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氧沼氣脫硫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脫硫裝置,特別是一種微氧沼氣脫硫裝置。
背景技術:
生物廢物厭氧消化和污水的厭氧處理所產(chǎn)生的沼氣中均含有&S,由于 H2S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化合物,影響沼氣的回收利用,所以沼氣脫硫是沼氣利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沼氣脫硫方法有化學法、物理法以及生物法等,目前,生物法脫硫的研究成為新方向,它是利用環(huán)境中的各種微生物在有氧條件下將氧化為單質s和等,反應式如下2H2S+02 — 2S+2H202S+302+2H20 — 2H2S04當前主要采用外加生物脫硫塔進行脫硫,不僅需要供氧設備,也需要外加脫硫塔以及塔內(nèi)的生物填料,這些需要的設備和原料大大增加了脫硫成本。
發(fā)明內(nèi)容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較為廉價、簡單且無需外加脫硫塔的微氧沼氣脫硫裝置。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微氧沼氣脫硫裝置,包括微氧蠕動泵 (1),計算機(2),沼氣池(3),出料口 (4),攪拌槳葉(5),排氣管(6)和攪拌電機(7)。微氧蠕動泵(1)與計算機(2)連接,并以導管接入至沼氣池(3)的上部。沼氣池(3)下部為出料口 0),其內(nèi)部裝有攪拌槳葉(5),攪拌槳葉(5)的上端連接攪拌電機(7)。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特點1、微氧沼氣脫硫裝置可以使用自然狀態(tài)下未經(jīng)任何處理的空氣為脫硫劑,目標材料為占空氣體積21%左右的氧氣;也可以使用純氧作為脫硫反應物。因此脫硫劑易得。2、微氧沼氣脫硫裝置的主要設備為微氧蠕動泵,它可調(diào)節(jié)沼氣脫硫所需空氣或者氧氣的流量,可根據(jù)沼氣中甲烷含量、硫化氫含量等參數(shù)在計算機上設定流量,之后自動控制。3、微氧沼氣脫硫裝置脫硫方式為生物脫硫,微生物來源于沼氣池內(nèi)部,包括沼氣池壁上及液體中微生物。4、微氧沼氣脫硫裝置簡單易行,適合小型沼氣池和實驗室使用,經(jīng)過改裝可擴大裝置適應更大規(guī)模沼氣工藝。有益效果目前,我國沼氣工程越來越得到社會及市場的認可。沼氣脫硫也是成了一項比不可少的工作。傳統(tǒng)的化學法和物理法的缺點日益顯現(xiàn),采用生物技術脫硫成為沼氣工程未來發(fā)展的趨勢。而當前生物脫硫技術基本采用生物脫硫塔進行沼氣脫硫,加大了沼氣凈化成本,而本裝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脫硫凈化設備,降低沼氣生產(chǎn)成本,可以產(chǎn)生更大效
圖1是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所示微氧沼氣脫硫裝置,包括微氧蠕動泵1,計算機2,沼氣池3,出料口 4, 攪拌槳葉5,排氣管6和攪拌電機7。微氧蠕動泵1與計算機2連接,微氧蠕動泵1由計算機2控制流量并以導管接入至沼氣池3的上部。沼氣池3下部為出料口 4,其內(nèi)部裝有攪拌槳葉5,攪拌槳葉5的上端連接攪拌電機7。沼氣池3上部設有排氣管6和進料口 8。各部件功能1、微氧蠕動泵保障空氣或氧氣的供應,提供脫硫的反應原料。2、計算機控制微氧蠕動泵,可設置微氧蠕動泵的供氣速率。3、沼氣池沼氣生產(chǎn)場所,也是沼氣脫硫場所。4、出料口 沼渣、沼液排泄口5、攪拌槳葉可進行原料混合,使發(fā)酵料液均勻。6、排氣管經(jīng)脫硫處理的沼氣由此排出反應器。7、攪拌電機帶動攪拌槳葉轉動。8、進料口 水和發(fā)酵原料由此加入。工作流程1、由進料口向沼氣池中加入原料進行厭氧消化。2、打開攪拌電機帶動攪拌槳葉將發(fā)酵原料均勻混合。3、打開微氧蠕動泵和計算機。在計算機上設置微氧蠕動泵進氣流量,使微氧蠕動泵向沼氣池頂部輸入微量空氣或氧氣。4、沼氣在沼氣池內(nèi)經(jīng)過微生物脫硫后由排氣管排出。實驗結束后,由出料口放出發(fā)酵液,關閉攪拌電機,關閉蠕動泵,關閉計算機。
權利要求
1.微氧沼氣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氧蠕動泵(1),計算機0),沼氣池(3),出料口 G),攪拌槳葉(5),排氣管(6)和攪拌電機(7);微氧蠕動泵⑴與計算機(2)連接,并以導管接入至沼氣池(3)的上部;沼氣池(3)下部為出料口 G),其內(nèi)部裝有攪拌槳葉(5), 攪拌槳葉(5)的上端連接攪拌電機(7)。
2.微氧沼氣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沼氣池C3)上部設有排氣管(6)和進料口(8)。
全文摘要
微氧沼氣脫硫裝置,包括微氧蠕動泵(1),計算機(2),沼氣池(3),出料口(4),攪拌槳葉(5),排氣管(6)和攪拌電機(7)。微氧蠕動泵(1)與計算機(2)連接,并以導管接入至沼氣池(3)的上部。沼氣池(3)下部為出料口(4),其內(nèi)部裝有攪拌槳葉(5),攪拌槳葉(5)的上端連接攪拌電機(7)。本裝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脫硫凈化設備,降低沼氣生產(chǎn)成本,可以產(chǎn)生更大效益。
文檔編號C12M1/107GK102433186SQ20111034088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馮磊, 李潤東 申請人:沈陽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