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緩震鞋。
背景技術:
普通鞋底一般沒有減震設計,無法對人們在走路時地面給腳部的反作用力進行緩沖。有一些鞋底具備減震的設計,然而使用較多的是氣墊結構,從而使得鞋底結構復雜、加工成本高、加工時間長;氣墊結構通常僅在后跟部位設置,無法對腳掌部位受到的沖擊進行緩沖;在鞋子的穿用過程中氣墊會發(fā)生老化、漏氣,導致性能下降,甚至在走路時發(fā)出令人尷尬的響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能有效化解走路時沖擊力的緩震鞋。
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緩震鞋,其包括鞋底,所述鞋底設有緩震裝置,所述緩震裝置包括緩震單元,所述緩震單元為板狀、并具有鋸齒形彎折的橫斷面;所述緩震單元包括至少兩個緩震單體,所述緩震單體依次并排相連,所述緩震單體為柱狀并具有“V”形截面;所述緩震單體排列的方向為所述緩震單元的工作方向,所述緩震單元在所述鞋底被踩下后在所述工作方向上可伸縮地設置。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緩震單元為至少兩個,并且層疊設置。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緩震單元是一體成型的。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緩震單元的材質(zhì)為TPR。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包括緩震墊,所述緩震單元設置于所述緩震墊內(nèi);所述緩震墊包括上壓板和下壓板,所述上壓板和所述下壓板相對設置;所述緩震單元在所述工作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連接于所述上壓板,所述第二端連接于所述下壓板。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緩震墊有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鞋底的后跟和前腳掌。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緩震墊和所述緩震單元是一體成型的。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緩震墊的材質(zhì)為TPU。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緩震裝置及緩震鞋,通過“V”形結構受力后的折疊變形,將源自地面和穿著者自身體重的對沖力有效化解,對于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腰部等部位關節(jié)骨骼形成保護。同時,因結構形變而產(chǎn)生回彈力有助于提供行走動力。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緩震裝置及緩震鞋,取消了常用的氣墊結構,對加工工藝的要求大大降低,縮短了加工周期。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緩震鞋,在前腳掌及后腳跟都設置有緩震墊,可有效緩解腳后跟和前腳掌所受的沖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緩震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緩震鞋中的緩震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3、圖4和圖5為圖2中緩震墊內(nèi)緩震單元的局部示意圖;
圖6為工作狀態(tài)下的緩震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種緩震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為基于附圖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而采用的相對概念,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一
參考圖1,一種緩震鞋,在鞋底1的后跟處設置有緩震墊2,緩震墊2內(nèi)置于鞋底1內(nèi)。緩震墊2的結構參考圖2。緩震墊2具有一體成型的外框,并形成上壓板21和下壓板22。上壓板21承受來自穿用者的壓力,下壓板22承受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緩震墊2的框架內(nèi)設置有若干板狀的TPR材質(zhì)的緩震單元23。緩震單元23的橫斷面呈現(xiàn)鋸齒狀彎折,參考圖3,每個緩震單元23都是由若干緩震單體構成,這些緩震單體具有“V”形的橫斷面,它們并排地依次相連,從而形成類似彈簧的結構。
參考圖4和圖5,為緩震單元23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和圖5中的箭頭方向示出了緩震單元的工作方向。參考圖4,緩震單元23在工作方向受力,會沿著箭頭方向壓縮;當使得緩震單元23壓縮的作用力消去,參考圖3,緩震單元23將沿著箭頭方向伸展,回復原狀。
參考圖6,將若干上述緩震單元23裝入緩震墊2,使它們層疊設置,并將緩震墊2設置于鞋底的后跟處。當緩震墊2被踩下,各緩震單元23將沖擊能量儲存,減小了腳部對鞋底的瞬時作用力F;地面給腳部的支撐力FN同樣也被減小,從而腳部所受的反作用力也相應減小。緩震墊2被踩下發(fā)生變形,并沿圖6中空心箭頭方向擴展,從而支撐腳部的面積增大,減小了腳部各點所受壓強,進一步增加了對腳部的支撐性能和穿著的舒適性。
緩震單元23的材質(zhì)為TPR,緩震墊2的材質(zhì)為TPU。緩震單元23在其工作方向上,一端固定在緩震墊2上部的上壓板21上,另一端則固定在緩震墊2下部的下壓板22上。
較硬的TPU材料可提供足夠的支撐,而相對較軟的TPR材料則可提供足夠的彈性。
還可進一步設計,提供多個具有不同性能的緩震墊2,并配合可抽換的設計,以適應不同人群、不同場合的穿著需求。
實施例二
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參考圖7,在鞋底1內(nèi)、類似后跟處的緩震墊2,在前腳掌位置也設置一緩震墊2,它們具備相同的材質(zhì)和內(nèi)部構造,工作原理也相同,不再贅述。
在前腳掌處也設置緩震墊2,可進一步增強緩震效果,并能在劇烈運動時提供回彈的助力。
還可進一步設計,提供多個具有不同性能的緩震墊2,并配合可抽換的設計,以適應不同人群、不同場合的穿著需求。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提供的緩震鞋和實施例二中的類似,區(qū)別在于,緩震墊2和緩震單元23的材質(zhì)均為TPR,并且它們是一體成型的,加工方便,連接效果好。
還可進一步設計,提供多個具有不同性能的緩震墊2,并配合可抽換的設計,以適應不同人群、不同場合的穿著需求。
實施例四
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本實施例提供的緩震鞋,省略了緩震墊,而是在鞋底內(nèi)設置有一夾層,該夾層具有上下表面,該上下表面固定緩震單元23,同樣可實現(xiàn)緩震。
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僅用于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并不構成對權利要求范圍的限制,本領域內(nèi)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其他實質(zhì)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