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農(nóng)藥應用技術(shù)領(lǐng)域,涉及一種農(nóng)藥組合物,具體的說是一種含異噻菌胺和氟唑菌酰羥胺的組合物,應用于防治植物病蟲害。
背景技術(shù):
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植物病蟲害發(fā)生嚴重,危害植物根、莖、葉等部位,以及果實、種子、塊莖等繁殖器官,使作物產(chǎn)量銳減,品質(zhì)下降嚴重。病蟲害發(fā)生嚴重時,導致作物絕收。因此,植物病蟲害在生產(chǎn)實際上具有重要的防治意義,殺菌劑或殺蟲劑是防治植物病蟲害最為經(jīng)濟、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并且,在實際生產(chǎn)中,植物病蟲害往往同時發(fā)生,如種傳、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葉面病害和葉部害蟲等常常同時發(fā)生,單一使用殺菌劑或殺蟲劑,并不能很好地解決生產(chǎn)實際中的植物病蟲害危害問題。將殺菌劑和殺蟲劑混配,可彌補這種不足,兩者優(yōu)勢互補,可擴大防治譜,綜合有效控制病蟲害危害,在生產(chǎn)實踐中成為深受歡迎的應用形式。尤其是具有協(xié)同作用的殺菌劑和殺蟲劑,各有效組分間相互作用,使組合效果優(yōu)于單獨使用效果的理論總和,因而在實際使用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使用者青睞。
異噻菌胺(isotianil)屬誘導植物抗病性藥劑,通過誘導植物產(chǎn)生抗病性反應,抵御病原菌侵染。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白葉枯病,也可防治小麥白粉病、黃瓜炭疽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等病害。結(jié)構(gòu)式如下:
氟唑菌酰羥胺(pydiflumetofen,cas登錄號為1228284-64-7)是一種新穎的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對多種作物上的真菌病害表現(xiàn)出優(yōu)良防效。
精甲霜靈(metalaxyl-m)、咯菌腈(fludioxonil)、咪鮮胺(prochloraz)、噁霉靈(hymexazol)、硅噻菌胺(silthiofam)、種菌唑(metconazole)、滅菌唑(triticonazole)、三唑醇(triadimenol)、烯唑醇(diniconazole)、高效烯唑醇(diniconazole-m)、氟菌唑(triflumizole)、葉菌唑(metconazole)、腈菌唑(myclobutanil)、硅氟唑(simeconazole)、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苯醚甲環(huán)唑(difenoconazole)、稻瘟酯(pefurazoate)、咪唑菌酮(fenamidone)、異菌脲(iprodione)、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嘧菌酯(azoxystrobin)、肟菌酯(trifloxystrobin)、春雷霉素(kasugamycin及kasugamycinhydrochloride)、己唑醇(hexaconazole)、烯丙苯噻唑(probenazole)是多種廣譜性殺菌劑,呋蟲胺(dinotefuran)、吡蟲啉(imidacloprid)、啶蟲脒(acetamiprid)、噻蟲嗪(thiamethoxam)、烯啶蟲胺(nitenpyram)、噻蟲胺(clothianidin)、螺蟲乙酯(spirotetramat)、毒死蜱(chlorpyrifos)、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乙蟲腈(ethiprole)、三氟苯嘧啶(triflumezopyrim)是多種廣譜性殺蟲劑。上述藥劑對多種病害或蟲害表現(xiàn)出優(yōu)良防效。
本發(fā)明經(jīng)過大量的配方篩選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當異噻菌胺和氟唑菌酰羥胺的組合物與精甲霜靈、咯菌腈、咪鮮胺、噁霉靈、硅噻菌胺、種菌唑、滅菌唑、三唑醇、烯唑醇、高效烯唑醇、氟菌唑、葉菌唑、腈菌唑、硅氟唑、四氟醚唑、苯醚甲環(huán)唑、稻瘟酯、咪唑菌酮、異菌脲、氟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春雷霉素、己唑醇、烯丙苯噻唑、呋蟲胺、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烯啶蟲胺、噻蟲胺、螺蟲乙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乙蟲腈、三氟苯嘧啶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藥劑任意組合時,顯示出令人驚訝的殺蟲殺菌效果,即表現(xiàn)出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實際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獨使用的理論總和,在生產(chǎn)上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涉及協(xié)同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b,所述的活性成分a為異噻菌胺和氟唑菌酰羥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為精甲霜靈、咯菌腈、咪鮮胺、噁霉靈、硅噻菌胺、種菌唑、滅菌唑、三唑醇、烯唑醇、高效烯唑醇、氟菌唑、葉菌唑、腈菌唑、硅氟唑、四氟醚唑、苯醚甲環(huán)唑、稻瘟酯、咪唑菌酮、異菌脲、氟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春雷霉素、己唑醇、烯丙苯噻唑、呋蟲胺、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烯啶蟲胺、噻蟲胺、螺蟲乙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乙蟲腈、三氟苯嘧啶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組合。此外,還包括農(nóng)藥制劑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劑。
所述組合物可以特別良好的效果用于防治各種有用作物中的植物病蟲害,所述有用作物包括但不限于常規(guī)育種作物、轉(zhuǎn)基因作物、無性繁殖作物及無性繁殖材料、馴化栽培的野生植物等,特別適用于防治水稻、小麥、草莓、白菜、馬鈴薯、玉米、大麥、棉花、花生、蔬菜、果樹等作物上的多種病蟲害,如種傳、土傳病害、地下害蟲、葉部病害及害蟲等。
可提及的具體實例為一些可用本發(fā)明的組合物防治的代表性植物病蟲害,所述實例并不限于特定屬種。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體實例,還可以以相同方式延伸到其它植物病蟲害,括號注明其病原拉丁文學名:
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grisea)、水稻白葉枯病(xanthomonasoryzae)、水稻胡麻葉斑病(bipolarisoryzae)、水稻細菌性谷枯病(burkholderigluma)、水稻細菌性立枯病(pseudomonasplantarii)、小麥白粉病(blumeriagraminis)、黃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orbiculare)、黃瓜細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syringaepv.lachlymans)、葫蘆科蔬菜(黃瓜、西葫蘆、南瓜)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aphanis)、草莓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白菜黑斑病(alternariabrassicae)、馬鈴薯黑痣病、草坪褐斑病、水稻紋枯病(rhizoctoniasolani)、玉米絲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玉米黑粉病(ustilagomaydis)、小麥散黑穗病(ustilagotritici)、小麥腥黑穗病(tilletiacaries)、小麥桿黑粉病(urocystisocculta)、小麥雪霉葉枯病(monographellanivalis)、小麥紋枯病(rhizoctoniacerealis)、小麥葉銹病(pucciniarecondita)、小麥條銹病(p.striiformis)、小麥桿銹病(p.graminis)、大麥黑穗病(ustilagohordei)、大麥條紋病(pyrenophoragraminea)、燕麥散黑穗病(ustilagoavenae)、洋蔥黑粉病(urocystiscolchici)、豆類、紫花苜蓿、鱗莖類、棉花、油料作物、高粱、甜菜、向日葵、玉米等作物猝倒病和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水稻惡苗病(fusariummoniliforme)、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oryzae)、水稻粒黑粉病(tilletiabarclayana)、小麥赤霉病(fusariumgraminearum)、西瓜枯萎病、大豆和花生根腐病(fusariumoxysporum)、果樹、蔬菜等作物灰霉病(botrytiscinerea)、黃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馬鈴薯、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辣椒疫病(phytophthoracapsic)、觀賞植物根腐病(pythiumsplendens)、草坪腐霉枯萎病(pythiumaphanidermatum)、小麥全蝕病(gaeumannomycesgraminis)、蘋果白粉病(podosphaeraleucotricha)、蘋果樹腐爛病(valsamali)、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turcicum)、香蕉葉斑病(mycosphaerellafijiensis)、番茄、辣椒和馬鈴薯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蘋果樹斑點落葉病(alternariamali)、葡萄黑痘病(sphacelomaampelinum)、花生白絹病(sclerotiumrolfsii)、玉米莖基腐病(fusariumgraminearum)、蘋果樹黑星病(venturiainaequalis)、梨黑星病(venturianashicola)、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ecosporioides)、葡萄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香蕉炭疽病(colletotrichummusae)、大豆及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桃褐腐病(moniliniafructicola)、甜櫻桃褐腐病(monilinialaxa)、大豆銹病(phakopsorapachyrhizi)、草坪褐斑病(rhizoctoniasolani)、水稻稻飛虱(nilaparvatalugens)、小麥蚜蟲(sitobionavenae)、小麥吸漿蟲(sitodiplosismosellana)、甘藍蚜蟲(brevicorynebrassicae)、玉米和小麥蠐螬(anomalacorpulenta)、玉米地老虎(agrotisypsilon)、玉米金針蟲(agriotesfuscicollis)、馬鈴薯和花生蠐螬(holotrichiaparallela)、韭菜遲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食用菌菌蛆(lycoriellapleuroti)、茶樹茶小綠葉蟬(empoascaflavescens)、甘藍黃條跳甲(phyllotratastriolata)、番茄、辣椒、茄子和黃瓜煙粉虱(bemisiatabaci)、番茄和馬鈴薯木虱(bactericeracockerelli)、柑橘樹木虱(diaphorinacitri)、柑橘樹介殼蟲(如矢尖蚧unaspisyanonensis、紅蠟蚧ceroplastesrubens等)、蘋果樹棉蚜(eriosomalanigerum)、螨類(如全爪螨panonychuscitri,山楂葉螨tetranychusviennensis、二斑葉螨tetranychusurticae)、小食心蟲(grapholithainopinata)、蕓苔屬蔬菜(如甘藍)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斜紋夜蛾(prodenialitura)、水稻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稻薊馬(stenchaetothripsbiformis)、稻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番茄、茄子、黃瓜、芹菜、煙草根結(jié)線蟲病(meloidogyneincognita),辣椒根結(jié)線蟲病(meloidogynehapla),花生根結(jié)線蟲病(meloidogynearenaria),大豆胞囊線蟲(heteroderaglycines)、爪哇根結(jié)線蟲(meloidogynejavanica)等。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予以實現(xiàn):
本發(fā)明組合物組分a和b可以任意比例混配,通常一種活性成分含量高于其余活性成分,優(yōu)選混合比是100:1至1:100或50:1至1:50。
本發(fā)明組合物可通過將活性成分與農(nóng)藥制劑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劑混合,用已知方法制備為常規(guī)的制劑,如乳油、可濕性粉劑、種子處理懸浮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懸浮種衣劑、種子處理干粉劑、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顆粒劑、微囊懸浮劑、懸乳劑等。制劑中一般含有0.1~95%重量的活性成分,優(yōu)選0.5~90%重量的活性成分。
農(nóng)藥制劑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劑包括但不限于:水、溶劑、填料、各種表面活性劑(乳化劑、分散劑、潤濕劑等)、黏結(jié)劑、成膜劑、著色劑、防凍劑、增稠劑、助懸劑、崩解劑、消泡劑、滲透劑、警戒色、增效劑、穩(wěn)定劑、壁囊材料、ph調(diào)節(jié)劑、防腐劑等。并且,適當?shù)兀瑸榱颂岣邔μ囟ㄗ魑锬褪芰?,可適當添加安全劑;或者有時為了促進作物生長發(fā)育,可在混配組合物中添加常規(guī)農(nóng)業(yè)肥料,制成藥肥混劑。這些助劑都是農(nóng)藥制劑中常用或允許使用的成分,并無特別限定,可選擇一種或一種以上助劑構(gòu)成,具體成分和用量根據(jù)配方要求通過簡單的試驗確定。
所述組合物各種應用劑型的生產(chǎn)工藝均屬現(xiàn)有已知技術(shù),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fā)明組合物可以多種方法使用,如兌水以常規(guī)方式噴霧使用,或直接撒施或溝施,或拌毒土撒施,或種子處理等,于植物播種時、出苗前、出苗后營養(yǎng)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均可使用。用藥量可在較寬范圍內(nèi)變化,并且取決于土壤的狀況、使用方法、作物、待防治的植物病蟲害種類及苗齡大小、當時的氣候條件及其他因素。本發(fā)明組合物通常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種子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頃的用量施用;更為優(yōu)選地,以0.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種子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頃的用量施用。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如下技術(shù)效果:
1、混配組合物具有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應用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劑理論效果總和,即具有超疊加作用,可更好地控制植物病蟲害發(fā)生危害;
2、混配組合物活性成分之間在植物病蟲害防治譜上具有良好的互補性,可很好擴大防治譜,綜合有效控制各種植物病蟲害發(fā)生危害;
3、混配組合物具有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可減少藥劑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和環(huán)境污染,提高對作物的安全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給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體實施例,凡在本申請技術(shù)方案基礎(chǔ)上做的等同變換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35%乳油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25%,活性成分b為10%,乳化劑烷基苯磺酸鹽5%,乳化劑苯乙烯基苯酚甲醛樹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3%,溶劑二甲苯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所有物料投入配料釜中,攪拌溶解至完全透明,化驗合格后,轉(zhuǎn)移至儲罐灌裝。
實施例2:18%種子處理懸浮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6%,活性成分b為12%,潤濕劑月桂醇硫酸鈉5%,分散劑eo/po嵌段聚氧乙烯醚6%,防凍劑乙二醇5%,增稠劑黃原膠0.2%,警戒色玫瑰精0.8%,水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和潤濕劑、分散劑、防凍劑、警戒色和水投入攪拌釜中,充分攪拌后,將物料抽入砂磨機中進行充分研磨,研磨完成后,抽入高速剪切機中,加入增稠劑后,進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種子處理懸浮劑。
實施例3:70%水分散粒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20%,活性成分b為50%,潤濕劑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7%,分散劑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5%,崩解劑硫酸鈉5%,黏結(jié)劑聚乙二醇0.5%,填料硅藻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所有物料混合均勻后,經(jīng)氣流粉碎機粉碎,再次混合均勻,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將此混合物捏合,擠壓造粒,經(jīng)干燥篩分,即得到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4:12%水乳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4%,活性成分b為8%,溶劑二甲苯9%,溶劑環(huán)己酮2%,乳化劑順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鈉4%,乳化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防凍劑丙三醇4%,水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a和b用溶劑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劑充分攪拌后形成油相;將防凍劑加入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將水相緩慢加入油相中,使用高速剪切機剪切,即可得水乳劑。
實施例5:24%微乳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18%,活性成分b為6%,溶劑二甲苯10%,溶劑環(huán)己酮5%,乳化劑烷基酚聚氧乙烯磷酸鹽8%,乳化劑十二烷基硫酸鹽6%,防凍劑丙二醇5%,水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a和b用溶劑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劑和防凍劑混合均勻,最后加入去離子水,進行高速剪切,即可得微乳劑。
實施例6:50%可濕性粉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20%,活性成分b為30%,潤濕劑烷基丁二酸磺酸鹽5%,分散劑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填料硅藻土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和各助劑混合均勻,投入機械粉粹機中進行初粉粹,之后經(jīng)氣流粉碎機粉碎,再混合均勻,即制得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7:6%顆粒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3%,活性成分b為3%,潤濕劑烷基萘磺酸鹽0.6%,分散劑對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0.9%,著色劑炭黑0.2%,填料膨潤土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所有物料混合均勻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將此混合物捏合,擠壓造粒,經(jīng)干燥篩分,即得到顆粒劑。
實施例8:22%懸浮種衣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13%,活性成分b為9%,潤濕劑磺基琥珀酸辛酯鈉鹽3%,分散劑聚羧酸鹽6%,成膜劑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6%,防凍劑丙三醇5%,增稠劑硅酸鎂鋁0.3%,警戒色玫瑰精0.8%,水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和潤濕劑、分散劑、防凍劑、警戒色、成膜劑和水投入攪拌釜中,充分攪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機中,進行高速剪切,再泵至砂磨機中進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劑,攪拌均勻即得懸浮種衣劑。
應用效果實例:
1、試驗方法
(1)對黃瓜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6.14-2008農(nóng)藥室內(nèi)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14部分:防治瓜類炭疽病試驗盆裁法》進行。
以黃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為供試病原菌,田間采集,實驗室分離純化,接種在pda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待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后備用。pda培養(yǎng)基為實驗室常規(guī)培養(yǎng)基,此處略去其配制方法。
以黃瓜感病品種“山東密刺”為供試作物,可控日光溫室內(nèi)培養(yǎng)至3~5葉期備用。
將配制好的藥液均勻噴施于“山東密刺”葉面至全部潤濕。施藥72h后接種病原菌。用無菌水從pda菌落上洗取分生孢子,洗滌液用雙層紗布過濾,制成濃度為1×105個孢子/ml的孢子懸浮液。用移液器移取10μl孢子懸浮液接種于黃瓜葉片正面(黃瓜炭疽病菌易侵染葉片正面),每個葉片接種4個點。接種后移至保濕箱中(相對濕度95%~100%)黑暗培養(yǎng)24h。然后在(25±1)℃、12h光暗交替、相對濕度為80%~90%的人工氣候箱內(nèi)培養(yǎng)。每處理設(shè)置4次重復,每重復3盆,每盆2株,并設(shè)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
待空白對照發(fā)病率達50%以上時,用游標卡尺以十字交叉法測量病斑直徑,取平均值。
根據(jù)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按公式(1)計算防治效果,結(jié)果保留小數(shù)點后兩位。
式中:
p—防治效果,單位為百分數(shù)(%);
d0—空白對照病斑直徑,單位為毫米(mm);
d1—藥劑處理病斑直徑,單位為毫米(mm)。
(2)對葡萄霜霉病菌的生物活性
目前,暫無殺菌劑對葡萄霜霉病菌生物活性測定的相關(guān)試驗準則,文獻報道一般采用葉盤法。即選取田間生長葉齡、大小基本一致的葉片,用打孔器制成葉盤進行試驗,替代整株葡萄苗進行試驗。這種方法是基于葡萄扦插繁殖方式周期長,不像種子繁殖作物通過播種即可快速獲取齡期一致小苗的特點,合理衍生的一種科學方法。在葡萄霜霉病菌生測活性測定試驗中廣為應用。本試驗也采用葉盤法進行組合物生物活性測試。具體方法如下:
以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viticola)為供試病菌,實驗室接種在新鮮葡萄葉片上擴繁備用。
以葡萄感病品種“紅地球”葡萄為供試作物,采集葡萄新梢先端第3節(jié)或第4節(jié)上葉齡、大小基本一致的健康葉片,用打孔器將葡萄葉片打成直徑為1.5cm的葉盤備用。
將葉盤背面朝上置于定量噴霧塔的轉(zhuǎn)臺上(每重復15個葉盤為1組),采用定壓1.0kg/cm2,藥液10ml,定時1min,使霧滴均勻沉積在葉盤背面。待藥液自然風干后,將葉盤背面朝上放在鋪有吸水紙的培養(yǎng)皿中保濕備用。72h后接種病菌。選取擴繁用發(fā)病葉片,用4℃蒸餾水從葉片背面洗脫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用雙層紗布過濾,制成濃度為1×105個孢子囊/ml的孢子囊懸浮液,用移液器接種于藥劑處理后的葉盤背面(霜霉病菌易侵染葉片背面),每個葉盤接種10μl孢子囊懸浮液。接種后移至保濕箱中(相對濕度95%~100%)黑暗培養(yǎng)24h。然后在17~22℃、12h光暗交替條件下,相對濕度為90%以上的條件下培養(yǎng)。每處理設(shè)置4次重復,每次重復15個葉盤,并設(shè)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當空白對照發(fā)病率達到80%以上時,分級調(diào)查處理發(fā)病情況。分級方法參照《gb/t17980.122-2004殺菌劑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準則》進行。計算各處理的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數(shù)按式(2)計算,防治效果按式(3)計算,計算結(jié)果保留小數(shù)點后兩位。
式中:
x—病情指數(shù);
ni—各級病葉數(shù);
i—相對級數(shù)值;
n—調(diào)查總?cè)~數(shù);
9—最高級數(shù)值。
式中:
p—防治效果,單位為百分數(shù)(%);
ck—空白對照病情指數(shù);
pt—藥劑處理病情指數(shù)。
(3)對黃瓜白粉病菌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6.11-2008農(nóng)藥室內(nèi)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11部分:防治瓜類白粉病試驗盆裁法》進行。
以黃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fuliginea)為供試病菌,從田間黃瓜病葉上采集,室內(nèi)接種在新鮮黃瓜幼苗上擴繁備用。
以黃瓜感病品種“新泰密刺”為供試作物,實驗室盆栽,幼苗長至2片~4片真葉期備用。
將配制好的藥液均勻噴施于“新泰密刺”葉面至全部潤濕。施藥72h后接種病原菌。選取擴繁用發(fā)病葉片,用加有少量0.1%吐溫-80的純凈水,從病葉上洗脫新鮮孢子,洗脫液用雙層紗布過濾,制成濃度為1×105個孢子/ml的孢子懸浮液,將其噴霧接種于已施藥的黃瓜葉片上。接種后移至保濕箱中(相對濕度70%~80%)黑暗培養(yǎng)24h。后在20℃、12h光暗交替條件下培養(yǎng)。每處理設(shè)置4次重復,每重復5盆,每盆2株,并設(shè)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待空白對照病葉率達到80%以上時,分級調(diào)查各處理發(fā)病情況。計算各處理的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數(shù)按式(4)計算,防治效果按式(3)計算,計算結(jié)果保留小數(shù)點后兩位。
式中:
x—病情指數(shù);
ni—各級病葉數(shù);
i—相對級數(shù)值;
n—調(diào)查總?cè)~數(shù);
11—最高級數(shù)值。
(4)對水稻稻瘟病菌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6.8-2007農(nóng)藥室內(nèi)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8部分:防治水稻稻瘟病試驗盆栽法》進行。
以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為供試病原菌,將實驗室斜面保存菌株接種在米糠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孢備用。米糠培養(yǎng)基配制如下:米糠20g,瓊脂粉14g,去離子水1000ml,調(diào)節(jié)ph至6.0。高壓蒸汽滅菌(121℃)30min。
以水稻感病品種“兩優(yōu)42”為供試作物,每盆播20粒種子,出苗后選定其中10株,長至3葉1心期備用。
將配制好的藥液均勻噴施于“兩優(yōu)42”葉面至全部潤濕。施藥72h后接種病原菌。用無菌水從米糠培養(yǎng)基菌落上洗取分生孢子,洗滌液用雙層紗布過濾,制成濃度為1×105個孢子/ml的孢子懸浮液,將其噴霧接種于已施藥的水稻葉片上。接種后移至保濕箱中(相對濕度95%~100%)黑暗保濕培養(yǎng)24h。然后在25℃~26℃、12h光暗交替、相對濕度為85%~90%的人工氣候箱內(nèi)培養(yǎng)。每處理設(shè)置4次重復,每重復3盆,并設(shè)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待空白對照病葉率達到50%以上時,分級調(diào)查各處理發(fā)病情況。計算各處理的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數(shù)按式(2)計算,防治效果按式(3)計算。
(5)對玉米地老虎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4.15-2009農(nóng)藥室內(nèi)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蟲劑第15部分:地下害蟲浸蟲法》進行。
以玉米地老虎(agrotisypsilon)為供試對象,選取室內(nèi)飼養(yǎng),生理狀態(tài)一致的3齡幼蟲進行試驗。
將幼蟲浸入藥液中10s取出,用濾紙吸去多余藥液,將試蟲轉(zhuǎn)移至裝有帶嫩根的新鮮玉米苗玻璃試管中,管口以潮濕的黑布遮蓋,置于25℃±1℃,相對濕度60%~80%的恒溫養(yǎng)蟲室內(nèi)飼養(yǎng)。每處理4次重復,每重復30頭,并設(shè)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為空白對照。處理后48h調(diào)查結(jié)果(死亡標準:用毛筆輕觸蟲體,蟲體不能活動),分別記錄總蟲數(shù)和死亡數(shù)。
死亡率按式(5)計算,單位為百分率(%),計算結(jié)果保留小數(shù)點后兩位:
式中:
p1—死亡率,單位為百分數(shù)(%);
k—表示死亡蟲數(shù),單位為頭;
n—表示處理總蟲數(shù),單位為頭。
(6)對甘藍蚜蟲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4.6-2006農(nóng)藥室內(nèi)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蟲劑第6部分:殺蟲活性試驗浸蟲法》進行。
以甘藍蚜蟲(brevicorynebrassicae)為供試對象,室內(nèi)用新鮮甘藍葉片飼養(yǎng),選取生理狀態(tài)一致的無翅成蚜進行試驗。
用鑷子夾著帶有無翅成蚜的甘藍葉片,在不同濃度的藥液中浸5s后取出,用濾紙吸去多余藥液,放在鋪有濕潤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每重復30頭,每處理4次重復,設(shè)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將處理后的試蟲均放置于(25±1)℃,相對濕度60%~80%,光周期l:d=16h:8h的人工氣候箱中飼養(yǎng)。處理后48h調(diào)查結(jié)果(死亡標準:用毛筆輕觸蟲體,蟲體不能活動),分別記錄總蟲數(shù)和死亡數(shù)。按(5)式計算死亡率。
(7)組合物預期活性判定
組合物預期活性借鑒拜耳、先正達、陶氏等跨國農(nóng)藥企業(yè)制劑專利中判定組合物預期活性的方法(colby法):colby,s.r.:“calculatingsynergisticandantagonisticresponsesofherbicidecombinations”,weeds15,p.20~22,1967進行。
組合物預期活性按(6)式計算:
式中:
x—藥劑1用量為p時的防效或死亡率;
y—藥劑2用量為q時的防效或死亡率;
z—藥劑3用量為r時的防效或死亡率;
e0—藥劑1用量為p+藥劑2用量為q+藥劑3用量為r時的理論防效或死亡率,即組合物的預期活性;
e—藥劑1、2和3按不同配比混配時的實際防效或死亡率,即組合物的實際活性;
當e>e0時,即如果混配藥劑的實際活性超過所計算的預期活性,則該組合物就具有超疊加作用,即協(xié)同作用。
2、試驗結(jié)果
試驗結(jié)果詳見表1~6,可見,活性成分a(異噻菌胺和氟唑菌酰羥胺)與選自活性成分b(苯醚甲環(huán)唑、吡唑醚菌酯、四氟醚唑、烯啶蟲胺等)的藥劑混配后,實際活性均大于預期活性,說明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中的藥劑混配具有協(xié)同作用。
表1異噻菌胺、氟唑菌酰羥胺與苯醚甲環(huán)唑混配對黃瓜炭疽病菌的聯(lián)合作用效應
表2異噻菌胺、氟唑菌酰羥胺與吡唑醚菌酯混配對葡萄霜霉病菌的聯(lián)合作用效應
表3異噻菌胺、氟唑菌酰羥胺與四氟醚唑混配對黃瓜白粉病菌的聯(lián)合作用效應
表4異噻菌胺、氟唑菌酰羥胺與乙蟲腈混配對水稻稻瘟病菌的聯(lián)合作用效應
表5異噻菌胺、氟唑菌酰羥胺與丁硫克百威混配對玉米地老虎的聯(lián)合作用效應
表6異噻菌胺、氟唑菌酰羥胺與烯啶蟲胺混配對甘藍蚜蟲的聯(lián)合作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