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離合器裝置。
背景技術(shù):
一般來說,在自動兩輪車和全地形車等摩托車中,為了向變速器傳遞或者切斷來自發(fā)動機的動力而使用離合器裝置。該離合器裝置具有:離合器殼,與發(fā)動機的曲軸側(cè)連結(jié);離合器中心套,與變速器側(cè)連結(jié);離合器部,用于在離合器殼與離合器中心套之間進行動力的傳遞或切斷;以及壓盤,用于按壓離合器部。
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離合器裝置包括凸輪機構(gòu),該凸輪機構(gòu)用于增加離合器中心套和壓盤所形成的壓接力。該凸輪機構(gòu)由開口的斜面和配置于開口內(nèi)的凸部的斜面構(gòu)成。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96421號公報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
在上述離合器裝置中,為了將凸部配置于開口內(nèi),需要針對周向上的尺寸,使開口大于凸部。因此,產(chǎn)生導致凸部的斜面與開口的斜面之間的縫隙變大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小第一凸輪面與第二凸輪面之間的縫隙的離合器裝置。
(用于解決技術(shù)問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的一方面的離合器裝置包括升降板、壓盤、離合器中心套、離合器部以及凸輪機構(gòu)。壓盤具有按壓部。壓盤在軸向上與升降板隔開間隔配置。離合器中心套具有受壓部,受壓部在軸向上與按壓部隔開間隔配置。離合器中心套配置于升降板和壓盤之間。離合器部配置于受壓部和按壓部之間。離合器部構(gòu)成為進行動力傳遞和切斷動力傳遞。凸輪機構(gòu)具有第一凸輪部和第二凸輪部。凸輪機構(gòu)配置于升降板和壓盤之間。第一凸輪部是獨立于壓盤的部件。第一凸輪部構(gòu)成為與升降板和壓盤一體旋轉(zhuǎn)。第二凸輪部構(gòu)成為與離合器中心套一體旋轉(zhuǎn)。第一凸輪部具有第一凸輪面。第一凸輪面朝向周向的第一側(cè),并且在軸向上朝向壓盤一側(cè)。第二凸輪部具有第二凸輪面。第二凸輪面朝向周向的第二側(cè),并且在軸向上朝向升降板一側(cè)。第一凸輪面和第二凸輪面相對。
根據(jù)這樣構(gòu)成的離合器裝置,第一凸輪部是獨立于升降板和壓盤的部件。因而,能夠在組裝離合器中心套和壓盤之后再組裝第一凸輪部。從而,能夠減小第一凸輪面與第二凸輪面之間的縫隙。
優(yōu)選地,在軸向觀察時,第一凸輪面和第二凸輪面疊加配置。
優(yōu)選地,第一凸輪部具有第三凸輪面。第三凸輪面朝向周向的第二側(cè),并且在軸向上朝向壓盤一側(cè)。另外,優(yōu)選地,第二凸輪部具有第四凸輪面。第四凸輪面朝向周向的第一側(cè),并且在軸向上朝向升降板一側(cè)。第三凸輪面和第四凸輪面相對。
優(yōu)選地,在軸向觀察時,第三凸輪面和第四凸輪面疊加配置。
優(yōu)選地,第一凸輪部夾在升降板和壓盤之間,從而與升降板和壓盤一體旋轉(zhuǎn)。
優(yōu)選地,第一凸輪部具有沿軸向延伸的貫通孔。另外,壓盤具有在貫通孔內(nèi)延伸的突起部。
優(yōu)選地,離合器裝置還包括緊固部件,該緊固部件固定升降板和壓盤。
優(yōu)選地,第一凸輪部是獨立于升降板的部件。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減小第一凸輪面與第二凸輪面之間的縫隙。
附圖說明
圖1是離合器裝置的截面圖。
圖2是以凸輪機構(gòu)為中心的離合器裝置的截面圖。
圖3是示出凸輪機構(gòu)的簡要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離合器裝置3升降板
4壓盤41按壓部
42突起部5離合器中心套
51受壓部6離合器部
7凸輪機構(gòu)71第一凸輪部
71a貫通孔711第一凸輪面
712第三凸輪面72第二凸輪部
721第二凸輪面722第四凸輪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邊參照附圖邊說明本發(fā)明的離合器裝置的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的離合器裝置用于摩托車。圖1是離合器裝置的截面圖,圖2是以凸輪機構(gòu)為中心的離合器裝置的截面圖。此外,“軸向”表示離合器裝置的旋轉(zhuǎn)軸o延伸的方向,“周向”表示以旋轉(zhuǎn)軸o為中心的圓的周向。“徑向”表示以旋轉(zhuǎn)軸o為中心的圓的徑向。
如圖1和圖2所示,離合器裝置100構(gòu)成為將來自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至變速器或切斷該傳遞。該離合器裝置100包括離合器殼2、升降板3、壓盤4、離合器中心套5、離合器部6以及多個凸輪機構(gòu)7。另外,離合器裝置100還包括多個施力部件8。
離合器殼2包括圓板部21和筒狀部22,并連結(jié)于輸入齒輪10。該輸入齒輪10是被輸入發(fā)送機(省略圖示)所產(chǎn)生的動力的大致環(huán)狀的部件。輸入齒輪10與固定在發(fā)動機一側(cè)的曲柄軸上的驅(qū)動齒輪(未圖示)嚙合。
在圓板部21中,沿周向隔開間隔形成有在軸向上向輸入齒輪10一側(cè)突出的多個突起部21a。輸入齒輪10借助多個螺旋彈簧11連結(jié)于圓板部21。圓板部21的多個突起部21a和多個螺旋彈簧11插入到形成于輸入齒輪10的孔10a中。另外,離合器殼2和輸入齒輪10借助板12和鉚釘13相連結(jié)。螺旋彈簧11為了吸收來自發(fā)動機的振動而設(shè)置。
筒狀部22在軸向上從圓板部21的外周邊緣向升降板3一側(cè)延伸。在該筒狀部22中,在周向上隔開間隔形成有沿軸向延伸的多個切口22a。
升降板3是大致圓板狀,其中央部具有開口部31。未圖示的釋放機構(gòu)連結(jié)于開口部31。升降板3連結(jié)于壓盤4。升降板3具有多個貫通孔32。各貫通孔32在周向上彼此隔開間隔配置。另外,各貫通孔32沿軸向延伸。螺栓15貫穿該貫通孔32而延伸。
壓盤4在軸向上與升降板3隔開間隔配置。另外,壓盤4配置于離合器殼2的筒狀部22的徑向內(nèi)側(cè)。
壓盤4具有按壓部41。壓盤4是圓板狀,壓盤4的外周部相當于按壓部41。按壓部41是環(huán)狀。按壓部41在軸向上朝向升降板3一側(cè)。
壓盤4安裝于下文所述的離合器中心套5的輪轂部52。具體而言,壓盤4在中央部具有開口部,離合器中心套5的輪轂部52嵌合于壓盤4的開口部內(nèi)。壓盤4能夠沿軸向移動。即,壓盤4在離合器中心套5的輪轂部52上沿軸向滑動。
壓盤4具有多個突起部42。各突起部42在軸向上向升降板3一側(cè)延伸。各突起部42在周向上等間隔配置。在各突起部42上形成有沿軸向延伸的螺紋孔42a。各突起部42在形成于下文所述的第一凸輪部71上的貫通孔71a中沿軸向延伸。另外,螺栓15與壓盤4的突起部42的螺紋孔42a螺紋接合。由此,升降板3和壓盤4得以固定,升降板3和壓盤4一體旋轉(zhuǎn)。另外,升降板3和壓盤4沿軸向一體移動。此外,升降板3和壓盤4在軸向上相對于離合器中心套5能夠相對移動。
離合器中心套5在軸向上配置于升降板3和壓盤4之間。另外,離合器中心套5配置于離合器殼2的筒狀部22的徑向內(nèi)側(cè)。
離合器中心套5包括受壓部51。受壓部51形成于離合器中心套5的外周部。受壓部51是環(huán)狀。受壓部51在軸向上朝向壓盤4一側(cè)。受壓部51在軸向上與按壓部41隔開間隔配置。該受壓部51與離合器部6相對。在按壓部41和受壓部51之間配置有離合器部6。即,在軸向上,依次排列按壓部41、離合器部6、受壓部51。在除去離合器部6的狀態(tài)下,按壓部41和受壓部51相對配置。
離合器中心套5為大致圓板狀,在中央部形成有輪轂部52。輪轂部52在軸向上以向遠離升降板3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在輪轂部52的中央部形成有沿軸向延伸的花鍵孔52a。變速器的輸入軸(省略圖示)與該花鍵孔52a相配合。在輪轂部52和輸入齒輪10的中央部之間設(shè)置有止推板14。離合器中心套5在軸向上不移動。
離合器中心套5具有多個凹部53。各凹部53在軸向上向遠離升降板3的方向凹陷。該各凹部53沿周向彼此隔開間隔形成。在該凹部53中容納施力部件8的端部。
離合器部6具有至少一片第一離合器片61和至少一片第二離合器片62。第一離合器片61和第二離合器片62配置于受壓部51和按壓部41之間。借助第一離合器片61和第二離合器片62在離合器殼2和離合器中心套5之間進行動力傳遞或切斷該動力傳遞。這兩片離合器片61、62均形成為環(huán)狀,沿軸向交替配置。
第一離合器片61相對于離合器殼2能夠沿軸向移動且不能相對旋轉(zhuǎn)。即,第一離合器片61與離合器殼2一體旋轉(zhuǎn)。詳細而言,在第一離合器片61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向徑向外側(cè)突出的多個配合突起。該配合突起與形成在離合器殼2的筒狀部22上的切口22a嚙合。在第一離合器片61的兩面上粘貼有摩擦件。在軸向上最靠升降板3一側(cè)配置的第一離合器片61的摩擦件能夠與離合器中心套5的受壓部51摩擦配合。
在第二離合器片62的內(nèi)周端部形成有向徑向內(nèi)側(cè)突出的多個配合突起。該配合突起與形成在壓盤4上的配合槽43嚙合。因而,第二離合器片62相對于壓盤4能夠沿軸向移動且不能相對旋轉(zhuǎn)。即,第二離合器片62與壓盤4一體旋轉(zhuǎn)。
按壓部41在軸向上朝升降板3一側(cè)按壓離合器部6。按壓部41能夠與在軸向上最靠按壓部41一側(cè)配置的第一離合器片或第二離合器片的摩擦襯片摩擦配合。離合器部6夾在按壓部41和受壓部51之間,從而實現(xiàn)離合器接通(動力傳遞狀態(tài))。
各凸輪機構(gòu)7在軸向上配置于升降板3和壓盤4之間。各凸輪機構(gòu)7在周向上彼此隔開間隔配置。各凸輪機構(gòu)7具有第一凸輪部71和第二凸輪部72。第一凸輪部71構(gòu)成為與升降板3和壓盤4一體旋轉(zhuǎn)。第一凸輪部71是獨立于升降板3和壓盤4的部件。即,第一凸輪部71由不同于壓盤4的部件構(gòu)成,能夠從壓盤4卸下。同樣,第一凸輪部71由不同于升降板3的部件構(gòu)成,能夠從升降板3卸下。
第一凸輪部71在軸向上配置于升降板3和壓盤4之間。另外,第一凸輪部71夾在升降板3和壓盤4之間。結(jié)果,如上所述,第一凸輪部71與升降板3和壓盤4一體旋轉(zhuǎn)。另外,第一凸輪部71在軸向上與升降板3和壓盤4一體移動。
第一凸輪部71具有沿軸向延伸的貫通孔71a。壓盤4的突起部42在該貫通孔71a內(nèi)延伸。
第一凸輪部71具有第一凸輪面711。第一凸輪面711是傾斜面。第一凸輪面711在周向上朝第一側(cè)傾斜。另外,第一凸輪面711在軸向上朝壓盤4一側(cè)傾斜。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周向的第一側(cè)是指圖2的右側(cè)。第一凸輪面711構(gòu)成第一凸輪部71在周向上的一端面。
第一凸輪部71具有第三凸輪面712。第三凸輪面712是傾斜面。第三凸輪面712在周向上朝第二側(cè)傾斜。即,第三凸輪面712在周向上朝向與第一凸輪面711相反一側(cè)。另外,第三凸輪面712在軸向上朝壓盤4一側(cè)傾斜。即,第三凸輪面712在軸向上朝向與第一凸輪面711相同一側(cè)。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周向的第二側(cè)是指圖2的左側(cè)。第三凸輪面712構(gòu)成第一凸輪部71在周向上的另一端面。
第二凸輪部72構(gòu)成為與離合器中心套5一體旋轉(zhuǎn)。詳細而言,第二凸輪部72與離合器中心套5一體構(gòu)成。即,第二凸輪部72是離合器中心套5的一部分。第二凸輪部72在周向上以夾著第一凸輪部71的方式分成兩個來配置。具體而言,第二凸輪部72在周向的中央部具有開口部720。另外,第一凸輪部71配置于該開口部720內(nèi)。
第二凸輪部72具有第二凸輪面721。第二凸輪面721是傾斜面。第二凸輪面721在周向上朝第二側(cè)傾斜。另外,第二凸輪面721在軸向上朝升降板3一側(cè)傾斜。第二凸輪面721與第一凸輪面711相對。即,第一凸輪面711和第二凸輪面721向相同方向傾斜。此外,第二凸輪面721既可以與第一凸輪面711隔開間隔配置,也可以與第一凸輪面711接觸。第二凸輪面721構(gòu)成開口部720在周向上的一端面。
在軸向觀察時,第一凸輪面711和第二凸輪面721疊加配置。此外,既可以是第一凸輪面711整體和第二凸輪面721整體疊加,也可以是第一凸輪面711局部和第二凸輪面721局部疊加。
第二凸輪部72具有第四凸輪面722。第四凸輪面722是傾斜面。第四凸輪面722在周向上朝第一側(cè)傾斜。另外,第四凸輪面722在軸向上朝升降板3一側(cè)傾斜。第四凸輪面722與第三凸輪面712相對。即,第三凸輪面712和第四凸輪面722向相同方向傾斜。此外,第四凸輪面722既可以與第三凸輪面712隔開間隔配置,也可以與第三凸輪面712接觸。第四凸輪面722構(gòu)成開口部720在周向上的另一端面。
在軸向觀察時,第三凸輪面712和第四凸輪面722疊加配置。此外,既可以是第三凸輪面712整體和第四凸輪面722整體疊加,也可以是第三凸輪面712局部和第四凸輪面722局部疊加。
如圖3所示,第一凸輪面711和第二凸輪面721相對于與軸向垂直的面的傾斜角α可以設(shè)定在約20~70度的范圍內(nèi)。另外,第三凸輪面712和第四凸輪面722相對于與軸向垂直的面的傾斜角β可以設(shè)定在約20~70度的范圍內(nèi)。第一凸輪面711和第二凸輪面721的傾斜角α與第三凸輪面712和第四凸輪面722的傾斜角β相同。此外,也可以是,第一凸輪面711和第二凸輪面721的傾斜角α與第三凸輪面712和第四凸輪面722的傾斜角β不同。例如,可以使第三凸輪面712和第四凸輪面722的傾斜角β大于第一凸輪面711和第二凸輪面721的傾斜角α。由此,例如,當離合器裝置100向周向的第一側(cè)旋轉(zhuǎn)時,能夠使從離合器中心套5輸入轉(zhuǎn)矩時的離合器的結(jié)合力小于從輸入齒輪10輸入轉(zhuǎn)矩時的離合器的結(jié)合力。
如圖1和圖2所示,施力部件8配置于升降板3和離合器中心套5之間。升降板3和離合器中心套5被施力部件8向彼此遠離的方向施力。施力部件8例如是螺旋彈簧。
接著,對離合器裝置100的動作進行說明。此外,離合器裝置100向周向的第一側(cè)旋轉(zhuǎn)。在未對離合器裝置100進行釋放操作的狀態(tài)下,升降板3和離合器中心套5被施力部件8向彼此遠離的方向施力。由于離合器中心套5沿軸向不移動,因此升降板3在軸向上沿遠離離合器中心套5的方向移動。由于升降板3連結(jié)于壓盤4,因此,在軸向上,壓盤4沿與升降板3相同的方向移動。結(jié)果,使離合器部6夾在按壓部41和受壓部51之間,離合器部6成為傳遞狀態(tài)。
在這種狀態(tài)下,來自發(fā)動機的轉(zhuǎn)矩輸入至輸入齒輪10和離合器殼2,并經(jīng)由離合器部6傳遞至離合器中心套5和壓盤4。另外,第一凸輪部71與壓盤4一起旋轉(zhuǎn),從而按壓部41和受壓部51以更強的力夾持離合器部6,離合器的結(jié)合力增加。
詳細而言,在來自壓盤4的轉(zhuǎn)矩的作用下,第一凸輪部71相對于第二凸輪部72向周向的第一側(cè)相對旋轉(zhuǎn)。通過該相對旋轉(zhuǎn),第一凸輪面711在軸向上與第二凸輪面721相互推擠,結(jié)果,第一凸輪部71在軸向上向升降板3一側(cè)移動。伴隨該第一凸輪部71的移動,壓盤4的按壓部41在軸向上朝受壓部51移動。結(jié)果,離合器的結(jié)合力增加。
另一方面,當松開加速器時,在來自離合器中心套5的轉(zhuǎn)矩的作用下,第二凸輪部72相對于第一凸輪部71向周向的第一側(cè)相對旋轉(zhuǎn)。通過該相對旋轉(zhuǎn),第三凸輪面712在軸向上與第四凸輪面722相互推擠,結(jié)果,第一凸輪部71在軸向上向升降板3一側(cè)移動。伴隨該第一凸輪部71的移動,壓盤4的按壓部41在軸向上朝受壓部51移動。結(jié)果,離合器的結(jié)合力增加。
接著,若騎手握住離合器桿,則該操作力經(jīng)由離合器線等傳遞至釋放機構(gòu)。通過該釋放機構(gòu),升降板3克服施力部件8所施加的力而在軸向上向離合器中心套5一側(cè)移動。伴隨該升降板3的移動,連結(jié)于升降板3的壓盤4在軸向上以遠離離合器中心套5的方式移動。因而,壓盤4對離合器部6的按壓力被釋放,離合器部6成為斷開狀態(tài)。在該離合器斷開狀態(tài)下,來自離合器殼2的旋轉(zhuǎn)不會傳遞至離合器中心套5。
將對如上述那樣構(gòu)成的離合器裝置10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首先,準備壓盤4。然后,在壓盤4上配置離合器中心套5。具體而言,以使壓盤4的突起部42在第二凸輪部72的第二凸輪面721和第四凸輪面722之間的開口部720內(nèi)延伸的方式,相對于壓盤4對離合器中心套5進行位置對準。
接著,將各第一凸輪部71配置于第二凸輪部72的各開口部720內(nèi)。具體而言,以使壓盤4的突起部42在第一凸輪部71的貫通孔71a內(nèi)延伸的方式配置第一凸輪部71。由此,第一凸輪面711與第二凸輪面721相對,第三凸輪面712與第四凸輪面722相對。
接著,將各施力部件8配置于離合器中心套5的各凹部53。然后,將升降板3配置于第一凸輪部71和離合器中心套5的上方。然后,將螺栓15穿過升降板3的各貫通孔32,使其與壓盤4的突起部42的螺紋孔42a螺紋接合。由此,升降板3和壓盤4固定。另外,將第一凸輪部71夾在升降板3和壓盤4之間。結(jié)果,第一凸輪部71固定于升降板3和壓盤4。
如上所述,第一凸輪部71能夠從后方插入離合器中心套5的第二凸輪部72的開口部720內(nèi)。因而,在軸向上,能夠使第二凸輪部72的開口部720的最小部位小于第一凸輪部71的最大部位。結(jié)果,能夠減小第一凸輪面711與第二凸輪面721之間的縫隙。另外,也能夠減小第三凸輪面712與第四凸輪面722之間的縫隙。
[變型例]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便可進行各種變更。
變形例1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利用螺栓15固定了升降板3和壓盤4,但也可以是,使用其他緊固部件來固定升降板3和壓盤4。
變形例2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施力部件8,例示了螺旋彈簧,但也可以使用碟形彈簧等來代替螺旋彈簧。
變形例3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第二凸輪部72作為離合器中心套5的一部分進行了說明,但其也可以是獨立于離合器中心套5的部件。
變形例4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凸輪部71是獨立于升降板3的部件,但第一凸輪部71也可以與升降板3一體構(gòu)成。即,第一凸輪部71也可以由與升降板3一體的部件構(gòu)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