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有關于漁具,特別有關于一種漁具沉子繩及其使用的模塊扣接器。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漁網(wǎng)用的垂重繩,一般都是用鉛抽擠成鉛粒配重塊,多數(shù)個的鉛粒配重塊內包覆有同一芯線,讓多數(shù)的鉛粒都能通過該芯線而相互串聯(lián)接合,并成為一連續(xù)鏈狀,在使用時,將垂重繩綁結在漁網(wǎng)的下綱繩處,當漁網(wǎng)張開時,利用下垂重繩的下沉配重以及上綱繩浮體的上升懸浮,使?jié)O網(wǎng)的下綱繩自動往下拉掣而垂直向拉張漁網(wǎng),進而能夠達成張網(wǎng)捕魚的目的。
中國臺灣實用新型專利公告號第M256071號揭示一種漁網(wǎng)的改良構造,主要包含一網(wǎng)本體、一浮力繩組及一配重繩組,該浮力繩組結合于該網(wǎng)本體的多個上緣網(wǎng)目,該配重繩組結合于該網(wǎng)本體的多個下緣網(wǎng)目,該配重繩組包含有一網(wǎng)繩及一編織網(wǎng)繩,多個配重體呈間隔分段被包覆在該編織網(wǎng)繩內,在二相鄰配重體間,該編織網(wǎng)繩與該網(wǎng)繩系結固定,以避免該配重繩組于漁網(wǎng)張開或收網(wǎng)時的不當勾網(wǎng)糾結。
中國臺灣實用新型專利公告號第M454089號揭示一種漁網(wǎng)垂重繩的改良構造,主要包含一中空網(wǎng)繩、一第一配重鏈以及一第二配重鏈。第一配重鏈與第二配重鏈容置于中空網(wǎng)繩內,每一配重鏈包含多個等間距排列的配重塊。其中,第一配重鏈與第二配重鏈之間保持一間隔,不小于第一配重塊的一第一間距,以使中空網(wǎng)繩具有一管徑自然縮小的車縫區(qū)段。借以達成自然固定多段配重鏈與可機械車縫于漁網(wǎng)底繩的功效。由于配重鏈由多個配重塊串接成鏈,其體積、尺寸受到限制,并且配重塊之間的間距無法調整與控制,配重塊亦容易由漁網(wǎng)底繩中脫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漁具沉子繩及其使用的模塊扣接器,利用以快速連接頭方式的簡單動作,沉子與模塊扣接器能快速的接合成一條模塊串接芯,來作為圓編機的中心線進而包覆成漁具沉子繩,達到在編織包覆繩的形成過程中同時等距包覆沉子的自動化制作。
本發(fā)明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漁具沉子繩及其使用的模塊扣接器,使得多個沉子可等距間距地自動化包覆于沉子繩中,因此能使用一般圓編機來制作漁具沉子繩,而沉子之間的間距可依據(jù)選定的模塊扣接器作調整與控制,而不需要使沉子本身串接成鏈,因此沉子的本體體積、尺寸與間距有更多的彈性變化,該漁具沉子繩投置于海底會產生輕重有序的幕沉校果且不易勾網(wǎng)脫落。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揭示一種漁具沉子繩,包含一模塊串接芯以及一編織包覆線。該模塊串接芯等距串接有多個沉子,每一沉子具有一本體,由該本體的兩端均一體連接有一頸部與一端部,其中該頸部的徑向剖切尺寸小于該本體的徑向剖切尺寸與該端部的徑向剖切尺寸,該模塊串接芯還包括多個模塊扣接器,每一模塊扣接器具有一可曲折線體以及多個連接于該可曲折線體兩端的水滴形挖空扣體,以容置多個該端部,該多個挖空扣體相對遠離對應的模塊扣接器的中心點并且具有一U型缺口扣槽,以扣接該多個頸部。該編織包覆線以交錯編織的方式包覆該模塊串接芯。本發(fā)明還揭示一種使用于該漁具沉子繩的模塊扣接器。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xiàn)。
在前述漁具沉子繩中,該多個挖空扣體具體地為半罩式,且該U型缺口扣槽的開口兩側具有彈性夾合的扣點,故該U型缺口扣槽可輕易扣合對應的頸部。
在前述漁具沉子繩中,該端部的形狀可為圓球體,因此該多個沉子的轉動不會造成該端部由對應扣接的挖空扣體脫出。
在前述漁具沉子繩中,該端部的徑向剖切尺寸具體地小于該本體的徑向剖切尺寸,以使該挖空扣體的徑向剖切尺寸為不突出于該本體的徑向剖切尺寸。因此該端部不易由該挖空扣體脫出。
在前述漁具沉子繩中,該多個挖空扣體的側面較佳地為半切且往該U型缺口扣槽的開口傾斜的斜邊,以加強該U型缺口扣槽對該頸部的扣合強度。
在前述漁具沉子繩中,該多個本體的形狀可為圓柱體,因此該多個沉子可具有能達到較佳沉子作用的體積,且該多個沉子的轉動不會造成該編織包覆繩的損傷。
在前述漁具沉子繩中,該多個本體的形狀可為橄欖球體,因此該多個沉子更有利于該編織包覆繩的包覆。
在前述漁具沉子繩中,至少之一的該多個本體可為一配重鏈,以調整沉子繩的配重區(qū)段。
借由上述的技術手段,本發(fā)明借由模塊串接芯的創(chuàng)新組合,以快速連接頭方式的簡單動作,沉子與模塊扣接器能快速的接合成一條模塊串接芯,來作為圓編機的中心線進而包覆成漁具沉子繩,達到在編織包覆繩的形成過程中同時等距包覆沉子的自動化制作。并且,達到多個個沉子可等距間距地自動化包覆于沉子繩中的功效。
附圖說明
圖1: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一種漁具沉子繩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圖2: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該漁具沉子繩的模塊串接芯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圖3A至圖3C: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該漁具沉子繩的沉子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與前視示意圖。
圖4A至圖4D: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該漁具沉子繩的模塊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前視示意圖與底視示意圖。
圖5: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該漁具沉子繩在組合于一漁網(wǎng)的示意圖。
圖6: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一種漁具沉子繩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圖7: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該漁具沉子繩的模塊串接芯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圖8A至圖8C: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該漁具沉子繩的沉子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與前視示意圖。
圖9A至圖9C: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另一種漁具沉子繩的沉子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與前視示意圖。
圖10A至圖10C: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另一種漁具沉子繩的沉子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與前視示意圖。
圖11: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另一種漁具沉子繩軸向剖切其編織包覆繩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圖中:
D1 本體的徑向剖切尺寸;
D2 頸部的徑向剖切尺寸;
D3 端部的徑向剖切尺寸;
10 漁網(wǎng); 11 網(wǎng)線;
12 上網(wǎng)繩; 12A 上網(wǎng)繩車縫處;
13 下網(wǎng)繩; 13A 上網(wǎng)繩車縫處;
20 漁具浮子繩;
100 漁具沉子繩;
110 模塊串接芯; 120 編織包覆線;
130 沉子; 131 本體;
132 頸部; 133 端部;
140 模塊扣接器; 141 可曲折線體;
142 挖空扣體 143 U型缺口扣槽
144 扣點; 145 斜邊;
200 漁具沉子繩;
230 沉子; 231 本體;
330 沉子; 333 端部;
334 削切邊; 335 收斂弧面;
430 沉子; 431 本體;
433 端部; 434 削切邊;
435 收斂錐面;
500漁具沉子繩; 510 模塊串接芯;
530 沉子; 531 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漁具沉子繩100舉例說明于圖1的局部立體示意圖。一種漁具沉子繩100包含一模塊串接芯110以及一編織包覆繩120。該編織包覆繩120以交錯編織的方式包覆該模塊串接芯110。該模塊串接芯110舉例說明于圖2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如圖2所示,該模塊串接芯110等距串接有多個沉子130。圖3A、圖3B與圖3C分別為一沉子130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與前視示意圖。每一沉子130具有一本體131,由該本體131的兩端均一體連接有一頸部132與一端部133。該頸部132的徑向剖切尺寸D2小于該本體1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且亦小于該端部133的徑向剖切尺寸D3(如圖3C所示),利用不同的徑向剖切尺寸借以減少該多個沉子130在該編織包覆繩120中的滑動。其中軸向是指為同一沉子130中兩端部133之間的方向,徑向是指為垂直于軸向的方向或平面。在此所稱的徑向剖切尺寸為某物以垂直于軸向的剖切得到的最大尺寸,該沉子130的各部位徑向剖切尺寸可由圖3C的沉子軸向前視示意圖觀察得知。此外,該模塊串接芯110為可曲折的串接物體,用以卷收保存。該模塊串接芯110的長度可任意調整的變化,以符合漁具沉子繩不同長度的需求。該沉子130的材質密度可為大于水或海水的垂重體,以沉于水面之下,該沉子130的材質可為鉛、鉛錫化合物或高密度金屬。該本體131的單位長度可大于該頸部132的單位長度與該端部133的單位長度。再如圖3A及圖3B所示,該多個本體131的形狀為圓柱體,故該多個沉子130可具有能達到較佳沉子作用的體積,且該多個沉子130的轉動不會造成該編織包覆繩120的損傷。
再如圖1所示,該編織包覆繩120可等間距地包覆該多個沉子130。該編織包覆繩120的材質可為防水塑料,且可利用圓編機多股交錯編織而成。該編織包覆繩120包覆該模塊串接芯110的方式為交錯編織,所稱的交錯編織為該模塊串接芯110先串接成形,并作為編織形成該編織包覆繩120的芯線,利用多股細絲交錯并編織在該模塊串接芯110的周邊,以形成該編織包覆繩120,故對于該多個沉子130可以得到良好的包覆效果與自動化編織作業(yè)。交錯編織的方式包覆的動詞界定應不包含先形成該編織包覆繩120再塞入該模塊串接芯110(或該多個沉子130)的操作。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該模塊串接芯110還包括多個模塊扣接器140。圖4A、圖4B、圖4C與圖4D分別為一模塊扣接器140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前視示意圖與底視示意圖,每一模塊扣接器140具有一可曲折線體141以及多個連接于該可曲折線體141兩端的水滴形挖空扣體142,以容置該多個端部133;其中,該多個挖空扣體142的水滴形狀可參閱圖4D。并且,該多個挖空扣體142相對遠離對應的模塊扣接器140的中心點并且具有一U型缺口扣槽143,以扣接該多個頸部132,借此達到該多個沉子130的等距串接。該可曲折線體141隨著該編織包覆繩120曲折而曲折,以有效維持該多個沉子130的間距。該模塊扣接器140的材質可為防水塑料。該可曲折線體141的延伸強度大于該編織包覆繩120的編織拉伸強度。該多個挖空扣體142的形狀可為剛好容置并貼合該多個端部133的形狀。該U型缺口扣槽143的槽剖切尺寸可小于該本體1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且亦小于該端部133的徑向剖切尺寸D3,故該U型缺口扣槽143可扣接在該頸部132。再如圖2所示,依選用的模塊扣接器140的不同變化,該多個可曲折線體141的單位長度大于該多個沉子130的單位長度,亦可等于或小于該多個浮子130的單位長度,使得該多個沉子130等距串接的間距可得到控制。
再如圖4A至圖4C所示,該多個挖空扣體142為半罩式,以使該U型缺口扣槽143的開口兩側具有彈性夾合的扣點144,故該U型缺口扣槽143可輕易扣合對應的頸部132。兩相對的扣點144小于該頸部132的徑向剖切直徑。該扣點144可增加該模塊扣接器140在該頸部132的卡合程度。該多個挖空扣體142的半罩式形狀有助于該模塊扣接器140與該沉子130的模塊結合與脫離。較佳地,該多個挖空扣體142的側面為半切且往該U型缺口扣槽的開口傾斜的斜邊145(如圖4B所示),以加強該U型缺口扣槽143對該頸部132的軸向扣合強度,使其大于該U型缺口扣槽143對該頸部132的徑向扣壓力量,即達到模塊扣接輕松而且拉扯斷裂不易的效果。
再如圖3A及圖3B所示,較佳地,該端部133的形狀為圓球體,因此該多個沉子130的轉動不會造成該端部133由對應扣接的挖空扣體142脫出,并可減少對該編織包覆繩120的破壞。如圖3C所示,該端部133的徑向剖切尺寸D3小于該本體1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以使該挖空扣體142的徑向剖切尺寸為不突出于該本體1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因此該端部133不易由該挖空扣體142脫出。
圖5為該漁具沉子繩100在組合于一漁網(wǎng)的示意圖,該漁網(wǎng)10包含多個網(wǎng)線11構成的網(wǎng)本體、一上網(wǎng)繩12以及一下網(wǎng)繩13,其中該上網(wǎng)繩12位于網(wǎng)本體的上緣,該下網(wǎng)繩13位于網(wǎng)本體的下緣。一漁具浮子繩20利用多個上網(wǎng)繩車縫處12A結合至該上網(wǎng)繩12;該漁具沉子繩100利用多個下網(wǎng)繩車縫處13A結合至該下網(wǎng)繩13。當該漁網(wǎng)10丟置于海面,由該多個網(wǎng)線11構成的網(wǎng)本體將被拉伸。而收回該漁網(wǎng)10時,該漁具沉子繩100不會卡住該多個網(wǎng)線11,該漁具沉子繩100具有該多個沉子130的區(qū)段表現(xiàn)為高配重狀態(tài),該漁具沉子繩100具有該多個模塊扣接器140的區(qū)段表現(xiàn)為低配重狀態(tài)。當有水流或網(wǎng)拉扯時,該漁具沉子繩100具有該多個模塊扣接器140的區(qū)段為可波動分散各式應力的緩沖區(qū),不會直接造成該漁網(wǎng)10的網(wǎng)本體的明顯移動。因此,該漁具沉子繩100投置于海底會產生輕重有序的幕沉校果且不易勾網(wǎng)脫落。
因此,本發(fā)明揭示一種漁具沉子繩,借由模塊串接芯的創(chuàng)新組合,以快速連接頭方式的簡單動作,該多個沉子130與該多個模塊扣接器140能快速的接合成一條模塊串接芯110,來作為圓編機的中心線進而包覆成該漁具沉子繩100,達到在編織包覆繩的形成過程中同時等距包覆沉子的自動化制作。并且,達到多個沉子130可等距間距地自動化包覆于該漁具沉子繩100中的功效,因此能使用一般圓編機來制作漁具沉子繩,而該多個沉子130之間的間距可依據(jù)選定的模塊扣接器作調整與控制,而不需要使該多個沉子130串接成鏈,因此該多個沉子130的本體體積、尺寸與間距有更多的彈性變化。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漁具沉子繩200舉例說明于圖6的局部立體示意圖,其中對應于第一實施例相同名稱與功能的組件以第一實施例的組件圖號表示,并且不再贅述其細部相同結構。一種漁具沉子繩200包含一模塊串接芯110以及一編織包覆繩120。該編織包覆繩120以交錯編織的方式包覆該模塊串接芯110。該模塊串接芯110舉例說明于圖7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如圖7所示,該模塊串接芯110等距串接有多個沉子230。圖8A、圖8B與圖8C分別為一沉子130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與前視示意圖。每一沉子230具有一本體231,由該本體231的兩端均一體連接有一頸部132與一端部133,其中該頸部132的徑向剖切尺寸D2小于該本體2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且亦小于該端部133的徑向剖切尺寸D3(如圖8C所示)。該沉子230的材質密度可為大于水或海水的垂重體,以沉于水面之下。再如圖8A及圖8B所示,該多個本體231的形狀可為橄欖球體,因此該多個沉子230更有利于該編織包覆繩120的包覆。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該模塊串接芯110較佳地還包括多個模塊扣接器140,每一模塊扣接器140可具有一可曲折線體141以及多個連接于該可曲折線體141兩端的水滴形挖空扣體142,以容置該多個端部133,該多個挖空扣體142具體地相對遠離對應的模塊扣接器140的中心點并且具有一U型缺口扣槽143,以扣接該多個頸部132。借此達到該多個沉子230的等距串接。
較佳地,該端部133的形狀可為圓球體,因此該多個沉子230的轉動不會造成該端部133由對應扣接的挖空扣體142脫出。此外,該端部133的徑向剖切尺寸D3具體地小于該本體2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以使該挖空扣體142的徑向剖切尺寸為不突出于該本體1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因此該端部133不易由該挖空扣體142脫出。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漁具沉子繩,其中對應于第一實施例相同名稱與功能的組件以第一實施例的組件圖號表示,并且不再贅述其細部相同結構。一種漁具沉子繩包含一模塊串接芯以及一編織包覆繩。該編織包覆繩以交錯編織的方式包覆該模塊串接芯。該模塊串接芯等距串接有多個沉子330,圖9A、圖9B與圖9C分別為一沉子330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與前視示意圖。每一沉子330具有一本體131,由該本體131的兩端均一體連接有一頸部132與一端部333,其中該頸部132的徑向剖切尺寸D2小于該本體1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且亦小于該端部333的徑向剖切尺寸D3(如圖9C所示)??衫萌绲谝粚嵤├龅哪K扣接器140扣接該多個沉子330的頸部132并半罩式包覆該多個沉子330的端部333。在本實施例中,該端部333的形狀為非圓球體,例如厚度小于直徑二分之一以上的圓餅、長度接近直徑的圓柱、長度不大于直徑的圓錐或上述組合形狀,并且該端部333的周邊形成有多個削切邊334,以避免該端部333形成直角或銳角的邊緣,減少該端部333對編織包覆繩的損傷。較佳地,該沉子330的本體131至該頸部132之間形成為一收斂弧面335,用以減少該沉子330的本體131對編織包覆繩的損傷與偏移。該收斂弧面335更有利于提高該沉子330的體積。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漁具沉子繩,其包含一模塊串接芯以及一編織包覆繩。該編織包覆繩以交錯編織的方式包覆該模塊串接芯。該模塊串接芯等距串接有多個沉子430,圖10A、圖10B與圖10C分別為一沉子430的立體示意圖、側視示意圖與前視示意圖。每一沉子430具有一本體131,由該本體131的兩端均一體連接有一頸部132與一端部433,其中該頸部132的徑向剖切尺寸D2小于該本體131的徑向剖切尺寸D1且亦小于該端部433的徑向剖切尺寸D3(如圖10C所示)??衫萌绲谝粚嵤├龅哪K扣接器140扣接該多個沉子430的頸部132并半罩式包覆該多個沉子430的端部433。在本實施例中,該端部433的形狀為非圓球體,例如長度接近直徑的圓柱,并且該端部433的周邊形成有多個削切邊434,以避免該端部433形成直角或銳角的邊緣,減少該端部433對編織包覆繩的損傷。較佳地,該沉子430的本體131至該頸部132之間形成為一收斂錐面435,用以減少該沉子430的本體131對編織包覆繩的損傷與偏移。該收斂錐面435更有助于編織包覆線的包覆編織。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提供一種漁具舉例說明于圖11軸向剖切其編織包覆繩的局部立體示意圖,其中對應于第一實施例相同名稱與功能的組件以第一實施例的組件圖號表示,并且不再贅述其細部相同結構。一種漁具沉子繩500包含一模塊串接芯510以及一編織包覆繩120。該編織包覆繩120以交錯編織的方式包覆該模塊串接芯510。
該模塊串接芯510等距串接有多個沉子530,每一沉子530具有一本體531,由該本體531的兩端均連接有一頸部132與一端部133,其中該頸部132的徑向剖切尺寸小于該本體531的徑向剖切尺寸與該端部133的徑向剖切尺寸,該模塊串接芯510還包括多個模塊扣接器140,每一模塊扣接器140具有一可曲折線體141以及多個連接于該可曲折線體141兩端的挖空扣體142,以容置該多個端部133,該多個挖空扣體142相對遠離對應的模塊扣接器140的中心點并且具有一U型缺口扣槽143,以扣接該多個頸部132。較佳地,至少之一的該多個本體531為一配重鏈,即是該本體531由多個較小沉子塊串接成鏈,以使該多個沉子530的該多個本體531為可曲折或可延長沉子繩的配重長度,以能達到調整沉子繩的配重區(qū)段的功效。上述沉子塊的鏈串接關與由該本體531至相鄰端部133的連接關系可為一體連接、成形后線綁接、成形后中心線穿接、成形時中心線內置模覆、勾接或環(huán)扣接。更具體地,上述沉子塊的單位間隙應小于該可曲折線體141的單位長度。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充分說明本發(fā)明而所舉的較佳的實施例,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基礎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變換,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