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圖像形成裝置和圖像形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能夠在一張記錄紙的兩面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和圖像形成方法。
作為能夠在一張記錄紙P的兩面印制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復印機包括
圖1所示的復印機和圖9所示的復印機,圖1所示的復印機的操作模式為從一面畫有圖像的原稿D讀取圖像,并在記錄紙P的兩面印制該圖像(下文稱之為“S-D”模式),圖9所示的復印機的操作模式為從兩面都畫有圖像的原稿D讀取圖像,并在記錄紙P的兩面印制這兩個圖像(下文稱之為“D-D”模式)。一般地,上述復印機的每一個都包括圖像讀取部,用于讀取原稿D的圖像;原稿傳送部,用于把原稿D傳送到圖像讀取部;圖像形成部,用于把讀取的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上;以及記錄紙傳送部,用于把記錄紙P傳送到圖像形成部。
圖15是有關技術的、以S-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的方框圖。該復印機包括控制單元101、操作面板102、讀取端驅(qū)動源103、主體端驅(qū)動源104、印制控制單元105、以及紙張翻轉控制單元106。這些組件通過總線107連接??刂茊卧?01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來實現(xiàn),它控制整個復印機的操作。根據(jù)來自操作面板102的復印啟動指定,驅(qū)動讀取端驅(qū)動源103,把原稿D傳送到圖像讀取部,并讀取圖像。主體端驅(qū)動源104也被驅(qū)動,從而把記錄紙P傳送到圖像形成部。印制控制單元105通過控制圖像形成部、把讀取的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上。紙張翻轉控制單元106通過控制記錄紙傳送部、翻轉記錄紙P,以便把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的兩面。
圖16是圖15的復印機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當原稿D的圖像在步驟S1中被讀取時,該圖像就在步驟S2中被印制到記錄紙P的一面上。在步驟S3中,讀取下一個原稿D的圖像。進一步,在步驟S4中,翻轉該有一面印制了圖像的記錄紙P。在步驟S5中,把在步驟3中讀取的圖像印制到該記錄紙P的另一面。在步驟S6中,判定是否還有下一個原稿D。當有下一個原稿D時,返回到步驟S1。當沒有原稿D時,結束該操作。
圖17是另一個有關技術的、以D-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的方框圖。通過取消圖15中的印制控制單元105,并向圖15中添加奇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108、偶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109、以及原稿翻轉控制單元110,就得到了該復印機的方框圖。相同的塊用相同的標號指定,并在此省略對它們的描述。奇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108對把讀取的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的一面這一操作進行控制。偶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109對把讀取的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的另一面這一操作進行控制。原稿翻轉控制單元110翻轉原稿D,以便讀取原稿D的兩面上的圖像。
圖18是圖17的復印機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在步驟S11中,讀取原稿D的正面的圖像。在步驟S12中,把該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的一面上。在步驟S13中,翻轉原稿D。進一步,在步驟S14中,翻轉記錄紙P。在步驟S15中,讀取原稿D的反面的圖像。在步驟S16中,把該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的另一面上。在步驟S17中,判定是否還有下一個原稿D。若有下一個原稿D,則返回到步驟S11。若無下一個原稿D,則結束該操作。
日本未經(jīng)審查的專利申請JP-A63-224468(1988)公開了一種具有用于存儲讀取的圖像信息的存儲器的復印機。此外,日本未經(jīng)審查的專利申請JP-A5-183706公開了一種這樣構成的復印機僅讀取一次所有原稿的圖像,并存儲到存儲器中,此后通過從存儲器中讀取圖像數(shù)據(jù)來形成必要的份數(shù)。
當有關技術的、以S-D模式和D-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執(zhí)行連續(xù)的復印操作時,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麻煩,即,被印制和送出的多張記錄紙P的印制面沒有按頁的次序排列。作為一個例子,下面參照圖8A具體地描述第一至第三張被送出的記錄紙P1至P3。第二張記錄紙P2疊加在第一張記錄紙P1上,并且第三張記錄紙P3疊加在第二張記錄紙P2上。在記錄紙P1至P3的每一張中,奇數(shù)頁被排列在記錄紙的正面(圖8A中的上面),并且偶數(shù)頁被排列在記錄紙的背面(圖8A中的下面)。因此,頁的次序變?yōu)?、1、4、3、6和5。
在日本未經(jīng)審查的專利申請JP-A63-224468(1988)、和JP-A5-183706(1993)的復印機中,由于存儲器的存儲容量是有限的,會出現(xiàn)這樣的麻煩即大量的要讀取的圖像信息不能被存儲。由于存儲容量是固定的,所以存儲器不能夠被有效地使用。此外,在JP-A5-183706(1993)中公開的復印機必須選擇從存儲器讀取圖像數(shù)據(jù)的次序,以便按頁的次序排列送出的多張記錄紙的印制面。需要一種用于翻轉送出的記錄紙的面的機構。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和圖像形成方法,它能夠按頁的次序送出以S-D模式和D-D模式形成圖像的記錄紙。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讀取部件,用于讀取原稿上的圖像;原稿傳送部件,用于順序地把原稿傳送到讀取部件;圖像形成部件,用于在記錄紙上形成圖像;記錄紙傳送部件,用于傳送記錄紙;以及存儲部件,用于存儲由讀取部件讀取的圖像信息,該裝置包括控制部件,用于使讀取部件順序地讀取每個原稿的一面上畫的圖像,并使圖像形成部件在每張記錄紙的兩面形成這些圖像,控制部件使讀取部件讀取奇數(shù)原稿的圖像,并存儲到存儲部件中,使讀取部件讀取偶數(shù)原稿的圖像,并使圖像形成部件在記錄紙的一面形成該圖像,使記錄紙傳送部件翻轉該張記錄紙,使圖像形成部件讀出存儲部件中存儲的圖像,并在該張記錄紙的另一面形成該圖像,以及使記錄紙傳送部件將該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該張記錄紙。
根據(jù)本發(fā)明,先讀取和存儲一個奇數(shù)原稿的圖像。隨后,讀取一個偶數(shù)原稿的圖像,并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形成該圖像。進一步,翻轉這張記錄紙,并讀出存儲的圖像,且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形成該圖像。最后,將該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這張記錄紙。因此,在以S-D模式運行時,形成圖像后的記錄紙的頁的次序變?yōu)?、2、3、4、…這樣,就可按照頁的次序送出多張記錄紙。
根據(jù)本發(fā)明,如上所述,先讀取和存儲一個奇數(shù)原稿的圖像。隨后,讀取一個偶數(shù)原稿的圖像,并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形成該圖像。進一步,翻轉這張記錄紙,并讀出存儲的圖像,且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形成該圖像。最后,使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這張記錄紙。因此,在以S-D模式運行時,能夠按照頁的次序送出多張記錄紙。
在本發(fā)明中,最好該裝置還包括檢測部件,用于檢測原稿的尺寸;判定部件,用于把被檢測的原稿的尺寸、與預定的參考原稿的尺寸相比較,并判定該被檢測的原稿是否更大一些;以及稀化(thinning)裝置,用于根據(jù)判定的結果,在被檢測的原稿更大時、稀化從原稿讀取的圖像信息,并把結果圖像存儲到存儲部件中。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S-D模式運行時,當判定出原稿比預定的參考原稿大時,即,在判定出不能夠把全部讀取的圖像信息都存儲到存儲部件中時,就稀化并存儲該讀取的圖像信息。因此,必然能夠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多張記錄紙,而與原稿的尺寸無關,即,與要讀取的圖像信息的量無關。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S-D模式運行時,當原稿比預定的參考原稿大時,稀化并存儲讀取的圖像信息。這樣,必然能夠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多張記錄紙,而與原稿的尺寸無關。
在本發(fā)明中,最好根據(jù)從第一個原稿讀取的圖像信息的量來判定存儲部件的存儲容量。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S-D模式運行時,根據(jù)第一個原稿的圖像信息的量來確定用于存儲圖像信息的存儲部件的存儲容量。因此,必然能夠存儲后來的圖像信息,而且存儲部件也得到了有效的使用。
把根據(jù)第一個原稿的圖像信息量確定的存儲容量、設為預定的參考原稿。例如,當檢測出第二個原稿的圖像信息量,并且該圖像信息量比第一個原稿的大時,就對第二個原稿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因此,使得設置一個特定值作為參考原稿的尺寸的操作沒有必要了,而且能夠簡化結構。由于操作員不必進行設置操作,所以能夠改進其方便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S-D模式運行時,由于根據(jù)第一個原稿的圖像信息量來確定存儲部件的存儲容量,所以必然能夠存儲后來的圖像信息,而且存儲部件也得到了有效的使用。通過把根據(jù)第一個原稿的圖像信息量而確定的存儲容量設為參考原稿的尺寸,使得設置一個特定值作為參考原稿尺寸的操作沒有必要了,而且能夠簡化結構。由于操作員不必進行設置操作,所以能夠改進其方便性。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讀取部件,用于讀取原稿上的圖像;原稿傳送部件,用于順序地把原稿傳送到讀取部件;圖像形成部件,用于在記錄紙上形成圖像;記錄紙傳送部件,用于傳送記錄紙;以及存儲部件,用于存儲由讀取部件讀取的圖像信息,該裝置包括控制部件,用于使讀取部件順序地讀取每個原稿的兩面上畫的圖像,并使圖像形成部件在每張記錄紙的兩面形成這些圖像,該控制部件使讀取部件讀取一個原稿的正面上的圖像,并使該圖像存儲到存儲部件中,使讀取部件讀取該原稿的背面上的圖像,并使圖像形成部件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形成該圖像,使記錄紙傳送部件翻轉這張記錄紙,使圖像形成裝置讀出存儲部件中存儲的圖像,并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形成該圖像,以及使記錄紙傳送部件將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這張記錄紙。
根據(jù)本發(fā)明,先讀取并存儲一個原稿的正面的圖像。隨后,讀取該原稿的背面的圖像,并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形成該圖像。進一步,翻轉這張記錄紙,并讀取存儲的圖像,且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形成該圖像。最后,使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該記錄紙。因此,在以D-D模式運行時,形成圖像后的記錄紙的頁的次序變?yōu)?、2、3、4、…這樣,能夠按照頁的次序送出多張記錄紙。
根據(jù)本發(fā)明,讀取和存儲一個原稿的一面上的圖像,讀取該原稿的另一面上的圖像、并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形成該圖像,翻轉這張記錄紙,讀出存儲的圖像、并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形成該圖像,以及最后,使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該記錄紙。這樣,在以D-D模式運行時,能夠精確地按照頁的次序送出多張記錄紙。
在本發(fā)明中,最好該裝置還包括檢測部件,用于檢測原稿的尺寸;判定部件,用于把被檢測的原稿的尺寸、與預定的參考原稿的尺寸進行比較,并判定該被檢測的原稿是否更大一些;以及稀化部件,用于根據(jù)判定的結果,在被檢測的原稿更大時、稀化讀取的圖像信息,并把結果信息存儲到存儲部件中。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D-D模式運行時,當判定出原稿比預定的參考原稿大時,即,當判定出不能夠把全部的讀取的圖像信息都存儲到存儲部件中時,就稀化并存儲該讀取的圖像信息。因此,必然能夠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多張記錄紙,而與原稿的尺寸無關,即,與要讀取的圖像信息的量無關。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D-D模式運行時,當原稿比預定的參考原稿大時,就稀化并存儲該讀取的圖像信息。這樣,必然能夠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多張記錄紙,而與原稿的尺寸無關。
在本發(fā)明中,最好,根據(jù)從第一個原稿的正面讀取的圖像信息的量、來確定存儲部件的存儲容量。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D-D模式運行時,根據(jù)第一個原稿的正面上的圖像信息的量、來確定用于存儲圖像信息的存儲部件的存儲容量。因此,必然能夠存儲后來的圖像信息,而且存儲部件也得到了有效的使用。
可把根據(jù)第一個原稿的正面的圖像信息的量而確定的存儲容量、設為預定的參考原稿的尺寸。因此,使得設置一個特定值作為參考原稿的尺寸的操作沒有必要了,并且使得結構得到了簡化。操作員的設置操作也沒有必要了,從而改進了方便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D-D模式運行時,根據(jù)第一個原稿的正面的圖像信息的量、來確定存儲部件的存儲容量,因而必然能夠存儲后來的圖像信息,而且存儲部件也得到了有效的使用。通過把根據(jù)第一個原稿的正面的圖像信息的量而確定的存儲容量、設為參考原稿的尺寸,使得設置一個特定值作為參考原稿的尺寸的操作沒有必要了,并且能夠使結構得到簡化。操作員的設置操作也沒有必要了,從而改進了方便性。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順序地讀取在多個原稿的一面上畫的圖像,并在記錄紙的兩面形成該圖像的方法,該方法包括讀取并存儲一個奇數(shù)原稿的圖像的步驟;讀取一個偶數(shù)原稿的圖像,并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形成該圖像的步驟;翻轉這張記錄紙的步驟;讀出存儲的圖像,并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形成該圖像的步驟;以及使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這張記錄紙的步驟。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使用該圖像形成方法,在以S-D模式形成圖像時,能夠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多張記錄紙。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了該圖像形成方法,在以S-D模式使用它時得到該效果。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順序地讀取在一個原稿的兩面上畫的圖像,并在一張記錄紙的兩面形成該圖像的圖像形成方法,該方法包括讀取并存儲一個原稿的正面上的圖像的步驟;讀取該原稿的背面上的圖像,并在這張記錄紙的一面形成該圖像的步驟;翻轉這張記錄紙的步驟;讀出存儲的圖像,并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形成該圖像的步驟;以及使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這張記錄紙的步驟。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使用該圖像形成方法,在以D-D模式形成圖像時,能夠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多張記錄紙。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了該圖像形成方法,在以D-D模式使用它時得到該效果。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只提供一個用于一頁的存儲器,就能夠?qū)崿F(xiàn)以S-D模式和D-D模式、在多張記錄紙的兩面形成圖像,并按照頁的次序送出這些記錄紙,而不用考慮圖像數(shù)據(jù)的讀出順序。不需要對送出的多張記錄紙進行翻轉的機構,這減少了制造成本。能夠緊縮紙張送出單元附近的區(qū)域,從而能夠減小整個裝置的尺寸。
通過參照附圖的詳細的描述,本發(fā)明的其它進一步的目的、特性、和優(yōu)點將會更加清楚,其中圖1是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以S-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1a的示意圖;圖2是復印機1a中的原稿傳送部2a的示意圖;圖3是復印機1a中的圖像形成部4和記錄紙傳送部的示意圖;圖4是復印機1a的方框圖;圖5是復印機1a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圖6是復印機1a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圖7是復印機1a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圖8A和8B是在印制之后,多張記錄紙P的頁的次序的示意圖;圖9是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以D-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1b的示意圖;圖10是復印機1b中的原稿傳送部2b的示意圖;圖11是復印機1b的方框圖;圖12是復印機1b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13是復印機1b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圖14是應用本發(fā)明的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的復印機的主體的示意圖;圖15是有關技術的、以S-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的方框圖;圖16是圖15的復印機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圖17是另一有關技術的、以D-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的方框圖;以及圖18是圖17的復印機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
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圖1是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以S-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1a的示意圖。復印機1a大體包括圖像讀取部3、原稿傳送部2a、圖像形成部4、以及記錄紙傳送部。圖2是原稿傳送部2a的示意圖。圖3是圖像形成部4和記錄紙傳送部的示意圖。
原稿傳送部2a用于把原稿D傳送到圖像讀取部3,它被置于復印機1a的上部。原稿傳送部2a包括進紙托盤13、原稿傳送通路、傳送滾筒、以及輸出托盤18。在原稿傳送部2a中,進紙托盤13被安置在上部,而輸出托盤18被放在下部。在進紙托盤13和輸出托盤18之間提供有原稿傳送通路。
設置圖像讀取部3,使其在通路的某一中間點上面向原稿傳送通路。具體地說,原稿傳送通路包括通路14,用于把原稿D饋給到圖像讀取部3;以及通路34,用于從圖像讀取部3送出原稿D。傳送滾筒,具體地說,有進紙滾筒15、制動滾筒(resist roller)16、以及出紙滾筒17,其中進紙滾筒15和制動滾筒16沿通路14放置,而出紙滾筒17沿通路34放置。滾筒15至17都是成對的滾筒,每對都用于夾入和傳送原稿D。
原稿D疊放在進紙托盤13上,并且原稿D中的每一個的一面上都畫有圖像。將原稿D的圖像形成面向上放在進紙托盤13上,以便使圖像形成面面向讀取部3。進紙滾筒15從頂層開始順序地饋給原稿D,制動滾筒16以預定的定時把原稿D傳送到圖像讀取部3。出紙滾筒17把已被圖像讀取部3讀取圖像的原稿D饋給到輸出托盤18,并且該輸出的原稿D從下部順序地疊放。放置在輸出托盤18上的原稿D的圖像形成面向下。原稿D按箭頭A1、A2、和A3的順序傳送。當該原稿D被送出時,下一個原稿D就被提供。
用于讀取原稿D的圖像的圖像讀取部3、通過發(fā)光到原稿的圖像形成面來讀取圖像信息。讀取的圖像信息直接地、或在存儲到RAM(Random Access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26中之后提供給圖像形成部4中的激光單元20。
圖像形成部4用于把讀取的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上,它包括感光鼓19、激光單元20、顯影單元21、轉印單元22、定影單元23、清除單元24、以及充電單元25。激光單元20根據(jù)圖像讀取部3直接或通過RAM26提供的圖像信息,用激光束照射能夠以預定的方向旋轉的感光鼓19,以便形成靜電潛像。
顯影單元21使顯影粉,例如調(diào)色劑(toner),吸附到靜電潛像上,從而使該圖像顯影和可視。放置轉印單元22,使其在記錄紙傳送通路上面對感光鼓19,并把顯影粉轉印到由記錄紙傳送部傳送的記錄紙P上。定影單元23通過加熱或加壓來使轉印的顯影粉固著到記錄紙P上。清除單元24去除轉印操作之后殘留在感光鼓19表面上的顯影粉。充電單元25對感光鼓19的表面充電至預定的電勢。在感光鼓19的周圍、以來自激光單元20的激光束的照射位置為基準、沿感光鼓19的旋轉方向依次排列顯影單元21、轉印單元22、清除單元24、以及充電單元25。
在用于把記錄紙P傳送到圖像形成部4的記錄紙傳送部中,提供有進紙盒5、記錄紙傳送通路、傳送滾筒、以及輸出托盤12。進紙盒5置于復印機1a的下部,輸出托盤12置于進紙盒5的上方,并且記錄紙傳送通路從進紙盒5延伸至輸出托盤12。記錄紙傳送通路,具體地說,包括通路6,用于把記錄紙P饋給到圖像形成部4;通路7,用于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記錄紙P;以及通路8,用于翻轉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的記錄紙P,并再次把它饋給到圖像形成部4中。
具體地說,傳送滾筒包括制動滾筒9、可逆滾筒10、以及傳送滾筒11。滾筒9至11是成對的滾筒,其每一對都夾入和傳送記錄紙P。制動滾筒9沿通路6放置,可逆滾筒10沿通路7放置,而傳送滾筒11沿通路8放置。
記錄紙P疊放在進紙盒5上。制動滾筒9以預定的定時,從頂層順序地將記錄紙P傳送到圖像形成部4。
在在記錄紙P的一面上形成圖像(單面印制)的情況下,前向旋轉的可逆滾筒10把由圖像形成部4在上面印制圖像的記錄紙P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并且把該送出的記錄紙疊放在輸出托盤12上。放置在輸出托盤12上的記錄紙P的圖像形成面向下。在單面印制中,記錄紙P按箭頭B1、B2、和B3的順序傳送。
在在記錄紙P的兩面都形成圖像的情況下(雙面印制),前向旋轉的可逆滾筒10把由圖像形成部4在一面上印制了圖像的記錄紙P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并使其停止于這樣的狀態(tài),即,該記錄紙P的沿傳送方向的尾部被夾著。此后,該記錄紙P被反向旋轉的可逆滾筒10傳送到第三通路8,被翻轉、并被再次饋給到圖像形成部4。由圖像形成部4在記錄紙P的另一面印制了圖像的這張記錄紙P按照與單面印制相同的方式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并放置在輸出托盤12上。放置在輸出托盤12上的記錄紙P的、最后形成圖像的那一面向下。在雙面印制時,記錄紙P按照箭頭B1、B2、B3、B4、B5、B2、和B3的順序饋給。
圖4是復印機1a的方框圖。該復印機1a包括控制單元41、操作面板42、讀取端驅(qū)動源43、主體端驅(qū)動源44、印制控制單元45、紙張翻轉控制單元46、存儲器控制單元48、尺寸測量控制單元50、參考值控制單元51、比較判定單元52、以及稀化控制單元53。上述部件通過總線47連接。
控制單元41用CPU等實現(xiàn),它控制整個復印機的操作。根據(jù)來自操作面板42的復印啟動指定,驅(qū)動讀取端驅(qū)動源43。讀取端驅(qū)動源43驅(qū)動原稿傳送部2a的滾筒15至17。于是把原稿D傳送到圖像讀取部3,并且讀取圖像。讀取的圖像信息或者是在印制控制單元45的控制下被直接送給圖像形成部4,或者是通過存儲器控制單元48被送給RAM26。
根據(jù)來自操作面板42的復印啟動指定,驅(qū)動主體端驅(qū)動源44。主體端驅(qū)動源44驅(qū)動記錄紙傳送部的滾筒9至11。于是把記錄紙P傳送到圖像形成部4。印制控制單元45控制圖像形成部4的圖像形成操作,從而把從圖像讀取部3、或RAM26提供的圖像信息印制到記錄紙P上。紙張翻轉控制單元46控制翻轉記錄紙P的操作,以把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的兩面上。
從操作面板42,操作員不僅指定復印的啟動,還指定各種操作的執(zhí)行,如復印的中斷和停止。
存儲器控制單元48控制把圖像信息存儲到連接著的RAM26中的操作、和從RAM26中讀出圖像信息的操作。RAM26存儲大約一頁的圖像信息。
尺寸測量控制單元50檢測原稿D的尺寸。例如,用光學傳感器或致動器(actuator)測量和檢測在原稿饋給方向的長度。比較判定單元52把由尺寸測量控制單元50檢測到的原稿D的尺寸、與預先存儲在參考值控制單元51中的參考尺寸信息作比較,并且判定被檢測的原稿D是否比參考尺寸信息大。參考值控制單元51存儲和管理參考尺寸信息,該參考尺寸信息由操作員從操作面板42的輸入操作設定、或者如下文將要描述的那樣自動設定。根據(jù)比較判定單元52的判定結果,在被檢測的原稿D的尺寸比由參考值控制單元51控制的參考尺寸大時,稀化控制單元53對讀取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圖像信息稀化后,結果圖像信息被存儲到RAM26中。
圖5至圖7是復印機1a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當圖像形成操作啟動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21,控制單元41判定它是否被設置為手動輸入?yún)⒖汲叽缧畔ⅰ.斣O置為手動輸入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22。在步驟S22中,參考尺寸信息從操作面板42輸入并被設定。在這種情況下,不超過RAM26的存儲容量的尺寸被輸入。當沒有設置手動輸入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23,在該步驟中,如下文將要描述的那樣、自動地把被檢測的第一個原稿D的尺寸設為參考尺寸信息。當步驟S22或S23的操作完成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24。在步驟S24中,按下和開啟操作面板42上的復印按鈕、或者類似的按鈕,從而指定復印的啟動。
在步驟S25中,控制單元41開啟讀取端驅(qū)動源43的SPF馬達,在步驟S26中,用于輸送原稿D的滾筒15至17旋轉,在步驟S27中,原稿D被饋給到圖像讀取部3,并且在步驟S28中,打開復印燈。
在步驟S29中,圖像讀取部3用激光束照射奇數(shù)頁的原稿D的圖像形成面,并且使圖像形成面曝光在激光束中。在步驟S30中,尺寸測量控制單元50測量原稿D的尺寸。在步驟S31中,控制單元41判定印制紙的總數(shù)是否為(0或1。當是0或1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44,在該步驟中,執(zhí)行讀取原稿D上的圖像的操作。在步驟S45中,執(zhí)行把讀取的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上的操作,然后結束圖像形成操作。在步驟S31中,當印制紙的總數(shù)不是0或1時,即,當它是2或更多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32。
在步驟S32中,控制單元41判定被讀取圖像的原稿的頁是否為奇數(shù)頁。如果是奇數(shù)頁,則程序進行到步驟S33。當該頁不是奇數(shù)頁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36。在步驟S33中,比較判定單元52把參考尺寸信息與被測原稿D的尺寸進行比較,并判定參考尺寸是否更大一些。當參考尺寸更大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35。當參考尺寸不更大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34,在該步驟中,稀化控制單元53對讀取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然后程序到達步驟S35。在步驟S35中,奇數(shù)頁的圖像信息被存儲到RAM26中。
在步驟S36中,圖像讀取部3用激光束照射偶數(shù)頁的原稿D的圖像形成面,并且使該圖像形成面曝光。在步驟S37中,尺寸測量控制單元50測量原稿D的尺寸。在步驟S38中,比較判定單元52把參考尺寸信息與被測原稿D的尺寸進行比較,從而判定參考尺寸是否更大一些。當參考尺寸更大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40。當參考尺寸不更大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39,在該步驟中,稀化控制單元53對讀取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然后程序進行到步驟S40。
在步驟S40中,通過印制控制單元45的控制,把偶數(shù)頁的圖像信息印制到記錄紙P的一面上。在步驟S41中,這張記錄紙P被傳送到通路8,并且被紙張翻轉控制單元46翻轉。在步驟S42中,印制控制單元45讀出RAM26中存儲的圖像信息,并使該圖像信息印制到這張記錄紙P的另一面上。在步驟S43中,控制單元41判定是否還有下一頁的原稿。當有下一頁的原稿時,程序回到步驟S25。當沒有下一頁的原稿時,結束該圖像形成操作。如此,圖像從單面印制的原稿D上讀取,并且能夠被印制到記錄紙P的兩面上。
圖8A和8B分別示出了多張被印制的記錄紙P的頁的次序。作為一個例子,將會看到三張記錄紙P1至P3。在有關技術中,有一個不便之處,即,多張記錄紙P的印制面沒有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就是說,如圖8A所示,第二張記錄紙P2疊放在第一張記錄紙P1上,并且第三張記錄紙P3疊放在第二張記錄紙P2上。在記錄紙P1至P3中,奇數(shù)頁在每張記錄紙的正面(圖8A中的上面)形成,并且偶數(shù)頁在每張記錄紙的背面(圖8A中的下面)形成。因此,頁的次序是2、1、4、3、6、和5。
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多張被印制的記錄紙P的印制面是按照頁的次序排列的。具體地說,如圖8B所示,第二張記錄紙P2疊放在第一張記錄紙P1上,并且第三張記錄紙P3疊放在第二張記錄紙P2上。在記錄紙P1至P3中,奇數(shù)頁在每張記錄紙的背面(圖8B中的下面)形成,并且偶數(shù)頁在每張記錄紙的正面(圖8B中的上面)形成。頁的次序因此變成1、2、3、4、5、和6。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以S-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1a中,形成圖像后的記錄紙能夠精確地按照頁的次序排列。
圖9是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以D-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1b的示意圖。復印機1b具有原稿傳送部2b,以代替復印機1a的原稿傳送部2a。除此以外,復印機1b的構成方式與復印機1a相似。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的組件,并在此省略對它們的描述。圖10是原稿傳送部2b的示意圖。
原稿傳送部2b與原稿傳送部2a不同,特別是在原稿傳送通路方面。除此以外,原稿傳送部2b的構成方式與原稿傳送部2a相似。在從進紙托盤13延伸到輸出托盤18的原稿傳送通路的某一中點、放置圖像讀取部3,使其面對該通路。具體地說,原稿傳送通路包括通路27,用于把原稿D饋給到圖像讀取部3;通路28,用于從圖像讀取部3送出原稿D;以及通路29,用于把送出的原稿D再次饋給到圖像讀取部3。具體地說,傳送滾筒有進紙滾筒30、制動滾筒31、和傳送滾筒32、以及出紙滾筒33,其中進紙滾筒30、制動滾筒31、和傳送滾筒32沿通路27排列,出紙滾筒33沿通路28放置。滾筒30至33都是成對的滾筒,其每一個都夾入和饋給原稿D。出紙滾筒33可反向旋轉。
多個原稿D疊放在進紙托盤13上,其每一個的兩面都有圖像。各原稿D奇數(shù)頁向上疊放。順序地從頂層饋給原稿D,由進紙滾筒30進行傳送,并且由制動滾筒31以預定的定時將其傳送到圖像讀取部3。傳送滾筒32和前向旋轉的出紙滾筒33把由圖像讀取部3讀取了正面圖像的原稿D送出到輸出托盤18,并且使該原稿停止于這樣的狀態(tài),即,該原稿沿傳送方向的尾部被夾在出紙滾筒33中間。此后,該原稿D被反向旋轉的出紙滾筒33饋給到通路29,被翻轉,并被再次傳送到圖像讀取部3。用與讀取正面圖像時相似的方式,把由圖像讀取部3讀取了背面圖像的原稿D送出到輸出托盤18,并且原稿D順序疊放。原稿D按箭頭A11、A12、A13、A14、A15、A16、A13和A14的順序傳送。當該原稿D被送出時,下一個原稿D被送入。
圖11是復印機1b的方框圖。該復印機1b包括奇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54,偶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55,以及原稿翻轉控制單元56,以代替復印機1a中的印制控制單元45。相同的標號代表與在復印機1a中相似的組件,并且在此省略對它們的描述。被圖像讀取部3讀取的圖像信息、或是被奇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54或偶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55直接提供給圖像形成部4,或是通過存儲器控制單元48提供給RAM26。記錄紙P被奇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54或偶數(shù)頁印制控制單元55饋給到圖像形成部4。每個印制控制單元54和55控制圖像形成部4的圖像形成操作,并把從圖像讀取部3或RAM26提供的圖像信息印制到記錄紙P上。原稿翻轉控制單元56翻轉原稿D,以便讀取畫在兩面的圖像。
圖12和13是復印機1b的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圖。當圖像形成操作啟動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51,在該步驟中,控制單元41判定參考值尺寸信息是否設置為手動輸入。當設置為手動輸入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52。在步驟S52中,參考尺寸信息從操作面板42輸入并被設定。在此情況下,總量不超過RAM26的存儲容量的尺寸被輸入。當沒有設置手動輸入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53,在該步驟中,如下文將要描述的,自動地將第一個被檢測的原稿D的正面的尺寸設為參考尺寸信息。當步驟S52或S53的操作完成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54。在步驟S54中,操作面板42上的復印按鈕或者類似的按鈕被按下并開啟,從而指定復印的啟動。
在步驟S55中,控制單元41開啟讀取端驅(qū)動源43的DSPF馬達,在步驟S56中,用于饋給原稿D的滾筒30至33旋轉,在步驟S57中,原稿D被饋給到圖像讀取部3,并且在步驟S58中打開復印燈。
在步驟S59中,圖像讀取部3用激光束照射原稿D的圖像形成面,并且使該圖像形成面曝光。在步驟S60中,尺寸測量控制單元50測量原稿D的尺寸。在步驟S61中,控制單元41判定該面是否為被讀取了圖像的原稿的正面。當該面是正面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62。當該面不是正面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66。
在步驟S62中,比較判定單元52把參考尺寸信息與被測原稿D的尺寸作比較,并判定參考尺寸是否比原稿D的尺寸更大一些。當參考尺寸更大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64。當參考尺寸不更大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63,在該步驟中,讀取的圖像信息被稀化控制單元53稀化,然后進行到步驟S64。在步驟S64中,正面的圖像信息被存儲到RAM26中。
在步驟S65中,原稿D被饋給到通路29,并被原稿翻轉控制單元56翻轉。在步驟S66中,圖像讀取部3用激光束照射原稿D的背面,從而使之曝光并讀取該圖像。在步驟S67中,記錄紙P被饋給到圖像形成部4。在步驟S68中,控制單元41判定原稿D的正面的圖像信息是否已被稀化。當正面的圖像信息已被稀化時,程序進行到步驟S69,在該步驟中,對背面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然后程序進行到步驟S70。當正面的圖像信息還未被稀化時,程序立即進行到步驟S70。
在步驟S70中,把原稿D的背面的圖像印制到這張記錄紙P的一面上。在步驟S71中,這張記錄紙P被饋給到通路8,并被紙張翻轉控制單元46翻轉。在步驟S72中,讀取RAM26中存儲的圖像信息,并印制到這張記錄紙P的另一面上。在步驟S73中,控制單元41判定是否有下一個原稿。當有下一個原稿時,程序返回到步驟S55。當沒有下一個原稿時,結束該圖像形成操作。如此,可以從雙面印制的原稿D讀取圖像,并把該圖像印制到記錄紙P的兩面上。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記錄紙P的印制面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具體地說,如圖8B所示,第二張記錄紙P2疊放到第一張記錄紙P1上,并且第三張記錄紙P3疊放到第二張記錄紙P2上。在記錄紙P1至P3中,奇數(shù)頁在每張記錄紙的背面(圖8B中的下面)形成,而偶數(shù)頁在每張記錄紙的正面(圖8B中的上面)形成。頁的次序因此變成1、2、3、4、5和6。因此,根據(jù)本實施例,在以D-D模式操作的復印機1b中,能夠精確地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形成圖像后的記錄紙。
在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判定出原稿D比參考尺寸大的情況就是不能夠把全部讀取的圖像信息都能存儲到RAM26中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對讀取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并把它存儲到RAM26中。因此,必然能夠按照頁的次序排列多張記錄紙P,而不用管原稿D的尺寸,即,與要讀取的圖像信息的量無關。
此外,通過根據(jù)第一個原稿D的圖像信息的量、或第一個原稿D的正面的圖像信息的量、確定RAM26的存儲容量,例如,當?shù)诙€原稿的圖像信息量比第一個原稿的大時,就對第二個原稿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這樣,后來的圖像信息必然能被存儲,并且RAM26能得到有效的使用。由于設定一個特定的值作為參考尺寸信息的操作已沒有必要,所以裝置的結構可以得到簡化。操作員的設置操作也變得沒有必要了,所以改進了其方便性。
如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描述的圖像形成方法也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
圖14是應用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的復印機的主體部分的示意圖。通過在主體上安裝一個作為原稿傳送部的循環(huán)型自動原稿送紙器,就能夠?qū)崿F(xiàn)復印機1a或1b。具體地說,圖14的復印機的主體包括一個將原稿D放于其上的原稿支撐盤61,而且,原稿傳送部,例如循環(huán)型自動原稿送紙器,安裝在原稿支撐盤61上。原稿支撐盤61是用玻璃等制成的透明的部件,并且它的上面用蓋子62覆蓋。
關于圖像讀取部,復印機的主體有一個掃描器光學系統(tǒng)69。該掃描器光學系統(tǒng)69置于原稿支撐盤61之下,并包括光源63,用于向放置在原稿支撐盤61上的原稿D上發(fā)射光;圖像形成透鏡67;光電轉換器(CCD)68;以及反射鏡64至66,用于引導來自原稿D的反射光、通過圖像形成透鏡67、到達光電轉換器68。從原稿D讀取的圖像須經(jīng)預定的圖像處理。
復印機的主體與圖像形成部關聯(lián),包括感光鼓70;激光掃描單元(laserscanning unit,LSU)71,用于在感光鼓70的表面形成靜電潛像;顯影單元72,用于用顯影粉使靜電潛像顯影;轉印充電器(transfer charger)73,用于把感光鼓70表面上的顯影粉轉印到記錄紙P上;定影滾筒74和75,用于把轉印的顯影粉固著在記錄紙P上;清除單元76,用于去除感光鼓70表面上的多余的顯影粉;以及充電單元77,用于對感光鼓70充電至預定的電勢。
復印機的主體與記錄紙傳送部關聯(lián),包括記錄紙盒78,用于容納記錄紙P;通路80,記錄紙P通過它進行傳送;進紙滾筒79,用于把記錄紙P從記錄紙盒78一張接一張地傳送到通路80;制動滾筒81,用于與在感光鼓70的表面形成顯影粉圖像同步、以預定的定時把記錄紙P饋給到圖像形成部;出紙滾筒82,用于把形成圖像后的記錄紙P送出到輸出托盤86;傳感器83,用于感知制動滾筒81的、位于記錄紙饋給方向的上游端的記錄紙P;傳感器84,用于感知定影滾筒74和75的、位于記錄紙饋給方向的、下游端的記錄紙P;以及傳感器85,用于感知出紙滾筒82的、沿記錄紙饋給方向的、上游端的記錄紙P。
記錄紙盒78置于復印機的下部,并且圖像形成部安置在記錄紙盒78的上方。形成圖像的記錄紙P、從位于圖像形成部附近的、在記錄紙盒78上方的、并且在掃描器光學系統(tǒng)69下方的一個地方送出。
在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并不是把全部的、從原稿D讀取的圖像信息都存儲到RAM26中。根據(jù)第一實施例,只把從奇數(shù)頁的原稿D讀取的圖像信息存儲到RAM26中。根據(jù)第二實施例,只把從原稿D的正面讀取的圖像信息存儲到RAM26中。在圖1和9所示的各復印機1a和1b中,轉印單元22置于進紙盒5的右上方,并且輸出托盤12置于進紙盒5的上方,從而使裝置小型化。在各組件如此排列的復印機中,當執(zhí)行復印操作而沒有把圖像信息存儲到RAM26時,記錄紙P就不能夠按照頁的次序送出。然而,通過把圖像信息存儲到RAM26中,如在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那樣,就能夠使該裝置小型化,且記錄紙P能夠按照頁的次序送出。圖1和圖9中的、把通路6夾在中間的感光鼓19和轉印單元22的位置哪個在左側哪個在右側都可以。然而,從裝置小型化的觀點來看,最好是把感光鼓19放置在左側。
在不脫離其精神或本質(zhì)特點的情況下,本發(fā)明可以以其它具體的形式實現(xiàn)。因此,無論從那方面來看,這里的實施例應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發(fā)明的范圍不是由前面的描述、而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指出的,并且因此,在權利要求的等價的意義和范圍內(nèi)的所有變化都應包含在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讀取部件,用于讀取原稿上的圖像;原稿傳送部件,用于順序地把原稿傳送到讀取部件;圖像形成部件,用于在記錄紙上形成圖像;記錄紙傳送部件,用于傳送記錄紙;以及存儲部件,用于存儲由讀取部件讀取的圖像信息,該裝置包括控制部件,該控制部件使每個原稿的一面上的圖像被讀取部件順序地讀取,并且被圖像形成部件形成在每張記錄紙的兩面上,該控制部件使一個奇數(shù)原稿的圖像被讀取部件讀取,并被存儲到存儲部件,使一個偶數(shù)原稿的圖像被讀取部件讀取,并被圖像形成部件形成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上,使這張記錄紙被記錄紙傳送部件翻轉,使存儲部件中存儲的圖像被圖像形成部件讀出,并形成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上,以及使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被記錄紙傳送部件傳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還包括檢測部件,用于檢測原稿的尺寸;判定部件,用于把被檢測的原稿的尺寸與預定的參考原稿的尺寸進行比較,并且判定被檢測的原稿是否更大一些;以及稀化部件,用于根據(jù)判定的結果,當被檢測的原稿更大時,對從原稿讀取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并把結果圖像存儲到存儲部件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存儲部件的存儲容量根據(jù)從第一個原稿讀取的圖像信息的量來確定。
4.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讀取部件,用于讀取原稿上的圖像;原稿傳送部件,用于順序地把原稿傳送到讀取部件;圖像形成部件,用于在記錄紙上形成圖像;記錄紙傳送部件,用于傳送記錄紙;以及存儲部件,用于存儲由讀取部件讀取的圖像信息,該裝置包括控制部件,該控制部件使每個原稿的兩面上的圖像被讀取部件順序地讀取,并被圖像形成部件形成在每張記錄紙的兩面上,該控制部件使一個原稿的正面上的圖像被讀取部件讀取,并被存儲到存儲部件中,使該原稿的背面上的圖像被讀取部件讀取,并被圖像形成部件形成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上,使這張記錄紙被記錄紙傳送部件翻轉,使存儲部件中存儲的圖像被圖像形成部件讀出,并形成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上,以及使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被記錄紙傳送部件傳送。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還包括檢測部件,用于檢測原稿的尺寸;判定部件,用于把被檢測的原稿的尺寸與預定的參考原稿的尺寸進行比較,并判定該被檢測的原稿是否更大一些;以及稀化部件,用于根據(jù)判定的結果,當被檢測的原稿更大時,對讀取的圖像信息進行稀化,并把結果信息存儲到存儲部件中。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存儲部件的存儲容量根據(jù)從第一個原稿的正面讀取的圖像信息的量來確定。
7.一種順序地讀取原稿的一面上的圖像、并在記錄紙的兩面形成該圖像的圖像形成方法,包括讀取和存儲一個奇數(shù)原稿的圖像的步驟;讀取一個偶數(shù)原稿的圖像、并在一張記錄紙的一面上形成該圖像的步驟;翻轉這張記錄紙的步驟;讀出存儲的圖像、并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上形成該圖像的步驟;以及將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進行傳送的步驟。
8.一種順序地讀取原稿的兩面上的圖像、并且在記錄紙的兩面形成該圖像的圖像形成方法,包括讀取和存儲一個原稿的正面上的圖像的步驟;讀取該原稿的背面上的圖像、并在記錄紙的一面上形成該圖像的步驟;翻轉該記錄紙的步驟;讀出存儲的圖像、并在這張記錄紙的另一面上形成該圖像的步驟;以及將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進行傳送的步驟。
全文摘要
以S-D和D-D模式形成圖像后,按照頁序排列多張記錄紙。把奇數(shù)頁原稿饋給到圖像讀取部,讀取圖像且存儲到RAM中。傳送偶數(shù)頁原稿,并讀取圖像。把一張記錄紙傳送到圖像形成部,在其一面上形成該圖像。把這張記錄紙傳送到一個通路,翻轉,并再次傳送到圖像形成部。讀出存儲在RAM中的圖像,并在這些記錄紙的另一面上形成該圖像。將這張記錄紙的該另一面向下、傳送該記錄紙,并將其送出到輸出托盤。對多張記錄紙重復該操作。
文檔編號H04N1/00GK1236911SQ99107009
公開日1999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1999年5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5月22日
發(fā)明者鈴木雅和, 衛(wèi)藤幸一, 齊藤淳志, 龜井直幸, 原田直人 申請人:夏普公司