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新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食用菌栽培技術,尤其是雙孢蘑菇的栽培技術。
本發(fā)明人在先申請的“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新技術”(專利申請?zhí)?3110928.0),它的主要工藝流程包括有配料、發(fā)酵、制種、接種,以及制袋菌絲培養(yǎng)和脫袋擺場子實體培育兩段栽培技術,較常規(guī)栽培技術,簡化了技術難度,獲得了蘑菇的高產。但其高產重復性不理性,發(fā)酵工藝陳舊,使基料發(fā)酵質量不穩(wěn)定而影響高產穩(wěn)定性。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孢蘑菇穩(wěn)定高產的栽培新技術。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它是在原申請“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新技術”(申請?zhí)?3110928.0)的基礎上,對栽培技術和基料配比,以及基料發(fā)酵時間、參數(shù)和工藝進行了更深入的實驗研究,提出了一整套高產、穩(wěn)產質優(yōu)的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其主要工藝流程包括有基料的配備和短期高溫發(fā)酵處理,制種和接種,以及制袋營養(yǎng)菌絲培養(yǎng)和脫袋擺場子實體培育兩段栽培技術,其關鍵技術有以下幾點。
(1)基料配比(重量百分比)為棉殼或稻草節(jié)20-40 牛糞(干重)10-20 礱糠10-20玉米芯粒0-15 棉殼菌糠0-40 油枯4-8麥麩4-6 尿素<0.5 石膏3-5過磷酸鈣1-2 微量元素0.01-0.02 石灰≤1(2)拌料將配方中的棉殼、稻草節(jié)、玉米芯粒、牛糞、礱糠、尿素混合均勻加水拌勻,油枯碾成粉狀加入,過磷酸鈣碾成粉狀加碳酸鈣粉拌合,調PH值到6-7,再加入料中,基料含水量為60-70%,自然PH值。
(3)基料短期高溫發(fā)酵將配備好的基料堆成橫剖面為頂寬0.5-0.7m,底寬1.5-2m,高1.3-1.5m,長度>3m的梯形堆,進行短期高溫發(fā)酵,在梯形堆的頂部和側面打有若干通氣孔,側面氣孔與地面形成60°左右的夾角,并在堆體上加蓋保溫層,堆內分層設有測溫點和定期檢測PH值,以此確定翻堆時間、次數(shù),以及發(fā)酵成熟情況。
(4)發(fā)酵后處理將發(fā)酵成熟的基料攤開曝曬三日以上或烘干用紫外線照射,用于栽培,或使含水量降低至14%以下保藏待用。
(5)袋裝、滅菌營養(yǎng)菌絲培養(yǎng)將堆積發(fā)酵后并經曬料處理的基料,與未經發(fā)酵的麥麩和石膏均勻混合,用石灰水調PH值7-7.5,含水量55-60%,然后裝入22×28-32×0.03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菌袋內,裝料長度以14-20cm為宜,松緊適中,菌袋兩端套菌圈,封口滅菌,冷卻后無菌操作兩端接種,在22-26℃(袋內料溫)進行菌絲培養(yǎng),當菌絲長滿基料,養(yǎng)菌5-10天后,進入脫袋擺場子實體培育階段。
下面結合
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栽培技術及工藝條件進行詳細描述圖1,為本發(fā)明的生產工藝流程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基料發(fā)酵工藝流程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基料發(fā)酵堆剖面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基料發(fā)酵堆測溫點設置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基料發(fā)酵過程中溫度及PH值變化曲線圖。
圖6,為本發(fā)明室外栽培出菇床床基剖面圖。
圖7,為本發(fā)明室外栽培出菇床剖面圖。
實施例一、基料配方可選表一所列三個基料配方中的任一種。
表1 基料配方二、基料處理基料處理的工藝流程參見圖2。
1、備料根據(jù)當?shù)卦牧锨闆r選擇上述配方進行備料。所有的原材料都要求新鮮、無霉爛。稻草曬干切成2-3cm長的短節(jié)。牛糞可用鮮糞或干糞,鮮糞應制成漿液,干糞碎成粉狀以利于拌合均勻,發(fā)酵時不結塊。棉殼菌糠要選用無霉變腐爛,以棉殼為主料種過平菇、金針菇、木耳的廢料,并打碎,發(fā)酵前暴曬二天。
2、拌料將配方中的棉殼、谷殼、稻草節(jié)、玉米芯粒、牛糞、礱糠、油枯、尿素等基料加水拌勻,其中油枯碾成粉狀加入,過磷酸鈣碾成粉狀加碳酸鈣粉拌合,調PH值到6.5左右,再加入料中?;虾空{至65-70%,自然PH值。
3、建堆(1)建堆方法建堆宜選用具有不透水地面(如混凝土地面)和有遮雨設施的并通風良好的場地進行。將調好水份的基料堆成橫剖面為頂寬0.5-0.7m,底寬1.5-2m,高1.3-1.5m的梯形堆2(如圖3),長度根據(jù)基料多少和場地而定,但不能少于3m。建堆時要求基料堆積疏松透氣,側面可以輕拍使堆形規(guī)整。頂部按20cm的間隔打兩排直徑為2-3cm的通氣孔1,側面每平方米打10-14個通氣孔,側面氣孔與地面夾角60°左右。
(2)保溫層建好堆后加蓋保溫層,促使前期升溫迅速。先在堆表面上蓋一層多孔透氣塑料遮陽網5,其上均勻覆蓋一層3-4cm厚的干稻草4,也可直接覆蓋草簾,代替遮陽網和稻草,最后蓋一層保溫塑料薄膜3。
(3)設置測溫點發(fā)酵過程中堆內將形成三個典型的層溫區(qū),如圖4分別為A層、B層、C層。在發(fā)酵過程中三個層溫區(qū)的溫度在不斷變化,利用層溫差的變化可以判斷發(fā)酵狀態(tài)并決定翻堆時間,控制發(fā)酵過程。
建堆后應在堆上設置若干個測溫點,每個點分別在A、B、C三層插上溫度計14(圖4)。發(fā)酵期間對A、B、C三層溫度和PH值做定時監(jiān)測記錄,見(圖5)。
(4)建堆后的管理本技術的高溫短期發(fā)酵原理是利用高溫菌群對基料進行高溫發(fā)酵。前期發(fā)酵是進行高溫菌群培育,所以初期72小時的升溫是非常重要的。建堆后隨著堆內微生物的活動,加上覆蓋了保溫層,發(fā)酵熱能有效積累使堆溫迅速升高,達到使高溫菌群加快增殖目的。建堆后一般在72小時之內能使B層的溫度上升到60℃以上,B層溫度升到60℃時,應揭開保溫塑料薄膜3進行通氣發(fā)酵。
揭開保溫塑料薄膜3之后,由于A、B、C三層存在較大的溫差,在堆內形成較強的氣體對流。氣體對流將補充堆內氧氣,加快好氧微生物活動,堆內溫度迅速升高,B層的溫度可達到70℃以上,同時A-B、B-C層之間的溫差將逐漸降低到5-7℃,這一期間夏季需5-6天,冬季需6-7天。
4、翻堆當B層溫度達到70℃以上,A-B、B-C層溫差降到5-7℃時,要即時翻堆。一般需要翻堆3-4次,每次翻堆間隔3天。
第一次翻堆時,需加入菌糠的配方,應先將菌糠加水拌勻,含水量65-70%,并用石灰調整PH值7-7.5,然后與前期發(fā)酵基料均勻混合重新建堆。
第三次翻堆時加入微量元素,先將微量元素用溫水溶解,再加水稀釋,邊翻堆邊用噴霧器均勻地噴灑到基料里。
翻堆時用鐵鏟將基料稍高拋起散落下,以使基料中的陳舊氣體擴散出去,并補充新鮮空氣。
翻堆時應根據(jù)基料的含水量決定是否補充水份,發(fā)酵過程中應使基料的含水量經常保持在65%,邊翻堆邊補充水,應盡量使基料含水量均勻。
每次翻堆后發(fā)酵堆的橫剖面尺寸應符合前述的(圖3)建堆要求,仍然要加蓋保溫層。這一階段因初期基料溫度較高,且高溫菌群活躍,重新建堆后溫度上升較快,一般可在32小時之內使B層溫度上升到60℃以上。當B層溫度升到60℃時,應揭開保溫塑料薄膜3。
后期發(fā)酵過程中,應注意對堆內各層,尤其是C層PH值的監(jiān)測。一般情況下,前期A、B層的PH值可能因堆內氨的作用而升高到8-9,當發(fā)酵接近成熟時,A、B層PH值逐漸下降,且A、B、C三層的PH值相接近。相差0.5左右,基料的氨味已很淡弱。發(fā)酵過程中,C層是缺氧層,可能出現(xiàn)局部厭氧發(fā)酵,故應重點監(jiān)測C層的PH值。C層的PH值應保持在6-7.5左右,若發(fā)現(xiàn)C層的PH值降至5以下應立即提前翻堆(見圖5)。
5、發(fā)酵后處理發(fā)酵過程完成后,基料的碳氮比由發(fā)酵前的30∶1降低到18-20∶1,凱氏氮含量達到2%左右??梢愿鶕?jù)以下幾點來判斷基料的腐熟程度。
(1)腐熟基料A、B層的氨味很淡,把基料移近鼻孔才能聞到淡淡的氨味。
(2)A、B層的PH值下降到7,并趨于穩(wěn)定。
(3)B層溫度上升趨緩,且達到的最高溫度比發(fā)酵前期達到的最高溫度低4-5℃。
當判斷基料發(fā)酵成熟時,應立即停止發(fā)酵,以免基料過熟,使透氣性降低,不利于栽培。
發(fā)酵成熟后的基料應立即在陽光下攤開曝曬3日以上,使料中游離氨揮發(fā),同時降低水份,中止發(fā)酵,便于保藏。若遇陰雨天氣則應在避雨處將基料攤開5日以上,有太陽時再曬。曬干(水份降至14%以下)的料可立即用于栽培,也可以置于通風干燥處保藏,可保藏1年以上而不改變基料性質。大批量生產或工廠化生產因基料批量大,曬料實施困難,可將發(fā)酵后的基料在100℃烘干,再用大劑量紫外線短時照射代替曬料處理。
三、栽培技術本技術的核心部分是袋式兩段栽培法,因此該階段技術是獲得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其工藝流程參閱圖1。
(一)第一階段栽培(營養(yǎng)菌絲培養(yǎng)階段)
菌絲培養(yǎng)是采用制袋滅菌接種進行快速純培養(yǎng),使蘑菇菌絲在料內充分蔓延,因而積累的菌絲生物量數(shù)倍于常規(guī)半生料床栽,這為出菇階段積累了豐富的營養(yǎng),為高產、穩(wěn)產打下了牢固基礎。
1、拌料將堆積發(fā)酵后并經曬料處理的基料與未發(fā)酵的麥麩和石膏按比例均勻混合,并用石灰水調整PH值至7-7.5,含水量為55-60%,因發(fā)酵后基料已腐熟,拌料時應注意不要破壞基料粒度,以保證其良好的通透性。
2、制袋、滅菌將拌好的基料裝入22×28-32×0.03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菌袋內,裝料長度以14-20cm為宜,松緊適中(可參照表2),菌袋兩端套菌圈,封口,送入滅菌灶滅菌。
表2. 裝料長度與干料重量相關表
<p>滅菌可采用常壓滅菌或高壓滅菌。
(1)常壓滅菌溫度上升100℃,應保持8-10小時。
(2)高壓滅菌溫度121℃,壓力0.15MPa,保持2小時。
3、冷卻、接種完成滅菌后,將菌袋移入已消過毒的接種室內冷卻,并用紫外燈照射30分鐘,待基料冷卻至25℃以下時,選用優(yōu)質專用菌種(栽培種菌齡不宜超過50天)按無菌操作進行兩端接種,每瓶種接15-20袋。
滅菌、接種方法與生產平菇、黃背木耳相同。
4、菌絲培養(yǎng)雙孢蘑菇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5℃,由于菌袋自身產生生物熱,比外界氣溫高2-3℃,因而培養(yǎng)室氣溫應控制在20-24℃為宜,同時應注意培養(yǎng)室的通風換氣,保持環(huán)境干燥,并勤檢查,發(fā)現(xiàn)污染菌袋及時處理。
菌袋培養(yǎng)既要防止袋內溫度過高發(fā)生燒袋,又要防止溫度過低造成菌絲生長緩慢,同時不宜與其它食用菌菌袋共同培養(yǎng)。
5、養(yǎng)菌正常情況下,菌絲滿袋一般在35-40天,當菌絲長滿基料后,應繼續(xù)培養(yǎng)5-10天,促進菌絲完全生理成熟,即可進行出菇栽培。
(二)第二階段栽培(即子實體培育階段)
本發(fā)明采用脫袋擺場、覆土出菇的方式進行雙孢蘑菇子實體培育。在第一階段栽培即袋式蘑菇營養(yǎng)菌絲培養(yǎng)良好的情況下,蘑菇菌絲入土能力很強,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日平均氣溫14-18℃)15天現(xiàn)蕾,生成的子實體組織致密,肉厚不易開傘,前三潮菇可在現(xiàn)蕾后35天內收菇完畢。
1、脫袋擺場和覆土(1)室外露地栽培的脫袋擺場方法室外栽培的出菇場地應選用排水良好,具有團粒結構壤土土質(含沙30%以下)的耕地,也可以選用干稻田。建床前翻耕20cm深,碎土,然后曬土數(shù)日。
參照圖6構筑出菇床床基。
出菇床基7長度取6-12M,床面平整筑實。出菇場四周及出菇床兩側應開設排水溝,使場地排水性能良好。
脫袋擺場前,應首先制備好覆土和埋土,埋土指擺場后施用的床基面6上的墊土9、菌袋間空隙的填土和菌床四周的培土10(參閱圖7),覆土指用以培養(yǎng)蘑菇子實體的菇床表面的覆蓋土13。
埋土和覆土的PH值以6.5-7為宜,埋土的粒度為4-6mm,覆土的粒度為5-8mm。埋土可在出菇場就地取土,碎土后調整含水量25-30%備用,并應去除草根、石塊等雜物。
覆土的用量較少,且對產量有相當?shù)年P系,故要認真選擇和處理。覆土應選用有良好團粒結構的壤土,采土時去除表面2cm厚的表土層,細心地清除草根、石塊和作物殘留莖葉,然后在曬場上碎土后曝曬二日。覆土粒含細土(粒度在3mm以下)不能超過30%,必要時應篩除細土。
參照圖7進行脫袋擺場。
脫袋擺場方法①首先在床基面6上按每平方米0.4kg的用量均勻布撒一層石灰粉(CaO),然后在整個床基面6上鋪一張不透水的塑料薄膜8。
敷設隔水塑料薄膜8的作用是使菇床與床基7隔離開來,以利于菇床的濕度控制以及阻止蟲害和雜菌由下部侵入菇床。
②在塑料隔水薄膜8上鋪一層3cm厚的墊土9。
③將培養(yǎng)好菌絲和完成養(yǎng)菌后的蘑菇菌袋脫去外表塑料袋,并去除兩端的老菌種。
脫袋時必須注意不能破壞由蘑菇菌絲粘聯(lián)基料后所形成的形狀,不能使菌袋松散、斷裂或破碎。
④將脫袋后的菌袋11按“軸向直立”的方式放置在菇床上,并密集列陣、均勻排布。
列陣的方式是按每平方米布置49袋,袋間間距均等,間隙約1-2cm。
擺袋時應使菌袋的上頂端面盡量平齊。
⑤在菌袋的間隙中填滿填土,再在菌床的四周邊沿培上培土10,填土應與菌袋的上頂端面平齊。填土和培土應疏松透氣。
⑥若菌袋上端面有高低不平的情況,可用薄木板稍用力壓平,但應注意不能壓碎菌袋,這樣可使覆土層13厚薄均勻,將來床面出菇整齊。
覆土方法覆土方式分一次覆土法和二次覆土法兩種。
①一次覆土法一次覆土法即一次性完成覆土,覆土粒度5-8mm,覆土層13厚度2-3cm。要求覆土層13厚度均勻,制備好的覆土含水量在10%左右,覆土前先不要補水,覆土后在兩天內采取逐次補水的方式使其含水量調整至25-30%,且覆土層13含水均勻。
②二次覆土法二次覆土法即進行兩次覆土,第一次覆土時要求覆土粒度為5-8mm,覆土層厚度約2cm,操作方法完全與一次覆土法相同。
當蘑菇菌絲大遍長出覆土層時,進行第二次覆土。第二次覆土的粒度為4-6mm,覆土層厚度1cm。覆土的方法是先將覆土粒噴水調濕,至含水量25-30%且含水均勻,再撒布在第一次覆土層的表面上,要求厚薄均勻并疏松透氣。
覆土后,應在菇床上設置塑料小拱棚12,棚頂蓋遮陽網或草簾避光。
(2)室內栽培的脫袋擺場,覆土方法室內栽培可直接在室內地面栽培或使用層架進行設施栽培,可以利用自然氣候進行季節(jié)性栽培,也可以利用人工溫度調控設施進行周年性栽培。
室內栽培不論行施室內地面栽培或層架栽培,都應按照上述室外栽培的方式和要求進行脫袋擺場、覆土。菇床的尺寸不必按室外栽培的要求構筑,可因循室內設施條件另行設計,但每平方米布置菌袋的數(shù)量不變,菌袋軸向直立、列陣間距均勻,擺場的方式不變,埋土、覆土的技術要求不變,操作方法不變。
2、出菇管理與鮮菇采收本發(fā)明的出菇管理的大部分操作與常規(guī)栽法相同,下面對不同部分進行說明。
出菇管理的控制要素是溫度、濕度和通風。
(1)生殖期出菇前營養(yǎng)積累過程管理脫袋擺場,覆土后需要經過菌絲入土,形成菌束再紐結形成原基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生殖期出菇前營養(yǎng)積累過程。
這個過程受菇床環(huán)境氣溫,菇床內部溫度和覆土層濕度影響,其時間長短是相對可控的。
生殖期出菇前營養(yǎng)積累管理以恒溫,恒濕為原則,即控制菇床環(huán)境氣溫為18℃、菇床內部溫度為20℃、覆土層含水量為25-30%。在上述條件下,營養(yǎng)菌絲生長良好并通過5-10天養(yǎng)菌的雙孢蘑菇菌袋,在脫袋擺場、覆土后歷時12-14天即可現(xiàn)蕾出菇。
一般情況下,菇床環(huán)境溫度(或自然氣溫)保持在14-18℃時,菇床內部溫度可以自身恒定在18-20℃,但室外露地栽培或室內地面建床栽培時,地面表層溫度對菇床內部溫度影響較大,可以考慮在菇床底部與床基間增設絕熱保溫層。
生殖期出菇前營養(yǎng)積累過程中覆土層的濕度管理非常重要,覆土7天后驟然補水,改變覆土層的濕度可以促使菇床提前現(xiàn)蕾出菇,覆土層含水量不均勻將造成床面出菇不整齊。
若覆土層含水量不足(低于25%)或含水量嚴重不均而必須補水時應采取逐步多次、微噴均噴的方式補水。
(2)促使菇床床面出菇均勻的措施覆土層厚度的均勻性,其含水量和含水量均勻性將影響菇床表面出菇的整齊狀況,同時同區(qū)域列布的蘑菇菌袋“滿袋”時間的整齊性也將影響床面出菇的整齊狀況。所以應在養(yǎng)菌時使同時滿袋的蘑菇菌袋分選堆放,并在脫袋擺場時將同時滿袋和具有相同養(yǎng)菌期的菌袋列布在菇床上的同一區(qū)域。
此外還可以考慮輔以下述措施來改善床面出菇的均勻性。
①擾亂覆土層表面的菌絲、菌束。
在施行一次覆土時,當覆土層表面的局部區(qū)間有菌絲茂密出土時,用鐵皮制成的小齒耙輕輕地扒松該局部覆土層的淺表層(0.5cm厚),擾亂菌束使之不能過早形成原基。
②采取二次覆土方式二次覆土可以改善床面出菇的均勻性,第一次覆土以薄、松、粗為特點,誘導菌絲整齊出土,待菌絲整齊出土后再施行第二次覆土。
(3)催菇當覆土后,蘑菇菌束普遍長出覆土層時可噴水催菇,噴水量以調整覆土層含水量至30-35%為宜,噴水時應使覆土層的表面均勻透濕而不過份改變覆土層深層的濕度。
噴水催菇兩天后可現(xiàn)蕾出菇。
每潮菇采收完畢后應立即清除床面菇柄和死菇,保養(yǎng)二日后再噴水催菇。
(4)出菇床的保濕和通風前文已講述了覆土層的濕度管理,其要點是①經常保持其含水量為25-35%,②保持其含水量均勻。
還應注意保持出菇床四周邊沿的培土層的含水量,培土的含水量應經常保持在35%左右。培土或埋土水份不足,將使基料中(即菌袋)的水份反滲出來,這將會明顯影響產量。
第二階段栽培期,自始至終均應重視通風管理。
脫袋擺場、覆土后雙孢蘑菇菌絲開始大量長入土層,菌束不單是伸入土粒間的空隙中,還將伸入土粒的結構空隙中使整個覆土層粘聯(lián)起來。此期間為誘導菌絲入土應每日定時通風,使菇床環(huán)境空氣富含氧,但通風次數(shù)不宜過多,每次時間不宜過長,應以保證覆土層濕度不受影響為主。此期可每日通風一至二次,每次30分鐘。
當幼菇長至直徑¢5mm以上后,應加強通風,此期以良好通風為主保持濕度次之。幼菇培育期應視覆土層含水量的變化加大補水量,覆土層含水量應保持在30-35%,且采取勤噴、每次少噴的方式補水。
通風操作時,應注意不使菇床直接被風流吹拂,以免幼菇脫水。
室外露地栽培時的通風操作方式是揭開或局部揭開小拱棚的塑料薄膜,但仍應在拱棚外加蓋塑料遮陽網或草簾。
(5)鮮菇采收高產雙孢蘑菇栽培有一特點就是前三潮時菇床面出菇密集,出菇過份密集,因相互擠壓會造成部分蘑菇的菇形不園,應注意及時分批采菇或行施疏菇措施。
疏菇的方法是在幼菇嚴重密集的區(qū)域用窄刃小刀鏟除掉部分幼菇,使余下的幼菇具有合理的生長空間。
在幼菇不太密集的區(qū)域可行施分批采菇。
分批采菇的方法是當蘑菇長到直徑¢2.5cm時采大留小,使留下的蘑菇有充分的空間長大到直徑¢3~4cm。
采摘鮮菇的正確方法是用左手五指保護相鄰的蘑菇,用右手采菇。采菇時注意不要破壞覆土層和使鄰菇柄下的菌束斷裂。
每潮菇采收完畢后,應及時清除殘留的菇柄和死菇。
從上可以看出,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有以下幾點1、本項高產栽培新技術可使雙孢蘑菇平均單產提高到15-25kg/m2以上,高的可達30kg/m2左右,且高產性能穩(wěn)定。既適宜我國目前家庭式栽培實情,也可進行大規(guī)模工廠化生產。
2、本發(fā)明采用“高溫短期發(fā)酵工藝”使發(fā)酵周期縮短至14-20天,生成的“半成熟”料不經二次發(fā)酵但通過處理后與不發(fā)酵成分混合制成合成基料。這種方式工藝簡單、腐熟程度易控制,配合本發(fā)明的二段栽培法,利用生殖期前生物量充分營養(yǎng)積累和縮短生殖期營養(yǎng)菌絲向子實體的營養(yǎng)、水份傳輸途徑等原理實現(xiàn)穩(wěn)定高產。
3、本發(fā)明在利用自然氣溫栽培雙孢蘑菇時,尤其是室外栽培,可將菌絲培養(yǎng)與子實體培養(yǎng)(出菇)分室內、室外兩段進行,便于將出菇階段安排在自然氣候的最適出菇期,增加蘑菇栽培次數(shù),并使我國北方可以實現(xiàn)一次自然氣溫栽培。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新技術,包括有基料的配備和基料短期高溫發(fā)酵和發(fā)酵后處理,制種和接種以及制袋營養(yǎng)菌絲培養(yǎng)和脫袋擺場子實體培育兩段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1)基料配比(重量百分比)為棉殼或稻草節(jié)20-40 牛糞(干重)10-20 礱糠 10-20玉米芯粒0-15 棉殼菌糠 0-40 油枯 4-8麥麩4-6尿素 <0.5 石膏 2-5過磷酸鈣1-2微量元素 0.01-0.02 石灰 ≤1(2)拌料將配方中的棉殼、稻草節(jié)、玉米芯粒、牛糞、礱糠、尿素混合均勻加水拌勻,油枯碾成粉狀加入,過磷酸鈣碾成粉狀加碳酸鈣粉拌合,調PH值到6-7,再加入料中,基料含水量為60-70%,自然PH值;(3)基料短期高溫發(fā)酵將配備好的基料堆成橫剖面為頂寬0.5-0.7m,底寬1.5-2m,高1.3-1.5m,長度>3m的梯形堆(2),進行短期高溫發(fā)酵,在梯形堆(2)的頂部和側面打有若干通氣孔(1),側面氣孔與地面形成60°左右的夾角,并在堆體上加蓋保溫層,堆內分層設有測溫點和定期檢測PH值,以此確定翻堆時間、次數(shù),以及發(fā)酵成熟情況;(4)發(fā)酵后處理將發(fā)酵成熟的基料攤開曝曬三日以上或烘干用紫外線照射,用于栽培或使含水量降低至14%以下保藏待用;(5)袋裝、滅菌營養(yǎng)菌絲培養(yǎng)將堆積發(fā)酵后并經曬料處理的基料,與未經發(fā)酵的麥麩和石膏均勻混合,用石灰水調PH值7-7.5,含水量55-60%,然后裝入22×28-32×0.03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菌袋內,裝料長度為14-20cm為宜,松緊適中,菌袋兩端套菌圈,封口滅菌、冷卻后無菌操作兩端接種,在22-26℃袋內料溫下進行菌絲培養(yǎng),當菌絲長滿基料養(yǎng)菌5-10天后,進入脫袋擺場子實體培育階段;(6)脫袋擺場、覆土進行子實體培育在室內或室外建立出菇床(7),在床面(6)上撒一層干石灰粉,再鋪上一層保濕塑料薄膜(8),脫去蘑菇菌袋外表塑料袋,去掉兩端老“菌種”,將菌袋(11)軸向直立于床內,密集、均勻排布,菌袋間距1-2cm,在菌袋間隙內至袋上端面填入粒度4-6mm的碎土,菌床表面覆土,覆土厚度為2-3cm,菇床應設置塑料拱棚(12),整個子實體培育過程中,應保持菇床和覆土層(13)的含水量在25-35%,菇床環(huán)境氣溫14-20℃,通風,以確保蘑菇良好生長條件。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說的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新技術,其特征在于基料建堆發(fā)酵過程中,堆外表覆蓋保溫層,保溫層由多孔透氣遮陽網(5),干稻草(4)和保溫塑料薄膜(3)組成,以促進發(fā)酵熱積累升溫,達到短期高溫發(fā)酵目的。堆內形成三個典型的層溫區(qū),分為A、B、C層,三個層溫區(qū)的溫度在不斷變化,監(jiān)測層內及層間溫差變化,來確定翻堆和發(fā)酵成熟情況(1)翻堆當B層溫度達到70℃以上,A-B、B-C層間溫差降到5-7℃下時,即進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時,需按配方加入菌糠,先將菌糠加水拌勻,調含水量60-70%,并用石灰水調至PH值7-7.5,再與前期發(fā)酵基料均勻混合重新建堆,第三次翻堆時,加入0.01-0.02%微量元素,先將微量元素用溫水溶解,再加水稀釋,均勻地噴灑在基料里,再次建堆發(fā)酵,每次翻堆后仍按早期建堆的要求進行,堆外加蓋保溫層,同時要保持基料含水量60-70%。(2)發(fā)酵成熟發(fā)酵過程完成后,基料的碳氮比由發(fā)酵前的30∶1降低到18-20∶1,凱氏氮含量達到2%左右,也可根據(jù)PH值及溫度變化來判斷,因為基料發(fā)酵前期A、B層的PH值因堆內氨的作用而升高至8-9,當后期發(fā)酵接近成熟時,氨量減少,A、B層PH值降至7,并趨于穩(wěn)定,B層的溫度上升趨緩,達到的最高溫度比發(fā)酵前期達到的最高溫度低4-5℃,即可判斷基料發(fā)酵成熟,停止發(fā)酵進行發(fā)酵后處理工序。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說的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新技術,其特征在于基料配比(重量百分比)為下列之一者最佳(1)棉殼20 牛糞(干重)15 礱糠15 油枯4 尿素0.3 過磷酸鈣1 棉殼菌糠37 石灰1 微量元素0.01 麥麩5 石膏2;(2)牛糞(干重)15 礱糠15 稻草節(jié)25 玉米芯粒10 油枯6 尿素0.3 過磷酸鈣1 棉殼菌糠20 石灰1 微量元素0.01 麥麩5 石膏2;(3)牛糞(干重)15 礱糠15 稻草節(jié)37 玉米芯粒15 油枯8 尿素0.3 過磷酸鈣2 石灰1 微量元素0.01 麥麩5 石膏2。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新技術,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有基料配備、短期高溫發(fā)酵及發(fā)酵后處理,制種、制袋滅菌、接種、營養(yǎng)菌絲培養(yǎng)和脫袋擺場子實體培育兩段栽培技術?;吓浔?重量比)為棉殼或稻草節(jié)20-40 牛糞(干重)10-20 礱糠10-20 玉米芯粒0-15 棉殼菌糠0-40 油枯4-8 麥麩4-6 尿素<0.5 石膏2-5 過磷酸鈣1-2 微量元素0.01-0.02 灰≤1。
文檔編號A01G1/04GK1098845SQ94111780
公開日1995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1994年6月7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6月7日
發(fā)明者張湖澤 申請人:張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