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著改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衣著結構的設計;特別是指一種衣著在褲部或裙部頂部區(qū)域連接有塑腹結構和加壓區(qū)的衣著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應用葛、麻、絲、棉、人造纖維等紡織材料縫制成服裝或衣著(例如,褲子、裙子…等),已屬已知技藝。依據(jù)紡織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和使用需求,產(chǎn)品區(qū)分了一般衣著、機能性衣著(例如,塑身、防水透氣、抑菌、輕柔涼感…等)、智能型紡織品等。
[0003]就像那些熟習此技藝的人所知悉,上述一般衣著和機能性衣著的取向、需求不同,因此它們的制作或縫制作業(yè)、組織結構有明顯不同。特別是,機能性衣著(例如,中國臺灣專利第101200097號公開的塑身褲、第102203403號公開的具立體提臀效果的塑身褲、第96211378號公開的塑身裙構造專利案等)必須應用織物依據(jù)人體不同部位進行多層次車縫,來加壓調(diào)整身體線條、校正不良姿勢,以塑造勻稱體態(tài)或身型。同時,考慮了制作成本和消費價格,使得一般衣著兼具有機能性衣著的功能,是有困難的。
[0004]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數(shù)據(jù)顯示了在有關一般衣著或其相關結合組成在使用和結構設計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設計考慮該一般衣著的結構,以及上述的應用情形,使其不同于已用者,將可改變它的使用型態(tài);并且,在符合制作成本和消費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條件下,讓一般衣著兼具有機能性衣著的功能和穿著變化性作用;或進一步使該衣著設置有加壓區(qū),而對使用者腹部形成加壓按摩等手段。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參考數(shù)據(jù)中均未被具體教示或揭露。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衣著改良結構,以提供衣著的塑形和穿著變化性等作用。
[0006]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衣著改良結構包括一前衣著和一連接前衣著的后衣著;前、后衣著制成褲部或裙部。褲部或裙部的頂部區(qū)域連接有塑腹結構和形成在塑腹結構上的開口,供人員穿套;以及,塑腹結構設置有加壓區(qū),所述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大于該前、后衣著其它無加壓區(qū)域(非加壓區(qū)域)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而使該加壓區(qū)對人員腹部形成加壓按摩作用。
[0007]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衣著改良結構,該塑腹結構包括前部、后部、連接前、后部的側部和設置在開口的束腰帶。該加壓區(qū)設置在前部、后部和側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前部、后部的加壓區(qū)分別包括第一加壓區(qū)、鄰接第一加壓區(qū)的第二加壓區(qū)和位于側部的第三加壓區(qū),該第一加壓區(qū)形成幾何形輪廓,位于腹部結構前部、后部的中央?yún)^(qū)域;該第二加壓區(qū)形成幾何形輪廓,位于該第一加壓區(qū)的兩邊區(qū)域。第二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大于第一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第一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大于第三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而使第一加區(qū)、第二加壓區(qū)、第三加壓區(qū)分別對人員腹部(或側邊)位置形成不同的加壓按摩作用。
[0008]上述方案的一優(yōu)選為,該第一加壓區(qū)形成連續(xù)排列的菱形結構;該第二加壓區(qū)形成鋸齒狀輪廓;以及該第三加壓區(qū)形成半橢圓狀輪廓,鄰接前部、后部的第二加壓區(qū)。
【附圖說明】
[0009]圖1系本實用新型立體實施例示意圖;描繪了褲部連接塑腹結構的情形。
[0010]圖1-1系本實用新型一立體實施例示意圖;描繪了褲部連接塑腹結構的情形。
[0011]圖2系圖1的平面結構示意圖;顯示了褲部前衣著和塑腹結構的情形。
[0012]圖3系圖2 —平面結構示意圖;描繪了褲部后衣著和塑腹結構的情形。
[0013]圖4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平面結構示意圖;顯示了裙部前衣著和腹結構的情形。
[0014]符號說明:
[0015]10前衣著;
[0016]11,21 頂部區(qū)域;
[0017]20后衣著;
[0018]30塑腹結構;
[0019]31前部;
[0020]32后部;
[0021]33側部;
[0022]38束腰帶;
[0023]39開口;
[0024]40加壓區(qū);
[0025]41第一加壓區(qū);
[0026]42第二加壓區(qū);
[0027]43第三加壓區(qū);
[0028]100衣著。
【具體實施方式】
[0029]請參閱圖1、2及圖3,本實用新型衣著改良結構包括一衣著,概以參考編號100表示。該衣著100選擇葛、麻、絲、棉、人造(彈性)纖維等紡織材料或其類似材料制成褲部或裙部(描繪于圖4)的態(tài)樣。以及,衣著100是褲部(或裙部)和一塑腹結構30的復合結構。
[0030]圖1、2及圖3顯示衣著100包括一前衣著10和一連接前衣著10的后衣著20 ;所述前衣著10和后衣著20制成褲子或褲部態(tài)樣。前衣著10、后衣著20分別有一頂部區(qū)域
11、21 ;頂部區(qū)域11、21選擇車縫方式,連接該塑腹結構30。
[0031]在所采的實施例中,塑腹結構30具有一開口 39和設置在開口 39的束腰帶38,供人員穿套、定位;以及,塑腹結構30設置有加壓區(qū)40,所述加壓區(qū)40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大于該前衣著10、后衣著20上無加壓區(qū)域(非加壓區(qū)域)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而使該加壓區(qū)40對人員腹部形成加壓按摩作用;例如,圖1和圖1-1所描繪的情形。
[0032]具體來說,圖1、2及圖3顯示該塑腹結構30包括前部31、后部32、連接前部31、后部32的側部33。前部31、后部32的加壓區(qū)40分別包括有第一加壓區(qū)41、鄰接第一加壓區(qū)41的第二加壓區(qū)42和位在側部33的第三加壓區(qū)43。
[0033]在可行的實施例中,第一加壓區(qū)41位于腹部結構前部31、后部32的中央?yún)^(qū)域,呈幾何形輪廓;圖中顯示第一加壓區(qū)41形成連續(xù)排列的菱形結構。第二加壓區(qū)42位于前部31、后部32 (或第一加壓區(qū)41)的兩邊區(qū)域,形成鋸齒狀的幾何形輪廓。以及,第三加壓區(qū)43形成半橢圓狀的幾何形輪廓,鄰接前部31、后部32的第二加壓區(qū)42。
[0034]在所采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二加壓區(qū)42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大于第一加壓區(qū)41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第一加壓區(qū)41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大于第三加壓區(qū)43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shù)),而使第一加區(qū)41、第二加壓區(qū)42、第三加壓區(qū)43分別對人員腹部(或側邊)位置形成不同的加壓按摩作用。
[0035]可了解的是,假設考慮散熱效果,該塑腹結構30的編織密度是可改變或修正的。
[0036]圖4描繪了衣著100制成裙子或裙部態(tài)樣,并且選擇車縫方式,連接該塑腹結構30的情形。
[0037]代表性的來說,這衣著改良結構在具備有符合使用者需求和穿著舒適性的條件下,相較于舊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慮條件和優(yōu)點:
[0038]該衣著100或其相關結合組成在使用和結構設計、組織關系等,已被重行設計考慮,使其不同于已用者。例如,前衣著10、后衣著20制成褲部或裙部態(tài)樣,連接具有加壓區(qū)40的塑腹結構30 ;塑腹結構30包括前部31、后部32和側部33,前部31、后部32、側部33分別形成編織密度不同的第一加壓區(qū)41、第二加壓區(qū)42、第三加壓區(qū)43,以及塑腹結構30形成開口 39和束腰帶38等部分,明顯不同于已用者;并且,改變了它的使用型態(tài)和應用范圍,而有別于舊法。
[0039]特別是,在符合制作成本和消費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條件下,讓一般衣著兼具有機能性衣著的功能和穿著變化性等作用;以及,進一步使該衣著100設置加壓區(qū)40,而獲得對使用者腹部形成不同加壓按摩的作用。
[0040]故,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衣著改良結構,其空間型態(tài)不同于已知者,且具有舊法中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展現(xiàn)了相當大的進步,誠已充分符合實用新型專利要件。
[0041]但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可行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所涵至
ΠΠ ο
【主權項】
1.一種衣著改良結構,包括前衣著和連接前衣著的后衣著;前衣著、后衣著制成褲部和裙部的其中之一;其特征在于:前衣著的頂部區(qū)域、后衣著的頂部區(qū)域連接有塑腹結構和形成在塑腹結構上的開口 ;以及塑腹結構設置有加壓區(qū),所述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大于該前衣著、后衣著上非加壓區(qū)域的編織密度。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衣著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塑腹結構具有設置在開口的束腰帶;塑腹結構包括前部、后部和連接前部、后部的側部;以及該加壓區(qū)設置在前部、后部和側部的至少其中之一。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衣著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加壓區(qū)包括有第一加壓區(qū)、鄰接第一加壓區(qū)的第二加壓區(qū)和位于側部的第三加壓區(qū);該第一加壓區(qū)形成幾何形輪廓,位于腹部結構前部、后部的中央?yún)^(qū)域;該第二加壓區(qū)形成幾何形輪廓,位于該第一加壓區(qū)的兩邊區(qū)域。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衣著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加壓區(qū)形成連續(xù)排列的菱形結構;該第二加壓區(qū)形成鋸齒狀輪廓;以及該第三加壓區(qū)形成半橢圓狀輪廓,鄰接前部、后部的第二加壓區(qū)。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衣著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大于第一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以及第一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大于第三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衣著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大于第一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以及第一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大于第三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具有塑形和穿著變化性的衣著改良結構,其包括一前衣著和一連接前衣著的后衣著;前、后衣著制成褲部或裙部。褲部或裙部的頂部區(qū)域連接有塑腹結構和形成在塑腹結構上的開口,供人員穿套;以及,塑腹結構設置有加壓區(qū),所述加壓區(qū)的編織密度大于該前、后衣著上非加壓區(qū)域的編織密度,而使該加壓區(qū)對人員腹部形成加壓按摩作用。
【IPC分類】A41D27/00, A41D1/06, A41D1/14
【公開號】CN204994644
【申請?zhí)枴緾N201520617339
【發(fā)明人】李淑楓
【申請人】李淑楓
【公開日】2016年1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