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鞋底,具體涉及一種鞋底上表面中部安裝有可移動足
弓元件的鞋底,從而使得用戶在使用所述足弓元件時根據(jù)自身足弓的位置 而移動所述足弓元件。因此,所述鞋底以及所述足弓元件可緊密接觸用戶 的腳底并支撐整個腳底,從而易于減震,并且即^f吏用戶長時間穿著鞋子, 依然可維持舒適的穿著感覺。此外,在所述鞋底的下表面的鞋底后部自鞋 底縱向方向上安裝可移動鞋跟,從而可校正人體直立姿勢,以帶來脊柱校 正效果,并且提高身材的相應(yīng)功能。
背景技術(shù):
在物理健康方面比鞋子的空氣通透性更重要的是緩沖減震問題。如果 鞋子的緩沖減震效果不好,不僅會使人容易感覺腳部疲乏,而且由于由鞋 底接觸地面產(chǎn)生的震動經(jīng)過脊柱傳輸給人腦,因而可在人體內(nèi)產(chǎn)生惡劣影 響。因此,鞋子必須具有足夠的緩沖減震效果。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shí)施例的鞋底分解立體圖;具有可移動鞋跟30的鞋底主體10'分為下表面接觸地面的鞋底前部 IOA',下表面接觸地面并且其上表面縱向形成有所述第一移動凹槽11的 鞋底中部10B',以及通過預(yù)定高度與地面分離,以使得其下表面不與地接 觸的鞋底后部IOC',并且所述鞋底后部IOC'下表面具有第二移動凹槽ll'。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于所述鞋底主體10'的鞋底后部IOC'的下表面的 所迷鞋跟30從所述鞋底主體10'的鞋底中部IOB'的下表面延伸,并且外部 巻起,以與地之間具有預(yù)定角度,從而在行走的時候鞋跟自然彎曲。所述鞋跟30通過位于所述鞋底后部IOC'的下表面的鞋跟主體31以可 移動的方式配置,第二移動支撐元件32從所述鞋跟主體3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且以可移動的方式插入所述第二移動凹槽ll'中,第二開口 33 形成于所述第二移動支撐元件32的中部,第二螺栓支撐元件34形成于所 述第二開口 33地內(nèi)部圓周表面并且與所述第二移動螺旋桿13'以可移動 方式配合使用。
[59此時,優(yōu)選所述第一螺旋桿旋鈕H形成于從所述鞋底主體10的鞋底 后部末端伸出來的所述第一螺旋桿13 —側(cè)的末端,以使得所述第一螺旋 桿13易于旋轉(zhuǎn),并且所述第二螺旋桿旋鈕H'形成于從所述鞋底主體10' 的鞋底后部末端伸出來的所述第二螺旋桿13'的一側(cè)的末端,以使得所述 第二螺旋桿13'易于旋轉(zhuǎn)。
[60此時,所述第二螺旋桿旋鈕H'突出的直徑比所述第一螺旋桿旋鈕H 的突出直徑大,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螺旋桿旋鈕H和H'以獨(dú)立旋轉(zhuǎn)的方式 配置。
61也就是i兌,如圖7所示,形成于所述鞋5艮30的所述第二移動支撐元 件22'中的所述第二螺栓支撐元件24'與形成于所述鞋底主體10'的所述第 二移動凹槽ll'中的所述第二螺旋桿13'配合使用,然后旋轉(zhuǎn)形成于從所述 鞋底主體10'的鞋底后部伸出的笫二螺旋桿13'的一側(cè)的所述第二螺旋桿 旋鈕H',從而使得分別具有螺母和螺栓結(jié)構(gòu)的所述第二螺旋桿13'和所述 第二螺栓支撐元件24'彼此配合以形成旋轉(zhuǎn)。因此,所述鞋跟30可沿著所 述鞋底主體10'的下表面移動至預(yù)定位置。
[62盡管已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shí)施例,可以設(shè)想,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 人員可在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設(shè)計(jì)對本發(fā)明的各種修改。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鞋底,其形狀類似于腳部并且與鞋幫下表面配置在一起,所述鞋底包括形狀類似腳部的鞋底主體,所述鞋底主體包括放置腳趾的鞋底前部、放置足弓的鞋底中部以及放置腳后跟的鞋底后部;和以可移動方式在所述鞋底主體縱向方向配置于所述鞋底主體的鞋底中部上表面的足弓元件。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鞋底主體包括第一移動 凹槽、通孔、第一螺旋桿;所述第一移動凹槽沿著所述鞋底中部上表面 縱向形成;所述通孔從所述第一移動凹槽的后部末端延伸穿過所述鞋底 主體鞋底后部;所述第 一螺旋桿沿所述第 一移動凹槽和所述通孔縱向方 向插入所述第 一移動凹槽直至通孔;并且,其中所述足弓元件包括凸起部分、第一移動支撐元件、第 一開口、第一螺栓支撐元件;所述凸起部分形狀類似足弓;所述第一移 動支撐元件從所述凸起部分下表面向下伸出,并且所述第 一移動支撐元 件插入所述第 一移動凹槽;所述第一開口在所述第 一移動支撐元件的縱 向方向形成于所述第一移動支撐元件的才黃截面中央;所述第一螺栓支撐 元件形成于所述第一開口內(nèi)部圓周表面,所述第一螺栓支撐元件以可移 動方式與所述第一螺旋桿配合。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鞋底主體包括切口部分 和移動空間;所述切口部分在所迷鞋底中部的縱向方向形成于所述鞋底 中部上表面;所述移動空間形成于所述切口部分的下部;并且,其中所述足弓元件包括凸起部分、移動元件、閂球;所述 凸起部分形狀類似于足弓且位于所述鞋底上表面;所述移動元件從所述 凸起部分下表面向下延伸以插入所述切口部分;所述閂球從所述移動元 件下表面延伸以使所述閂球位于所述移動空間中,所述閂球具有與所述 移動空間相同的橫截面。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鞋底,其中第一螺旋桿旋鈕形成于從所述 鞋底主體鞋底后部末端伸出的所述第一螺旋桿的一端。
5. —種鞋底,形狀類似于腳部并且與鞋幫下表面配置在一起,所述 鞋底包括形狀類似腳部的鞋底主體,所述鞋底主體包括放置腳趾的鞋底前部,放置足弓的鞋底中部,以及放置腳后跟的鞋底后部;和以可移動方 式自所述鞋底中部縱向方向配置于所述鞋底主體鞋底中部下表面的鞋 跟部分。
6. 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迷鞋底主體包括鞋底前部、 鞋底中部、鞋底后部、第一螺旋桿、第二螺旋桿;所述鞋底前部的下表 面與地面接觸;所述鞋底中部的下表面與地面接觸,在所述鞋底中部的 縱向方向在所述鞋底中部上表面具有笫一移動凹槽(11);所述鞋底后 部以預(yù)定高度與地面分離以使其不接觸地面,并且所述鞋底后部具有位 于下表面的第二移動凹槽;所述第 一螺旋桿從所述鞋底中部中的所述第 一移動凹槽延伸直至所述鞋底后部中的第二移動凹槽;所述第二螺旋桿 穿過位于所述鞋底后部中的第二移動凹槽延伸,所述第二螺旋桿配置以 包圍所述第 一螺旋桿外部圓周表面;并且,其中所述鞋跟包括鞋跟主體、第二移動支撐元件、第二開 口、第二螺栓支撐元件;所述鞋跟主體位于所述鞋底后部下表面;所述 第二移動支撐元件從所述鞋跟主體的上表面向上伸出,所述第二移動支 撐元件以可移動方式插入所述第二移動凹槽中;所述第二開口縱向形成 于所述第二移動支撐元件中央;所述第二螺栓支撐元件形成于所述第二 開口內(nèi)部圓周表面并且以可移動方式與所述第二螺旋桿配合。
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鞋底,其中,第二螺旋桿旋鈕從所述笫二 螺旋桿的一側(cè)伸出,所述第二螺旋桿從所述鞋底主體鞋底后部末端伸 出。
8. —種鞋底,形狀類似于腳部并且與鞋幫下表面配置在一起,該鞋 底包括鞋底主體,其包括鞋底前部、鞋底中部、鞋底后部、第一螺旋桿、 第二螺旋桿;所述鞋底前部的下表面與地面接觸;所述鞋底中部的下表 面與地面接觸,并具有自其縱向方向形成于其上表面的第一移動凹槽; 所述鞋底后部以預(yù)定高度與地面分離以使其不接觸地面,所述鞋底后部 具有位于自身下表面的第二移動凹槽;第 一螺旋桿從所述鞋底中部中的 所述第一移動凹槽延伸直至所述鞋底后部中的第二移動凹槽;所述第二 螺旋桿穿過位于所述鞋底后部中的笫二移動凹槽延伸,所述第二螺旋桿 配置以包圍所迷第 一螺旋桿外部圓周表面;足弓元件,其以可移動方式在所述鞋底中部的縱向方向安裝于所述鞋底中部,所述足弓元件包括凸起部分、第一移動支撐元件、第一開 口、第一螺栓支撐元件;所述凸起部分形狀類似足弓,i殳置于所迷鞋底 中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移動支撐元件從所述凸起部分下表面向下伸 出,并且所述第一移動支撐元件可移動地插入所述第一移動凹槽;所述 第 一開口在縱向方向形成于所述第 一移動支撐元件的中央;所述第 一螺 栓支撐元件形成于所述第 一開口的內(nèi)部圓周表面上,所迷第 一螺栓支撐 元件以可移動方式與所述第一螺旋桿配合;以及,鞋跟,其以可移動方式在縱向方向配置于所述鞋底后部的后部, 所述鞋跟包括鞋跟主體、第二移動支撐元件、第二開口、第二螺栓 支撐元件;所述鞋跟主體位于所述鞋底后部下表面;所述第二移動支 撐元件從所述鞋跟主體的上表面向上伸出,所述第二移動支撐元件以 可移動方式插入所述第二移動凹槽中;所述第二開口縱向形成于所述 第二移動支撐元件的中央;所述第二螺栓支撐元件形成于所述第二開 口的內(nèi)部圓周表面并且以可移動方式與所述第二螺旋桿配合。
9.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迷第二螺旋桿具有比所述 第 一螺旋桿直徑大的直徑以包圍所述第 一螺旋桿的外部圓周表面,并 且所述第一螺旋桿和所述第二螺旋桿以同心方式形成。
10.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第二螺旋桿旋鈕形成于 所述第二螺旋桿的一側(cè)的末端,所述第二螺旋桿從所述鞋底主體的鞋 底后部末端伸出,并且所述第二螺旋桿旋鈕的直徑比所述第一螺旋桿 旋鈕的直徑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鞋底,所述鞋底包括以可移動方式縱向配置于鞋底主體上表面之上的中部的足弓元件,和以可移動方式縱向配置于所述鞋底主體下表面的后部的鞋跟。所述鞋底的優(yōu)點(diǎn)在于其不僅可防止用戶的腳變平,還能夠減少腳底震動,并減輕腳部疲乏。因此,可使用戶保持舒適的感覺,并且最大化附加效果,從而可促進(jìn)血液循環(huán)并按壓針刺療法的K1區(qū)域。
文檔編號A43B13/14GK101541200SQ200780029974
公開日2009年9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8月11日
發(fā)明者河琪鎬 申請人:(株)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