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引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由拖拉機牽引的耙,特別是帶有多個耙體的機引耙。
中國專利1991年12月4日公告了一種“多用釘齒耙”公告號為CN2089687U,其可與手扶拖拉機或小四輪拖拉機配套使用,由掛接器、牽引架、框架、釘齒等組成,牽引架與掛接器以水平軸相鉸結,掛接器上有垂直插孔與拖拉機的牽引插銷相鉸結,釘齒具有向后的傾斜角,框架上有載重裝置可加載重物。該耙具有工作阻力小,作業(yè)效率高的特點。從其基本結構來看,框架是一個長寬比很大的矩形架,這種結構有如下缺陷,其一,遇有在一個耙幅內土地不平的情況時,該耙將無法使凹陷區(qū)耙透,即形成耙地死區(qū),這會嚴重地影響作物的出芽率,降低產(chǎn)量;其二,由于其框架橫向尺寸很大,一般約3米以上,耙在狹窄的田間小路中運輸及貯存收放時都及不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機引耙,遇有一幅不平的田地耙能自行調節(jié),較好地消除死區(qū),同時,運輸及收放能大大減少整個耙體的最大尺度,給用戶帶來便利。
顯然,耙的最大尺度是其寬度尺寸,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在寬度方向將耙體分為三段,并通過活鉸加以聯(lián)接,即中間的主耙前端設置與四輪拖拉機或手扶拖拉機聯(lián)接的掛接機構,主耙的左右兩端各鉸接一個副耙。
每個副耙都通過鉸軸水平布置的鉸與主耙鉸接,這樣,副耙可以在鉛垂面內轉動。
因此,遇到凹凸不平的耕地如地邊田埂、丘嶺地、墑溝、時,副耙可相對主耙繞鉸仿地形轉動一個角度,使耕地被相對耙平。轉移地塊或收放耙時,可方便地將兩個副耙向上折起,使耙縮成與拖拉機相近的寬度。
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示圖;圖3是圖1的B向放大圖。
以下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參見圖1,為能清楚地反映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點,圖1中略去了主、副耙上的配重及收放時使用的索具,主耙和副耙均由三道橫梁2及兩端的封頭板1構成,橫梁2間還設置縱向布置的數(shù)道隔肋板3以加強耙的總體剛性,由于本實施例與四輪拖拉機配套使用,所以掛接機構由牽引架和懸掛架構成,牽引架4、6焊在主耙的前橫梁2上,懸掛架5也裝在主耙的前橫梁2上,如果與手扶拖拉機配套使用,可將掛接機構設計成與其配套的掛接頭。索具環(huán)7、13分別焊在兩個副耙的中橫梁2上,索具環(huán)10、12焊在主耙的中橫梁2上,主、副耙各橫梁2上均布固定耙齒8,主耙與兩副耙之間通過六只鉸9鉸接,拉桿11一端與懸掛架5銷接,另一端的U型叉與焊在后橫梁2上的耳板銷接。
參見圖2,前、中、后橫梁2之間焊有縱向布置的隔助板3,橫梁2采用角鋼且直角朝耙的前方,耙齒8垂直地焊在角鋼的兩個翼板上。
參見圖3,主、副耙相鄰處的封頭板1一面與橫梁2焊接,另一面與鉸9的鉸座焊接,鉸軸穿過固定在主、副耙上的兩個鉸座構成一只鉸9,這樣的鉸9每臺耙有六只。圖3中實線所示的是副耙折起的收放狀態(tài),其中左邊的是副耙,右邊的是主耙,折起后可用鋼索套入索具環(huán)將耙鎖定;虛線所示的是副耙放下且耙一幅凸地的工作狀態(tài)。
權利要求1.機引耙,主耙的前端設有與拖拉機掛接的掛接機構,其特征在于主耙左右兩端各鉸接一個副耙。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引耙其特征在于每只副耙都通過鉸軸水平布置的鉸(9)與主耙鉸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由拖拉機牽引的耙,特別是帶有多個耙體的機引耙,遇有一幅不平的田地耙能自行調節(jié),較好地消除死區(qū),同時,運輸及收放能大大減少整個耙體的最大尺度,其技術方案是在寬度方向將耙體分為三段,并通過活鉸加以聯(lián)接,即中間的主耙前端設置與拖拉機聯(lián)接的懸掛架和牽引架,主耙的左右兩端各鉸接一個副耙,每個副耙都通過水平布置的鉸與主耙鉸接,這樣,副耙可以在鉛垂面內轉動,提高了作業(yè)質量,同時縮小了收放體積。
文檔編號A01B21/00GK2318799SQ9723639
公開日1999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1997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6月24日
發(fā)明者吳德華, 吳群華, 吳為華, 楊國會 申請人:吳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