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馬鈴薯種植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保墑、保溫、提高馬鈴薯產量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學名:Solanumtuberosum,英文:potato),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稱地蛋、洋芋、土豆等。土豆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qū)。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qū)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安第斯山脈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區(qū)可能是最早土豆被栽培出來的地方。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喀喀湖區(qū)附近安營扎寨,以狩獵和采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fā)現(xiàn)并食用了野生的土豆。在我國馬鈴薯的產量很大,馬鈴薯是僅次于水稻、麥和玉米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近年約有栽培、尤其在北方冷涼地區(qū)和西南山區(qū)種植更加廣泛。尤其是在干旱、冷涼地區(qū)種植馬鈴薯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在實際種植時,一般采用起壟后直接點種然后鋪設地膜的方法,這樣的操作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達到保墑的效果,但是如果遇到極度干旱和陰冷的氣候,馬鈴薯還是無法滿足種植條件,即使種植也基本沒有收成,嚴重影響種植戶的正常經(jīng)濟收入。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fā)明。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保墑、保溫、提高馬鈴薯產量的種植方法,該種植方法尤其適用極度干旱和陰冷的氣候的馬鈴薯的種植,本發(fā)明通過在起壟面依次鋪設粉碎秸稈、土壤、以及黑色地膜后,可以達到保墑、保溫的效果,從而切實提高馬鈴薯本身的產量,并且還能保水、保肥,尤其增加了有機肥的肥效,即使后續(xù)馬鈴薯成熟收獲后,還能達到使土壤更加肥沃,不容易出現(xiàn)板結,更有利于后續(xù)該種植區(qū)域的重復利用,不用額外再進行任何治理操作,也相應的節(jié)約了治理成本。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保墑、保溫、提高馬鈴薯產量的種植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犁地起壟后,將馬鈴薯塊莖種植于壟頂,在壟面上依次鋪設粉碎秸稈、土壤、以及黑色地膜后,即可?,F(xiàn)有技術中,馬鈴薯是僅次于水稻、麥和玉米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近年約有栽培、尤其在北方冷涼地區(qū)和西南山區(qū)種植更加廣泛。尤其是在干旱、冷涼地區(qū)種植馬鈴薯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在實際種植時,一般采用起壟后直接點種然后鋪設地膜的方法,這樣的操作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達到保墑的效果,但是如果遇到極度干旱和陰冷的氣候,馬鈴薯還是無法滿足種植條件,即使種植也基本沒有收成,嚴重影響種植戶的正常經(jīng)濟收入。因此,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出現(xiàn)的各種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比較新型的馬鈴薯的種植方法,該種植方法可以通過鋪設粉碎秸稈、土壤、以及黑色地膜的方式以達到保墑、保溫的目的,最終切實提高馬鈴薯的產量,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鋪設的順序要求,依次按照粉碎秸稈、土壤以及黑色地膜的次序依次一層層的覆蓋于壟面之上,粉碎秸稈的作用是為了在塊莖地下膨大期營造透氣、酥松的生長環(huán)境,有利于馬鈴薯快速生長,且有利于防止土壤發(fā)生板結,土壤的作用是為了達到保溫、保墑的效果,最后黑色地膜的作用不可忽視,其必須采用的為黑色的地膜而不能是其他顏色,因為黑色透光性比較差,保溫效果也更好,可以使得馬鈴薯內部生長環(huán)境更加適宜,馬鈴薯生長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也不宜流失。粉碎秸稈是主要提供養(yǎng)分的物質因此需要位于最里層與作物最為接近,黑色地膜可以維持內部環(huán)境的適宜作物生長的條件,因此最好位于最外層,可見整個鋪設順序也是發(fā)明人經(jīng)過大量實踐后才得以確定的,并不是簡單選擇就可以得到的。其中,粉碎秸稈最好主要由麥草、玉米秸稈、谷類秸稈等物質組成,因為麥草、玉米秸稈等具有豐富的粗纖維、干物質、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yǎng)物質,在起到保溫的同時還能給予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養(yǎng)分,尤其是各種作物的秸稈,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有機肥料,還可以實現(xiàn)資源再利用,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再分配。優(yōu)選地,粉碎秸稈的各個成分的配比如下:以質量份數(shù)計,麥草50-60份、玉米秸稈40-50份、谷類秸稈10-20份。更進一步的為,以質量份數(shù)計,麥草52-58份、玉米秸稈42-48份、谷類秸稈12-18份。其中,麥草與玉米秸稈的用量會相對大一些,然后搭配少量的谷類秸稈,這樣配合可以更加有利于馬鈴薯快速生長,在馬鈴薯的塊莖地下膨大期營造透氣、酥松的生長環(huán)境,麥草的用量還可以為51份、53份、54份、55份、56份、57份等,玉米秸稈的用量還可以為43份、44份、45份、46份、47份、49份等,谷類秸稈的用量還可以為13份、14份、15份、16份、17份、19份等,為了馬鈴薯更好的生長,最好將粉碎秸稈的各個組分均控制在比較適宜的范圍內。另外,粉碎秸稈最好是經(jīng)過一定的粉碎操作,粉碎后的粒度最好控制在20-60mm之間,優(yōu)選控制在40-50mm之間,還可以為25mm,30mm,35mm,45mm等,對秸稈粉碎后并控制一定粒度,也是為了其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更易為作物吸收,并且覆蓋的也更為嚴密,如果粒度太大可能效果會大大折扣。在本發(fā)明中,鋪設粉碎秸稈之后,施撒混合肥料后再覆蓋土壤。混合肥料最好包括如下組分:尿素30-40公斤/畝,硫酸鉀20-30公斤/畝,有機肥料4000-4500公斤/畝。在粉碎秸稈的上層再覆蓋一定量的混合肥料,可有效增加馬鈴薯產量,且混合肥料中各個組分的含量最好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這樣通過合理的搭配,避免盲目施肥或者過量施肥造成作物出現(xiàn)其他生理問題,也通過有機元素與無機元素的合理搭配,提高了肥料本身的有效利用率,更進一步的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優(yōu)選地,有機肥料包括羊糞、牛糞、菌肥、落葉、青草、動植物殘體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有機肥料的種類并沒有特別限制,只要能補給作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營養(yǎng)的物質均適用,更加優(yōu)選的為以上幾種。鋪設的粉碎秸稈、土壤、以及黑色地膜這三層每一層均有比較適宜的厚度要求,粉碎秸稈鋪設厚度最好控制在4-5cm之間,優(yōu)選4.5-4.8cm之間,土壤的鋪設厚度最好控制在3-4cm之間,優(yōu)選3.2-3.8cm之間,黑色地膜的厚度最好控制在0.012-0.025cm之間,優(yōu)選為0.015-0.02cm之間,每一層的適宜的鋪設厚度這個指標是發(fā)明人經(jīng)過大量的實驗以得以確定的,因為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每一層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保墑、保溫、提高馬鈴薯產量的效果最為顯著,如果鋪設的厚度過厚、過薄,既不經(jīng)濟效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其中,土壤層施用的土壤類型包括:草炭土、腐葉土、泥炭土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最后,馬鈴薯犁地起壟的環(huán)境相對濕度最好控制在40%以上,環(huán)境溫度最好控制在10-20℃之間,灌溉水的pH值控制在5.5-8.5之間,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控制在0.3mg/m3以下。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可以使得作物生長的更為茁壯,比如灌溉所用的水的pH值是有具體的要求的,如果pH值過大過小即太酸太堿都會不利于作物的生長。還有空氣的潔凈程度的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其作物成熟后有害殘留物的殘存量,因此這些指標均至關重要,如果這些指標控制好,最后生長出的馬鈴薯品相好,口感香甜,水分多,也更有利于市場的推廣。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保墑、保溫、提高馬鈴薯產量的種植方法,摒棄了以往只是采用普通地膜鋪設的原始操作方式,通過層層鋪設這樣的種植方式,即使極度干旱和陰冷的氣候條件下,還是可以滿足馬鈴薯的正常種植條件,不會影響種植戶的正常經(jīng)濟收入,還會相應的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并通過多方面條件的優(yōu)化,最終達到了治理土壤、提高馬鈴薯品質的目的。馬鈴薯收獲后,可直接將壟翻犁,通過深翻能起到增加有機肥的效果。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1)本發(fā)明的保墑、保溫、提高馬鈴薯產量的種植方法,尤其適用極度干旱和陰冷的氣候的馬鈴薯的種植,本發(fā)明通過在起壟面依次鋪設粉碎秸稈、土壤、以及黑色地膜后,可以達到保墑、保溫的效果,從而切實提高馬鈴薯本身的產量;(2)本發(fā)明的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在提高馬鈴薯產量的同時,在后續(xù)收獲馬鈴薯后,因為本發(fā)明的鋪設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養(yǎng)分,可以使得種植土壤更加肥沃,不會出現(xiàn)板結現(xiàn)象,更有利于后續(xù)該種植區(qū)域的重復利用,不用額外再進行任何治理操作,也相應的節(jié)約了治理成本;(3)本發(fā)明通過優(yōu)化適宜的環(huán)境生長條件,使得該環(huán)境更利于馬鈴薯的生長,并且生長出的馬鈴薯品相好,口感香甜,水分多,也更有利于市場的推廣,為進一步打開馬鈴薯銷售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下列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應視為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者,按照常規(guī)條件或制造商建議的條件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注明生產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售購買獲得的常規(guī)產品。實施例1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如下:1)選擇環(huán)境良好,沒有工業(yè)“三廢”及城鎮(zhèn)生活、醫(yī)療廢棄物污染的農業(yè)生產區(qū)域,環(huán)境相對濕度控制在40%以上,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10-20℃之間,土壤耕層深厚、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深耕40cm;2)將馬鈴薯切成30-40g的小塊,每個薯塊應至少保留一個中芽或頂芽,其中頂芽縱切均分到2-4個薯塊;切好的薯塊及時放于濕潤、陰涼、通風處攤晾8h,攤晾溫度為20℃,待傷口愈合后進行催芽;催芽時,將薯塊層層堆放,堆高20cm,在溫度25℃、濕度60%條件下進行催芽至長度0.5公分;實行一壟雙行種植,壟距85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28厘米,播種時種塊到壟頂12cm;3)在壟面上依次鋪設粉碎秸稈、土壤、黑色地膜,并根據(jù)土壤肥力情況,可按照氮磷鉀三者的重量比為1:0.4:2追肥2次,在馬鈴薯花期,每畝再追施過磷酸鈣18kg;4)田間管理:馬鈴薯齊苗后淺灌水1次,出苗60天后最后灌水1次,以后根據(jù)降水和土壤濕度情況灌水,雜草隨見隨除,應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5)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及時采收。實施例2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如下:1)選擇環(huán)境良好,沒有工業(yè)“三廢”及城鎮(zhèn)生活、醫(yī)療廢棄物污染的農業(yè)生產區(qū)域,環(huán)境相對濕度控制在40%以上,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10-20℃之間,灌溉水的pH值控制在5.5-6之間,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控制在0.3mg/m3以下,土壤耕層深厚、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深耕40cm;2)將馬鈴薯切成30-40g的小塊,每個薯塊應至少保留一個中芽或頂芽,其中頂芽縱切均分到2-4個薯塊;切好的薯塊及時放于濕潤、陰涼、通風處攤晾8h,攤晾溫度為20℃,待傷口愈合后進行催芽;催芽時,將薯塊層層堆放,堆高20cm,在溫度25℃、濕度60%條件下進行催芽至長度0.5公分;實行一壟雙行種植,壟距85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28厘米,播種時種塊到壟頂12cm;3)在壟面上依次鋪設粉碎后的粒度在20-40mm之間的粉碎秸稈(麥草50kg/畝、玉米秸稈40kg/畝、谷類秸稈10kg/畝)4-5cm、土壤(泥炭土、腐葉土的混合)3-4cm、黑色地膜0.012-0.025cm,并根據(jù)土壤肥力情況,可按照氮磷鉀三者的重量比為1:0.4:2追肥2次,在馬鈴薯花期,每畝再追施過磷酸鈣18kg;4)田間管理:馬鈴薯齊苗后淺灌水1次,出苗60天后最后灌水1次,以后根據(jù)降水和土壤濕度情況灌水,雜草隨見隨除,應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5)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及時采收。實施例3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如下:1)選擇環(huán)境良好,沒有工業(yè)“三廢”及城鎮(zhèn)生活、醫(yī)療廢棄物污染的農業(yè)生產區(qū)域,環(huán)境相對濕度控制在50%,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15℃,灌溉水的pH值控制在7-8.5之間,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控制在0.3mg/m3以下,土壤耕層深厚、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深耕40cm;2)將馬鈴薯切成30-40g的小塊,每個薯塊應至少保留一個中芽或頂芽,其中頂芽縱切均分到2-4個薯塊;切好的薯塊及時放于濕潤、陰涼、通風處攤晾8h,攤晾溫度為20℃,待傷口愈合后進行催芽;催芽時,將薯塊層層堆放,堆高20cm,在溫度25℃、濕度60%條件下進行催芽至長度0.5公分;實行一壟雙行種植,壟距85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28厘米,播種時種塊到壟頂12cm;3)在壟面上依次鋪設粉碎后的粒度在50-60mm之間的粉碎秸稈(麥草60kg/畝、玉米秸稈50kg/畝、谷類秸稈20kg/畝)4.5-4.8cm、混合肥料(尿素30公斤/畝,硫酸鉀30公斤/畝,有機肥料4500公斤/畝)、土壤(草炭土、腐葉土的混合)3.2-3.8cm、黑色地膜0.015-0.020cm,并根據(jù)土壤肥力情況,可按照氮磷鉀三者的重量比為1:0.4:2追肥2次,在馬鈴薯花期,每畝再追施過磷酸鈣18kg;4)田間管理:馬鈴薯齊苗后淺灌水1次,出苗60天后最后灌水1次,以后根據(jù)降水和土壤濕度情況灌水,雜草隨見隨除,應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5)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及時采收。實施例4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如下:1)選擇環(huán)境良好,沒有工業(yè)“三廢”及城鎮(zhèn)生活、醫(yī)療廢棄物污染的農業(yè)生產區(qū)域,環(huán)境相對濕度控制在55%,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17℃,灌溉水的pH值控制在6-7之間,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控制在0.3mg/m3以下,土壤耕層深厚、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深耕40cm;2)將馬鈴薯切成30-40g的小塊,每個薯塊應至少保留一個中芽或頂芽,其中頂芽縱切均分到2-4個薯塊;切好的薯塊及時放于濕潤、陰涼、通風處攤晾8h,攤晾溫度為20℃,待傷口愈合后進行催芽;催芽時,將薯塊層層堆放,堆高20cm,在溫度25℃、濕度60%條件下進行催芽至長度0.5公分;實行一壟雙行種植,壟距85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28厘米,播種時種塊到壟頂12cm;3)在壟面上依次鋪設粉碎后的粒度在55mm的粉碎秸稈(麥草58kg/畝、玉米秸稈42kg/畝、谷類秸稈12kg/畝)4.5-4.8cm、混合肥料(尿素40公斤/畝,硫酸鉀20公斤/畝,羊糞、牛糞、菌肥組成的有機肥料4000公斤/畝)、土壤(草炭土、腐葉土的混合)3.2-3.8cm、黑色地膜0.015-0.020cm,并根據(jù)土壤肥力情況,可按照氮磷鉀三者的重量比為1:0.4:2追肥2次,在馬鈴薯花期,每畝再追施過磷酸鈣18kg;4)田間管理:馬鈴薯齊苗后淺灌水1次,出苗60天后最后灌水1次,以后根據(jù)降水和土壤濕度情況灌水,雜草隨見隨除,應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5)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及時采收。實施例5其他操作步驟與實施例4基本一致,只是粉碎秸稈的組成包括:麥草52kg/畝、玉米秸稈48kg/畝、谷類秸稈18kg/畝。比較例1其他操作步驟與實施例4基本一致,只是步驟3)中,在壟面上鋪設地膜1-2cm,并并根據(jù)土壤肥力情況,可按照氮磷鉀三者的重量比為1:0.4:2追肥2次,在馬鈴薯花期,每畝再追施過磷酸鈣18kg。實驗例1將本發(fā)明實施例1-4的種植方法得到的馬鈴薯與比較例1得到的馬鈴薯從性狀、產量上進行對比(以種植隴薯三號為例),具體實驗結果如下:表1產量與性狀的對比實驗例2馬鈴薯收獲后,對土壤的品質進行檢測,具體檢測結果如下:表2土壤養(yǎng)分和菌落全氮(%)土壤菌落總數(shù)(個/g)土壤板結程度實施例10.71413*105無板結現(xiàn)象實施例20.67810*105無板結現(xiàn)象實施例30.79312*105無板結現(xiàn)象實施例40.70411*105無板結現(xiàn)象比較例10.6503*105土壤出現(xiàn)裂紋從表1-2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實施例馬鈴薯的種植方法不僅切實提高了馬鈴薯本身的產量,而且對于種植區(qū)域的土壤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使得土壤中的許多問題如土壤枯竭、板塊加劇現(xiàn)象得到解決。而且,該種植方法能將散落于土壤中的枯草、落葉、桔桿腐解,形成腐殖質,這些腐殖質與有益菌的部分代謝產物能使土壤形成大量的團粒結構,從而改善土壤的通氣性,明顯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作物生長更好,品質更優(yōu)。盡管已用具體實施例來說明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然而應意識到,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作出許多其它的更改和修改。因此,這意味著在所附權利要求中包括屬于本發(fā)明范圍內的所有這些變化和修改。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