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頭盔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配裝有卸載型帽檐的摩托車頭盔。
背景技術:
摩托車駕駛員在駕馭車輛期間必須佩戴頭盔以保護其頭部的安全。當前,摩托車頭盔的結構形式十分繁多,其中有一種頭盔,尤其是越野摩托車頭盔,為了減少陽光對駕駛員眼睛的刺激或者為了外觀造型的需要,往往在頭盔的前上方設置有一個帽檐,這種設計迄今已成定式并廣泛采用?,F(xiàn)有的帶帽檐的摩托車頭盔,要么其帽檐被緊固連接到頭盔殼體上而成為相對于頭盔殼體不可動的構件,要么其帽檐僅可沿著頭盔中分對稱面上下掀動一段距離而成為可調帽檐仰角的受控變動構件,除此之外再無其它結構形式。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駕駛員在駕車期間定然會遭遇到各種難以意料的突發(fā)事件,比如駕駛越野摩托車的駕駛員就經(jīng)常會發(fā)生車輛碰撞的事故、或者遭遇各種路邊飛石以及路邊樹枝擊打刮碰的情形等等。毋庸置疑,當發(fā)生以上類似狀況時,由于帽檐乃處在突出盔殼本體的顯眼位置上,因此它事實上成為了最易受到撞擊和刮蹭的對象,而這當中又以帽檐遭受橫向擊打為最高幾率發(fā)生。顯而易見,現(xiàn)有帽檐的約束結構決定了它在遭受擊打尤其是橫向擊打時必然會剛性地將擊打扭力及能量傳遞到駕駛員的頭顱上,嚴重時還會進一步傳遞到脖子上,以至于成為駕駛員受傷的安全隱患。因此,現(xiàn)有的帶帽檐的頭盔有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配裝有卸載型帽檐的摩托車頭盔,帽檐在遭受外來打擊時能有效卸載掉其所遭受的碰擊能量,提高安全性。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配裝有卸載型帽檐的摩托車頭盔,包括有頭盔殼體,所述頭盔殼體的頂部前端連接有帽檐組件,所述頭盔殼體上設置有定位構件,所述帽檐組件連接于定位構件并且可繞定位構件左右擺動。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定位構件設置為螺釘,所述帽檐組件設置有與該螺釘相適配的長圓孔,該長圓孔沿頭盔殼體的中分線布置。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帽檐組件設置有位于中部的主連接板以及二個位于兩側的側連接板,所述長圓孔設置在主連接板上,所述二個側連接板與頭盔殼體的側面活動連接。
進一步改進,所述頭盔殼體的兩側面上設置有用于連接側連接板的約束構件。
方案一:所述約束構件設置為螺栓。
方案二:所述約束構件設置為磁碰結構。
方案三:所述約束構件設置為伸縮拉帶。
方案四:所述約束構件設置為扭簧。
進一步改進,所述頭盔殼體上連接有蜂巢狀構造的通風構件。
進一步改進,所述通風構件可拆卸地安裝在頭盔殼體上,所述頭盔殼體上設置有用于安裝通風構件的安裝孔。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當帽檐組件遭受打擊尤其是遭受橫向打擊時能夠立刻響應地做出橫向擺動,利用帽檐組件與定位構件之間阻力的抵消打擊力,不再剛性地將打擊力傳遞給駕駛員的頭顱,降低駕駛員的頭顱受到的沖擊,以保護駕駛員,提高安全性。本發(fā)明結構合理實用,實施簡單,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分解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頭盔殼體的分解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中帽檐組件的俯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中帽檐組件的主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圖8、圖9是本發(fā)明受到橫向打擊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9,一種配裝有卸載型帽檐的摩托車頭盔,包括有頭盔殼體1,所述頭盔殼體的頂部前端連接有帽檐組件2,所述頭盔殼體上設置有定位構件3,所述帽檐組件2連接于定位構件3并且可繞定位構件3左右擺動。優(yōu)選的,所述定位構件3設置為螺釘,所述帽檐組件2設置有與該螺釘相適配的長圓孔201,該長圓孔201沿頭盔殼體1的中分線布置。優(yōu)選的,所述帽檐組件2設置有位于中部的主連接板21以及二個位于兩側的側連接板22,所述長圓孔201設置在主連接板21上,所述二個側連接板22與頭盔殼體1的側面活動連接。頭盔殼體1的兩側面上設置有用于連接側連接板22的約束構件4。約束構件4可采用多種結構,如:螺栓結構、磁碰結構、伸縮拉帶、扭簧、翻邊扣結構,擋邊結構,又或者側連接板設置為彈性件。參照圖8、圖9,當帽檐組件2受到包含有來自駕駛員右側或左側的外來打擊力量,帽檐組件2向左或者向右橫向擺動,在這里,帽檐組件2的橫向擺動是指帽檐組件2存在有與頭盔中分面不平行或稱非平行的運動,其中頭盔中分面為頭盔的對稱剖分面,它可以使頭盔左右兩側(呼應駕駛員左右兩耳)關于其為鏡像對稱,換句話說帽檐組件2遭受外來打擊時即表明該打擊的力量必然包含有非平行頭盔中分面的作用力或者分力,而一旦帽檐組件2遭受打擊尤其是遭受橫向打擊時它將會立即做出橫向退讓反應,即可以發(fā)生一定幅值的橫向擺動位移,使得外來打擊的能量順勢得以化解,而不再剛性地傳遞給頭盔殼體1,以及意味著外來打擊不再對駕駛員的頭顱以及項頸產生扭傷效應的事故,故此帽檐組件2屬于可卸力型。進一步,帽檐組件2設置有長圓孔201,定位構件3(螺釘)穿過長圓孔201,帽檐組件2還可以相對于頭盔殼體1做出一定幅值的縱向移動位移,如此安排的好處有兩個:第一個好處是能夠保留傳統(tǒng)帽檐型頭盔可調節(jié)帽檐組件2仰角的功能;第二個好處是可以在帽檐組件2遭受打擊時不僅能夠做出橫向退讓擺動,而且還能同時做出縱向退讓移動,因此帽檐組件2將具有更好的卸力功能;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縱向移動位移是指帽檐組件2存在有沿頭盔中分面的位移;還需要說明的是,帽檐組件2遭受的外來打擊、打擊力量或打擊能量等,乃包括發(fā)生碰車事故、遭遇飛石打擊以及路邊樹枝刮碰等種種行為所產生的并作用于帽檐組件2上的作用力與作用能量,它可以從各個方向擊打作用到帽檐組件2上,具有隨機性。再進一步,定位構件3可以有多種結構形式,比如凸臺結構、搭子結構、扣邊結構等等,而其中又以定位構件3為螺釘結構為最佳結構形式,因為這樣可以非常方便地裝配和拆卸帽檐組件2。最后帽檐組件2既可以具備遮陽功能又提高了頭盔的造型美觀。
為了防止帽檐組件2在遭受外來打擊時發(fā)生過度扭擺而因此造成帽檐組件2發(fā)生損壞的情形,可在頭盔殼體1或/和帽檐組件2上設置布局在頭盔中分面兩側的可限制帽檐組件2擺動幅度的約束構件4。其中約束構件4的結構形式可以有多種,包括:a、約束構件4為翻邊扣結構,該翻邊扣布局在頭盔殼體1上時可呈現(xiàn)為相對突出頭盔殼體1的外表面并對帽檐組件2有扣邊的約束構造、該翻邊扣布局在帽檐組件2上時可呈現(xiàn)為朝向頭盔殼體1并扣抓頭盔殼體1的某些構造;b、約束構件4為螺栓結構(如圖1至圖4所示),該螺栓結構可布局在帽檐組件2上并跟隨帽檐組件2一起運動,此時可以在頭盔殼體1上設置與該螺釘結構相呼應的約束槽、約束止口、約束凸臺或約束翻邊等等,該螺釘結構也可布局在頭盔殼體1上并成為相對于頭盔殼體1不動的一個構件;c、約束構件4為磁碰結構,即利用磁碰的吸力來約束帽檐組件2與頭盔殼體1保持一定程度的接觸,此時可以在帽檐組件2和頭盔殼體1上分別布置磁極相反的兩個磁碰、也可在帽檐組件2和頭盔殼體1中的某一個設置磁性零件而在另一個設置可被磁鐵吸附的鐵質零件;d、約束構件4為伸縮拉帶結構,及利用可伸縮變形的繩索、彈簧或者膠帶等對帽檐組件2進行約束,其中伸縮拉帶的一端系接在帽檐組件2上、另一端系接在頭盔殼體1上;e、約束構件4為擋邊結構,即利用擋邊結構約束帽檐組件2不越過擺動極限,其中擋邊結構可設置在頭盔殼體1上、也可以設置在帽檐組件2上,又以設置在頭盔殼體1上為最佳形式;f、約束構件4為扭簧結構,此時扭簧有一端著力抓靠在頭盔殼體1上、而扭簧另一端著力抓靠在帽檐組件2上,需要說明的是,在正常位置時即帽檐組件2沒有發(fā)生橫向位移時,扭簧應該處置中性的即自由狀態(tài)的位置,當帽檐組件2遭受外來打擊而發(fā)生橫向擺動位移時,該扭簧將受到壓迫而做出抵抗反應。
為了提高頭盔的通風效果,在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所述頭盔殼體1上連接有蜂巢狀構造的通風構件5。優(yōu)選的,所述通風構件5可拆卸地安裝在頭盔殼體1上,所述頭盔殼體1上設置有用于安裝通風構件5的安裝孔。通風構件5的功用有兩個:一個是冷卻通風作用,即將駕駛員頭顱產生的熱量盡快地散發(fā)出去;另一個作用是卸載作用,即一旦頭盔遭受外來打擊是可以利用其變形吸收碰擊的能力,其中外來打擊當然包括來自帽檐組件2的刮碰、刮擦和碰壓等,因此設置通風構件5事實上也是增強帽檐組件2卸載能力的另一個表現(xiàn)形式;需要說明的是,將通風構件5做成蜂巢狀構造是基于以下認識,即一方面蜂巢結構乃是一個較佳的仿生結構,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材料的抵抗變形的能力,同時還保有較佳的通風截面,另一方面蜂巢結構還能夠有效地防止外來飛石、路邊樹枝的入侵而防止它們擊傷或者刺傷駕駛員的頭顱。進一步,所述的蜂巢狀構造通風構件5為獨立構件,如此設計的好處是可以方便地制作和裝配該通風構件5到頭盔殼體1上,同時在其中某一個通風構件5發(fā)生損壞時可以快捷、低成本地對其予以更換。
以上所述,只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達到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都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