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子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支撐結構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電子設備,如便攜式筆記本、鍵盤及投影儀等,由于散熱、舒適度及習慣等問 題,常常需要外接一個支架。從而達到調節(jié)其主體位于承載物上的高度,以更好地實現(xiàn)主體 的散熱效果、視覺角度及舒適度等方面的要求。然而,外接的支架結構不僅攜帶不方便,并 且對主體的形狀、大小等方面都有限制。另外,不同使用者由于年齡、習慣等,對支架的支撐 高度要求則有不同需求,但一般市場上支架的高度常常是固定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不能滿 足各種使用者的需求。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具有可調式支撐結構的電子設備。一種電子設備,包括具有殼體的主體及支撐結構,該殼體具有底板及側壁,該支撐 結構安裝于該殼體內,底板上開設有穿孔,側壁上開設有開口 ;該支撐結構包括轉盤、第一 螺桿、導桿、第二螺桿及支撐墊;該導桿固定于底板上,第一螺桿與第二螺桿分別與導桿相 螺合,以在第一螺桿轉動時,帶動導桿及第二螺桿移動;該轉盤固定于第二螺桿上,且位于 側壁的開口處,一部分顯露于殼體外;該第一螺桿部分穿過穿孔,該支撐墊固定于第一螺桿 的顯露于殼體外的端部。上述電子設備通過轉動支撐結構,調整主體位于承載物上的高度的目的,從而更 方便的滿足使用者對主體散熱效果、視覺角度及舒適度等方面的要求。
圖1 一較佳實施方式電子設備的立體圖。圖2為圖1中電子設備的下殼體與支撐結構的局部立體圖。圖3為圖2中電子設備的分解圖。圖4為圖1中電子設備的支撐結構初始狀態(tài)沿III-III方向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圖3中電子設備的支撐結構第一使用狀態(tài)的剖面示意圖。圖6為圖3中電子設備的支撐結構第二使用狀態(tài)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為一較佳實施方式電子設備10的立體圖。電子設備10包括具有工作 電路(圖未示)的主體100及設置于主體100底部的支撐結構300。支撐結構300可調整 主體100位于承載物(圖未示)上的高度。電子設備10可以是便攜式電腦、鍵盤及投影儀
等產品。請一并參閱圖2及3,主體100包括殼體200及收容于殼體200內部的零件,如具有工作電路的電路板等。支撐結構300固定于殼體200上。殼體200包括下殼體210及與 下殼體210相卡合的上殼體220。下殼體210包括底板212和與底板212相連接的多個側 壁214。底板212可以是矩形或其他任意形狀。下殼體210在需要調整高度的位置設置開 口 218及穿孔216,以設置支撐結構300。例如,對于具有顯示屏的電子設備,為了達到視覺 角度及舒適度等方面的要求,使用者需要根據(jù)需求調節(jié)電子設備遠離使用者一側的高度。 因此,可以在下殼體210遠離使用者的側壁214上開口 218,并在底板212上開設穿孔216。 其中,穿孔216與開口 218相對相鄰位置。為了有效地支撐主體的側壁214,可以在側壁214 設置兩組以上的開口 218與穿孔216。支撐結構300包括支撐墊310、第一螺桿320、導桿340、導套360、第二螺桿370及 轉盤380。支撐墊310固定于第一螺桿320的一端,二者可以是一體成型件,也可以是采用焊 接等方式固定。支撐墊310呈圓餅狀,用以與承載物接觸,從而將主體100支撐于承載物上。 第一螺桿320上設置有外螺紋。導桿340大致為倒“L”形結構。導桿340包括第一桿體341、平行于第一桿體341 的第二桿體343及連接第一、第二桿體341、343的連接臂345。第一桿體341為一端開口的 空心圓柱體,其內表面設有內螺紋,以于第一桿體341上形成第二螺孔349 (如圖4所示)。 第二桿體343為兩端開口的空心圓柱體,其內表面亦設有內螺紋,以于第二桿體343上形成 第一螺孔347。連接臂345 —端垂直于第一桿體341的端部,連接臂345另一端與第二桿體 的外側壁連接。導套360為半包形結構。導套360包括空心軸體361及與軸體361相連接的二平 板363。軸體361的側壁具有缺口,二平板363分別自缺口的兩邊沿向外延伸。二平板363 互相平行設置。軸體361及平板363分別將第一桿體341及至少部分連接臂345套設于內 部,用以提供一個導軌使得第一桿體341及連接臂345在軸體361及平板363內穩(wěn)定的上 升或者下降。轉盤380固定于第二螺桿370的一端,二者可以是一體成型件,也可以是采用焊接 等方式固定。轉盤380為圓餅狀。第二螺桿370上設置有外螺紋,第二螺桿270的另一端 與第一螺孔347螺合,使得導桿340相對于第二螺桿370向上或者向下移動。導套360固定于下殼體210的底板212上。轉盤380及第二螺桿370設置于開口 218內,且轉盤380部分通過開口 218外露。第二螺桿370通過螺合的方式可動地懸掛于 導桿340上。第一螺桿320的自由端通過螺合的方式可動地懸掛于導桿340上,與支撐墊 310相固定的端部穿過穿孔216外露。從而將支撐墊310固定于底板212下方。請參閱圖4,初始狀態(tài)下,支撐結構300部分位于下殼體210的內部,支撐墊310緊 貼下殼體210的底部,轉盤380部分通過開口 218外露,第一螺桿320螺合于第二螺孔349 內,第一螺孔347位于第二螺桿370的頂端,此時主體100位于承載物上的高度為支撐墊 310的厚度。請參閱圖5,由于散熱、視角及舒適度等原因,需要調整主體100位于承載物上的 高度時即支撐結構300的第一狀態(tài),通過手動轉動轉盤380,由于第二螺桿370與第一螺孔 347的螺紋配合作用,使得導桿340向下移動,同時帶動第一螺桿320及支撐墊310 —起移 動。轉盤380沿一方向轉動,導桿340、第一螺桿320及支撐墊310整體從主體100中轉出,轉盤380沿另一方向轉動,導桿340、第一螺桿320及支撐墊310整體向主體100內部轉入。 當高度合適時,停止轉動轉盤380,由于第二螺桿370與第一螺孔347的螺紋結構作用,第一 桿體341、第一螺桿320及支撐墊310定位在該位置,此時,主體100位于承載物上的高度被
拉開至一定高度。請參閱圖6,當需要調整高度大于通過轉動轉盤380所能調整的最大范圍時即支 撐結構300的第二狀態(tài),轉動支撐墊310,通過第一螺桿320與第二螺孔349的螺紋配合作 用,使得第一螺桿320旋出導桿340,以支撐主體100。支撐墊310沿一方向轉動時,第一螺 桿320及支撐墊310從導桿340中轉出,支撐墊310沿另一方向轉動時,第一螺桿320及支 撐墊310向導桿340內轉入,通過調整第一螺桿320在第二螺孔349內的位置,達到進一步 提高主體100位于承載物上的高度的目的。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根據(jù)個人習慣分別調整第一螺桿320在導桿340內的位 置及第二螺桿370與第一螺孔347的相對位置,從而調整主體100位于承載物上的高度。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方式僅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 而并非用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只要在本發(fā)明的實質精神范圍之內,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 適當改變和變化都落在本發(fā)明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一種電子設備,包括具有殼體的主體,該殼體具有底板及側壁,其特征在于該電子設備還包括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安裝于該殼體內;該底板上開設有穿孔,該側壁上開設有開口;該支撐結構包括轉盤、第一螺桿、導桿、第二螺桿及支撐墊;該導桿固定于底板上,第一螺桿與第二螺桿分別與導桿相螺合,以在第二螺桿轉動時,帶動導桿及第一螺桿移動;該轉盤固定于第二螺桿上,且位于側壁的開口處,一部分顯露于殼體外;該第一螺桿穿過該穿孔,該支撐墊固定于第一螺桿的顯露于殼體外的端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導桿包括第一桿體,該第一桿體為具 有開口的中空體,其與第一螺桿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桿體內部設置有螺紋,與第一螺 桿螺合,使得第一螺桿可在第一桿體內移動。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導桿還包括第二桿體,該第二桿體與 第一桿體平行,該第二桿體為具有開口的中空體,其與第二螺桿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桿體內部設置有螺紋,與第二螺 桿螺合,使得第二桿體在第二螺桿上移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導桿還包括一連接臂,該連接臂一端 垂直于第一桿體的一端,另一端與第二桿體的外側壁相連,用于在第二桿體移動時,帶動第 一桿體移動。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支撐結構還包括導套,該導套固定于 底板上,將導桿部分套設于其內部,用以給導桿提供一個移動的軌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導套包括一中空軸體及與軸體相連 接的二平板,該軸體的側壁具有一缺口,該軸體用于給第一桿體提供一個移動的軌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該二平板分別自軸體缺口兩邊沿向外 延伸,且該二平板互相平行,該二平板用于給導桿提供一個移動軌道。
全文摘要
一種可調整支撐高度的電子設備,其包括具有殼體的主體及支撐結構,殼體包括下殼體及與下殼體相卡合的上殼體,所述主體下殼體的底板需要調整高度的位置上開設有圓形穿孔,側壁開設有分別與穿孔對應的矩形開口,所述支撐結構穿過穿孔設置于下殼體內用于將主體支撐于承載物上,用于調整主體位于承載物上的高度。上述支撐結構可根據(jù)需求通過轉動轉盤或者支撐墊調整主體位于承載物上的高度,從而更方便的滿足使用者對主體散熱效果、視覺角度及舒適度等方面的要求。
文檔編號H05K5/00GK101990377SQ20091030514
公開日2011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4日
發(fā)明者楊力軍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