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高粱也叫蜀黍,是世界五大谷類作物之一,也是中國最早栽培的禾谷類作物之一。 高粱營養(yǎng)豐富,作為傳統(tǒng)的食用糧食,每IOOg高粱籽粒中含蛋白質8. 4 14. 5g,粗脂肪 2. 4 5. 5g,淀粉65. 9 77. 4g。高粱適應能力強,在平原、山丘、澇洼、鹽堿地均可種植。 高粱籽粒是一種優(yōu)良的飼料,可作青飼、青貯用。釀造用高粱籽粒總淀粉含量可達70%以上,經過蒸煮及長期發(fā)酵能轉變?yōu)槎∠闼犷惙枷阄镔|。作為我國釀造工業(yè)的重要原料,高粱在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名酒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均以高粱籽粒為主要原料釀制而成。長江上游是我國白酒聚集地,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釀酒產業(yè)優(yōu)勢及歷史文化優(yōu)勢使釀酒業(yè)成為該區(qū)域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作為釀酒第一原料的高粱籽市場需求旺盛。2009年,四川省全省高粱種植面積為78萬畝,總產22. 3萬噸,其中瀘州、宜賓兩市高粱種植面積達到41. 41萬畝,占全省高粱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但是每年四川省釀酒業(yè)需求高粱籽近100萬噸,自產僅20萬噸,高粱產量遠遠不能滿足釀酒業(yè)的需求,常需外調以填補供應缺口。大豆是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和加工原料于一身的我國第四大作物,加工鏈條最長。大豆含有很高的蛋白質、脂肪,以及多種礦質營養(yǎng)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質,因其獨特的營養(yǎng)價值,再加上其根瘤固氮作用,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世界上大豆需求量和進口量最大的國家。2009年我國大豆進口達4255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74. 5%。據(jù)預測, 2015年前后,我國大豆最大種植面積將達到19500萬畝,最大生產能力3000萬噸左右,而國內大豆總需求量在MOO萬噸以上,大豆供求缺口仍將為2500萬噸左右。因此大力發(fā)展大豆種植業(yè),提高原料大豆自給率是我國農業(yè)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因此,提供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該栽培方法,通過高稈作物高粱套種矮稈作物大豆,充分利用空間生態(tài)位互補優(yōu)勢,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時充分利用高粱寬行空間和高粱收獲后閑置的生長季節(jié),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為了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農作物種植密度的安排是實現(xiàn)增產增效的關鍵技術,要根據(jù)計劃農作物的產量和邊際效應來確定廂面寬、行距、間距、穴距等參數(shù)。行距農作物成行栽培時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株距作物群體單株間的距離。間距帶狀種植情況下,相鄰兩種不同農作物群體之間的距離,此處也是不同作物邊行爭奪養(yǎng)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高粱先于大豆種植,采用帶狀開廂,廂面寬為120 135cm,采用寬窄行種植高粱,寬行行距為80 100cm,窄行行距為35 40cm,在高粱寬行內種植1 2行大豆,大豆與高粱的間距為35 50cm,大豆帶內行距為30cm。套種是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也叫套作。對比單作它不僅能階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間,更重要的是能延長后季作物的生長季節(jié)的利用,提高復種指數(shù),提高年總產量,是一種集約利用時間的種植方式。農作物間作套種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氣候等條件,達到增產、高效種植的目的。在農業(yè)耗費上,根據(jù)物種間相生相克的原理進行合理搭配和種植,還可以有效減少一方或雙方病蟲害發(fā)作的幾率,不只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產品的耗費,促進農產品增產、提質、增收,同時還可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立體栽培是利用生物間的相互關系,興利避害,充分利用空間、氣候,把不同生物種群組合起來,多物種共存、多層次配置、多級物質能量循環(huán)利用的立體種植農業(yè)經營模式。從作物生態(tài)適應性考慮,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在同一地塊上種植,應在光照、溫度、水分、土壤、肥力等方面互補,科學合理種植,才能得到較好的收益。大豆是仏作物,光飽和點低,光合效率較C4作物低,適應的溫度范圍較廣,是直根系,有主跟和側根之分;高粱是 C4作物,光飽和點高,光合效率高,二氧化碳補償點低,水分利用率高,能夠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大豆和高粱都適應PH值為6. 2 6. 9的粘性土壤類型;高粱屬耐肥類型且肥效極佳,大豆是豆科作物,有固氮功能,通過根瘤進行生物固氮,達到氮素的種間促進和培肥地力的效果,既減少自身化學肥料的施用量,還可促進其他作物產量的提高。每公頃大豆根瘤殘留氮素相當于尿素120 150kg,可以為高粱生長提供充足肥力。高粱和大豆種植在同一地塊上,高粱植株比夏大豆植株高,兩種作物高低交錯,形成了通風透氣的走廊, 可以提高田間通氣狀況,促進作物光合效率提高。進行合理的行比配置,可以改善大豆的光照條件,同時充分利用大豆的養(yǎng)地能力解決高粱的養(yǎng)分問題。高粱和大豆在同一地塊上搭配種植,充分利用了高稈作物高粱和矮稈作物大豆的空間生態(tài)位互補優(yōu)勢,在田間形成高低錯落的冠層結構,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時充分利用高粱寬行空間和高粱收獲后閑置的生長季節(jié),能充分利用土地、氣候等條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達到增產、 高效種植的目的。在農業(yè)耗費上,根據(jù)物種間相生相克的原理進行合理搭配和種植,還可以有效減少一方或雙方病蟲害發(fā)作的幾率,不只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產品的耗費,促進農產品增產、提質、增收,同時還可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優(yōu)選,本發(fā)明提供的栽培方法中,高粱于每年3月中上旬,當IOcm土層溫度穩(wěn)定超過12°C時育苗,4月中上旬移栽大田,當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90%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后收獲;大豆于同年6月上旬播種,同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獲,以保證兩作物共生期為40 60天。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yōu)選,高粱穴距為33cm,每穴留苗2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yōu)選,高粱畝植6000 6500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yōu)選,大豆穴距為25cm,每穴留苗2 3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yōu)選,大豆畝植6000 10000株。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立體栽培方法,通過該方法在高粱生長中后期,在其寬行中套種1 2行大豆,實現(xiàn)高粱、大豆增產增收。本發(fā)明提供的常規(guī)糯高粱品種套種貢選1號大豆品種的栽培方法,分別比高粱、大豆凈作畝產值增加339元和1662 元,土地當量比為1.69,表明單作需要多利用69%的土地才能取得與套種相同的產量;本發(fā)明提供的常規(guī)糯高粱品種套種貢選1號大豆品種的栽培方法,分別比高粱、大豆凈作種植畝產值增加242元和1539元,土地當量比為1. 68,表明單作需要多利用68%的土地才能取得與套種相同的產量;本發(fā)明提供的高粱雜交品種滬糯8號套種大豆品種南豆12的栽培方法,分別比高粱、大豆凈作種植畝產值增加130元和1183元,土地當量比為1.64,表明單作需要多利用64%的土地才能取得與套種相同的產量增產率為64%。本發(fā)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充分利用了高稈作物高粱和矮稈作物大豆的空間生態(tài)位互補優(yōu)勢,在田間形成高低錯落的冠層結構,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高粱寬行空間和高粱收后閑置的生長季節(jié),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增產增收,具有明顯的套種產量優(yōu)勢。
圖1示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種植時期示意圖。圖2示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田間布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借鑒本文內容,適當改進工藝參數(shù)實現(xiàn)。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類似的替換和改動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被視為包括在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方法及應用已經通過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相關人員明顯能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內容、精神和范圍內對本文所述的方法和應用進行改動或適當變更與組合,來實現(xiàn)和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高粱先于大豆種植,采用帶狀開廂,廂面寬為120 135cm,采用寬窄行種植高粱,寬行行距為80 100cm,窄行行距為 35 40cm,在高粱寬行內種植1 2行大豆,大豆與高粱的間距為35 50cm,大豆帶內行距為30cm。作為優(yōu)選,本發(fā)明提供的栽培方法中,高粱于每年3月中上旬,當IOcm土層溫度穩(wěn)定超過12°C時育苗,4月中上旬移栽大田,當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90%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后收獲;大豆于同年6月上旬播種,同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獲,以保證兩作物共生期為40 60天。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yōu)選,高粱穴距為33cm,每穴留苗2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yōu)選,高粱畝植6000 6500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yōu)選,大豆穴距為25cm,每穴留苗2 3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yōu)選,大豆畝植6000 10000株。本發(fā)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具體為選配良種高粱與大豆品種選用時協(xié)調搭配。高粱品種選用青殼洋高粱等常規(guī)品種(市售)或選用瀘糯8號(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提供)等雜交品種;大豆品種選用適宜套種的耐蔭品種,貢選1號(四川省自貢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提供)、南豆12(四川省南充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提供)。
搭配播期高粱在3月上中旬,當IOcm 土層溫度穩(wěn)定通過12°C時,即可育苗,4月上中旬移栽大田。大豆在6月上旬播種,根據(jù)當?shù)貧庀箢A報在雨前或雨后及時搶墑播種。田間配置采用帶狀開廂,開廂規(guī)格為“雙一八”或“雙二零”,即廂面寬120 135cm。高粱種植時采用寬窄行種植,寬行80 100cm,窄行35 40cm,畝植6000 6500 株,穴距為33cm,每穴留苗2株。播大豆時,在高粱寬行內種1 2行大豆,與高粱間距為 35 50cm,穴距為25cm,每穴留苗2 3株,適當密植,畝植6000 10000株。在高粱寬行內種2行大豆時,大豆行距30cm。合理施肥高粱施肥,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或氮、磷、鉀配施,施肥方法以重底早追為宜,在拔節(jié)前施完全部肥料。中等肥力的土塊每畝可施化學純氮8 10kg,過磷酸鈣30 40kg,清糞水2000 3000kg。大豆根據(jù)土壤肥力及田間長勢情況,足施底肥,酌施追肥。底肥畝施過磷酸鈣30 35kg、氯化鉀4 5kg ;于高粱收后視田間長勢畝施追肥5kg左右尿ο及時收獲高粱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90%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后,搶晴天收獲,及時砍掉高粱稈,置于田間空行,給大豆留出充足的生長空間和光熱資源。大豆在9 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獲,以黃熟到完熟期為宜,收后掛曬晾干后脫粒。本發(fā)明通過計算土地當量比來評價高粱套種大豆立體栽培方法的效果。土地當量比同一農田中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間混作時的收益與各個作物單作時的收益之比率,是衡量套種比單作增產程度的一項指標。高粱與大豆套種時,其表達式為土地當量比(LER)=(高粱套種時的產量+高粱單作時的產量)+ (大豆套種時的產量+大豆單作時的產量)。若LER大于1,即表示套種比單作效率高,單作需要多利用 (LER-I) X 100%的土地才能取得與套種相同的產量。本發(fā)明提供的高粱套種大豆立體栽培方法能夠利用高粱田間的空隙,于高粱生育后期種植大豆,在高粱收獲后,大豆充分利用空間多收一季,從而提高土地當量比,提高土地和資源利用效率,增長增收。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實施例1試驗地點四川省自貢市榮縣。試驗組于3月上旬開廂種植本地常規(guī)糯高粱品種,廂面寬135cm,高粱寬行距 100cm,窄行距35cm,穴距33cm,每穴留2株;同年6月上旬種植大豆品種貢選1號,于高粱寬行內種植2行大豆,大豆與高粱間距35cm,大豆行距30cm,穴距25cm,每穴留3苗;高粱凈作對照組采用當?shù)貍鹘y(tǒng)種植方式單一種植高粱;大豆凈作對照組采用當?shù)貍鹘y(tǒng)種植方式單一種植大豆;試驗組與對照組同期播種,其它田間管理均與當?shù)卮筇锷a水平一致;試驗結果見表1。表1常規(guī)糯高粱品種套種貢選1號大豆品種
權利要求
1.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先于大豆種植,采用帶狀開廂,廂面寬為120 135cm,采用寬窄行種植高粱,寬行行距為80 100cm,窄行行距為35 40cm,在高粱寬行內種植1 2行大豆,大豆與高粱的間距為35 50cm,大豆帶內行距為 30cmo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與大豆的共生期為40 60天。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于每年3月中上旬,當IOcm土層溫度穩(wěn)定超過12°C時育苗,4月中上旬移栽大田。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于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當 90%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后收獲。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于每年6月上旬播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于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獲。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穴距為33cm,每穴留苗2株。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畝植6000 6500株。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穴距為25cm,每穴留苗2 3株。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畝植6000 10000株。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高粱套種大豆的立體栽培方法,高粱先于大豆種植,采用帶狀開箱,箱面寬為120~135cm,采用寬窄行種植高粱,寬行行距為80~100cm,窄行行距為35~40cm,在高粱寬行內種植1~2行大豆,大豆與高粱的間距為35~50cm,大豆帶內行距為30cm。本發(fā)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充分利用了高稈作物高粱和矮稈作物大豆的空間生態(tài)位互補優(yōu)勢,在田間形成高低錯落的冠層結構,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高粱寬行空間和高粱收后閑置的生長季節(jié),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增產增收。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172159SQ201110058369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10日
發(fā)明者劉衛(wèi)國, 楊文鈺, 王小春, 閆艷紅, 雍太文, 龔萬灼 申請人:四川農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