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登山鞋及其鞋底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登山鞋及其鞋底,該鞋底包括前掌部和后跟部,還包括活動式鞋掌,活動式鞋掌包括前鞋掌和后鞋掌,前鞋掌安裝于前掌部,后鞋掌安裝于后跟部;還包括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鞋底與活動式鞋掌通過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連接;第一卡合部件包括設于前掌部和后跟部的表面上一個以上的凹槽及設于活動式鞋掌上的與凹槽相匹配的凸起;第二卡合部件包括設于前掌部和后跟部外側(cè)面的扣眼及與扣眼相匹配的卡扣。本實用新型的登山鞋及其鞋底,可根據(jù)情況更換鞋掌,可以平地行走,又有利于登山,且可延長鞋子的使用壽命,同時由于第一卡合部件與第二卡合部件的配合,使得鞋底與活動式鞋掌之間的連接更穩(wěn)固。
【專利說明】一種登山鞋及其鞋底【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生活日用品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登山鞋及其鞋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戶外運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其中登山是大多數(shù)人首選的戶外運動。
[0003]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種專用于登山的登山鞋,其主要都是通過在鞋底表面設置增加與地面摩擦力的結(jié)構,而使鞋子更利于在山路行走。但是,具有這種結(jié)構的登山鞋大多只有利于上坡行走,不利于下坡行走,而且在平地上行走時并不舒適。并且,隨著穿著次數(shù)的增加,會因鞋底的磨損而使其摩擦力減小,使得鞋子不再適合于登山。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種登山鞋,可根據(jù)坡度和地面情況而更換鞋掌,既可以平地行走,又有利于登山過程中的上坡行走和下坡行走,而且可延長鞋子的使用壽命,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一個技術難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鞋底及包含該鞋底的登山鞋,可根據(jù)坡度和地面情況而更換鞋掌,既可以平地行走,又有利于登山過程中的上坡行走和下坡行走,而且可延長鞋子的使用壽命。
[0006]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出了一種鞋底,所述鞋底包括前掌部和后跟部,還包括活動式鞋掌,所述活動式鞋掌包括前鞋掌和后鞋掌,所述前鞋掌安裝于所述前掌部,所述后鞋掌安裝于所述后跟部;且
[0007]還包括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所述鞋底與所述活動式鞋掌通過所述第一卡合部件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件相連接;
[0008]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前掌部和后跟部的表面上的一個以上的凹槽及設置于所述活動式鞋掌上的與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起;所述第二卡合部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前掌部和后跟部的外側(cè)面的扣眼及與所述扣眼相匹配的卡扣。
[0009]進一步的,所述活動式鞋掌的形狀呈流線型,所述活動式鞋掌中心區(qū)域的厚度大于所述活動式鞋掌邊緣區(qū)域的厚度。
[0010]進一步的,所述活動式鞋掌的中心區(qū)域的厚度為2-4厘米,所述鞋掌邊緣區(qū)域的厚度為1-3厘米。
[0011]進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形狀為直線條狀、曲線條狀、工字狀或網(wǎng)狀。
[0012]進一步的,所述前掌部的凹槽數(shù)量為2-5個,所述后跟部的凹槽數(shù)量為2-4個。
[0013]進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側(cè)壁為波紋狀或凹凸狀。
[0014]進一步的,所述前掌部外側(cè)面設置的扣眼為6-10個,所述后跟部外側(cè)面設置的扣眼為4-8個。
[0015]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出了一種登山鞋,包括本發(fā)明提供的任意一種鞋底。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鞋底及包含該鞋底的登山鞋,可根據(jù)坡度和地面情況而更換鞋掌,既可以平地行走,又有利于登山過程中的上坡行走和下坡行走,而且可延長鞋子的使用壽命;同時,由于第一卡合部件與第二卡合部件的配合,使得鞋底與活動式鞋掌之間的連接更加穩(wěn)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鞋底的主視結(jié)構示意圖;
[0018]圖2是與圖1所示鞋底相匹配的活動式鞋掌的主視結(jié)構示意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活動式鞋掌安裝于鞋底之后的側(cè)視結(jié)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1]參照圖1至圖3,分別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鞋底的主視結(jié)構示意圖、與圖1所示鞋底相匹配的活動式鞋掌的主視結(jié)構示意圖及活動式鞋掌安裝于鞋底之后的側(cè)視結(jié)構示意圖。
[0022]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該鞋底I包括前掌部11和后跟部12,該鞋底I還包括活動式鞋掌,活動式鞋掌包括安裝于前掌部11的前鞋掌21和安裝于后跟部12的后鞋掌22。
[0023]采用該實施例的鞋底,可根據(jù)坡度和地面情況的不同而更換該活動式鞋掌,比如在走平路時,可以不安裝該活動式鞋掌;在登山的上坡時,可以在后跟部12安裝后鞋掌22,以增加推動力,使上山更輕松;在登山的下坡時,可以在前掌部11安裝前鞋掌21,以增加前掌部與地面的摩擦力,使下山更安全。該鞋底還包括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鞋底與活動式鞋掌通過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相連接。
[0024]其中,第一卡合部件包括設置于前掌部11和后跟部12的表面上的一個以上的凹槽13及設置于活動式鞋掌的前鞋掌21和后鞋掌22上的與凹槽13相匹配的凸起23。其中,設置于前鞋掌21與后鞋掌22上的凸起23,不但能增加鞋掌與地面的摩擦力,而且有利于將水分、泥沙等排出鞋底,在增加抓地力的同時,還具有減震緩沖的作用。
[0025]此外,由于鞋底不與地面直接接觸,減少了鞋底的磨損,可延長鞋子的使用壽命。
[0026]其中,第二卡合部件包括設置于前掌部11的外側(cè)面和后跟部12的外側(cè)面的扣眼(圖中未示出)及與扣眼相匹配的卡扣31。
[0027]通過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的設置,可實現(xiàn)鞋底與活動式鞋掌之間跟牢固的連接。
[0028]進一步的,在不安裝活動式鞋掌的時候,前掌部11和后跟部12的表面上的凹槽13,同樣能增加鞋子與地面的摩擦力,增強用戶的抓地感,而且有利于水分、泥沙等排出鞋底,具有防滑和緩沖的作用。
[0029]進一步的,可將凹槽13的側(cè)壁設置為波紋狀或凹凸狀,以增加凹槽13與凸起23之間的摩擦力,使凹槽13與凸起23更穩(wěn)固地連接。
[0030]進一步的,前鞋掌21和后鞋掌22的形狀呈流線型,即前鞋掌21和后鞋掌22的中心區(qū)域的厚度大于其邊緣區(qū)域的厚度,以提高活動式鞋掌與鞋底的貼合度。
[0031]其中,活動式鞋掌的中心區(qū)域的厚度為2-4厘米,鞋掌邊緣區(qū)域的厚度為1-3厘米,不但可實現(xiàn)活動式鞋掌與鞋底之間良好的貼合度,而且可保證在安裝活動式鞋掌后,鞋子具有較高的舒適度。
[0032]不同厚度的活動式鞋掌適合不同坡度,比如中心區(qū)域厚度為2厘米,邊緣區(qū)域厚度為I厘米時,比較適合坡度不太陡的路;中心區(qū)域厚度為3厘米,邊緣區(qū)域為2厘米時,比較適合坡度較陡的路。
[0033]其中,上述凹槽13的形狀可根據(jù)需要設置為直線條狀、曲線條狀、工字狀或網(wǎng)狀,凸起23的形狀也可相應的設置為直線條狀、曲線條狀、工字狀或網(wǎng)狀。
[0034]進一步的,前掌部11的凹槽13數(shù)量為2-5個,后跟部12的凹槽數(shù)量13為2_4個,凹槽數(shù)量越多,鞋底與活動式鞋掌之間的連接越牢固,且越利于將水分、泥沙等排出鞋底。
[0035]進一步的,前掌部11的外側(cè)面設置的扣眼31為6-10個,后跟部12的外側(cè)面設置的扣眼31為4-8個。
[0036]可根據(jù)鞋子的大小在前掌部11的外側(cè)面和后跟部12的外側(cè)面分別設置不同數(shù)量的扣眼31,例如38碼的鞋子,可在前掌部11的外側(cè)面設置6個扣眼,在后跟部12的外側(cè)面設置4個扣眼。
[0037]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 一種登山鞋,其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的鞋底。
[003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該技術的人在本發(fā)明所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鞋底,所述鞋底包括前掌部和后跟部,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活動式鞋掌,所述活動式鞋掌包括前鞋掌和后鞋掌,所述前鞋掌安裝于所述前掌部,所述后鞋掌安裝于所述后跟部;且 還包括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所述鞋底與所述活動式鞋掌通過所述第一卡合部件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件相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前掌部和后跟部的表面上的一個以上的凹槽及設置于所述活動式鞋掌上的與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起;所述第二卡合部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前掌部和后跟部的外側(cè)面的扣眼及與所述扣眼相匹配的卡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式鞋掌的形狀呈流線型,所述活動式鞋掌中心區(qū)域的厚度大于所述活動式鞋掌邊緣區(qū)域的厚度。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式鞋掌的中心區(qū)域的厚度為2-4厘米,所述鞋掌邊緣區(qū)域的厚度為1-3厘米。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形狀為直線條狀、曲線條狀、工字狀或網(wǎng)狀。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掌部表面設置的凹槽數(shù)量為2-5個,所述后跟部表面設置的凹槽數(shù)量為2-4個。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側(cè)壁為波紋狀或凹凸狀。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掌部外側(cè)面設置的扣眼為6-10個,所述后跟部外側(cè)面設置的扣眼為4-8個。
8.一種登山鞋,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鞋底。
【文檔編號】A43B13/16GK203505716SQ201320481459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8月8日
【發(fā)明者】王艷萍 申請人:防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