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瘤荔枝螺育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瘤荔枝螺育苗方法。
技術背景
瘤荔枝螺(Thais brormi),俗稱黃螺,屬于底棲生活類型的腹足綱貝類,該貝經(jīng)濟價值高,其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廣受大眾的青睞,是加工嵊泗特產(chǎn)“螺漿”的上等原料。瘤荔枝螺軟體部可降血壓、治膽囊炎,殼可愈皮膚病。但是,由于瘤荔枝螺有廣闊的市場,其采捕強度也連年增強,隨著人們對瘤荔枝螺消費量的增加,致使該物種資源量銳減、規(guī)格降低、 品質下降。針對瘤荔枝螺資源與市場供需矛盾的現(xiàn)狀,通過人工繁育的方式向自然海區(qū)補充瘤荔枝螺的苗種資源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在經(jīng)濟、社會和生態(tài)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但至今尚無可行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公開。發(fā)明內(nèi)容
針對上述不足,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建立一條合適的人工繁育瘤荔枝螺的技術路線,從而提供一種可行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
本發(fā)明提供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包括受精卵的采集、孵化、幼蟲培育、稚貝培育, 其中
幼蟲培育自然水溫下喂養(yǎng),所喂餌料
浮游期以數(shù)量比金藻小球藻扁藻角毛藻=10 1 1 1的比例投喂, 其中D形期餌料投喂量以金藻計為2000 5000個/ml,待殼頂期餌料投喂量以金藻計為 5000 8000 個 /ml ;
變態(tài)期在達到稚貝期以前,餌料投喂品種及量隨時間如以下變化,金藻從8000個 /ml到5000個/ml、蝦片從0. 16g/m3到0. 32g/m3、蟶子肉從無到100g,其中蝦片和蟶子肉均為250目篩下物;
稚貝培育自然水溫下喂養(yǎng),所喂餌料
稚貝期間喂以金藻5000個/ml、蝦片0. 32g/m3、蟶子肉100g,小球藻1000個/ml、 角毛藻1000個/ml,其中蝦片和蟶子肉均為200目篩下物。
以上所說蝦片是市上所購的水生動物種苗餌料。
本發(fā)明提供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針對瘤荔枝螺各個發(fā)育階段提出了使瘤荔枝螺順利成長的不同的餌料組成和投喂量,與不存在人工育苗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建立了瘤荔枝螺人工育苗的基礎,使瘤荔枝螺的人工養(yǎng)殖以保障市場需要得以實現(xiàn)。
本發(fā)明提供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其中受精卵的采集方法是先以波紋板建造有底的圓桶狀產(chǎn)卵槽,并在其中放入石塊,灌入海水并充氣,再將瘤荔枝螺親螺放入產(chǎn)卵槽內(nèi)養(yǎng)殖,養(yǎng)殖密度為300只/m2,產(chǎn)卵結束后采集卵袋。
本發(fā)明提供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在所說稚貝培育階段,所采用的附著基是用繩子將小片或小塊材料串起懸掛于水中形成的。
所說幼蟲培育階段每天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至少1/3,視水質情況而定,每三天倒池1次;稚貝培育階段每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100%,每兩天倒池一次, 以維持水質清新,避免因投喂較多動物性餌料和稚貝新陳代謝較快而導致水質變壞,影響稚貝健康生長。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瘤荔枝螺育苗方法,有受精卵采集、孵化、幼蟲培育、稚貝培育等步驟。
1、受精卵采集
采卵附著基采用以波紋板為底部,再用波紋板作為側壁圍成直徑70 80cm的圓桶形,并放入石塊,加水、充氣。每個圓桶內(nèi)放入3公斤親螺,約300只/m2。約一周后開始有卵袋產(chǎn)出,卵袋平均長度1. 2cm,直徑0. 2cm,每只親螺平均產(chǎn)25只卵袋,每只卵袋中約有 200 300個受精卵。
2、孵化
在水池中自然孵化,此后的培育過程也在自然溫度下的海水進行。
3、幼蟲培育
在瘤荔枝螺幼苗培育初期,海水水溫為20°C左右,到8、9月份海水溫度在23 25°C之間。
其中餌料投喂方法是在浮游期間以金藻為主要餌料,輔以小球藻、扁藻和角毛藻, 以增加它營養(yǎng)的豐富性。其中D形期餌料投喂量為金藻2000個/ml左右,小球藻、扁藻和角毛藻各200個/ml左右逐步增加到金藻5000個/ml左右,小球藻、扁藻和角毛藻各500個 /ml左右;待殼頂期約5000個/ml左右,小球藻、扁藻和角毛藻各500個/ml左右逐步增加到金藻8000個/ml左右,小球藻、扁藻和角毛藻各800個/ml左右。隨后在附著變態(tài)期餌料開始由植物性餌料轉向動物性餌料,期間餌料投喂從金藻8000個/ml、每30m3水體喂5g 蝦片(蝦片用250目網(wǎng)過篩)、蟶子肉Og逐步改變到金藻5000個/ml、每30m3水體喂IOg 蝦片(蝦片用250目網(wǎng)過篩)、蟶子肉IOOg(用絞肉機絞碎后,再用250目網(wǎng)進行過篩)。
其中池水每天更換兩次,每次換水1/3以上,視水質情況確定,一般達到水中氨氮含量在0. 2mg/L以下,每三天倒池一次。
4、稚貝培育
將波紋板裁剪成30cm見方的小片和小塊大理石(大小約6X 15cm),用繩子串起作為稚貝附著基,將稚貝在小片波紋板和小塊大理石上附著后懸掛于水中培育。
稚貝期間餌料投喂方法是每30m3水投喂IOg蝦片(用200目網(wǎng)進行過濾),100g 蟶子肉(用絞肉機絞碎后,再用200目網(wǎng)進行過濾),金藻5000個/ml,再投喂小球藻和角毛藻各1000個/ml,以增加營養(yǎng)的多樣性。
在此期間因投喂較多動物性餌料,并且稚貝新陳代謝較快,容易導致水質變壞,因此增加換水量(每天一次,100%的換水量)及翻池頻率(兩天翻一次池),以維持水質清新。
以上述方法,在120m3水體中,一季產(chǎn)出平均殼長2mm的商品苗580萬只;其中孵化率在80%以上,幼蟲成活率達到56%,變態(tài)率13%,稚貝成活率在50%左右。
權利要求
1.一種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包括受精卵的采集、孵化、幼蟲培育、稚貝培育,其特征是其中幼蟲培育自然水溫下喂養(yǎng),所喂餌料浮游期以數(shù)量比金藻小球藻扁藻角毛藻=10 1 1 1的比例投喂,其中D 形期餌料投喂量以金藻計為2000 5000個/ml,待殼頂期餌料投喂量以金藻計為5000 8000 個 /ml ;變態(tài)期在達到稚貝期以前,餌料投喂品種及量隨時間如以下變化,金藻從8000個/ml 到5000個/ml、蝦片從0. 16g/m3到0. 32g/m3、蟶子肉從無到100g,其中蝦片和蟶子肉均為 250目篩下物;稚貝培育自然水溫下喂養(yǎng),所喂餌料稚貝期間喂以金藻5000個/ml、蝦片0. 32g/m3、蟶子肉100g,小球藻1000個/ml、角毛藻1000個/ml,其中蝦片和蟶子肉均為200目篩下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其特征是受精卵的采集方法是先以波紋板建造有底的圓桶狀產(chǎn)卵槽,并在其中放入石塊,灌入海水并充氣,再將瘤荔枝螺親螺放入產(chǎn)卵槽內(nèi)養(yǎng)殖,養(yǎng)殖密度為300只/m2,產(chǎn)卵結束后采集卵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說稚貝培育階段,所采用的附著基是用繩子將小片或小塊材料串起懸掛于水中形成的。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其特征是所說幼蟲培育階段每天換水兩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至少1/3,每三天倒池1次;稚貝培育階段每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100%,每兩天倒池一次。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包括受精卵的采集、孵化、幼蟲培育、稚貝培育,其中所喂餌料在幼蟲培育的浮游期以數(shù)量比金藻∶小球藻∶扁藻∶角毛藻=10∶1∶1∶1的比例投喂,變態(tài)期在達到稚貝期以前,餌料投喂品種及量隨時間逐步增加蝦片和蟶子肉,稚貝培育繼續(xù)保持有一定比例的蝦片和蟶子肉。本發(fā)明提供的瘤荔枝螺育苗方法,針對瘤荔枝螺各個發(fā)育階段提出了使瘤荔枝螺順利成長的不同的餌料組成和投喂量,與不存在人工育苗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建立了瘤荔枝螺人工育苗的基礎,使瘤荔枝螺的人工養(yǎng)殖以保障市場需要得以實現(xiàn)。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499134SQ2011103236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22日
發(fā)明者倪夢麟, 戴央章, 田傳遠, 范衛(wèi)明, 顧忠旗 申請人:嵊泗縣東海貽貝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