛奶產品6周。在第0、1、3和6周進行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測定。未進行安慰劑對照試驗。
在攝食過程中測量了許多種身體組織細胞因子水平,特別是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一種與許多炎性疾病狀態(tài)包括炎癥性腸病的致病性有關的促炎性細胞因子。目前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特異性旨在降低TNFα水平(Present D.H等,新英格蘭醫(yī)學期刊,1999,340,1398)。在這個實驗中,服用UCC118后身體組織的TNFα水平下降(圖3)。
此外,在6周的實驗期內評價患者的節(jié)段性回腸炎指數(shù)(CDAI)。這個指數(shù)評價了每個患者的一般健康情況和福利安寧情況(圖4)。全面地說,對于試驗中的大多數(shù)個體來說這個疾病活性指數(shù)增加不大。這些患者患有適度活性的疾病,并且預期他們的CDAI記分會增加。但是,用UCC118治療后,CDAI記分并未增加,并且實際上它們從平均180下降到平均160。
實施例3體外顯示唾液乳桿菌特別是唾液亞種UCC118抗炎性效應機制的詳細描述許多方法學已經被用于這些研究包括ELISAs(測定細胞外蛋白質)、流式細胞術(測定細胞內蛋白質)和cDNA表達矩陣(mRNA表達)。特別是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由于其臨床重要性已經被作為靶目標,并且利用所有的三種方法已經觀察到暴露至UCC118之后這種細胞因子的產生受到抑制。
應用一種轉孔分析系統(tǒng),上皮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用ELISAs方法檢測細胞外細胞因子水平。與UCC118工孵育之后,與對照培養(yǎng)相比,所產生的TNFα的量顯著減少。而且,IL-1RA和IFNγ水平下降,而IL-6和可溶性IL-6受體水平升高(圖5)。細胞內TNFα染色證實了與對照相比TNFα水平低于UCC118刺激樣品水平這一ELISA結果。
圖6顯示了所發(fā)生的三細胞信號。PBMCs和唾液乳桿菌UCC118菌株共孵育導致對TNFα產生的刺激。但是,PBMCs、唾液乳桿菌UCC118菌株和上皮細胞(CaCo-2細胞)共孵育導致對TNFα產生的顯著抑制。因此,與單獨用細菌和PBMCs相比,在三細胞模型中存在顯著不同的信號特征。
使用基因矩陣的方法檢測一群細胞的mRNA數(shù)量。我們利用UCC118菌株刺激外周血單核細胞24小時并且測量其對細胞因子基因表達的效應(圖7)。觀察到細胞因子基因表達的明顯改變。例如,編碼促炎性細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達逆轉,而編碼Th2類細胞因子如IL-6的基因表達被增強。
體外模型表明UCC118能夠誘發(fā)Th2類細胞因子(即IL-6和可溶性IL-6受體),與此同時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如TNFα和IL-1β的產生。因此,這些結果表明服用UCC118對患有炎性疾病如IBD的患者有益。
實施例4抗炎性細菌菌株的檢測在這個新型的分析系統(tǒng)中我們檢測了許多分離自人胃腸道的乳酸細菌的抗炎性效應。所有的細菌菌株取自-20攝氏度甘油凍存的菌種并且在MRS肉湯中過夜培養(yǎng),并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洗滌。在加入PBMCs和細菌細胞之前上皮細胞單層生長6周。
這些刺激的結果見圖8。與對照培養(yǎng)相比,兩種細菌菌株抑制TNFα產生。這兩種抑制TNFα表達的菌株中唾液乳桿菌UCC118菌株是WO-A-9835014的主題。長嬰兒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longum infantis)UCC35624菌株是與本申請同時遞交的PCT申請的主題。
炎癥炎癥是用于描述液體、胞漿蛋白和白血球在已經造成身體損傷、感染的某一部位或正發(fā)生免疫應答的部位局部積聚的屬于??稍谠S多水平上控制炎性反應(見Henderson B和Wilson M,1998年的評論,在“健康和疾病中細菌與細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波特蘭出版社,79-130)??刂埔蛩匕毎蜃?、激素(例如氫化可的松)、前列腺素、反應性中間物和白細胞三烯。細胞因子是低分子量的生物活性蛋白質,其參與免疫學應答和炎性應答的產生和控制,同時也調控發(fā)育、組織修復和血細胞生成。它們提供了一種在白細胞之間以及與其它類型的細胞通訊的方法。許多細胞因子是多效的,并且表達多重生物學上重疊的活性。細胞因子級聯(lián)和網(wǎng)絡控制了炎性應答而不是某一種特別的細胞因子對某一種特別細胞類型作用的結果(Arai KI等,年度生物化學評論,1990,59783-836)。炎性應答的降低導致較低濃度的合適的激活信號和其它炎性介質,最終造成炎性應答的停止。TNFα是一種關鍵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因為它起始造成炎性狀態(tài)的細胞因子級聯(lián)和生物學效應。因此,抑制TNFα的試劑現(xiàn)被用于治療炎性疾病,例如Infliximab。
據(jù)認為促炎性細胞因子在許多炎性疾病包括炎癥性腸病(IBD)中起主要作用。目前對IBD的治療旨在降低這些促炎性細胞因子包括IL-8和TNFα的水平。這些治療也可能在治療全身性炎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中起顯著作用。
由于唾液乳桿菌的抗炎性特性,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這些菌株可能在治療廣泛范圍的炎性疾病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特別是與其它抗炎性治療例如非類固醇抗炎性藥物(NSAIDs)或Infliximab一起組合使用時。
腹瀉疾病在精神緊張(乙酰膽堿)和免疫(組胺)介導的分泌時,腸上皮的屏障作用可能被破壞。某些細菌毒素也可以誘導Ca2+和PKC依賴的分泌,因此也能破壞上皮屏障(Ganguly UK和Kaur T,印度醫(yī)學研究期刊,1996,10428-37;Groot JA,VetQ,1998,20(s3)45-9)。一些研究已經檢測到用益生菌可以預防和治療腹瀉。前瞻性研究已經表明在幼兒、新生兒、兒童中應用乳酸細菌預防和治療腹瀉(Isolauri E等,Dig Dis Sci,1994,12月,39(12)2595-600)和在治療抗生素相關的腹瀉(Siitonen S等,Ann Med,1990,2月,22(1)57-9)和旅行者腹瀉(Oksanen PJ等,Ann Med,1990,2月,22(1)53-6)中的效率。
由于抗炎性效應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唾液乳桿菌也可能產生抗腹瀉效應,很可能是通過cAMP調控介導的。環(huán)化AMP依賴的CI分泌是人腸道中的主要分泌途徑(Brzuszczak IM等,胃腸道學和肝病學期刊,1996,11(9)804-10)。這種抗腹瀉效應可能不僅僅局限于胃腸道炎癥導致的腹瀉,也可應用于腹瀉疾病的通常治療。
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統(tǒng)具有一個大的由T和B細胞表達的特異性成分庫。在這些特異性中有一部分是針對自身成分的。自身識別通常受到克隆耗竭和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的控制。但是,存在持續(xù)性的背景自身免疫,其抗體針對血清中發(fā)現(xiàn)的許多蛋白質。自我-非自我識別系統(tǒng)的破壞導致自身免疫。當發(fā)生自身免疫疾病時,所產生的免疫應答損害了帶有攻擊抗原的組織。免疫復合物沉積、II型超敏反應和細胞介導的應答是免疫病理損害的最主要機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例子包括但不局限于全身性系統(tǒng)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胰島素依賴的糖尿病mellitus、重癥肌無力和惡性貧血。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唾液乳桿菌是一種免疫調節(jié)細菌。因此,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服用單一成分或與其它細胞組合服用可能限制器官損害并且?guī)椭謴驼5臋C體血細胞生成。
炎癥和癌癥廣譜類型的腫瘤產生多功能的細胞因子表明在癌癥患者體內正在發(fā)生顯著的炎性應答?,F(xiàn)在尚不清楚這種應答對體內腫瘤細胞的生長和發(fā)育具有什么保護性效應。但是,這種炎性應答可能對腫瘤依附于宿主具有不利影響。在腫瘤和正常組織中復雜的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包括到細胞因子產生的調控和細胞增殖(McGee DW等,免疫學,1995年9月,86(1)6-1l;Wu S等,Gynecol Oncol 1994,4月,53(1)59-63)。很久以來就已經認識到體重降低(惡病質)是癌癥病人死亡的單一最常見原因(Inagaki等,癌癥,1974,2月,33(2)568-73),并且起初的營養(yǎng)不良預示著預后較差(Van Eys,J.Nutr.Rev,1982,12月,40(12)353-9)。對于腫瘤來說,它要生長和擴展就必須誘導新血管生成并且降解細胞外基質。炎性應答可能在參與上述機制中具有顯著作用,因此有助于宿主死亡和腫瘤發(fā)展。由于唾液乳桿菌的抗炎性效應,這些細菌菌株可能降低惡性細胞轉化率。而且,腸細菌能夠利用營養(yǎng)化合物產生具有基因毒性、致癌性和促腫瘤活性的物質,并且腸細菌能夠激活致癌原成為DNA反應性介質(Rowland IR(1995),結腸的毒理學腸微菌群的作用,在Gibson G.R(編)人結腸炎細菌在營養(yǎng)中的作用,生理學和病理學,第155-174頁,Boca Raton CRC出版社)。通常來說,與腸中的其它菌群如類菌體、真細菌和梭菌相比,乳桿菌的異生素代謝酶活性較低(Saito Y等,微生物生態(tài)學健康疾病,1992,5,105-110)。因此,增加腸中乳桿菌數(shù)量有益于改變這些酶的水平。
益生素益生菌有機物的引入是通過攝食合適載體中的微生物完成的。提供一種能夠促進這些益生菌在大腸中生長的培養(yǎng)基很有利。加入一種或多種寡糖、多糖或其它益生素促進了乳酸細菌在胃腸道中的生長(Gibson GR,英國營養(yǎng)學期刊,1998,80(4)S209-12)。益生素指在結腸中被據(jù)信具有有益價值的土著細菌如雙歧桿菌、乳桿菌特異性發(fā)酵的任何非活的食物成分。益生素的類型可能包含那些含有果糖、木糖、大豆、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的類型。益生菌與一種或多種益生素化合物組合施與可能促進所施與的益生菌在體內的生長,最終導致更明顯的健康益處,被稱做synbiotic。
其它活性成分如上所述,唾液乳桿菌可以預防性施與或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單獨施與或與其它益生菌和/或益生素物質一起應用。此外,此細菌可被用做使用其它活性物質如用于治療炎癥或其它紊亂特別是腸道炎癥和紊亂的預防和治療策略的一部分。這些組合可在一個單一的配方中施與或作為另外的配方在相同或不同的時間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接種途徑而施與。
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前所描述的實施方案,在細節(jié)上可能會做些改動。
權利要求
1.唾液乳桿菌在預防和/或治療不希望的炎性活性中的應用。
2.如權利要求1的應用,其中不希望的炎性活性是不希望的胃腸炎性活性。
3.如權利要求2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炎癥性腸病。
4.如權利要求3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節(jié)段性回腸炎。
5.如權利要求3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潰瘍性結腸炎。
6.如權利要求2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過敏性腸綜合征。
7.如權利要求2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囊炎。
8.如權利要求2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傳染病后結腸炎。
9.如權利要求2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腹瀉疾病。
10.如權利要求9的應用,其中腹瀉疾病與艱難梭菌相關。
11.如權利要求9的應用,其中腹瀉疾病與輪狀病毒相關。
12.如權利要求9的應用,其中腹瀉疾病是傳染病后腹瀉病。
13.如權利要求2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由于胃腸道癌癥引起。
14.如權利要求1的應用,其中胃腸炎性活性是全身性炎性疾病。
15.如權利要求14的應用,其中全身性炎性疾病是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16.如權利要求1或2的應用,其中不希望的炎性活性是由于自身免疫紊亂引起。
17.如權利要求1的應用,其中不希望的炎性活性是由于癌癥引起。
18.唾液乳桿菌在預防癌癥中的應用。
19.如權利要求1至18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被包含在一配方中。
20.如權利要求19的應用,其中配方包含另外一種益生菌物質。
21.如權利要求19或20的應用,其中配方包含一種益生素物質。
22.如權利要求19至21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配方包含一種可攝食的載體。
23.如權利要求22的應用,其中可攝食的載體是藥物學可接受的載體如片劑、膠囊或粉末。
24.如權利要求19至23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可攝食的載體是蛋白質和/或肽,特別是富含谷氨酰胺/谷氨酸的蛋白質和/或肽;一種脂類;一種碳水化合物;一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或微量元素。
25.如權利要求19至24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可攝食的載體是一種食品如發(fā)酵乳;酸乳酪;凍酸乳酪;奶粉;濃縮奶;涂在面包上的軟質奶酪、調味品或飲料。
26.如權利要求19至25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以每克輸送系統(tǒng)大于106cfu的量存在。
27.如權利要求19至26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配方包含一種佐劑。
28.如權利要求19至27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配方包含細菌成分。
29.如權利要求19至28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配方包含一種藥物本體。
30.如權利要求19至29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配方包含一種生物學化合物。
31.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菌株或配方是施與動物的。
32.如權利要求31的應用,其中動物是哺乳動物。
33.如權利要求32的應用,其中哺乳動物是人。
34.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當唾液乳桿菌菌株被引入到一個含有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細胞和免疫系統(tǒng)的細胞的系統(tǒng)中時,其實現(xiàn)免疫學標志的改變。
35.如權利要求34的應用,其中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細胞是上皮細胞。
36.如權利要求34或35的應用,其中免疫學標志是細胞因子。
37.如權利要求36的應用,其中細胞因子是TNFα。
38.如權利要求34至37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能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細胞和免疫系統(tǒng)的細胞是來源匹配的。
39.如權利要求34至38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細胞是胃腸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來源的。
40.如權利要求34至39任何一項的應用,其中免疫系統(tǒng)的細胞是胃腸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來源的。
41.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菌株是唾液乳桿菌唾液亞種。
42.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是人源的。
43.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分離自切除的并且沖洗過的人胃腸道。
44.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抑制廣譜的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微生物。
45. 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向無細胞上清中分泌一種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產物,所述活性僅由生長細胞所產生并且被蛋白酶K和鏈霉蛋白酶E所破壞。
46.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菌株是UCC118或其突變株或變異株。
47.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是基因修飾的突變株。
48.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是唾液乳桿菌的天然變異株。
49.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是以活細胞的形式存在。
50.如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的應用,其中唾液乳桿菌是以非活細胞的形式存在。
全文摘要
唾液乳桿菌在預防和治療不希望的炎性活性,特別是胃腸道炎性活性如炎癥性腸病或過敏性腸綜合征中很有用。炎性活性也可以由癌癥引起。唾液乳桿菌是人源的,分離自切除的并且沖洗過的人胃腸道。其中一株這樣的菌株是在WO-A-98/35014中描述的UCC118菌株。
文檔編號A61K35/74GK1338940SQ00802829
公開日2002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1月15日
發(fā)明者約翰·凱文·柯林斯, 杰拉爾德·克里斯托弗·奧沙利文, 利亞姆·奧馬霍尼, 弗格斯·沙納漢 申請人:愛爾蘭企業(yè)(貿易上稱作愛爾蘭生物學研究公司), 國立愛爾蘭大學科克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