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節(jié)水灌溉領域,特別是一種節(jié)水灌溉設備。
背景技術:
水資源是寶貴的,尤其在雨水不充沛的缺水地區(qū),在這些地方,農業(yè)灌溉需要嚴格遵守節(jié)水的原則進行,以免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原有的粗放式灌溉早已不適應現(xiàn)代需求,精細化管理成為發(fā)展方向,這其中滴灌尤其節(jié)水,但是其設備投入大,成本高,而噴灌則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受風力影響大,使用灌溉車則相對靈活,但是體積較大,機體不可折疊,且當需要向水中加入營養(yǎng)液時,需要人工攪混,費時費力,且容易濃度不均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節(jié)水灌溉設備,其能夠解決上述現(xiàn)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的一種節(jié)水灌溉設備,包括基座以及固定在所述基座頂部的灌溉箱,所述灌溉箱右側的所述基座上設有灌溉裝置,所述灌溉箱底部設有第一開槽,所述第一開槽上方的所述灌溉箱內設有凹進槽和滑移腔,所述凹進槽位于所述滑移腔左側內壁中間位置且所述凹進槽右側端與所述滑移腔左側端穿通設置,所述滑移腔內設有水箱,所述凹進槽內旋動配合連接有彎折軸,所述彎折軸與所述水箱左側端之間鉸合連接有推動桿,所述水箱內設有儲水腔,所述儲水腔內頂面設有第二開槽,所述第二開槽左右兩側內壁內均設有導移槽,左右兩側所述導移槽之間滑移配合連接有導移板,所述滑移腔左側上方的所述灌溉箱內設有向左側伸展設置的傳遞腔,所述傳遞腔左側伸展段位于所述凹進槽上方的所述灌溉箱內,所述傳遞腔內左側設有上下伸展設置的第一旋軸,所述第一旋軸底部伸展段穿通所述傳遞腔與所述凹進槽之間的所述灌溉箱且旋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開槽內的所述導移板上旋動配合連接有上下伸展設置的第二旋軸,所述第二旋軸頂部伸展段穿通所述滑移腔內頂面且伸到所述傳遞腔內,所述第二旋軸頂部伸展尾部與所述傳遞腔右側內頂面旋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旋軸頂部伸展段伸到所述儲水腔內,且所述儲水腔內的所述第二旋軸外表面上固定設置有攪混葉,所述傳遞腔內的所述第一旋軸上固定設有第一傳遞輪,所述傳遞腔內的第二旋軸上固定設有第二傳遞輪,所述第一傳遞輪與所述第二傳遞輪配合連接有傳遞帶,所述灌溉裝置頂面固定設置有光感器,所述灌溉裝置頂部外周設置有照射燈,所述光感器與所述照射燈電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基座底部設有滑移輪。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開槽底部設有增壓器,所述滑移腔內底壁穿通設有與所述第一開槽頂部穿通設置的導移開槽,所述導移開槽內滑移配合連接有向上側伸展設置的導移塊,所述導移塊頂部伸展尾部與所述水箱底部固定連接,所述導移塊內固定設有上下伸展設置的輸水管,所述輸水管內設有閘閥,所述輸水管頂部伸展段穿通所述水箱底部伸到所述儲水腔內,所述輸水管底部伸展段穿通所述導移塊底部并伸到所述第一開槽內,所述第一開槽內的所述輸水管尾部與所述增壓器頂部之間相連接有第一水管,所述增壓器前端設有第一連接部。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水箱左右兩側底部均設有與所述儲水腔內底壁抵壓且滑移配合連接的第一滑移輪。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旋軸頂部與攪混電轉機配合連接,所述攪混電轉機外表面設置于所述傳遞腔內頂面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旋軸底部伸展尾部伸到所述凹進槽內且與所述彎折軸頂部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灌溉裝置由支承柱以及位于所述支承柱頂部上方的灌溉架組成,所述支承柱頂部內固定設有第一電轉機,所述第一電轉機頂部配合連接有第三旋軸,所述第三旋軸頂部與所述灌溉架左側底部固定連接,所述灌溉架底部內設有左右伸展設置的導移滑移槽,所述導移滑移槽內設有左右伸展設置的第二螺型桿,所述第二螺型桿左側尾部與第二電轉機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電轉機外表面設置于所述導移滑移槽左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螺型桿右側尾部與所述導移滑移槽右側內壁旋動配合連接,所述導移滑移槽內滑移配合連接有向下伸展設置的導移滑移塊,所述導移滑移塊底部伸展段伸出所述灌溉架底部外,所述導移滑移槽內的所述導移滑移塊與所述第二螺型桿螺型紋配合連接,所述灌溉架底部外的導移滑移塊底部尾部設有灌溉頭,所述導移滑移塊前側端面設置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第一連接部之間配合連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導移滑移塊和灌溉頭穿通設置。
其中,所述第三旋軸外側的所述支承柱頂部與所述灌溉架底部之間設有固位軸承。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凹進槽內旋動配合連接彎折軸,彎折軸與水箱左側端之間鉸合連接推動桿,水箱內設儲水腔,傳遞腔內左側設上下伸展設置的第一旋軸,第一旋軸底部伸展段穿通傳遞腔與凹進槽之間的灌溉箱且旋動配合連接,第二開槽內的導移板上旋動配合連接上下伸展設置的第二旋軸,第二旋軸頂部伸展段穿通滑移腔內頂面且伸到傳遞腔內,第二旋軸頂部伸展尾部與傳遞腔右側內頂面旋動配合連接,第二旋軸頂部伸展段伸到儲水腔內,且儲水腔內的第二旋軸外表面上等距固定設多組攪混葉,傳遞腔內的第一旋軸上固定設第一傳遞輪,傳遞腔內的第二旋軸上固定設第二傳遞輪,第一傳遞輪與第二傳遞輪配合連接傳遞帶,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攪混工作,通過控制第一旋軸底部彎折軸旋動,實現(xiàn)帶動水箱的左右移動工作,同時,由第二旋軸旋動實現(xiàn)儲水腔內的灌溉用水充分攪混工作,達到了營養(yǎng)液與水均勻攪混的效果,節(jié)省了勞動者的勞力和時間。
2.通過第一開槽底部設增壓器,滑移腔內底壁穿通設與第一開槽頂部穿通設置的導移開槽,導移開槽內滑移配合連接向上側伸展設置的導移塊,導移塊頂部伸展尾部與水箱底部固定連接,導移塊內固定設上下伸展設置的輸水管,輸水管內設閘閥,輸水管頂部伸展段穿通水箱底部伸到儲水腔內,輸水管底部伸展段穿通導移塊底部并伸到第一開槽內,第一開槽內的輸水管尾部與增壓器頂部之間相連接第一水管,增壓器前端設第一連接部,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灌溉工作,減少操作人員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
3.通過灌溉裝置由支承柱以及位于支承柱頂部上方的灌溉架組成,支承柱頂部內固定設第一電轉機,第一電轉機頂部配合連接第三旋軸,第三旋軸頂部與灌溉架左側底部固定連接,灌溉架底部內設左右伸展設置的導移滑移槽,導移滑移槽內設左右伸展設置的第二螺型桿,第二螺型桿左側尾部與第二電轉機配合連接,第二電轉機外表面設置于導移滑移槽左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第二螺型桿右側尾部與導移滑移槽右側內壁旋動配合連接,導移滑移槽內滑移配合連接向下伸展設置的導移滑移塊,導移滑移塊底部伸展段伸出灌溉架底部外,導移滑移槽內的導移滑移塊與第二螺型桿螺型紋配合連接,灌溉架底部外的導移滑移塊底部尾部設灌溉頭,導移滑移塊前側端面設置第二連接部,第二連接部與第一連接部之間配合連接第二水管,第二水管、導移滑移塊和灌溉頭穿通設置,從而實現(xiàn)自動旋動伸出進行灌溉工作以及旋動控制收起,方便收納工作,減少了占用面積,通過導移滑移塊帶動灌溉頭沿導移滑移槽左右方向移動灌溉,提高了灌溉范圍以及灌溉的均勻性。
4.本發(fā)明結構緊湊,設計合理,能實現(xiàn)儲水腔內的灌溉用水充分攪混工作,達到了營養(yǎng)液與水均勻攪混的效果,能自動控制灌溉工作,減少操作人員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能實現(xiàn)自動旋動伸出進行灌溉工作以及旋動控制收起,方便收納工作,減少了占用面積,同時,能提高灌溉范圍以及灌溉的均勻性。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fā)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節(jié)水灌溉設備外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種節(jié)水灌溉設備內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水箱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一種節(jié)水灌溉設備收起后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導移滑移槽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節(jié)水灌溉設備,包括基座7以及固定在所述基座7頂部的灌溉箱6,所述灌溉箱6右側的所述基座7上設有灌溉裝置5,所述灌溉箱6底部設有第一開槽61,所述第一開槽61上方的所述灌溉箱6內設有凹進槽64和滑移腔63,所述凹進槽64位于所述滑移腔63左側內壁中間位置且所述凹進槽64右側端與所述滑移腔63左側端穿通設置,所述滑移腔63內設有水箱65,所述凹進槽64內旋動配合連接有彎折軸641,所述彎折軸641與所述水箱65左側端之間鉸合連接有推動桿642,所述水箱65內設有儲水腔651,所述儲水腔651內頂面設有第二開槽652,所述第二開槽652左右兩側內壁內均設有導移槽653,左右兩側所述導移槽653之間滑移配合連接有導移板654,通過導移板654從而防止儲水腔651內的灌溉用水滿出,所述滑移腔63左側上方的所述灌溉箱6內設有向左側伸展設置的傳遞腔62,所述傳遞腔62左側伸展段位于所述凹進槽64上方的所述灌溉箱6內,所述傳遞腔62內左側設有上下伸展設置的第一旋軸622,所述第一旋軸622底部伸展段穿通所述傳遞腔62與所述凹進槽64之間的所述灌溉箱6且旋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開槽652內的所述導移板654上旋動配合連接有上下伸展設置的第二旋軸621,所述第二旋軸621頂部伸展段穿通所述滑移腔63內頂面且伸到所述傳遞腔62內,所述第二旋軸621頂部伸展尾部與所述傳遞腔62右側內頂面旋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旋軸621頂部伸展段伸到所述儲水腔651內,且所述儲水腔651內的所述第二旋軸621外表面上固定設置有攪混葉6210,所述傳遞腔62內的所述第一旋軸622上固定設有第一傳遞輪623,所述傳遞腔62內的第二旋軸621上固定設有第二傳遞輪624,所述第一傳遞輪623與所述第二傳遞輪624配合連接有傳遞帶625,所述灌溉裝置5頂面固定設置有光感器502,所述灌溉裝置5頂部外周設置有照射燈501,所述光感器502與所述照射燈501電連接。
其中,所述基座7底部設有滑移輪71,從而方便本設備的移動和搬運。
其中,所述第一開槽61底部設有增壓器611,所述滑移腔63內底壁穿通設有與所述第一開槽61頂部穿通設置的導移開槽610,所述導移開槽610內滑移配合連接有向上側伸展設置的導移塊614,所述導移塊614頂部伸展尾部與所述水箱65底部固定連接,所述導移塊614內固定設有上下伸展設置的輸水管615,所述輸水管615內設有閘閥6151,所述輸水管615頂部伸展段穿通所述水箱65底部伸到所述儲水腔651內,所述輸水管615底部伸展段穿通所述導移塊614底部并伸到所述第一開槽61內,所述第一開槽61內的所述輸水管615尾部與所述增壓器611頂部之間相連接有第一水管612,所述增壓器611前端設有第一連接部613,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灌溉工作,減少操作人員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
其中,所述水箱65左右兩側底部均設有與所述儲水腔651內底壁抵壓且滑移配合連接的第一滑移輪652,從而減少水箱65左右移動時與儲水腔651內底壁產生摩擦力,提高水箱65的移動靈活性。
其中,所述第一旋軸622頂部與攪混電轉機626配合連接,所述攪混電轉機626外表面設置于所述傳遞腔62內頂面內且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旋軸622底部伸展尾部伸到所述凹進槽64內且與所述彎折軸641頂部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灌溉裝置5由支承柱52以及位于所述支承柱52頂部上方的灌溉架51組成,所述支承柱52頂部內固定設有第一電轉機53,所述第一電轉機53頂部配合連接有第三旋軸531,所述第三旋軸531頂部與所述灌溉架51左側底部固定連接,所述灌溉架51底部內設有左右伸展設置的導移滑移槽510,所述導移滑移槽510內設有左右伸展設置的第二螺型桿511,所述第二螺型桿511左側尾部與第二電轉機515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電轉機515外表面設置于所述導移滑移槽510左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螺型桿511右側尾部與所述導移滑移槽510右側內壁旋動配合連接,所述導移滑移槽510內滑移配合連接有向下伸展設置的導移滑移塊512,所述導移滑移塊512底部伸展段伸出所述灌溉架51底部外,所述導移滑移槽510內的所述導移滑移塊512與所述第二螺型桿511螺型紋配合連接,所述灌溉架51底部外的導移滑移塊512底部尾部設有灌溉頭514,所述導移滑移塊512前側端面設置第二連接部513,所述第二連接部513與所述第一連接部613之間配合連接有第二水管614,所述第二水管614、導移滑移塊512和灌溉頭514穿通設置,從而實現(xiàn)自動旋動伸出進行灌溉工作以及旋動控制收起,方便收納工作,減少了占用面積,通過導移滑移塊512帶動灌溉頭514沿導移滑移槽510左右方向移動灌溉,提高了灌溉范圍以及灌溉的均勻性。
其中,所述第三旋軸531外側的所述支承柱52頂部與所述灌溉架51底部之間設有固位軸承532,從而實現(xiàn)灌溉架51的旋動定位工作。
初始狀態(tài)時,水箱65位于滑移腔63內的最右側位置,同時,水箱65帶動底部的導移塊614位于導移開槽610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使第二旋軸621左側的導移板654完全伸到左側的導移槽653內,同時,第二旋軸621右側的導移板654右側段位于右側導移槽653內的左側段內,此時,第二旋軸621底部伸展段位于儲水腔651內的左側位置,同時,凹進槽64內的彎折軸641位于凹進槽64內的正右側位置且與水箱65左側端面處于垂直相對狀態(tài),此時,灌溉架51位于支承柱52的正右側方向位置。
當需要攪混使用時,首先通過攪混電轉機626帶動第一旋軸622以及第一旋軸622上的第一傳遞輪623旋動,由第一傳遞輪623上的傳遞帶625帶動第二傳遞輪624旋動,進而由第二傳遞輪624帶動第二旋軸621旋動,此時,由第二旋軸621帶動攪混葉6210實現(xiàn)轉動攪混工作,同時,由第一旋軸622帶動底部的彎折軸641旋動,由彎折軸641帶動推動桿642左側端沿彎折軸641旋動方向旋動,此時,由推動桿642右側端鉸接拉動水箱65左側端面,使水箱65沿滑移腔63內的左側方向移動,直至凹進槽64內的彎折軸641移動至凹進槽64內的正左側位置時,此時,彎折軸641最大程度背離水箱65的左側端面,使水箱65移動至滑移腔63內的最左側位置,同時,由水箱65帶動導移塊614移動至導移開槽610內的最左側位置,此時,使第二旋軸621右側的導移板654完全伸到右側的導移槽653內,同時,第二旋軸621左側的導移板654左側段位于左側導移槽653內的右側段內,此時,使第二旋軸621底部伸展段位于儲水腔651內的右側位置進行攪混工作,通過攪混電轉機626的持續(xù)旋動,從而實現(xiàn)彎折軸641帶動水箱65左右往復移動,同時,控制第二旋軸621實現(xiàn)攪混工作,從而實現(xiàn)儲水腔651內的灌溉用水充分攪混工作,提高攪混均勻效果以及攪混效率;
當攪混完成需要灌溉工作時,首先將輸水管615內的閘閥6151開啟,使儲水腔651內的灌溉用水經(jīng)輸水管615后流入第一水管612內,再經(jīng)第一水管612后流入增壓器611內,此時,開啟增壓器611以及控制第二電轉機515帶動第二螺型桿511正反旋動,由第二螺型桿511帶動導移滑移塊512左右移動實現(xiàn),此時,由增壓器611加壓后的灌溉用水經(jīng)導移塊614后流入導移滑移塊512內,最后經(jīng)灌溉頭514噴出,從而實現(xiàn)左右移動灌溉工作,提高了灌溉范圍以及灌溉均勻性;
當需要收起時,控制第一電轉機53帶動第三旋軸531旋動,由第三旋軸531帶動灌溉架51沿第三旋軸531軸心線的方向旋動,直至如圖5所示灌溉架51旋動至支承柱52的正左側上方位置時,此時通過固位軸承532的摩擦力實現(xiàn)灌溉架51與支承柱52的定位工作,提高灌溉架51的支承定位穩(wěn)定性,方向偏移,然后,控制第一電轉機53停止旋動,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收起工作,減少占用面積,同時,方便移動和搬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凹進槽內旋動配合連接彎折軸,彎折軸與水箱左側端之間鉸合連接推動桿,水箱內設儲水腔,傳遞腔內左側設上下伸展設置的第一旋軸,第一旋軸底部伸展段穿通傳遞腔與凹進槽之間的灌溉箱且旋動配合連接,第二開槽內的導移板上旋動配合連接上下伸展設置的第二旋軸,第二旋軸頂部伸展段穿通滑移腔內頂面且伸到傳遞腔內,第二旋軸頂部伸展尾部與傳遞腔右側內頂面旋動配合連接,第二旋軸頂部伸展段伸到儲水腔內,且儲水腔內的第二旋軸外表面上等距固定設多組攪混葉,傳遞腔內的第一旋軸上固定設第一傳遞輪,傳遞腔內的第二旋軸上固定設第二傳遞輪,第一傳遞輪與第二傳遞輪配合連接傳遞帶,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攪混工作,通過控制第一旋軸底部彎折軸旋動,實現(xiàn)帶動水箱的左右移動工作,同時,由第二旋軸旋動實現(xiàn)儲水腔內的灌溉用水充分攪混工作,達到了營養(yǎng)液與水均勻攪混的效果,節(jié)省了勞動者的勞力和時間。
2.通過第一開槽底部設增壓器,滑移腔內底壁穿通設與第一開槽頂部穿通設置的導移開槽,導移開槽內滑移配合連接向上側伸展設置的導移塊,導移塊頂部伸展尾部與水箱底部固定連接,導移塊內固定設上下伸展設置的輸水管,輸水管內設閘閥,輸水管頂部伸展段穿通水箱底部伸到儲水腔內,輸水管底部伸展段穿通導移塊底部并伸到第一開槽內,第一開槽內的輸水管尾部與增壓器頂部之間相連接第一水管,增壓器前端設第一連接部,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灌溉工作,減少操作人員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
3.通過灌溉裝置由支承柱以及位于支承柱頂部上方的灌溉架組成,支承柱頂部內固定設第一電轉機,第一電轉機頂部配合連接第三旋軸,第三旋軸頂部與灌溉架左側底部固定連接,灌溉架底部內設左右伸展設置的導移滑移槽,導移滑移槽內設左右伸展設置的第二螺型桿,第二螺型桿左側尾部與第二電轉機配合連接,第二電轉機外表面設置于導移滑移槽左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第二螺型桿右側尾部與導移滑移槽右側內壁旋動配合連接,導移滑移槽內滑移配合連接向下伸展設置的導移滑移塊,導移滑移塊底部伸展段伸出灌溉架底部外,導移滑移槽內的導移滑移塊與第二螺型桿螺型紋配合連接,灌溉架底部外的導移滑移塊底部尾部設灌溉頭,導移滑移塊前側端面設置第二連接部,第二連接部與第一連接部之間配合連接第二水管,第二水管、導移滑移塊和灌溉頭穿通設置,從而實現(xiàn)自動旋動伸出進行灌溉工作以及旋動控制收起,方便收納工作,減少了占用面積,通過導移滑移塊帶動灌溉頭沿導移滑移槽左右方向移動灌溉,提高了灌溉范圍以及灌溉的均勻性。
4.本發(fā)明結構緊湊,設計合理,能實現(xiàn)儲水腔內的灌溉用水充分攪混工作,達到了營養(yǎng)液與水均勻攪混的效果,能自動控制灌溉工作,減少操作人員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能實現(xiàn)自動旋動伸出進行灌溉工作以及旋動控制收起,方便收納工作,減少了占用面積,同時,能提高灌溉范圍以及灌溉的均勻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