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天敵昆蟲的繁殖生產方法,特別是一種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方法,屬于農業(yè)害蟲的生物防治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瓢蟲種類繁多,且多為農林害蟲的天敵,保護和利用其控制害蟲早已引起人們重視,在國內外均有有許多成功事例。近年來,有關瓢蟲的人工飼料及有關生態(tài)學、生物學的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其規(guī)?;曫B(yǎng)技術還有待完善,在飼養(yǎng)密度及飼養(yǎng)器具、大批量生產工藝標準、包裝儲存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問題,無法進行大量生產,不能滿足目前生產的需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避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提出一種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方法,該方法飼養(yǎng)密度、溫濕度條件及飼養(yǎng)器具、包裝儲存技術科學、合理,探實現了優(yōu)質、高效、大批量繁殖瓢蟲、草蛉,滿足生產的需要。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蚜蟲飼養(yǎng)以小麥、蠶豆、白菜、蘿卜作為蚜蟲寄主植物飼養(yǎng)蚜蟲;(2)瓢蟲、草蛉培養(yǎng)a.成蟲飼養(yǎng)在25-27℃,RH70-85%,光照14小時條件下,采用盒式飼養(yǎng)法,將步驟(1)中的蚜蟲連同少量植物枝葉一同放入飼養(yǎng)盒內,每只瓢蟲、草蛉成蟲投喂蚜蟲量為50-80頭/天;b.卵期管理瓢蟲、草蛉羽化后5-7天開始產卵,在飼養(yǎng)盒內放置產卵誘集物,并噴涂產卵誘集液,以使其產卵集中便于收集,及時收取瓢蟲、草蛉卵粒,每天收集的卵制成卵卡,并冷藏在8-12℃的條件下,每5-10天為一個批次,將卵卡分批取出,并進行表面消毒后備用;c.幼蟲散養(yǎng) 22-27℃,RH75-85%的養(yǎng)蟲室內,在網籠中置入已接種蚜蟲3天的寄主植物育苗盤,然后將同一批次的瓢蟲卵均勻的接入,密度為每株3粒卵,其孵化后,植株上蚜蟲的數量也逐漸增加,此時維持植物生長良好,以使蚜蟲保持足夠的種群數量;d.蛹期25-27℃,RH70-85%條件下,瓢蟲、草蛉幼蟲3-4齡時在飼養(yǎng)網籠中放置誘集化蛹器,誘集其在其內化蛹,或在幼蟲成熟期,將其連部分植物枝葉一同收集到培育容器中化蛹,在草蛉蛹進入中蛹期后,可將其在2-5℃,RH55-75%條件下保存,保存期可長達50天;e.成蟲的羽化將瓢蟲、草蛉蛹放入22-27℃,RH70-85%的條件下發(fā)育,羽化后進行飼養(yǎng),飼養(yǎng)時雌雄比例為3-5∶1,瓢蟲飼養(yǎng)一周后可于7-10℃,RH55-75%條件下進行冷藏,期間每15-20天飼喂一次蜂蜜水補充營養(yǎng),保存期可長達100天;(3)包裝成蟲盒式包裝,幼蟲、卵紙袋式包裝。
進一步地,所述以小麥、蠶豆、白菜、蘿卜作為蚜蟲寄主植物飼養(yǎng)蚜蟲,在溫度18-27℃,光照14小時條件下,采用有土或無土方式栽培寄主植物。
進一步地,所述以小麥、白菜、蘿卜作為蚜蟲寄主植物飼養(yǎng)蚜蟲,當小麥、白菜、蘿卜苗高至2-3厘米時,按每株植株2-5頭蚜蟲的比例相應接入麥蚜、桃蚜、菜蚜,其發(fā)育5-7天每株有蚜15-20頭時,即可提供作為捕食性天敵幼蟲的活體飼料。
進一步地,所述以蠶豆作為蚜蟲寄主植物飼養(yǎng)蚜蟲,當蠶豆苗高至3-5厘米時,接種蠶豆蚜、豆蚜或桃蚜,接種比例為3-5頭/株,6-7天后,單株蚜量50-70頭,10-15天后,每株蠶豆苗可繁殖蚜蟲100多頭,每盆可獲蚜蟲15000頭,即可提供作為捕食性天敵幼蟲的活體飼料。
本發(fā)明有如下優(yōu)點選擇出高效繁殖寄主蚜蟲的寄主植物種類及蚜蟲大量獲得技術;瓢蟲、草蛉按其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發(fā)育階段分期飼養(yǎng),根據其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而采用適宜飼養(yǎng)技術;試驗研制了大量繁殖用器具,提高了繁殖效率;利用物理及化學方法誘集瓢蟲、草蛉產卵和化蛹,便于集中收集培養(yǎng);對制成的卵卡進行表面消毒,提高其孵化率;試驗確定了飼養(yǎng)及儲存條件;成蟲盒式包裝,幼蟲、卵紙袋式包裝,便于田間釋放和推廣應用。探索出利用活體蚜蟲大批量繁殖瓢蟲、草蛉的關鍵技術,實現了優(yōu)質、高效、大批量繁殖瓢蟲、草蛉,用于防治蚜蟲等農林害蟲,滿足生產的需要。
圖1為本發(fā)明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人工繁殖生產瓢蟲、草蛉參見附圖1,人工繁殖生產瓢蟲、草蛉的步驟如下1、蚜蟲培養(yǎng)以小麥作為蚜蟲寄主植物,在溫度20℃,光照14小時條件下,采用無土栽培方式栽培小麥,在20*30厘米的育苗盤底加墊吸水棉并使保持水分,然后上鋪舊報紙,在報紙上撒播小麥種子,每盤1000粒左右,播后上蓋塑料薄膜保濕,出苗后揭開,待麥苗長至2-3厘米高時,按每株4頭蚜蟲的比例接入麥蚜,培養(yǎng)發(fā)育6天后每株麥苗有蚜15-20頭時,即可提供作為捕食性天敵幼蟲的活體飼料。
蠶豆培養(yǎng)蚜蟲的方法是在溫度22℃,光照14小時條件下,10天種植一批蠶豆,每批20筐種子催芽后,播種在20*30厘米的塑料筐中,每筐150左右粒發(fā)芽種子,播后覆土1厘米,上蓋塑料布保濕,出苗后揭開塑料布。當蠶豆苗長至3-5厘米高時,即可接種豆蚜或桃蚜,接種比例為4頭/株。7天后,單株蚜量50-70頭;12天后,每株蠶豆苗可繁殖蚜蟲100多頭。每盆可獲蚜蟲15000頭。
白菜、蘿卜等十字花科植物培養(yǎng)蚜蟲的方法是在溫度25℃,光照13小時條件下,每10天種植一批白菜、蘿卜等十字花科植物,每種各40盆,每盆一株。當長至4-6片葉時,每盆接桃蚜100頭,13天后,每盆可增殖蚜蟲千余頭。
2、瓢蟲、草蛉培養(yǎng)(1)成蟲飼養(yǎng)在26℃,RH75%,光照14小時條件下,采用盒式飼養(yǎng)法,將步驟(1)中的蚜蟲連同少量植物枝葉一同放入飼養(yǎng)盒內,每只瓢蟲、草蛉成蟲投喂蚜蟲量為70頭/天,人工卵赤眼蜂蛹可在蚜蟲缺乏時作為瓢蟲成蟲的補充飼料。
成蟲的羽化將瓢蟲、草蛉蛹放入25℃,RH75%的條件下發(fā)育,羽化后進行飼養(yǎng),飼養(yǎng)時雌雄比例為4∶1,瓢蟲飼養(yǎng)一周后于溫度8℃,RH60%條件下進行冷藏;(2)卵期管理瓢蟲、草蛉羽化后5-7天開始產卵,在飼養(yǎng)盒內放置產卵誘集物,并噴涂產卵誘集液,以使其產卵集中便于收集。及時收取瓢蟲、草蛉卵粒,每天收集的卵制成卵卡,每7天為一個批次,將卵卡分批取出,并進行表面消毒后備用;(3)幼蟲散養(yǎng)25℃,75-85%的養(yǎng)蟲室內,在網籠中置入已接種蚜蟲3天的寄主植物育苗盤,然后將同一批次的瓢蟲卵均勻的接入,密度為每株3粒卵,其孵化后,植株上蚜蟲的數量也逐漸增加,此時要維持植物生長良好,以使蚜蟲保持足夠的種群數量;另外,人工卵赤眼蜂蛹可以替代蚜蟲作為瓢蟲幼蟲飼料。
(4)蛹期25℃,RH75%條件下,瓢蟲、草蛉幼蟲3-4齡時在飼養(yǎng)網籠中放置誘集化蛹器,誘集其在其內化蛹,或在幼蟲成熟期,將其連部分植物枝葉一同收集到培育容器中化蛹。
3、產品的冷藏(1)草蛉蛹進入中蛹期后,可將其在2-5℃、RH55-75%條件下保存,50天仍可正常羽化;(2)瓢蟲羽化7-10天后于7-10℃、RH55-75%條件下進行冷藏,期間每15-20天飼喂一次蜂蜜水補充營養(yǎng),保存期可達100天左右;4、包裝成蟲盒式包裝釋放應用,幼蟲、卵紙袋式包裝。
試驗實施1飼料對瓢蟲幼蟲各齡期死亡率和成蟲獲得率的影響供試蟲數死亡率(%)成蟲獲得飼料處理(頭)一齡 二齡 三齡四齡 蛹 率(%)人工卵赤眼蜂蛹30 0 00 0 0 100a自然卵赤眼蜂蛹30 3.33 03.330 0 93.33b雄蜂蛹30 3.33 03.333.33 0 90b豆蚜 30 0 00 0 0 100a注表中不同的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人工卵赤眼蜂蛹與豆蚜飼喂成蟲和蛹的獲得率最好,差異不顯著,但與自然卵赤眼蜂蛹和雄峰蛹處理差異顯著;自然卵赤眼蜂蛹和雄峰蛹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試驗實施例2飼料對瓢蟲幼蟲發(fā)育歷期觀察供試蟲數發(fā)育歷期(天)飼料處理(頭)一齡 二齡三齡四齡幼蟲期 蛹人工卵赤眼蜂蛹30 2.80±0.15A 2.10±0.21A 1.43±0.25A 3.87±0.27A 10.17±0.36Aa5.63±0.55A自然卵赤眼蜂蛹28 3.14±0.14B 1.93±0.10B 2.82±0.18B 4.36±0.24B 12.25±0.33B 6.57±0.29B雄蜂蛹27 2.21±0.15C 2.21±0.21C 2.93±0.15B 4.26±0.18B 11.67±0.29C 7.59±0.28C豆蚜 30 2.13±0.13C 1.90±0.11B 2.00±0.10A 3.73±0.20A 9.73±0.26Ab 6.03±0.16D注表中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人工卵赤眼蜂蛹飼養(yǎng)與飼喂豆蚜,瓢蟲幼蟲發(fā)育歷期最短,兩者沒有顯著差異;自然卵赤眼蜂蛹和雄峰蛹飼養(yǎng)幼蟲處理間沒差異,但與前兩種處理相比差異顯著。
試驗實施例3瓢蟲不同性比產卵量比較瓢蟲交配一次終身產卵,但雄蟲的存在又刺激雌蟲產卵。因此在規(guī)模化飼養(yǎng)中探索群體飼養(yǎng)瓢蟲成蟲的最佳性比,對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設4個性別處理雌∶雄=1∶1;雌∶雄=2∶1;雌∶雄=5∶1;雌∶雄=18∶0(雌蟲至少交配過一次)。各處理經鑒別雌雄后的瓢蟲放入12*7*16cm的塑料飼養(yǎng)盒中,每盒18頭。供給足量新鮮帶有蚜蟲的蠶豆葉片。每日清掃食物殘渣萎焉蠶豆,補充蚜蟲,并收集記載各處理產卵數量,重復3次。試驗在T=25℃、RH=75、L∶D=14∶10的人工氣候箱中進行,試驗結果見下表。
從表中看出,雄蟲的存在顯著刺激產卵量增加(包括總產卵量和每雌產卵量),但是3個不同的性比每頭雌蟲每天的平均產卵量差異不大。當性比為5∶1時相同飼養(yǎng)空間和食物所獲得的總產卵量最大。不同性比處理的瓢蟲產下的卵孵化率差異不顯著。
試驗實施例4飼料對草蛉生長發(fā)育的影響供試飼料為A.啤酒酵母干粉(重量配比為啤酒酵母粉10;蔗糖8,另添加微量蛋白質);B.柞蠶蛹凍干粉(重量配比為凍干粉5;蜂蜜2;蔗糖2);C.人工卵赤眼蜂蛹;D.米蛾卵;CK豆蚜。
以豆蚜活體飼喂越冬蟲繭新羽化大草蛉成蟲,至產卵時,將其卵置于玻璃飼養(yǎng)筒中,玻璃筒兩端均以單層棉布封口,然后放入在溫度25±1℃,相對濕度60%-70%,L∶D=16∶8條件下的人工氣候箱中發(fā)育,孵化出幼蟲供試驗用。
1、飼料對草蛉發(fā)育歷期的影響試驗按照不同飼料設5個處理,3次重復。初孵幼蟲分別裝入飼養(yǎng)筒中飼養(yǎng),每筒10頭,在瓶底放入碎紙條作為隔離裝置,防止相互殘殺。每天分別飼喂5種飼料,并定時更換,用海綿球供應水分。每日觀察記錄幼蟲發(fā)育進度,直至化蛹、羽化、死亡。
結果顯示啤酒酵母干粉,柞蠶蛹凍干粉2種人工飼料飼喂大草蛉初孵幼蟲,幼蟲在一齡期間陸續(xù)死亡。以人工卵赤眼蜂蛹、米蛾卵、蚜蟲3種不同飼料飼養(yǎng)大草蛉,對大草蛉幼蟲、蛹、成蟲各蟲態(tài)發(fā)育歷期以及產卵前期和產卵歷期的影響見下表。
不同飼料對大草蛉發(fā)育歷期的影響(天)飼料/歷期 幼蟲期 蛹期 成蟲壽命 產卵歷期 產卵前期赤眼蜂蛹 8.61±0.29A14.05±0.25A 27.3±5.21a 7.33±3.5418.67±3.3米蛾卵9.42±0.59A14.82±0.83A 23.00±4.15a / /蚜蟲 6.41±0.00B10.86±0.13B 31.93±3.57a 25.50±3.80 9.0±0.51*“平均值±標準差”表示歷期,同列大、小寫字母不同分別表示有p=0.01和p=0.05水平的顯著差異赤眼蜂蛹和米蛾卵兩種代飼料飼喂,對大草蛉幼蟲、蛹的發(fā)育歷期無明顯差異。但均與蚜蟲飼喂的對照處理差異極其顯著,分別延長1.8-3天。而且發(fā)育整齊度下降。用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草蛉成蟲壽命(27.3天)比用蚜蟲飼喂的成蟲壽命略短,比用米蛾卵飼養(yǎng)的草蛉成蟲壽命略長,但均無明顯差異。用米蛾卵飼養(yǎng)的成蟲不產卵。用赤眼蜂蛹比豆蚜飼養(yǎng)的草蛉成蟲產卵前期顯著延長,為豆蚜飼養(yǎng)的2倍左右,而產卵歷期明顯低于蚜蟲飼養(yǎng)的大草蛉,僅為其1/3左右。
2、飼料對草蛉存活率(結繭率;羽化率;成蟲存活率)的影響試驗按照不同飼料設5個處理,每瓶分別放入10頭初孵幼蟲,重復3次。每天間隔8小時觀察各個蟲態(tài)發(fā)育進度,計算結繭率、羽化率,并觀察記載成蟲從羽化至產卵的存活率,試驗結果見下表。
不同飼料對大草蛉存活率的影響飼料/存活率(%) 結繭率 羽化率 成蟲存活率赤眼蜂蛹76.7A69.6A50米蛾卵 63.3A89.5B0蚜蟲96.7B96.6B96.4*同列大寫字母不同表示有極顯著差異(p=0.01)結果說明,用人工卵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草蛉幼蟲結繭率(76.7%)比用米蛾卵飼養(yǎng)的幼蟲結繭率(63.3%)略高,但無明顯差異,兩者與用蚜蟲飼養(yǎng)的大草蛉結繭率(96.7%)相比,有極顯著差異。用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大草蛉的羽化率(69.6%)極顯著低于用米蛾卵飼養(yǎng)(89.5%)和蚜蟲飼養(yǎng)(96.6%)的大草蛉。此外,用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草蛉成蟲存活率為50%,與對照用蚜蟲飼養(yǎng)的草蛉(96.7%)差異顯著。而用米蛾卵飼養(yǎng)的草蛉不產卵。
3、飼料對草蛉產卵量及成蟲壽命的影響將新羽化的成蟲雌雄配對,放置于飼養(yǎng)筒內飼喂,用海綿球保濕,待產卵時,每日隔8小時收集卵粒,統(tǒng)計雌蟲產卵量,同時計算成蟲壽命。3種飼料飼養(yǎng)大草蛉成蟲時,產卵量差異很大。用米蛾卵飼養(yǎng)的成蟲不產卵,用人工卵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草蛉產卵量少,平均為77.67粒,最高為293粒,最低為2粒;用蚜蟲飼養(yǎng)的成蟲產卵量,平均為382.69粒,最高為780粒,最低為10粒。用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成蟲平均產卵量,最高產卵量,最低產卵量均明顯低于用蚜蟲飼養(yǎng)的成蟲產卵量。成蟲平均壽命用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為27.3天,用米蛾卵飼養(yǎng)的為23天,用蚜蟲飼養(yǎng)的為31.93天;用赤眼蜂蛹和米蛾卵飼養(yǎng)的大草蛉平均壽命比用豆蚜飼養(yǎng)的草蛉略短,但無明顯差異;3種飼料飼養(yǎng)的大草蛉成蟲最長壽命和最短壽命差別很大,用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草蛉成蟲最長壽命為49天,用米蛾卵飼養(yǎng)的為37天,用蚜蟲飼養(yǎng)的為60天;用赤眼蜂蛹飼養(yǎng)的草蛉最短壽命為11天,用米蛾卵飼養(yǎng)的為10天,用蚜蟲飼養(yǎng)的為15天。
本試驗驗結果說明了啤酒酵母干粉和柞蠶蛹凍干粉不能滿足大草蛉幼蟲的生長需要。人工卵赤眼蜂蛹和米蛾卵可以作為大草蛉幼蟲的代飼料,但飼喂效應與蚜蟲相比有所顯著降低。
權利要求
1.一種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蚜蟲飼養(yǎng)以小麥、蠶豆、白菜、蘿卜作為蚜蟲寄主植物飼養(yǎng)蚜蟲;(2)瓢蟲、草蛉培養(yǎng)a.成蟲飼養(yǎng)在25-27℃,RH70-85%,光照14小時條件下,采用盒式飼養(yǎng)法,將步驟(1)中的蚜蟲連同少量植物枝葉一同放入飼養(yǎng)盒內,每只瓢蟲、草蛉成蟲投喂蚜蟲量為50-80頭/天;b.卵期管理瓢蟲、草蛉羽化后5-7天開始產卵,在飼養(yǎng)盒內放置產卵誘集物,并噴涂產卵誘集液,以使其產卵集中便于收集,及時收取瓢蟲、草蛉卵粒,每天收集的卵制成卵卡,并冷藏在8-12℃的條件下,每5-10天為一個批次,將卵卡分批取出,并進行表面消毒后備用;c.幼蟲散養(yǎng)22-27℃,RH75-85%的養(yǎng)蟲室內,在網籠中置入已接種蚜蟲3天的寄主植物育苗盤,然后將同一批次的瓢蟲卵均勻的接入,密度為每株3粒卵,其孵化后,植株上蚜蟲的數量也逐漸增加,此時維持植物生長良好,以使蚜蟲保持足夠的種群數量;d.蛹期25-27℃,RH70-85%條件下,瓢蟲、草蛉幼蟲3-4齡時在飼養(yǎng)網籠中放置誘集化蛹器,誘集其在其內化蛹,或在幼蟲成熟期,將其連部分植物枝葉一同收集到培育容器中化蛹,在草蛉蛹進入中蛹期后,可將其在2-5℃,RH55-75%條件下保存,保存期可長達50天;e.成蟲的羽化將瓢蟲、草蛉蛹放入22-27℃,RH70-85%的條件下發(fā)育,羽化后進行飼養(yǎng),飼養(yǎng)時雌雄比例為3-5∶1,瓢蟲飼養(yǎng)一周后可于7-10℃,RH55-75%條件下進行冷藏,期間每15-20天飼喂一次蜂蜜水補充營養(yǎng),保存期可長達100天;(3)包裝成蟲盒式包裝,幼蟲、卵紙袋式包裝。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小麥、蠶豆、白菜、蘿卜作為蚜蟲寄主植物飼養(yǎng)蚜蟲,在溫度18-27℃,光照14小時條件下,采用有土或無土方式栽培寄主植物。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小麥、白菜、蘿卜作為蚜蟲寄主植物飼養(yǎng)蚜蟲,當小麥、白菜、蘿卜苗高至2-3厘米時,按每株植株2-5頭蚜蟲的比例相應接入麥蚜、桃蚜、菜蚜,其發(fā)育5-7天每株有蚜15-20頭時,即可提供作為捕食性天敵幼蟲的活體飼料。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以蠶豆作為蚜蟲寄主植物飼養(yǎng)蚜蟲,當蠶豆苗高至3-5厘米時,接種蠶豆蚜、豆蚜或桃蚜,接種比例為3-5頭/株,6-7天后,單株蚜量50-70頭,10-15天后,每株蠶豆苗可繁殖蚜蟲100多頭,每盆可獲蚜蟲15000頭,即可提供作為捕食性天敵幼蟲的活體飼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瓢蟲、草蛉人工繁殖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蚜蟲培養(yǎng)以小麥、蠶豆、白菜、蘿卜作為蚜蟲寄主植物培養(yǎng)蚜蟲;瓢蟲、草蛉分成蟲飼養(yǎng)、卵期管理、幼蟲散養(yǎng)、蛹期發(fā)育等;產品的冷藏;包裝成蟲盒式包裝,幼蟲、卵紙袋式包裝。本發(fā)明實現了優(yōu)質、高效、大批量繁殖瓢蟲、草蛉,用于防治蚜蟲等農林害蟲,使天敵昆蟲瓢蟲、草蛉的生產不受季節(jié)限制,能夠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滿足生產的需要。
文檔編號A01K67/033GK1631127SQ200510002749
公開日2005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月26日
發(fā)明者張帆, 耿小麗, 黃寧興 申請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