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秀珍菇周年生產栽培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適應于大棚及溫室秀珍菇周年栽培技術。
背景技術:
目前的秀珍菇生產都是采用17*33的小袋單頭出菇管理模式,生物學效率低,一般局限于70% --80%之間,大都采用立木夾網格式栽培,層架高,人工管理不便,工作量大且效率不高,夏季生產主要采用空調降溫刺激出菇,能耗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為解決目 前秀珍菇生產技術中存在的產量低、工作量大、效率低及能耗大等問題,提供一種秀珍菇周年生產成套栽培管理技術。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秀珍菇周年生產栽培技術,其特殊之處是包括以下工藝過程1、選用22*50*0. 05厘米的兩頭開口聚丙烯袋子,每只袋子裝培養(yǎng)料1. 5公斤,培養(yǎng)料配方如下棉籽皮80%、玉米芯10%、麩皮5%、石灰2% ;2、將裝有培養(yǎng)料的袋子置于鍋內,在100度蒸汽下滅菌12小時,出鍋后降至室溫,按常規(guī)方式接種,接種后在袋子兩頭套直徑4厘米的頸圈,用6*6厘米面積的報紙及橡皮筋封口,發(fā)菌時控制棚溫在20-26度,培養(yǎng)35天至發(fā)菌結束,即制成菌包。3、菌包入棚前,在棚內順大棚走向每隔1. 5米設噴頭一個,每2米設一排,用潛水泵抽地下水進入壓力罐,上限壓力調至3. 5公斤,下限壓力調至2. 5公斤,棚內加濕度至90%,菌包入棚后碼7層高菌包垛,每垛間隔I米,垛內層間放兩根細竹竿隔開,便于通風散熱,棚上覆蓋2厘米厚中間夾PE的氈被,棚頂順棚向鋪設微孔軟管以備夏季通地下水降棚溫;3、夏季需進行降溫操作,日出I小時后將氈被卷高至60厘米,以利采光,將大棚薄膜開啟40厘米高通風,棚頂軟管通入井水,將氈被全部淋濕,通水次數以氈被曬干次數而定,氈被曬干時開始通水;中午12時,棚內噴淋開啟5分鐘進行噴霧降溫增濕,每兩小時一次,夜晚大棚薄膜開啟60厘米,進行大通風并伴以適時噴淋,噴淋次數視棚內溫度而定,控制溫度比中午棚內最高氣溫低5-10度,出菇期為防止菇蕾淋水過多,采用垛上覆蓋薄膜的方法,每茬菇采收后,夜晚關閉風口,放下氈被,增加噴淋時間,控制棚內溫度比中午最高氣溫低10度,棚內垛間開水溝將過多積水引至棚外;4、每年分1-6月、6-9月、9-12月共三個生產周期。技術效果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是,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實現一種秀珍菇周年生產栽培技術,每年可增加一個生產周期,即一年達到三個,每500平方大棚增收秀珍菇12噸,減少工時160個,生物學效率可穩(wěn)定在100%以上,實現秀珍菇溫室大棚全年生產,并且達到了高廣、優(yōu)質、聞效的目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1、選用22*50*0. 05厘米的兩頭開口聚丙烯袋子,每只袋子裝培養(yǎng)料1. 5公斤,培養(yǎng)料配方如下棉籽皮80%、玉米芯10%、麩皮5%、石灰2% ;2、將裝有培養(yǎng)料的袋子置于鍋內,在100度蒸汽下滅菌12小時,出鍋后降至室溫,按常規(guī)方式接種,接種后在袋子兩頭套直徑4厘米的頸圈,用6*6厘米面積的報紙及橡皮筋封口,發(fā)菌時控制棚溫在20-26度,培養(yǎng)35天至發(fā)菌結束,即制成菌包。3、菌包入棚前,在棚內順大棚走向每隔1. 5米設噴頭一個,每2米設一排,用潛水泵抽地下水進入壓力罐,上限壓力調至3. 5公斤,下限壓力調至2. 5公斤,棚內加濕度至90%,菌包入棚后碼7層高菌包垛,每垛間隔I米,垛內層間放兩根細竹竿隔開,便于通風散熱,棚上覆蓋2厘米厚中間夾PE的氈被,棚頂順棚向鋪設微孔軟管以備夏季通地下水降棚溫;3、夏季需進行降溫操作,日出I小時后將氈被卷高至60厘米,以利采光,將大棚薄膜開啟40厘米高通風,棚頂軟管通入井水,將氈被全部淋濕,通水次數以氈被曬干次數而定,氈被曬干時開始通水,中午12時,棚內噴淋開啟5分鐘進行噴霧降溫增濕,每兩小時一次,夜晚大棚薄膜開啟60厘米,進行大通風并伴以適時噴淋,噴淋次數視棚內溫度而定,控制溫度比中午棚內最高氣溫低5-10度,出菇期為防止菇蕾淋水過多,采用垛上覆蓋薄膜的方法,每茬菇采收后,夜晚關閉風口,放下氈被,增加噴淋時間,控制棚內溫度比中午最高氣溫低10度,棚內垛間開水溝將過多積水引至棚外;4、按上述工 藝方法,每年分1-6月、6-9月、9-12月三個生產周期進行栽培生產。
權利要求
1.秀珍菇周年生產栽培技術,其特征是包括以下工藝過程選用22*50*0. 05厘米的兩頭開口聚丙烯袋子,每只袋子裝培養(yǎng)料1. 5公斤,培養(yǎng)料配方如下棉籽皮80%、玉米芯10%、麩皮5%、石灰2% ;將裝有培養(yǎng)料的袋子置于鍋內,在100度蒸汽下滅菌12小時,出鍋后降至室溫,按常規(guī)方式接種,接種后在袋子兩頭套直徑4厘米的頸圈,用6*6厘米面積的報紙及橡皮筋封口,發(fā)菌時控制棚溫在20-26度,培養(yǎng)35天至發(fā)菌結束,即制成菌包;菌包入棚前,在棚內順大棚走向每隔1. 5米設噴頭一個,每2米設一排,用潛水泵抽地下水進入壓力罐,上限壓力調至3. 5公斤,下限壓力調至2. 5公斤,棚內加濕度至90%,菌包入棚后碼7層高菌包垛,每垛間隔I米,垛內層間放兩根細竹竿隔開,便于通風散熱,棚上覆蓋2厘米厚中間夾PE的氈被,棚頂順棚向鋪設微孔軟管以備夏季通地下水降棚溫;夏季需進行降溫操作,日出I小時后將氈被卷高至60厘米,以利采光,將大棚薄膜開啟40厘米高通風,棚頂軟管通入井水,將氈被全部淋濕,通水次數以氈被曬干次數而定,氈被曬干時開始通水;中午12時,棚內噴淋開啟5分鐘進行噴霧降溫增濕,每兩小時一次,夜晚大棚薄膜開啟60厘米,進行大通風并伴以適時噴淋,噴淋次數視棚內溫度而定,控制溫度比中午棚內最高氣溫低5-10度,出菇期為防止菇蕾淋水過多,采用垛上覆蓋薄膜的方法,每茬菇采收后,夜晚關閉風口,放下氈被,增加噴淋時間,控制棚內溫度比中午最高氣溫低10度,棚內垛間開水溝將過多積水引至棚外;每年分1-6月、6-9月、9-12月共三個生產周期。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秀珍菇周年生產栽培技術,其特殊之處是包括配制培養(yǎng)料、滅菌消毒、培養(yǎng)菌包、降溫通風等工藝過程,每年分1-6月、6-9月、9-12月共三個生產周期。它解決了目前秀珍菇生產技術中存在的產量低、工作量大、效率低及能耗大等問題,提供了一種秀珍菇周年生產栽培管理技術。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053328SQ20121059655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王秉鴻, 高啟欣 申請人:青島天農食用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