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服裝制作技術(shù)領域,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服裝剪裁模板。
背景技術(shù):
傳統(tǒng)的服裝制作過程中需要手工用尺子在衣料上丈量一定的長度或?qū)挾龋闪亢笮枰谙鄳囊铝衔恢蒙袭嬀€定位,然后再根據(jù)所畫的線條進行剪裁與縫制。
目前,隨著服裝紡織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服裝的款式、精致程度需求越來越高,襯衫作為常被挑選為正式場合穿著的一種重要服飾,其板型、縫合處的精致程度以及飽滿立體度等因素都有密切影響著襯衫的質(zhì)量,然而現(xiàn)有的技術(shù)水平通過人工用量尺組合來劃線定位的操作很難保證袖窿、袖山弧線的精準度與順暢度,袖子與前后衣片之間的接口處理的粗糙,不但影響美觀而且還浪大量人力與時間,生產(chǎn)效率低下。
如何設計出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方便,能夠提高服裝布料剪裁的精準性以及節(jié)約服裝制作時間的剪裁工具,已經(jīng)成為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服裝剪裁模板,提高了服裝布料剪裁的精準性并且極大程度上縮短了服裝制作的時間。
本申請?zhí)峁┑募夹g(shù)方案如下:
一種服裝剪裁模板,包括袖片基準板,前片基準板,后片基準板;
所述袖片基準板的邊緣由前袖山弧線、后袖山弧線、前袖底線、后袖底線、袖口線圍繞而成;
所述前基準板邊緣由前肩線、前領圈線、前中心線、前腰省參考線、前片側(cè)縫線、第一前袖窿弧線、第二前袖窿弧線、前袖窿省參考線依次圍繞而成;
所述后片基準板由后肩線、后袖窿弧線、后片側(cè)縫線、后腰省參考線、后中心線、后領圈線依次圍繞而成;
所述前袖山弧線能夠與所述第一前袖窿弧線配合,且所述前袖山弧線還能夠與所述第二前袖籠弧線配合,所述后袖山弧線能夠與所述后袖籠弧線配合。
優(yōu)選的,所述袖片基準板上設有第一高度刻度線,用于控制前片袖山弧線的高度;
第二高度刻度線,用于控制后片袖山弧線的高度;
用于控制前偏袖借位量大小的第一借位刻度線和第二借位刻度線;
用于控制后偏袖借位量大小的第三借位刻度線和第四刻度線;
用于控制袖子長度的前袖刻度線和后袖刻度線。
優(yōu)選的,所述袖片基準板上還設有第一傾斜度參照線,用于控制前片袖山的傾斜度;
第二傾斜度參照線,用于控制后片袖山的傾斜度;
袖肥前后分界線;用于控制前偏袖量的大小的前偏袖借位線組;
用于控制后偏袖量的大小的后偏袖借位線組。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前袖窿弧線和所述前袖窿省參考線的交叉點與所述前袖山弧線上的拐點對應,所述后袖窿弧線上設有與所述后袖山弧線上的拐點對應的定位點。
優(yōu)選的,所述服裝前片基準板設有,
前肩線刻度線,用于控制前小肩的長度以及傾斜度;
前直開領刻度線,用來控制開領深度以及肩端點的傾斜度;
前橫開領刻度線,用于控制領子的開領寬度;
前中心刻度線,用于控制開領深度、紐扣間距及袖窿高低;
前胸圍刻度線,用于量取前胸圍的大小以及前片分割的位置;
前側(cè)縫刻度線,用于控制前片側(cè)縫線位置和前片圍度的大小;
前片袖窿省刻度線,用于控制前片袖窿省的大小;
所述胸圍刻度線上還設有角度量尺,所述角度量尺用于控制胸窿省的大小;所述前片基準板還設有用于控制前腰省大小的前腰省刻度線組。
優(yōu)選的,所述前片基準板還設有用于控制前腰省位置和角度的第一前腰省中心線和第二前腰省中心線;
所述第一前腰省中心線兩側(cè)分別設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一前腰省省邊線和第二前腰省省邊線;
所述第二前腰省中心線兩側(cè)分別設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三前腰省省邊線和第四前腰省省邊線。
優(yōu)選的,所述前片基準板還設有第一圓孔,用于定位紐扣縫合位置及描繪相關(guān)符號。
優(yōu)選的,所述后片基準板設有后肩刻度線,用來控制后小肩的長度;
后橫開領刻度線,用于控制后橫開領的寬窄;
后中心刻度線,用于控制開領深度、紐扣間距及袖窿高低;
第二胸圍刻度線,用于控制前胸圍的大小以及后片分割的位置;
后片側(cè)縫刻度線,用來控制后片側(cè)縫線位置和后片圍度的大?。?/p>
所述后片基準板還設有用于控制后腰省大小的后腰省刻度線組。
優(yōu)選的,所述后片基準板還包括用于控制后小肩收省的位置和小的第一后肩省參照線和第二后肩省參照線;
用于控制后片肩胛骨高低的肩胛骨線;
所述后片基準板還設有用于控制后腰省位置和角度的第一后腰省中心線和第二后腰省中心線;
所述第一后腰省中心線兩側(cè)分別設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一后腰省省邊線和第二后腰省中心線;
所述第二后腰省中心線兩側(cè)分別設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三后腰省省邊線和第四后腰省省邊線。
優(yōu)選的,所述后片基準板還設有第二圓孔,用于定位紐扣縫合位置及描繪相關(guān)符號。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技術(shù)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申請中的服裝剪裁模板將服裝剪裁過程中所需的尺寸線與參照線集合為一體,整套模板包括袖片基準板,前片基準板、后片基準板,依據(jù)三塊基準板的外邊界線條可直接在布料上劃出衣服特征部位線條,且三塊基準板對應的弧線結(jié)合起來能夠在布料上定位出衣服的特征位置,如此,剪裁服裝布料時無需手拿量尺進行劃線和定位,免去了傳統(tǒng)服裝剪裁布料時,需經(jīng)過的測量、定位、劃線等繁雜的步驟,本套模板結(jié)構(gòu)簡單且使用方便,極大程度上提高服了裝剪裁的精準性和服裝制作的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袖片基準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前片基準板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后片基準板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shù)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結(jié)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請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服裝剪裁模板,包括袖片基準板1,前片基準板2,后片基準板3;
所述袖片基準板1的邊緣線由前袖山弧線11、后袖山弧線12、前袖底線13、后袖底線14、袖口線15依次圍繞而成;
所述前基準板2的邊緣線由前肩線21、前領圈線22、前中心線23、前腰省參考線24、前片側(cè)縫線25、第一前袖窿弧線26、第二前袖窿弧線27、前袖窿省參考線28圍繞而成;
所述后片基準板3由后肩線31,后袖窿弧線32、后片側(cè)縫線33、后腰省參考線34、后中心線35、后領圈線36依次圍繞而成;
所述前袖山弧線11能夠與所述第一前袖窿弧線26配合,且所述前袖山弧線11還能夠與所述第二前袖籠弧線27配合,所述后袖山弧線12能夠與所述后袖籠弧線32配合。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袖片基準板1、前片基準板2、后片基準板3可選用透明的PVC板制成,本實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刻度線和參考線等優(yōu)選為印設在所述透明PVC板內(nèi)部,如此能夠避免長期使用后刻度線以及參考線出現(xiàn)磨損,影響使用效果的情況。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服裝剪裁模板,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申請中的服裝剪裁模板將服裝剪裁過程中所需的尺寸線與參照線集合為一體,整套模板包括袖片基準板1,前片基準板2、后片基準板3,依據(jù)三塊基準板的外邊界線條可直接在布料上劃出衣服特征部位線,且三塊基準板對應的弧線結(jié)合起來能夠在布料上定位出衣服的特征位置,如此,剪裁服裝布料時無需手拿量尺和圓規(guī)進行劃線和定位,免去了傳統(tǒng)服裝剪裁布料時,需經(jīng)過繁多的測量、定位、劃線等步驟,本套模板結(jié)構(gòu)簡單且使用方便,極大程度上提高服裝剪裁的精準性和服裝制作的效率。
本實施例中,所述袖片基準板1上設有,
第一高度刻度線101,用于控制前片袖山弧線的高度;
第二高度刻度線102,用于控制后片袖山弧線的高度;
用于控制前偏袖借位量大小的第一借位刻度線103和第二借位刻度線104;
用于控制后偏袖借位量大小的第三借位刻度線105和第四借位刻度線106;用來控制袖子長度的前袖刻度線107和后袖刻度線108。
在本實施例中,設有用于控制前后袖山的高度的刻度線和用于控制前、后袖借位量大小的刻度線,這些刻度線能夠控制袖片基準板上袖山弧線的高度和前、后偏袖借位量的大小,如此在服裝剪裁修飾的過程中無需增添其他的測量工具,無需移動更換測量工具測量的位置,提高了服裝裁剪的準確性且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實施例中,所述袖片基準板1上還設有第一傾斜度參照線109,用于控制前片袖山的傾斜度;
第二傾斜度參照線110,用于控制后片袖山的傾斜度;
袖肥前后分界線111;用于控制前偏袖量的大小的前偏袖借位線組112;
用于控制后偏袖量的大小的后偏袖借位線組113。
在本實施例中,袖片基準板1上設置有用于控制前、后片袖山傾斜度的參照線,以及能夠約束前、后偏袖量大小的借位線組,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需在相應的布料位置上用量尺刻畫定位,準確性差且效率低下的技術(shù)難題。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前袖窿弧線26和所述前袖窿省參考線28的交叉點與所述前袖山弧線上的拐點對應,所述后袖窿弧線26上設有與所述后袖山弧線上的拐點對應的定位點。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過程中,前袖山弧線上的拐點為第一定位點,第二前袖窿弧線26和所述前袖窿省參考線28的交叉點為第三定位點,第一定位點與第三定位點216對應起來,后袖山弧線上的拐點為第二定位點,所述后袖窿弧線26上設有與第二對應點對應的第四定位點317,三塊基準板對應的弧線結(jié)合起來能夠在布料上定位出衣服的特征位置,免去了傳統(tǒng)服裝剪裁布料時,需經(jīng)過繁多的測量、定位、劃線等步驟,極大程度上提高服裝剪裁的精準性和服裝生產(chǎn)制造的效率。
本實施例中,所述前片基準板2設有前肩線刻度線201,用于控制前小肩的長度以及傾斜度;
前直開領刻度線202,用于控制開領深度以及肩端點的傾斜度;
前橫開領刻度線203,用于控制領子的開領寬度;
前中心刻度線204,用于控制開領深度、紐扣間距及袖窿高低;
前胸圍刻度線205,用于量取前胸圍的大小以及前片分割的位置;
前側(cè)縫刻度線206,用于控制前片側(cè)縫線位置和前片圍度的大小;
前片袖窿省刻度線207,用于控制前片袖窿省的大小;
所述胸圍刻度線上還設有角度量尺208,所述角度量尺用于控制胸窿省的大??;
所述前片基準板2還設有用于控制前腰省大小的前腰省刻度線組209。
在本實施例中,前片基準板2上設有前間線刻度線,無需通過傳統(tǒng)手段利用直尺和角度尺測量與定位前小肩的長度和傾斜度,前直開領刻度線和前橫開領刻度線的設置也為操作人員免去了用直尺和角度量尺定位規(guī)劃開領寬度、開領深度、紐扣間距及袖窿高低等繁瑣的操作,大大縮減了工時,且在測量不同位置時無需移動量尺,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前片基準板2還設有用于控制前腰省位置和角度的第一前腰省中心線210和第二前腰省中心線211;
所述第一前腰省中心線210兩側(cè)分別設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一前腰省省邊線212和第二前腰省省邊線213;
所述第二前腰省中心線211兩側(cè)分別設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三前腰省省邊線214和第四前腰省省邊線215。
在本實施例中,腰省中心線的設置方便于操作人員對腰省位置和角度的定位,腰省省邊線的設置便于操作人員控制省道的大小,并且還可以用于約束或參照省道的造型。
本實施例中,所述前片基準板2還設有第一類圓孔,用于定位紐扣縫合位置及描繪相關(guān)符號。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圓孔的設置能夠用來定位紐扣,以及用來繪制類圓形的符號、造型等,第一圓孔的數(shù)量不限,優(yōu)選為三個,第一類圓孔的直徑可以優(yōu)選為1.5cm、1.0cm、0.8cm。
本實施例中,所述后片基準板3設有后肩刻度線301,用于控制后小肩的長度;
后橫開領刻度線302,用于控制后橫開領的寬窄;
后直開領刻度線303,用于控制開領深度;
后中心刻度線304,用于控制開領深度、紐扣間距及袖窿高低;
第二胸圍刻度線305,用于控制前胸圍的大小以及后片分割的位置;
后片側(cè)縫刻度線306,用來控制后片側(cè)縫線位置和后片圍度的大?。?/p>
所述后片基準板3還設有用于控制后腰省大小的后腰省刻度線組307。
在本實施例中,后片基準板3上設有后肩線刻度線,無需通過傳統(tǒng)手段利用直尺和角度尺測量與定位后小肩的長度和傾斜度,后橫開領刻度線的設置也為操作人員免去了用直尺和角度量尺定位規(guī)劃開領寬度、開領深度、紐扣間距及袖窿高低等繁瑣的操作,大大縮減了工時,且在測量不同結(jié)構(gòu)位置時無需移動量尺,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后片基準板3還包括用于控制后小肩收省的位置和小的第一后肩省參照線308和第二后肩省參照線309;
用于控制后片肩胛骨高低的肩胛骨線310;
所述后片基準板還設有用于控制后腰省位置和角度的第一后腰省中心線311和第二后腰省中心線312;
所述第一后腰省中心線311兩側(cè)分別設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一后腰省省邊線313和第二后腰省中心線314;
所述第二后腰省中心線312兩側(cè)分別設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三后腰省省邊線315和第四后腰省省邊線316。
在本實施例中,后肩參照線的設置便于操作人員確定后小肩的位置,肩便于控制肩胛骨的大小,且這些定位參照線的設置能夠免去工作者用量尺在布料上定位和繪制的過程中繁瑣的操作,且無需在更換不同測量環(huán)境中移動量尺位置,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與快速性。腰省中心線的設置方便于操作人員對腰省位置和角度的定位,腰省省邊線的設置便于操作人員控制省道的大小,并且還可以用于約束省道的造型。
本實施例中,所述后片基準板3還設有第二類圓孔,用于定位紐扣縫合位置及描繪相關(guān)符號。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圓孔的設置能夠用來定位紐扣,以及用來繪制類圓形的相關(guān)符號、造型等,第二圓孔的數(shù)量不限,優(yōu)選為三個,且其直徑可優(yōu)選為2.2cm、2.0cm、1.8cm。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qū)I(yè)技術(shù)人員能夠?qū)崿F(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