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是與背包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具有防竊效果且使用者可易于開啟的背包。
背景技術:
背包通常應用于戶外活動如散步、登山、遠足、旅行及騎單車等,供使用者背負于背部,由于背包主要是透過肩帶固定于使用者身上,因此,使用者在背著背包時,可以背負重量較重或較大型的物品,以減輕雙手的負擔,解決使用者難以靠雙手長時間提拿重物的缺失,而使用者雙手也可以騰出,讓活動更自如。
背包相較于其它攜行袋,雖具有上述的優(yōu)點,但是,使用者背負背包時,背包多是面向使用者的后方,而使用者并無法隨時注意背包的拉鏈是否被拉開。尤其在人潮擁擠的場所,竊賊常會貼靠在使用者身后,將背包上的拉鏈拉開,偷竊背包內的物品。面對背包遭竊的問題,常用的解決方式是將背包前背,讓背包的袋體位于身體前方視線所及之處,在人潮擁擠時,可用雙手護住背包。惟,背包前背時,由于使用者雙手的手臂將會被袋體阻礙,使得活動無法自如,其次,當袋體重物容裝重物時,將會使得重心往前移,加重使用者下背部的負擔。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克服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包,使用者可易于開啟且具有防竊效果。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的一種背包,包括有一袋體、一第一拉鏈、一第二拉鏈、一第三拉鏈、兩個第一黏氈、一第一蓋布與一扣件組,其中,所述袋體具有彼此相鄰的一第一袋布、一第二袋布與一第三袋布,所述第一袋布與所述第二袋布及所述第三袋布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所述第二袋布與所述第三袋布之間形成一第三開口;所述第一拉鏈與第二拉鏈設置在所述袋體且能分別封閉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二開口;所述第一拉鏈的一端部與所述第二拉鏈的一端部相鄰;所述第三拉鏈設置在所述袋體且能封閉所述第三開口;所述第三拉鏈包括一第一鏈段、一第二鏈段以及一拉頭沿所述第一鏈段與所述第二鏈段移動,所述第一鏈段與所述第一拉鏈的端部及所述第二拉鏈的端部相鄰;所述兩個第一黏氈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二袋布與所述第三袋布,且所述第三拉鏈的第一鏈段位于所述兩個第一黏氈之間;所述第一蓋布連接在所述第一袋布;所述第一蓋布設置有一第二黏氈可拆離地與所述兩個第一黏氈黏合,且所述第一蓋布用以覆蓋所述第三拉鏈的第一鏈段與所述第三拉鏈的拉頭;所述扣件組包括兩個扣件以可分離的方式扣合,其中一所述扣件連接在所述第一袋布,另一所述扣件連接在所述第三拉鏈的拉頭。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在于通過第一蓋布與扣件組的設計,可以達到雙重的防竊效果,且解開所述兩個扣件后,使用者拉動所述第一蓋布則可容易地開啟袋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背包立體圖。
圖2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一立體圖,揭示第一袋布翻起。
圖4為一立體圖,揭示第一蓋布為收折狀態(tài)。
圖5為一立體圖,揭示第一蓋布收藏于袋體內。
圖6為一立體圖,揭示袋蓋部翻起。
圖7為一立體圖,揭示第二蓋布翻起。
圖8為一立體圖,揭示第二蓋布伸出袋體。
圖中:
10-袋體; 12-袋蓋部; 12a-連接端;
14-第一袋布; 16-第二袋布; 18-第三袋布;
20-袋身部; 22-側袋; 24-第一拉鏈;
242-端部; 244-拉頭; 26-第二拉鏈;
262-端部; 264-拉頭; 28-第三拉鏈;
282-第一鏈段; 284-第二鏈段; 286-拉頭;
30-第四拉鏈; 302-拉頭; 32-第一蓋布;
322-凸舌部; 324-基部; 34-扣件組;
36-母扣; 362-缺口; 38-公扣;
382-卡勾; 40-連接帶; 42-第一黏氈;
44-第二黏氈; 46-第三黏氈; 48-第一拉帶;
50-第二拉帶; 52-第二蓋布; 54-第四黏氈;
56-第五黏氈; 58-第六黏氈; 60-第三拉帶;
62-第四拉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請參圖1至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背包,包括一袋體10、一第一拉鏈24、一第二拉鏈26、一第三拉鏈28、一第四拉鏈30、一第一蓋布32以及一扣件組34,其中:
袋體10包括一袋蓋部12與一袋身部20,袋蓋部12具有彼此相鄰的一第一袋布14、一第二袋布16與一第三袋布18,第一袋布14概呈倒三角形,第一袋布14鄰近袋體10的頂部。第二袋布16與第三袋布18位于第一袋布14下方且為左、右對稱設置。第一袋布14的左、右兩側的邊緣分別與第二袋布16的邊緣與第三袋布18的邊緣形成與袋體10內部連通的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第二袋布16的邊緣與第三袋布18的邊緣之間形成一第三開口與袋體10內部連通,而第二袋布16與第三袋布18的下方具有袋蓋部12的一連接端12a,連接端12a與袋身部20相連。袋蓋部12的邊緣與袋身部20的邊緣之間形成一第四開口,第四開口與袋體10內部相通且環(huán)繞于第一、第二、第三袋布14,16,18外圍。袋身部20設置有二側袋22,二側袋22分別位于袋蓋部12兩旁。
第一拉鏈24與第二拉鏈26設置在袋體10且分別位于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的周緣,且能分別封閉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第一拉鏈24與第二拉鏈26是分別由第一袋布14兩側往中央的方向向下傾斜,且第一拉鏈24的一端部242與第二拉鏈26的一端部262相鄰。第一拉鏈24與第二拉鏈26各別具有一拉頭244,264。
第三拉鏈28設置在袋體10且位于第三開口的周緣,第三拉鏈28包括一第一鏈段282、一第二鏈段284以及一拉頭286,第一鏈段282位于第二鏈段284與第一袋布14之間且第一鏈段282與第一拉鏈24的端部242及第二拉鏈26的端部262相鄰,拉頭286是沿第一鏈段282與第二鏈段284移動且能開啟或封閉第三開口。藉此,第一、第二、第三拉鏈24,26,28形成Y字形的拉鏈組。
第四拉鏈30設置在袋體10且位于第四開口的周緣且能封閉第四開口,第四拉鏈30包括二拉頭302,且第四拉鏈30的兩端分別位于連接端12a的兩旁,二拉頭302可分別沿不同方向開啟第四開口,讓使用者將袋蓋部12翻開(參照圖6),藉以置入大型物品于袋體中。
第二袋布16與第三袋布18于接近第一拉鏈24的端部242及第二拉鏈26的端部262處分別設置有兩個第一黏氈42,且第三拉鏈28的第一鏈段282位于兩個第一黏氈42之間。
第一蓋布32是連接在第一袋布14,本實施例中,第一蓋布32包括一凸舌部322與一基部324,凸舌部322的內表面設置有一第二黏氈44,基部324連接在第一袋布14的內側,實務上也可連接在第一袋布14的外側。第一蓋布32可在一展開狀態(tài)與一收折狀態(tài)之間變化,在展開狀態(tài)時(參照圖1、圖2),凸舌部322是則自第一拉鏈24與第二拉鏈26的拉頭244,264之間凸伸出袋體10之外,且第二黏氈44可拆離地與兩個第一黏氈42黏合。藉此,第一蓋布32的凸舌部322覆蓋第三拉鏈28的第一鏈段282與第三拉鏈28的拉頭286,使拉頭286隱藏,而達到防竊的作用,避免使用者背著背包時,有心人士從使用者后方拉動第三拉鏈28的拉頭286。
為了能使凸舌部322可以收容于袋體10內側,背包更包括有一第三黏氈46設置在第一袋布14的內側。于本實施例中,第三黏氈46是設置在第一蓋布32的基部324(參照圖3),以透過基部324而設置在第一袋布14的內側。請配合圖4與圖5,第一蓋布32為收折狀態(tài)時,第一蓋布32收藏于袋體10內,且凸舌部322為反折,使第二黏氈44與第三黏氈46黏合。第一拉鏈24的拉頭244及第二拉鏈26的拉頭264即分別拉至第一拉鏈24及第二拉鏈26各自的端部242,262。
第一蓋布32的凸舌部322的外表面設置有一第一拉帶48,第一拉帶48的兩端與凸舌部322結合,第一拉帶48是供使用者拉動第一蓋布32,以將第二黏氈44與兩個第一黏氈42分離,并且由下而上帶動二拉頭244,264且能快速地將第一袋布14翻起(參照圖3)。
第一袋布14設置有一第二拉帶50,第二拉帶50的兩端結合于第一袋布14的外表面,第二拉帶50同樣是供使用者拉動第一袋布14,以快速地由下而上將第一袋布14翻起。特別是在第一蓋布32為收折狀態(tài)時(參照圖5),使用者即是靠第二拉帶50達到快速翻起第一袋布14的目的。
扣件組34包括兩個扣件以可分離的方式扣合,兩個扣件分別為一母扣36與一公扣38,母扣36連接在第一袋布14,母扣36的相對兩側具有二缺口362與其內部相通,且二缺口362為第二拉帶50所遮蔽(參照圖5)。公扣38透過一連接帶40連接第三拉鏈28的拉頭286。公扣38具有二卡勾382位于二缺口362中,二缺口362及卡勾382構成扣件組34的一解除扣合部。解除扣合部是受使用者按壓后,使公扣38相對母扣36分離。而公扣38與母扣36扣合后,連接帶40位于第一蓋布32外側且覆蓋第一蓋布32及第一拉帶48,為背包增加另一重的保障,讓有心人士不易翻起第一蓋布32。
為了使開啟袋蓋部12更方便,除了直接拉動第四拉鏈30的二拉頭302之外,本實施例的背包更包含一第二蓋布52,第二蓋布52的一端結合于第一袋布14的內側相對于連接端12a的位置,第二蓋布52上設置有一第四黏氈54;第二蓋布52能在一展開狀態(tài)與一收折狀態(tài)之間變化,在展開狀態(tài)時,第二蓋布52自第四拉鏈30的二拉頭302之間伸出袋體10(參照圖8),在收折狀態(tài)時,第二蓋布52貼靠于第一袋布14內側(參照圖6)。
袋身部20于頂部位置處設置有一第五黏氈56供第二蓋布52在展開狀態(tài)時與第四黏氈54黏合(參照圖7、圖8);第一袋布14的內側更設置有一第六黏氈58供第二蓋布52在收折狀態(tài)時與第四黏氈54黏合。
使用者欲翻開袋蓋部12時,即可分別往相反的方向拉動袋身部20的頂部及第二蓋布52,即帶動二拉頭302往下移動且能快速將袋蓋部12翻開。第二蓋布52及袋身部20的頂部則分別結合有一第三拉帶60與一第四拉帶62,讓使用者于翻開袋蓋部12時更容易施力。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背包通過第一蓋布32與扣件組34的設計,可以達到雙重的防竊效果,且解開母扣36與公扣38后,使用者拉動第一蓋布32則可容易地開啟袋體10。第一蓋布32可收折的設計讓使用者選擇是否要遮蓋第三拉鏈28的第一鏈段。此外,第二蓋布52可收折的設計,讓使用者選擇要直接以第四接煉30的拉頭302開啟第四開口或以第二蓋布52快速地翻開袋蓋部12。
以上實施方式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